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wèn sān bù zhī ㄧ ㄨㄣˋ ㄙㄢ ㄅㄨˋ ㄓㄧ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
◎ 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say“I don't know”to every question] 對每個問題都說“不知道”
詞語解釋
yī wèn sān bù zhī ㄧ ㄨㄣˋ ㄙㄢ ㄅㄨˋ ㄓㄧ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
(1).《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文子 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后因以“一問三不知”指對所問一無所知。 謝雪疇 《長江飛渡記》:“平時光會貪污,逍遙浪蕩;談到行軍打仗的事,那就一問三不知。” 馬南邨 《燕山夜話·變三不知為三知》:“我們有時候談起調查研究工作,就不免覺得慚愧,深深地感到自己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一問三不知。”
(2).指對事情采取概不過問的態度。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自己頂好學拉磨的驢,一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 草明 《乘風破浪》第十七章:“ 易大嫂 真是精神爽快,過去一問三不知的,現下,她忽然把許多事情都攬到自己門下了。”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問三不知
成語(Idiom):一問三不知
發音(Pronunciation):yī wèn sān bù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對某個問題一無所知,完全不了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問三不知是由“一”、“問”、“三”、“不”和“知”五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表示一個;“問”表示提問;“三”表示數量,這里表示多次;“不”表示否定;“知”表示知道。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被問到某個問題時,連續多次都無法回答,完全不知道答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問題一無所知,完全不了解。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知識水平的不足或者無知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這個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它的起源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關。在古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其中有一個考試環節是面試。如果一個考生在面試中連續三次都回答不上來問題,就會被認為是無知無能的,也就是“一問三不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問三不知是一個簡單的五字成語,結構比較簡單明了,易于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一問三不知,真是太無知了。
2. 那個學生在課堂上被老師提問時,一問三不知,讓大家都覺得很尷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人被問到問題時,一連問了三次,但他卻無法回答,完全不知道答案,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無知、知識等相關的成語,例如“一知半解”、“知之甚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我問題時,我一問三不知,覺得很難過。
2. 初中生:我對這個科目一問三不知,需要更加努力學習。
3. 高中生:雖然我對這個問題一問三不知,但我會努力去學習,爭取弄懂它。
4. 大學生:在專業課上,我對這個概念一問三不知,感覺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