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復姓大全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7-05-1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百家姓里面能知道全部姓氏的人恐怕不多。我們經常會在電視里看到軒轅、慕容、歐陽、諸葛等姓氏,對于其他復姓有些很少會看到。今天跟著起名網小編一起去了解中國的復姓有哪些吧。
中國復姓介紹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復姓: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復姓的來源較多,例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于少數民族改姓。
中華復姓氏分為漢族復姓和少數民族復姓。南宋史學家鄭譙在其名著《通志氏族略》中,把西漢到隋唐約1000多年期間的少數民族的漢式復姓劃分為代北復姓、關西復姓和諸方復姓三大流派。
代北復姓:泛指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兩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錄的代北復姓有赫連、宇文、尉遲、長孫、慕容、萬俟(Mq)、呼延等姓,歷史上的姓氏叱羅、叱溫、叱門、叱奴、叱呂也屬于代北復姓。
關西復姓:泛指生活在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區域內以羌族為主的各民族的復姓。比如: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魯步等,這些都是羌族人的復姓。
諸方復姓:泛指從周邊國家和民族中移民來華者使用的復姓。如夫余、佛圖、迦葉、黑齒、似先、朝臣、瞿曇、鳩摩、焉善、鳧臾、且末等。根據鄭譙考證,這些復姓的淵源分別來自今中亞、西亞、印度、朝鮮半島、日本地區。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麗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鳩摩者是天竺人。這些復姓后來多同化為漢族單姓,現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來又陸續增加了鮮卑復姓、契丹復姓、女真復姓、蒙古復姓、滿洲復姓,以及中華南方少數民族的復姓流派。
中國最長的復姓有17個字,叫做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
《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中國最長的復姓有17個字,叫做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
中國復姓的由來
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段干氏、梁丘、上官、羊舌等復姓,都屬這種情況。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閭丘氏,、上官、歐陽姓、東方、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南宮、濮陽等復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夏侯、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復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復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復姓由族系而來。
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后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后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于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尉遲氏。
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云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完顏氏。
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由國名而來
鐘離氏、淳于氏、義渠氏。
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谷梁氏。
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第五氏。
是以血緣關系為姓
夏、商、周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后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后,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后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賴氏族被楚靈王滅掉,他們的子孫改賴為羅或者傅。
漢代時曾與匈奴和親,因為匈奴的習俗是富貴人家都隨母姓,所以很多單于的后代都姓劉。
三國時,鮮卑人莫護跋投靠司馬懿,曾立下戰功,被封王,當時北地漢人流行戴一種叫做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弄了一頂天天戴著,因為當地方言步搖和慕容同音,所以后來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干脆把這個當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實慕容氏是漢人的姓,出自漢代。
另有許多少數民族,比如可頻、鉗耳、高麗、柯史布,因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后來他們的后代紛紛改姓王。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南征蠻族,有一支姓龍佑那的蠻人部落,投降后被賜姓張。
