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shí zhī dì ㄅㄨˋ ㄕㄧˊ ㄓㄧ ㄉㄧˋ不食之地
不宜耕種的土地。《禮記·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鄭玄 注:“不食,謂不墾耕?!?漢 桓寬 《鹽鐵論·地廣》:“因河山以為防,故去沙石咸鹵不食之地。” 清 馮景 《俞老仆墓志銘》:“歛之加禮,葬於不食之地?!?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食之地
成語(Idiom):不食之地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hí zhī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吃食物的地方,形容環境貧困、極度貧困的狀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不食之地”源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子之病,不可治也。乃請病者之地,至為不食之地?!币鉃楸怡o治不好的病人,就會前往病人所在的地方,以至于連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形容環境貧困、貧困困境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極度貧窮、生活困苦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地方的環境非常惡劣,不適合生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治療病人十分有名。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病人,無論如何治療都無法痊愈。于是,他決定前往病人所在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為了不耽誤時間,他連吃飯的地方都沒有,以便更專心地治療病人。后來,人們就用“不食之地”來形容扁鵲的境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的+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那個貧困的鄉村生活了幾年,真是不食之地。
2. 這個地方環境惡劣,真是個不食之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食之地”與貧困、困苦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心理聯結,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貧困、困苦相關的成語,如“窮山惡水”、“過河拆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爸爸說,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讓我們的家變成不食之地。
2. 初中生:我看過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家庭在戰爭中陷入了不食之地的困境。
3. 高中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一些地區成為了不食之地,我們應該加大扶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