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
- 空谷足音: 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 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 弦外有音: 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北鄙之音: 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 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后停樂舉哀。后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 金口玉音: 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 裊裊余音: 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 泮林革音: 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 跫然足音: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繞梁之音: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 弦外之音: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 一口同音: 猶言眾口一詞。
- 一槌定音: 借指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同“一錘定音”。
- 異口同音: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 一錘定音: 制造銅鑼時最后一錘決定鑼的音色。借指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
- 眾啄同音: 猶眾口一詞。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
- 正聲雅音: 純正優雅的音樂。
-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于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 鄭衛之音: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 空谷跫音: 跫:腳踏地的聲音。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
- 桑間之音: 指淫靡的音樂。
- 笙磬同音: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 水月觀音: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
- 瘏口嘵音: 猶言舌敝唇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 亡國之音: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 弦外遺音: 弦: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銅絲或鋼絲。言外之意。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 佛旨綸音: 綸:音 lún ,指帝王的詔書旨意。綸音:即圣旨。
- 甘酒嗜音: 形容只顧酒色享樂
- 濮上之音: 濮上:春秋時衛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會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 絲竹八音: 絲竹:弦樂和管樂
- 共找到33個第四個字是音的成語,還包含帶音字的成語大全,以音字開頭的成語大全;相關查詢: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