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 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左右
《覺醒年代》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下面是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歡迎閱讀。
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1
“龍華今天的烈士墓,好多人去獻花。大釗先生也在,延年烈士也在,他們默默的看著,一束一束的花放在墓碑前。大釗先生拿起了一束花,聞了聞,花很香,遞給了延年;延年聞了聞,花很香,延年說:先生,他們愛我。大釗先生說:延年,因為你愛他們”。這是在《覺醒年代》中很火的一句評論。
在看《覺醒年代》之前,我從未聽說過陳延年、陳喬年這兩位烈士,盡管我是一名大學生,是一名文科大學生。是《覺醒年代》告訴我,他們二位,陳獨秀的兩位公子,在年僅二十幾歲,風華正茂之時,為了理想,為了國家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是《覺醒年代》告訴我,民國沒有電視劇中的風花雪月、唧唧我我。民國所有的,是列強欺壓,是民賤如草,是國將不國。是《覺醒年代》告訴我,共產黨的成立,不是領導人的揮斥方遒,不是民眾的一呼百應,更不是軍閥的退位讓賢;是犧牲,是爭吵,是不斷的犧牲,不斷地爭吵,在犧牲中堅強,在爭吵中成熟。
《覺醒年代》主要分前后兩節,第一節是陳獨秀要創立《青年雜志》,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新文化運動;第二節主要講陳獨秀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心理發展過程。
電視劇中是無數細節的刻畫,魯迅在《藥》中出現、蔡元培三請陳獨秀、陳獨秀,李大釗的一見如故等等。在這部電視劇中,并沒有像以往的電視劇一樣主要展示歷史大事,恰恰相反,這部電視劇是在細雨無聲中,將一個人思想覺醒,一群人思想覺醒,萬萬人思想覺醒的過程,如一幅潑墨山水畫般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部戲中有太多的細節,如喬年放生螞蟻與后來的陳獨秀先生放生青蛙,這是一種隱喻,這里告訴我們雖然陳獨秀先生與喬年不合,但是他們終究一脈相承。你以為這里僅僅是一處隱喻嗎,當然不止。青蛙被困在碗里,恰恰如同當年陳獨秀先生在報國與妻兒的選擇中進退維谷、無路可走,陳獨秀先生放生青蛙,是在告訴我們,他終于可以放開心中的枷鎖,大干一場。
這部戲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李大釗送陳獨秀去天津,在河岸旁看到一片片的貧民區,天邊的陰云似乎要將這片大地遮沒,岸邊上瘦弱的兒童,死去的貧民,無法訴說的食物,以及那位來給當年義和團的兄弟們放燈的老人說的那句:“這么多年來,習慣了”,是多少的屈辱,多少的苦難,多少的委屈才能讓那位老人說出“習慣啦”。那種讓人無法去除的壓抑,那種無法忍受的屈辱,那種無法控制的憤懣。讓隨著李大釗先生和陳獨秀先生一起痛哭。然后便是陳獨秀先生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建立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堅強的,充滿信念的黨。這個場景給我的感受便是在無盡的屈辱和憤怒后,出現一絲曙光。試想一下,在那無盡的黑暗里,所有要求追逐光明的道路都被黑暗徹底的籠罩,在這時,一條嶄新的道路被開辟。有識之士們經過研究便發現,這條道路找到光明的可能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怎么可能不是真正有愛國志向的人安身之所呢?中國共產黨怎么可能不得到廣大人民的一心追隨呢。中國共產黨人真正的體會過屈辱,真正了解到人民的疾苦,所以陳獨秀先生才會說,他創建黨的目的不為什么,只是為了他們能像人一樣的活著,為了能讓他們擁有哪怕僅僅是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
站在歷史的后來者的我們知道,歷史真正的正確道路,但站在黑暗下的先驅們,他們并不清楚,不清楚那一條路可以尋得光明,更不清楚他們選擇的道路上到底有多少的荊棘和泥濘。
在觀賞這部戲的時候,我在電腦旁常備著一卷手紙,因為你不清楚,不清楚劇中的哪一個小點會成為讓你涕淚皆流的原因。魯迅在《藥》中出場,毛主席在風雨中走來,李大釗先生那句“姐,憨坨回來了”。讓人的眼圈變紅,讓人的眼睛變得晶瑩。
有人問,《覺醒年代》有續作嗎,有人回答:我們的今天,便是《覺醒年代》的續作。
