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取名運用修飾法構思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6-02-25
這是通過姓氏或名字采用諧音字來代替,以達到整個姓名以聲音表義的目的。使用這種方法取名,需要取名者首先確定取名的內容,然后根據內容去選擇用字。這樣既可以取出比較滿意的名字,同時也可減少重名的概率。
利用諧音取名字,在我國很早以前就有。
諧音興義以諧音取名
如在明清時期,張彪字越千,后來因諧音改字“月阡”;趙翼字云松,又因諧音改字“耘松”;魏源字默深,也因諧音改字“墨生”。
繆荃孫字筱珊,又因諧音改字“小山”;李叔同法號弘一,又因諧音改號“弘裔”。
特別是文學巨匠曹雪芹,更是利用諧音取名的高手。
他在《紅樓夢》一書里,把這方面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稱絕的是元、迎、探、惜四春取的是“原應嘆息”的諧音。
諸如此類的還有應憐——英蓮、情種——秦鐘、逢冤——馮淵、沾光——詹光、不顧羞——卜固修、不是人——卜世仁等。
以諧音取名,主要可分為姓氏諧音、名字諧音、姓名諧音和“雅化”四類。
姓氏的諧音是指姓氏諧其它字的音,而名不變。
如何(河)思海、朱(珠)滿庭、宋(頌)太平、姚(遙)遠途、譚(談)天地、艾(愛)農、龔(共)休戚、薛(雪)中晴等。
姓氏的諧音需要加倍留意,尤其是“吳”、“王”等姓氏。如“禮”本是一個好字,而明朝時叫“吳禮”(無禮)的官宦就有兩位,即金華知縣吳禮和蓼莊隱士吳禮。
人們常說的一句歇后語是“水滸的軍師——無用(吳用)”,沒想到兩朝代之后,又多了“無禮”。
又如“王”姓是中國一大姓氏,使用得當則可大放異彩,如元代《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北宋宰相王安石,著名作家王蒙、王安憶,書法家王羲之,著名詩人王維等,但諸如王佳、王了、王國鈞等就不是很好的名字。
以下是姓氏諧音佳名舉例,以供參考。
吳(無)畏、彭(鵬)飛、李(禮)貌、劉(瀏)覽、于(魚)躍、魏(為)何、傅(富)源、歸(瑰)瑋、杭(航)天、凌(靈)光、聞(文)雅、石(識)古今、靳(近)秋河、鄧(登)九峰等。
名的諧音是指姓氏不變,而名諧其他字的音。如馬辛(新)衣,史敬敏(民),李公樸(仆)等。
名的諧音一般只取一個字的諧音,但有時候因為組詞的需要,偶爾也可以選用兩個諧音字來取名。
如李源潮(援朝)、鄧戈明(革命)等,只是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諧音,字的名字已具有了雙重語義,即本義與諧音字義。
以下是名的諧音佳名舉例,以供參考。
甘田(甜)、時羽(雨)、盛弋(意)、喬牧(木)、殷琴(勤)、方垣(圓)、林燾(濤)、丘翎(陵)、師成(承)、冷珊(杉)、遲盾(鈍)、從蓉(容)、史有征(證)、初路(露)鋒、席尚(上)珍、高其歆(心)等。
姓和名的諧音是指姓和名同時諧其它字的音。
一般而言,姓和名是一體不可分的,所以對姓名的諧音一定要綜合起來總體考慮。
如“姚培謙”這個名字,其構思本來是取“要培養謙虛好學的美德”之義,是一個很不錯的名字。
但細聽此名,會發現“培”字與“賠”字同音,而“謙”字又與“錢”字相諧,因此聽起來就極像“要賠錢”,從這個意義上說,取此名就顯得相當消極。
類似的名字還有宋忠(送終)、商海(傷害)、吳法憲(無法限制)等,都是欠妥的。以下是姓和名的諧音佳名舉例,以供參考。
錢紹(前哨)、陳競(沉靜)、艾欣(愛心)、佟昕(童心)、陶圓(桃源)、吉斯(集思)、潘鋒(攀峰)、李得(立德)、酈達志(立大志)、郝韻其(好運氣)等。
“雅化”諧音即是指采用諧音的辦法,找一個或兩個比較文雅的同音字,來代替原來的名字。
原名或小名不雅而且又不愿做較大改動,一般都采用這種取名方法。
如小名“阿狗”、“毛狗”、“影子”、“小蘭”、“小丫”等,長大后可改為“阿茍”、“毛茍”、“英姿”、“曉蘭”、“曉婭”等。
最典型的就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名字,它就是從小名“平娃”演變而來的。
根據諧音所取的名字,使人體驗到的遠不止字符本身的含義,還包含著其他許多衍生出來的意義,而且有時候后者比前者更顯重要。
如武岳,諧“五岳”,有巍峨峻美之感;江有為,諧“將有為”,將來必有所作為;宗臣,“宗”近“忠”,圖忠良賢臣之譽;賈連城,諧“價連城”之意,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圖志遠大,為國效力之意。
但有時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卻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詞或詞組可能是歧義的。例如“于剛”會使人想到“魚缸”;“侯巖”會使人想到“喉炎”;“范婉”會使人想到“飯碗”。
因此,運用雅化取名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要選用合適的諧音字,不能丑化姓名,或帶來消極、不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