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后來自稱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時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了掃除奴隸舊制給北魏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提倡漢化,措施之一就是將很多原屬鮮卑族的復姓改為漢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還有獨孤改成了劉。此外還有拔略改為蘇,莫胡盧改為陽,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統統改成了賀,大漢改成了韓,多羅、叱羅改成了羅,吐伏盧、伏盧、盧浦、莫蘆改為盧,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為屈,叱呂、叱丘、俟呂陵改為呂,丘林、丘敦改為丘,濁渾、朱可渾改為朱,侯莫陳改為陳,叱李改為李,破多羅改為潘,賀魯改為周,谷合改稱谷,烏石蘭改為石,吐谷渾改為何,步六孤改姓陸。
南朝梁的大將王僧辨,本是鮮卑人,姓烏丸,后來投奔梁朝后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鶻族姓高車,后改為狄。北魏滅亡后,有些姓獨孤渾的改為杜。
大唐時,太宗大敗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羅率眾移居長安,后來他的子孫改稱羅。而另一支本是鮮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為祖上曾經在金國作過兵馬檢軍,所以他改姓馬,后來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滅亡后,許多蒙古人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耶律改為王,有些姓完顏的也改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軍征討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賜姓金。
滿清亡國后,由于政治和歷史原因,許多滿人為了保全族人及家人,也取了漢姓!比如滿清皇上的姓氏愛新覺羅,改為羅、金。
由其他復姓轉寫而來
淡臺氏:為澹臺氏轉寫而來。后來,并沒有另成一族,而是與澹臺氏漸漸融合。如澹臺滅明,也寫作淡臺滅明。
白侯氏:上古諸侯柏成子高之后有柏侯氏,后轉寫為白侯氏。漢代有柏侯奮,姓柏侯;又有白侯攜、白侯子安,姓白侯。
陽成氏:陽城是春秋時鄭國的地名,被封在那的人,有的就以陽城為姓。后來轉寫為陽成氏。漢代有陽成昭信,為陽成氏;又有陽城修,陽城氏。
璞陽氏:為濮陽氏所改。漢代有璞陽逸,為璞陽氏;三國時又有東吳人濮陽興,為濮陽氏。
中國的復姓大全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古代:
A 阿羅 阿里 阿跌 阿侖 阿那 阿每 哀駘 艾歲 靄牙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都 安陽 安是 安丘 安國 安遲 安金 安末 奧魯 奧屯 奧敦
B 巴公 拔也 拔拔 拔列 拔略 罷敵 白寘 白郎 白公 白狄 白亞 白侯 白男 白冥 白馬 白象 白鹿 白乙 白石 白岳百里 柏侯 柏高 柏成 班麻 班丘 阪上 阪泉 鮑俎 鮑丘 卑梁 卑徐 北宮 北海 北殷 北髦 北人 北附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北堂 北野 奔水 倍利 倍俟 比人 必蘭 必力 辟閭 閉珊 表紇 表黎 逼陽 賓牟 邴意 播吾 波斯 伯昏 伯封 伯比 伯夫 伯有 伯德 伯州 布賽 步叔 步溫 步揚 不第 不更 不夷 不茅 不蒙 伯常 伯鸞 薄奚 薄野
C 蔡仲 蔡林 蔡丘 倉頡 蒼舒 蒼梧 曹牟 曹丘 剎利 差師 單于 常丘 常莊 常壽 長魚 長狄 長桑 長柳 長梧 長蘆 長盧 長廬 長沙 長勺 長興 長仲 車非 車門 車遽 車成 車焜 辰放 陳鋒 陳留 陳沒 成公 成功 成垣 成王 成紀 成陽 城父 城陽 承桑 乘馬 乘丘 鴟夷 赤張 赤章 赤松 赤誦 赤將 赤盞 敕力 叱列 叱李 叱利 叱豆 叱干 叱門 叱丘 叱呂 叱盧 叱奴 叱羅 叱靈 丑門 重丘 出就 出連 樗里 廚人 楚丘 楚季 褚師 處師 穿封 純狐 淳于 啜剌
D 答祿 達步 達薄 達奚 淡臺 大成 大夫 大公大狐大季 大賀 大連 大臨 大陸 大羅 大彭 大食 大叔 大野 大孫 大心 大庭 大張 大戊 登北 登侯 登徒 鄧林 鄧侯 鄧陵 地連 地倫 迪古 迪姑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牒云 迭里 丁若 東皋 東蒙 東灌 東樓 東丘 東王 東方 東里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閭 東關 東陽 東野 東萊 董閼 冬日 洞沐 斗谷 斗乳 斗比 斗門 斗緡 斗耆 斗強 斗斑 斗文 斗于 斗者 斗子 竇公 覩斯 堵師 堵敖 敦洽 豆盧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鐸遏 當于
E 妸荷 娥陵 耏門 爾綿 爾朱
F 樊仲 凡閭 范師 方雷 方叔 方吾 方相 房當 防風 蜚廉 飛龍 費連 費聽 費羽 棼冒 豐將 封人 封父 封貝 夫蒙 佛圖 扶余 扶登 浮丘 浮屠 福子 弗忌 弗羽 甫奚 甫爽 傅余 傅其 富父 富宜 復生 復陸 復隆 付里 駙馬 付馬 附庸 伏羲
G 干已 干將 干類 甘公 甘士 甘先 甘州 甘莊 贛婁 高丘 高式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高唐 皋落 哥邏 哥舒 葛伯 葛薩 根水 蓋樓 庚桑 庚市 梗陽 宮孫 工尹 工婁 工僂 工師 恭叔 弓里 弓如 共叔 鞏伯 貢婁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乘 公祖 公晰 公族 公文 公德 公保 公鋤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谷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毋丘 鮭陽 歸海 句龍
H 邯鄲 函治 韓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于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華胥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混沌
J 丌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京城 京兆 涇陽 九百 九方 雎鳩 沮渠 巨母 夾谷
