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思維特點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來源:查字典思維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老年人的思維方法固然同中年人沒有什么不同,可是老年人思維反映相對遲鈍一些,所以我想專門就老年人的思維方法談談個人的觀點。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的老年人的思維特點是什么,希望對您有幫助哦。
思維是人的一種最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中介,對客觀現實概括和反映。人類通過思維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這是一種高級、理性的認識過程,主要包括概括、類比、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老年人思維變化的表現
思維出現衰退較晚,特別是與自己熟悉的專業有關的思維能力在年老時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由于在感知和記憶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減退,尤其是思維的敏捷度、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以及創造性比中青年時期要差。老年人思維弱化及障礙的表現形式如下:
1) 思維遲鈍、貧乏 對有些事情聯想困難,反應遲鈍,語言緩慢;有些老年人不愿學習,不想思考問題,導致詞匯短缺,聯想易間斷,說話常突然中止。
2) 思維奔逸 如對青壯年時期的事情聯想迅速,說話漫無邊際,滔滔不絕。
3) 強制性思維 不自主的偶發毫無意義的聯想,或者反復出現而又難以排除的思維聯想。
4) 邏輯障礙 主要表現為對推理及概念的紊亂,思維過程繁雜曲折,內容缺乏邏輯聯系。
2. 老年人思維變化的應對策略
人在老年期思維能力的弱化在各個老年人的身上表現程度不同,有些人思維仍很清晰,甚至仍有創造思維,而有些人卻有嚴重的思維障礙。因此,要重視對老年人的全面身心保健,鼓勵老年人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培養其思維品質,以恢復和保持其良好的思維能力。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變化伴隨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現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仍趨于穩定,甚至產生新的適應代償功能。老年人的心理變化是指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變,包括感知覺、智力和人格特征等。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智力的變化
智力是學習能力或實踐經驗獲得的能力。老年人在限定時間內加快學習速度比年輕人難,老年人學習新東西、新事物不如年輕人,其??也易受干擾。人的智力與個體因素(如遺傳、身體狀況等),社會環境因素(文化水平、職業等)有密切關系。
2.記憶的變化
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記憶能力變慢、下降,有意識記憶為主,無意識記憶為輔,再認能力尚好,回憶能力較差,表現在能認同熟人但叫不出名字。老年人意義記憶完好,但機械記憶不如年輕人。另外,老年人在規定時間內速度記憶衰退。記憶與人的生理因素、健康、精神狀況、記憶的訓練、社會環境都有關系。
3.思維的變化
思維是人類認識過程的最高形式,是更為復雜的心理過程,但由于老年人記憶力的減退,無論在概念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還是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方面都受到影響,而且個體差異很大。
4.人格的變化
人到了老年期,人格(即人的特性或個性,包括性格、興趣、愛好、傾向性、價值觀、才能和特長等)也相應有些變化,如對健康和經濟的過分關注與擔心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保守、孤獨、任性,把握不住現狀而產生的懷舊和發牢騷等。近年來有人認為,老年期主要矛盾是人格的完整性或絕望之感。
5.情感與意志的變化
老年人的情感和意志過程因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文化素質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老化過程中情感活動是相對穩定的,即使有變化也是生活條件、社會地位變化所造成的,并非年齡本身所決定。
老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邁入老年(60歲以后)后,生理、心理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同中、青年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機能逐漸地衰退:老年生理機能的衰退,這是人體自然發展的生理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①由腦細胞減少帶來的腦萎縮,導致腦功能的衰退。表現在神經中樞的興奮性降低而抑制性的增強;神經細胞的恢復過程也有所處長,整個大腦的調節控制能力都降低。
②感官的感受能力衰退,表現在視力下降。特別是對高頻率的光波感受能力下降快。一般看書報文章都要戴老花眼鏡;聽力減弱,特別是抗干擾能力低下,需要大聲說話才聽得到,并且說話的頻率要慢,才聽得清楚;嗅覺下降,并易疲勞;味覺降低,味蕾萎縮,常常飲食無味;觸覺的靈敏度降低,對溫、冷覺和壓覺反應緩慢,動作遲緩;運動分析器老化,平衡能力降低,往往容易摔跤;操作能力也隨之降低,往往手腳都會打顫。 ③注意力下降,表現在注意力渙散,不易集中;注意力轉移緩慢,甚至呆滯,易鉆牛角尖,注意分配往往顧此失彼,顧東扔西。
④記憶力減退,表現在近期記憶、機械記憶、瞬時記憶很差,過目就忘;對遠期記憶還可以,不過有時也會卡殼。如原來很熟悉的親友、戰友、同事的名字突然記不出來,但過后偶然又想起來了。 ⑤思維能力降低,表現在思維的強度、速度和靈活性方面,都不如中青年時期。特別是抗干擾能力和調控思路的能力明顯降低,思路易打亂,常常難于連貫地思維;思路定勢后,不易轉向思維,常常固執己見。 ⑥想象能力減退,主要是對原有事物的表象,往往記憶不清楚,而對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又降低,信息的貯備量明顯減少。
⑦操作能力降低,主要是手腳協調性差,特別是動作緩慢,不靈巧,有時手握物不緊,腳站立不穩,甚至震顫。 然而,老年人也有其優勢,這就是智力的衰退遠比生理機能衰退要晚。特別是那些勤用腦的人,他們的智力不僅不減退,而且與中青年時相比,還有所增強。如一些大器晚成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政治家等,60-70歲還屬于智力高峰時期。據統計,在1979年以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83人中,60歲以上者53人,占獲獎者的64%;70-80歲者25人,占31%;只有5人是60歲以下者,占5%。這就足以看出了老年智力的優勢。因此,老年人不要因生理機能的衰退而自卑。老年人閱歷深,見識廣,經驗豐富,善于理論思維,長于深謀遠慮,考慮問題全面、深刻、實際,還可以使余熱生輝。
(2)心理逐漸老化變異:老年人離退休后,隨著人際交往的減少,生活圈子的縮小,隔離感、孤獨感、依戀感漸生,再隨著光陰的流逝,自我活動和自我保健能力的降低,依賴感、衰老感甚至離世感漸生,出現一派心理老化的趨勢。在認知上,出現成熟性與衰退性的對立統一。認知的成熟,是老年人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正如孔子所說的,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然而,由于感官的衰老和大腦機能的衰退,又必然導致認知的衰退,對新近的事物,接納、記憶較差,因而影響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在心態上,表現為積極性與消極性的對立統一。積極心態在老年人中,仍然占居主導地位,所謂老驥伏厲,志在千里,不要揚鞭自蹄。就充分表明人老心不老的方向。但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和疾病的纏身,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理體驗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