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查字典網 起名網
當前位置查字典 > 起名網 > 百家姓名字大全 > 毛姓-百家姓之一

毛姓-百家姓之一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5-08-05

毛姓-百家姓之一


核心提示:偉大的毛爺爺毛主席毛澤東老同志,相信大家都認識吧,就是那位至今還在北京的玻璃屋躺著供人瞻仰遺容的,掛在北京天安門那頭像的人哦。哇塞,好牛逼的人。那是。那么,姓毛的人是不是自古就這么牛逼?且看看查字典網提供的毛姓-百家姓之一。

毛姓-百家姓之一1

毛姓-百家姓之一

一、毛姓變遷

南北朝時期,毛姓也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加入,這就是《姓氏考略》所說的:又氐酋有毛氏,苻鍵將有毛貴,見《后秦錄》。 世居北方的毛氏,南遷江南各地,據后來的學者考證,約在漢唐時期。一支毛姓人從中原遷居今江西吉州龍城(江西吉水),其后便在這里發展繁衍。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華的率領下遷居云南瀾滄衛(今瀾滄縣),明朝立國之后,毛太華又率長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鄉北門外緋子撟(今湘鄉火車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遷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終在此定居下來。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傳的帶領下遷到這里。從此,上述兩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帶生息繁衍,辛勤勞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華下傳20代,才出了一位改寫中國歷史的杰出人物毛澤東。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毛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6位。

二、毛姓來源

毛姓的發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國了。毛國所在地,根據人們的考證,就在今河南宜陽一帶。毛姓以此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遷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陽城一帶)河南的滎陽兩地發展起來。之后,又以此為中心,向全國播遷。

毛姓另一來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現在河南宜陽靈寶一帶。聃是周文王的一個兒子,是個伯爵,人稱伯聃。其子孫亦以邑為姓。這兩支毛姓其實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這支后裔,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著名人物。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來是戰國時代的毛遂,以及傳《詩經》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萇等。

三、毛姓名人

最早的毛姓名人當推家喻戶曉的謀士--毛遂。毛遂為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歷來不受器重。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邯鄲,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薦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談判,不得要領。關鍵時刻,毛遂按劍而上,直說厲害,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平原君趙勝由此嘆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毛遂從此脫穎而出,被平原君待為上賓。

到漢元帝時,出了一名畫家,名毛延壽。傳說,漢元帝妃子太多,于是命令毛延壽等人將宮女們的形象畫出來,以供皇上選擇;眾多宮女都爭相賄賂畫工,以求元帝寵幸,只有王嬙王昭君不肯干這樣的事,結果她未能見到天子。后來,漢與匈奴和親,王昭君被選中,準備前往塞北為匈奴王之妻,臨行時元帝召見,發現其貌為宮人之最,但既已答應匈奴,卻也只能忍痛割愛;后來元帝仔細偵查此事,遂將毛延壽等人統統斬首,棄于街市。

西漢時,還出現了兩位詩學家毛亨和毛萇。毛亨一說為西漢魯人(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另一說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人。據傳他為古文經學毛詩派的開創者,曾作《毛詩故訓傳》,以授毛萇,史稱大毛公。毛萇為西漢趙(郡治今河北邯鄲西南)人,據稱其詩學傳自毛亨,曾任河間獻王博士,史稱小毛公。

元朝末年,毛姓出了位農民起義軍將領毛貴(?~1359年)。龍鳳三年(1357年)春,他率部連克膠州、萊州(今山東掖縣),繼由海道攻入益都。夏季劉福通分三路掃北,他率東路軍,次年克青州、滄州、長蘆、濟南等地,立賓興院,選用官吏;興辦屯田,規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軍需。轉而攻克薊州(治今天津市薊縣),鋒芒直指元都,朝廷大震。后被趙均用殺害。

明朝有個藏書家叫毛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江蘇常熟人。藏書達八萬四千余冊,其數量幾與后來毛澤東先生的藏書相埒。毛晉藏書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曾校刻《十三經》、《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等,為歷代私家刻書最多者。好鈔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后人稱之為毛鈔,著有《隱湖題跋》,并編有《毛詩陸疏廣要》。

拿《明史》與《宋史》相較。《明史》中的毛姓名人比宋史多得多,由此可知毛姓愈到后來愈發達,幾成簪笏蟬聯,前后輝美之勢。茲就《明史》所載其他重要毛姓名人臚舉如下,以窺就里:

毛玉:云南右衛軍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南京吏科給事中,多有政績,死于獄中,贈光祿少卿。其先祖當為元末從吉州避往云南省,有可能是毛太華之后,因毛太華遷湘時,只有兩個兒子隨往。

毛伯溫:安汝厲,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任御史、大理寺丞、工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毛氏族譜》說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見他與韶山毛姓有淵源關系。這里的二十一世,是從江西吉水毛氏始遷祖、宋工部尚書毛讓算起的,從毛讓到毛伯溫(北宋到明中后期),其間約500年。

毛愷:浙江江山(屬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進士,御史,太子太保。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年輕時替人看相謀生,習孫吳兵法,好談兵事。 天啟元年五月率軍丁將近二百人,涉海三千里,直入虎穴,擒叛將佟養真父子于鎮江,一舉收復遼東數百里江山,史稱鎮江大捷。后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隨后晉升為總兵。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大戰時毛文龍襲擊永寧,迫使后金回師沈陽。天啟七年(1627年)寧錦大戰時毛文龍襲擊昌城、遼陽,皇太極被迫撤軍。他所創建的東江鎮巍然屹立于敵后,成了牽制后金遠途作戰的一顆釘子,長期制約著后金南侵的步伐。

毛士龍:江蘇宜興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杭州推官,刑科給事中,左僉都御史。還有湖北公安縣的毛羽健,浙江余姚的毛吉,河南鄧縣的毛弘,江蘇昆山的毛澄,山東掖縣的毛紀等等,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在朝廷里任過要職。

到清朝,毛姓涌現了好幾位有影響的文學家。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字馳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明亡之后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潠書》、《思古堂集》、《詩辨坻》、《韻學通指》、《南曲正韻》等。

毛奇齡(1623~1713),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明史館撰修官等職。治經史及音韻學,所撰《四書改錯》,對當時用以科舉取士的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所抨擊。能散文詩詞,并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又通音律,撰有《競山樂錄》等,著作編為《西河合集》。

毛宗崗:清初小說評點家,字序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評刻《三國演義》,將羅貫中原本,加以修訂;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成為今日流行的120回本。在其修改及評語中,依據朱熹《通鑒綱目》,增強了尊劉黜曹的封建正統觀念,藝術分析也多八股文作法,不脫當時評點派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