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2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百年砥礪奮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共產黨在風雨中不斷前行,《覺醒年代》講述了偉大的先烈們在最黑暗的年代里最先覺醒,同各種黑惡勢力作斗爭,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本劇的一開頭從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講起。很顯然,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一簽,國將不國。面對日本的威逼利誘,袁世凱最終還是同意了,雖然他拒絕了最苛刻的部分條款,也在具體的執行中消極抵制,但仍然激起了海內外中國人的熊熊怒火。”對“共和”從希望到失望的落差,讓所有人陷入迷茫,也讓當時的中國變成一灘渾濁的死水。那一年,李大釗是早稻田大學的學生,陳獨秀因二次革命失敗在日本流亡,兩人因這場聲討袁世凱的留學生聚會而相識,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點燃了漂泊異鄉的年輕學生心中積壓的情緒,慷慨悲憤的革命者、新青年毅然決定回國。目睹了精英革命如何走向失敗的李大釗、陳獨秀終于意識到,要想真正地挽救瀕臨危亡的中國,就必須要喚醒作為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他們是農民、工人、販夫走卒,只有將新的革命建立在這些他們參與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將革命進行到底。
回到國內的陳獨秀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后來被他們稱作“德先生”“賽先生”的“民主”與“科學”,創辦了一本雜志,就是后來一枝獨秀的《新青年》。之后,他又受北京大學新任校長蔡元培邀請到北大任教,并擔任文科學長。以北京大學為主陣地,以《新青年》為主武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先進青年傳播民主、科學的思想,新文化,沉重打擊了封建思想,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在新文化運動變革著社會的同時,一位大人物也在此時走出湘潭,來到北京,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看似平凡的職位卻使這個年輕人有了接觸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機會,在李大釗等人的幫助下,他開始接受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論,并在之后運用這一思想改變了整個中國。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為了救亡圖存,陳獨秀等人帶頭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放眼如今,百年后的中國,脫胎換骨,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讓老百姓都吃上了熱騰騰的大米飯,千萬學習發出朗朗的讀書聲,如同一曲高歌,歌頌著中國的希望。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醒了。東方古國,泱泱中華,邁著闊步走向世界前列發出時代最強音。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百年前,喪權辱國的筆筆條約,因為落后,所以挨打,百年后,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講話,因為這里是中國。
我慶幸自己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身處槍林彈雨,沒有炮轟連天,沒有尸橫遍野,沒有傀儡亂世。我腳下的土地是讓我每夜能安心入眠的保障,當五星紅旗在藍天飄揚,我就知道我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正保護著我。每一縷空氣,每一粒米飯,每一口干凈的水,都是曾經的他們所幻想而又不可及的,身負使命,為國為民,位卑未敢忘憂國。
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3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還是會厚著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里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后來自己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說后來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后來老爸又背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并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現在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么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么