K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甪里 閭丘
M 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臺 萬俟 慕容 木門 木易 牟孫
N 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納蘭 女媧
O 歐侯 歐陽 歐冶
P 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齊季 齊貌 祁射 耆門 崎邱 清尹 潛龍
R 壤駟 擾龍 容成 汝鄢
S 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司寤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商丘 舒龍
T 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涂欽 涂山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跋 屠岸
W 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武安 武疆 毋將 毋丘 吾丘
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歆穎 修魚 徐吾 徐定 徐離 宣于 軒轅 軒丘 閼氏 胥彌
Y 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羊舌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元亓 芋尹 郁厘 御龍 有巢 有鬲 有窮 有琴
Z 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鐘離 鐘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書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玉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鬷夷 祖龍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現存:
B 百里 北堂 北野
C 淳于 成公 陳生
D 端木 東方 東郭 東野 東門 第二 第五 大狐
G 公孫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 高堂 高陽
H 皇甫
J 夾谷 敬花
L 梁丘 令狐 閭丘 洛陽 陵尹 冷富
N 南宮 南郭 女媧
O 歐陽
P 濮陽
Q 青陽 漆雕 亓官
R 壤駟
S 上官 少室 少叔 司徒 司馬 司遷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T 澹臺 太史 太叔 太公
W 聞人 巫馬 微生 王孫
X 夏侯 西門 歆穎 鮮于 軒轅 相里
Y 樂正 羊舌 羊角 延陵
Z 諸葛 顓孫 仲孫 仲長 鐘離 宗政 主父
由兩個單姓形成的合姓
C 常夏 陳梁 陳林 曹岳
D 鄧李
F 范姜
G 郭羅 高陳
H 胡楊 黃方
L 劉付 劉譚 陸費 陸葉
Q 錢王錢賴
W 巫許 吳劉 吳沈
Y 有琴
Z 張包 張簡 鐘任 章項
起源于少數民族的姓氏
C 單于 叱干 叱利
D 獨孤
H 赫連 呼延 賀蘭
J 夾谷 吉胡 敬花
M 慕容 萬俟
N 納蘭
T 拓跋 禿發
W 完顏
Y 宇文 尉遲
Z 長孫
歷史上的復姓名人有哪些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北宮喜:春秋時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愿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謚為貞子(子是爵位)、析朱鉏為成子。
爾朱榮:字天寶(493-530),魏國北秀容人,契胡族,北魏權臣,爾朱榮的先世一直居住于爾朱川這個地方,因此以居住地為姓氏。
高堂生:名隆,字伯,西漢初經學大師,魯郡(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人。西漢今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秦始皇焚書后,《禮》已不傳,只有他能背誦,并有專門研究。現存的《禮儀》十七篇就出自他的傳授。唐代追封為萊蕪伯。
公乘陽慶:西漢醫學家,臨淄(Zī 音資)人,精經典,重實踐,醫術精湛,著有《黃帝扁鵲脈書》,為中醫脈案之宗,是淄博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代名醫。
公儀休:戰國時期魯國人,原本是個博士,由于成績突出做了國相。據說他為相以后,一切依法行事,不許任意胡為,又命令吃國家俸祿的官吏不得同百姓爭利,上級不得盤剝下級,所以百官清正,政通人和。
毌丘儉:字仲恭,三國時河東聞喜縣人。歷任曹魏時期尚書郎、羽林監、荊州刺史等職。為討遼東(遼左)而徙幽州刺史。
賀蘭敏之:這個家伙本草雞無名,他之所以能在唐史上留名,完全因為他是武則天姐姐賀蘭氏的兒子,他的姨媽是皇后,母親和姐姐同時和高宗通奸,武則天對他忍無可忍殺了他。
胡母生:一說胡毋生,字子都,臨淄人,西漢今文經學之一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派。
屈突通:唐代雍州長安人,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任關內討捕大使。
叔孫通:又名何,薛(今山東省滕縣)人,秦漢之際著名儒者。名載,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
司城貞子:春秋時為陳國大夫。時孔子在魯國、衛國感到不快,又遇到宋國的桓司馬企圖在半路上殺害他,就改換了衣著悄悄通過宋國。
太史亨:字元復,東萊黃縣人,東吳名將太史慈之子。建安十一年,太史慈搶城中伏,傷重身亡。孫權哀悼不已,葬慈于南徐北固山下,便養其子太史亨于府中。
王孫滿:東周定王時大夫。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兵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由西北遷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帶),到達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南郊檢閱軍隊以示威,要看一看象征中國最高權利的九鼎。
屋廬連:即屋廬子,復姓屋廬,名連,戰國時人,孟子弟子,嘗著書言彭聃之法。后學于孟子,與任人辨禮與食、色之輕重,及論季子儲子之交際。
