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稱謂簡介——稱呼,別稱,級別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7-05-25
??道士之名源于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后,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者。《老子想爾注》云“是以帝王常當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
??葛洪《抱樸子內篇》所謂“道士”亦具此義;偶爾使用術士一詞,則帶貶義,以別于道士。但是道士一詞的含義仍很寬泛,例如約作于魏晉間的《老君中經》以道士為煉水銀以作神丹,期得長生之人。
??葛洪《神仙傳》更謂:“自伏羲至三代,顯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者,蓋得道尤精者也?!弊詵|晉末南北朝以后,道士一詞的意義便逐漸固定,雜見于這一時代新造的眾經之中。如舍凡出家、居住道館、誦經持戒、修齋行道,這些含義是方士一詞所沒有的。《太上太真科經》《洞真太上太霄瑯書》并謂以道為事,則稱道士。
??《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謂出家有三種義:
??一出家,二入道,三舍凡,總此三者,名為道士。
??所以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
??持齋禮拜,奉誡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愿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后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
??《太霄瑯書》按奉道之跡精粗不同,把道士分為在世、出世、在家、出家、游涉、幽居六種?!冻黾乙蚓壗洝贩值朗繛槠唠A:
??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淳凈;
??二者神仙,謂變化不測,超離凡界;
??三者幽逸,謂含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幽潛默遁,仁者自安;
??五者出家,謂舍諸有愛,脫落囂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下凡,救度危苦。
??稍后,《三洞奉道科誡》亦按此劃分,唯無“幽逸”;并云道士“乃方外之士也”,“今之道士即出家道士也
??唐道士朱法滿按道士出家年齡分為五階:
??從七歲至十一名蒲車道士,
??十二至十四名清信道士,
??十五至十九名施惠道士,
??二十至六十名弘護道士,
??七十至九十名住持道士。
??隋唐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男官,女稱女道士、女冠、女官、女真。稍晚,
??女道士則稱道姑。更為晚近,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
??南北朝時代道士已多出家,但直到北宋,道士蓄妻室者仍多。宋人王木永說:“黃
??冠之教,始于漢張陵,故皆有妻孥,雖居宮觀,而嫁娶生子,與俗人不異。奉其教而誦
??經,則曰道士?!雹咚位食鴩懒罱埂V两鹪娴琅d起后,規定道士須出家住宮觀。
??“火居道士”乃指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以別于出家的全真道道士。
??道士只是一般的通稱。在歷史上,或因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或因道教認為道士
??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各有深淺和高低,或因擔任教職的不同,道士便有各種不同的稱謂。
??擇要簡述如下:
??道人
??最初與方士同義。《漢書?京房傳》和《五行志》記西漢京房易法云:“道人始去,寒,涌水為災?!薄暗廊耸既テ澲^傷?!敝T家注皆云“道人”即“有道術之人”
??亦多取以為號,但以道人指道士更為常見。
??黃冠
??黃冠一詞始見于《禮記?郊特牲》指祭時所戴之冠。早期道教徒尚黃。《后漢書?滕撫傳》載,漢順帝末年,馬勉反,“皮冠黃衣,帶玉印,稱黃帝”?!逗鬂h書?皇甫嵩傳》謂張角黃巾軍“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北朝佛教徒也說,張角、張魯等始服黃衣?!赌鲜?沈慶之傳》謂:“僧昭別號法昭,少事天師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黃巾衣褐,醮于私室。”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
??也作“羽士”、“羽人”。語出《楚辭?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故鄉?!北玖x為仙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史記?封禪書》記載方士欒大穿著羽衣,即象征能升仙。后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居士
??此稱盛于南北朝?!独暇嫠紙D》云:“出俗居道,居道化俗,涅而不緇,故號居士。一曰道士,士即事也,習事超倫,謂之大覺?!钡笫蓝嗖挥么嗣?,一般用以指稱在家奉道的信眾,如同佛教所稱?;蛑^“道民”。
??先生
??是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注引《江表傳》稱,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往來于吳會,人多師事之,孫策母尊其為“于先生”。
??《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注引《魏氏春秋》及《晉陽秋》皆稱嵇康尊道士孫登為“先生”。《真誥?真胄世譜》稱東晉道士許邁“即先生也”,后世道書即共尊其為“許先生”。
