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復姓大全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5-08-21
在中國中文姓氏中大多數為單姓,復姓較少,歷史上出現過的復姓雖然逾千個,但隨著時間的洪流,現有的復姓也比較少了。所謂復姓,不僅是二字姓,更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如阿兒刺忽神忙兀歹卜領勒多禮伯臺,這些復姓多為少數民族原來的姓氏。
最新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中國最長的復姓有17個字,是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為云南巧家縣彝族的一個姓氏。
中國最奇怪的復姓是第五。據了解,第五是漢高祖劉邦強遷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所封,屬于帝王賜姓。劉邦當時分列第一到第八姓,目前只剩下第五還在。
復姓中人口最多的是歐陽,這也是唯一一個進得了300大姓的復姓,人口約88萬。中華復姓氏分為漢族復姓和少數民族復姓。南宋史學家鄭譙在其名著《通志氏族略》中,把西漢到隋唐約1000多年期間的少數民族的漢式復姓劃分為代北復姓、關西復姓和諸方復姓三大流派。
代北復姓:泛指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兩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錄的代北復姓有赫連、宇文、尉遲、長孫、慕容、萬俟(Mq)、呼延等姓,歷史上的姓氏叱羅、叱溫、叱門、叱奴、叱呂也屬于代北復姓。
關西復姓:泛指生活在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區域內以羌族為主的各民族的復姓。比如: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魯步等,這些都是羌族人的復姓。
諸方復姓:泛指從周邊國家和民族中移民來華者使用的復姓。如夫余、佛圖、迦葉、黑齒、似先、朝臣、瞿曇、鳩摩、焉善、鳧臾、且末等。根據鄭譙考證,這些復姓的淵源分別來自今中亞、西亞、印度、朝鮮半島、日本地區。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麗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鳩摩者是天竺人。這些復姓后來多同化為漢族單姓,現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來又陸續增加了鮮卑復姓、契丹復姓、女真復姓、蒙古復姓、滿洲復姓,以及中華南方少數民族的復姓流派。
中國的復姓大多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或封地以及貴族的字號,因此古代復姓的人不是官員就是諸侯,例如司馬、司空、司徒等都是過去權重位尊的官職。公孫、仲孫則由爵位而來。歐陽、上官則是封地的地名。公羊、子車則是王父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