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么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并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并不關心也不懂什么經濟、政治政策,唯一考慮的是賺錢買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干責任制,家里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以上就是小編收錄的覺醒年代觀后感1000字大學生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本網站。
上一篇: 班子成員優缺點和綜合評價 班子成員互評意見建議 下一篇: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專題組織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分類導航
- 唐詩三百首
- 古詩三百首
- 宋詞精選
- 元曲精選
- 古詩十九首
- 小學古詩
-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 寫景的古詩
- 詠物詩
- 描寫春天的古詩
- 描寫夏天的古詩
- 描寫秋天的古詩
- 描寫冬天的古詩
- 描寫雨的古詩
- 描寫雪的古詩
- 描寫風的古詩
- 描寫花的古詩
- 描寫梅花的古詩
- 描寫荷花的古詩
- 描寫柳樹的古詩
- 描寫月亮的古詩
- 描寫山的古詩
- 描寫水的古詩
- 描寫長江的古詩
- 描寫黃河的古詩
- 描寫兒童的古詩
- 山水詩
- 田園詩
- 邊塞詩
- 含有地名的古詩
- 節日古詩
- 春節古詩
- 元宵節古詩
- 清明節古詩
- 端午節古詩
- 七夕古詩
- 中秋節古詩
- 重陽節古詩
- 古代抒情詩
- 傷懷的古詩
- 詠史懷古詩
- 愛國古詩
- 送別詩
- 離別詩
- 思鄉詩
- 思念的詩
- 愛情古詩
- 勵志古詩
- 哲理詩
- 閨怨詩
- 贊美老師的古詩
- 贊美母親的古詩
- 關于友情的古詩
- 關于戰爭的古詩
- 憂國憂民的古詩
- 婉約詩詞
- 豪放詩詞
- 人生必背古詩
- 論語
- 詩經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 史記
- 周易
- 山海經
- 資治通鑒
- 黃帝內經
- 了凡四訓
- 夢溪筆談
- 千字文
- 世說新語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韓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繚子
- 吳子
- 傷寒論
- 天工開物
- 素書
- 漢書
- 文心雕龍
- 呂氏春秋
- 孝經
- 孔子家語
- 顏氏家訓
- 孫臏兵法
- 搜神記
- 笑林廣記
- 楚辭
- 樂府詩集
- 論衡
- 百戰奇略
- 戰國策
- 三國志注
- 將苑
- 六韜三略
- 反經
- 公孫龍子
- 司馬法
- 逸周書
- 黃帝四經
- 清官貪官傳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貞觀政要
- 金剛經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水經注
- 農桑輯要
- 文昌孝經
- 六祖壇經
- 地藏經
- 徐霞客游記
- 弟子規
- 增廣賢文
- 幼學瓊林
- 冰鑒
- 容齋隨筆
- 智囊
- 圍爐夜話
- 商君書
- 魏書
- 周書
- 三字經
- 子夏易傳
- 笠翁對韻
- 公羊傳
- 爾雅
- 三國志
- 后漢書
- 明史
- 晉書
- 宋史
- 新唐書
- 舊唐書
- 隋書
- 元史
- 宋書
- 北齊書
- 新五代史
- 陳書
- 金史
- 南齊書
- 梁書
- 舊五代史
- 遼史
- 北史
- 南史
- 續資治通鑒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記
- 高士傳
- 大唐西域記
- 傳習錄
- 小窗幽記
- 國語
- 說苑
- 本草綱目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千金方
- 奇經八脈考
- 瀕湖脈學
- 棋經十三篇
- 古畫品錄
- 茶經
- 百家姓
- 智囊(選錄)
- 羅織經
- 朱子家訓
- 陶庵夢憶
- 紅樓夢
- 三國演義
- 聊齋志異
- 西游記
- 水滸傳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義
- 太平廣記
- 警世通言
- 鏡花緣
- 醒世恒言
- 剪燈新話
- 隋唐演義
- 初刻拍案驚奇
- 老殘游記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俠五義
- 穆天子傳
- 二刻拍案驚奇
- 喻世明言
- 說唐全傳
- 老殘游記續集
- 三刻拍案驚奇
- 四十二章經
- 心經
- 法華經
- 華嚴經
- 楞伽經
- 無量壽經
- 圓覺經
- 易傳
- 抱樸子
- 陰符經
- 黃庭經
- 文子
- 太玄經
- 悟真篇
- 聲律啟蒙
- 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