??自東晉以后,道士也可自稱先生(但須盟誓于神或經眾道士認可),并依其本命干
??支所屬五岳方位而稱“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稱“某某先生”。
??《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以下簡稱《敷齋威儀經》)規定:“學士若能棄世累,有遠游山水之志,宗極法輪,稱先生,常坐高座讀經,教化愚賢,開度一切學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屬東方二辰,稱東岳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稱中岳先生。
??若復清真至德,能通玄妙義者,隨行弟子同學為稱某先生。
??某人鉤深致遠,才學玄洞,志在大乘,當稱玄稱先生,或游玄先生、遠游先生,或宣道先生、暢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載。須世有其人,學者稱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稱,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
??這在道教中成為定例。南朝宋以后,稱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賜予高道的謚號,如“簡寂先生”(陸修靜)、“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遠知,原謚“升玄先生”)、“體玄先生”(潘師正)、“貞一先生”(司馬承禎);也有生前賜號,如“玄靜先生”(李含光)。宋代賜“先生”號,是表示一種殊榮,其名位高于大師。但道教內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稱道士,例如稱褚伯玉為“褚先生”,陶弘景為“陶先生”,黃知微為“養正先生”,李志方為“李先生”等。
??真人
??是一種尊稱或修行名位。真人一詞見于《莊子?大宗師》,指不懼水火、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異于常人者。
??《史記》載方士所謂真人“陵云氣,與天地久長”,即仙人的別稱。道教亦用此義,但用以指道行甚高的道士。如東晉南北朝道士已稱張陵為“正一真人”,許謐為“上清真人”。《敷齋威儀經》謂道士稱先生后,“于此學仙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
??謂之真人矣”。唐代道士也有稱真人的,如稱王遠知為“王法主真人”,孫思邈為“孫真人”,葉法善為“葉真人”。北宋神宗時曾定神仙封號,先“真人”,后“真君”。
??元代則用以封道教首領和高道?!罢婢逼芳壐哂凇罢嫒恕币坏?,但通常不用于尊稱在世的道士。
??天師
??是個別道士的尊稱。狹義專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后裔。但后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北魏寇謙之、隋焦子順、唐胡惠超、葉法善、薛季昌、劉處靜等等。
??前期正一道又有“師君”一號,意謂首領,稱張魯、寇謙之(分別見《三國志?張魯傳》和《中岳嵩高靈廟之碑》)。
??另有“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諸號。祭酒本為古代宴飧時的主持人,三張借以為教職。
??大師
??道士尊稱和名位。唐宋間封建王朝為了加強對道士的控制,增強道士的榮譽感,賜予道士紫衣、師號,稱“某某大師”。如聶師道號“逍遙大師”,王棲霞號“玄博大師”,劉從善號“全素大師”,賈善翔號“崇德悟真大師”。一些被認為道品高尚、為朝廷所尊禮的個別道士,如王遠知、申仙翁、朱自英、邱處機等,則賜號“國師”。
??法師
??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始見于東晉末南朝宋初。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輪妙經》借太上玄一真人告葛玄說,往昔受此經,“今復被師命,為子作三度法師”。又云:“太上命太極真人徐來勒保汝為三洞大法師?!标懶揿o《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法師”條稱:“經云:當舉高德,玄解經義。
??煉師
??修煉高深的道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短屏洹肪硭脑疲骸暗朗啃扌杏腥枺浩湟辉环◣?,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煉師?!边@反映了唐統治者推崇上清修煉法的情況,因為上清派道士偏重于個人修煉。例如,唐睿宗、玄宗皆稱司馬承禎為“司馬煉師”。《龍鶴山成煉師植松柏碑》謂上清派女道士成無為(丹棱人)“調形煉骨,卻粒茹芝”?!睹┥街尽酚洷彼蚊┥蕉趲熤熳杂⒃c明真張煉師(即張紹英)居積金山頂試辟谷術。后又泛稱行內丹等修煉法者,例如稱宋修絕粒之女道士陳瓊玉為“妙靖煉師”,金元修內丹的全真道士李志源為“圓明真人李煉師”。
??律師
??傳授戒律之師。早期道教戒律是與經教一并傳授,由法師兼此任,故無律師專名。自唐以后始有律師一號。后世全真道重視戒律,律師稱號頗尊?!督鹕w心燈》載,全真龍門派稱其各代主要傳人為律師,如第七代王昆陽(名常月)律師,第八代伍沖虛律師等?!栋自朴^志》所載歷代住持,多由律師擔任。
??祖師、宗師
??唐代以后則稱“觀主”,如黎元興稱至真觀主。又號“法主”,如孟靜素稱至德觀法主?!短屏洹肪硭脑疲骸懊坑^觀主一人,上座一人,監齋一人,共統眾事?!碧埔院蠖喾Q觀主為住持,后世則住持亦號“方丈”。“方丈”一名較晚出,實由“上座”嬗變而來,實際上是一種榮譽職稱。全真道重視傳戒,故方丈多由律師擔任,平日不管觀中事務,傳戒之后就退居后院。此外,還有監院、都管、知客、都講等各種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