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為人勇悍,而能折節下士。事晉王,為五院軍隊長。梁、晉戰柏鄉、胡柳,皆有功,遷黃甲指揮使。同光中,拜忻州刺史。
仲長子光:唐代洛陽人,字不曜,獨身隱居北渚,非其力所獲而不食。當地新任官員都要去看他,他卻以失語癥辭謝;有人向他請教道行,他就用劍刻畫出老、易二字給人看。曾著《獨游頌》、《河渚先生傳》來自喻。
萬俟卨:宋代宰相,南宋奸臣,開封陽武人。他承秦檜之意彈劾岳飛,并編造假罪名置岳飛父子和張憲于死地;后又與秦檜爭權,被罷黜。秦檜死后,他重任宰相,繼續推行投降政策。
上官儀:字游韶(約608-664),唐朝詩人,尤其善于做五言詩,在技巧上獨樹一幟,許多人都很贊賞,也有人模仿他的這種五言詩。當時這種寫法稱為上官體。上官儀舉為進士后做官,但因反對武則天而冤死獄中。
子車針虎:春秋時秦國子車氏三良之一。孔子著《詩經黃鳥》晚詩(3)曰: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此《黃鳥》晚詩意思說:黃雀嘰嘰,息在牡荊樹。誰跟穆公去了?子車家的針虎。說起這位針虎,一人當百不含糊。走近了他的墳墓,忍住渾身哆嗦。蒼天啊蒼天!我們好人一個留。如果準我們買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太叔儀:古代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后代叫姬儀,姬儀排行第三,也就是衛文公姬毀的第三個兒子。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姬儀為老三,就稱作叔儀。
長孫晟:字季晟(552-609),長孫無忌之父,隋朝洛陽人。自幼習武,年18歲為司衛上士,高祖一見嗟異。開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皆如指掌。遂拜為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敵稱他的馬聲與弓聲為霹靂閃電,聞風喪膽。終為右驍將軍。卒謚獻。
長孫無忌: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為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后為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后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放逐黔州,自縊身亡。撰有《唐律疏議》。
公西赤:春秋末年魯國人。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在孔子弟子中,以長于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于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公良孺:孔子弟子,春秋時代的陳國人,他不便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還曾在孔子周游列國時救過孔子的性命。孔子在離開陳國時路過浦國,去會見一個姓公孫的人,因為孔子說出了自己的政見,得罪了許多權貴,被一些人圍攻,后被浦人扣留。
公孫弘:字季,漢朝時淄川人。家貧,以牧豕為業。直到40多歲才學《春秋》雜說。在漢武帝及元光時兩度被拜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記.商君列傳》、《漢書》說公孫弘用自己的俸祿供養故人賓客,家無所余,故后人以他為延攬賢士的典范。
東方朔:漢代滑稽家,出入宮廷,文學修養很好,通曉世事,常借說笑話來勸諭皇上,深受上人們贊賞。據說他矮小,所以后人畫東方塑都畫成矮個。
東郭牙:春秋時齊國大臣,他為人正直,脾氣犟,看到不對的事,不管君王高興不高興,就直言相勸,從來都是冒著殺頭的風險。由于他敢說,為國家、為百姓帶來許多好處。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東門京:西漢時人,經學家。善相馬,與東漢時的將軍馬援分別向皇帝進獻過名馬式一銅馬法用以鑄造銅馬。這一銅馬模型相當于近代馬匹外形學的良馬標準型。漢武帝詔令立銅馬于魯班門外,改魯班門名為金馬門。
申屠嘉:漢代都尉。文帝時拜丞相,封固安侯。為人廉直,不受私人拜托。幸臣鄧通戲殿上,嘉欲殺之,為文帝赦免。景帝時,晁錯用事,嘉欲借晁錯穿鑿宗廟垣事殺錯未成,憤恨吐血而死。
令狐邵:字孔叔,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弘農太守。父仕漢,為烏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鄴。九年,暫出到武安毛城中。會太祖破鄴,遂圍毛城。城破,執邵等輩十馀人,皆當斬。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放,署軍謀掾。仍歷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為弘農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舉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獄訟,與下無忌。是時,郡無知經者,乃歷問諸吏,有欲遠行就師,輒假遣,令詣河東就樂詳學經,粗明乃還,因設文學。由是弘農學業轉興。至黃初初,徵拜羽林郎,遷虎賁中郎將。
樂正子春:春秋時魯國人。為曾子弟子。曾下堂傷足,數月不出,獨有憂色。人問之,曰:君子頃步勿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憂色者也。
樂正子長:宋代即墨人。傳說他在鰲山遇到了仙人,得到長生不老藥巨勝赤散丸,他吃了這種藥,活到一百八十歲還很年輕,還面如童顏。后來登上勞山仙去。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時(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兩朝之弊,勵精求治,任司徒映為太常卿。出宮女3000余人,放五坊鷹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號清明。不料數年后,宦官撓權,勾心斗角,奢侈浪費,腐敗回潮,文宗仁而少斷,制之不得其術,遂成甘露之變。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決定辭官還鄉,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寇惠子:據《禮記》上說,司寇惠子是春秋時魯國有名的大夫。
司空圖:唐朝河中(山西省永濟)人,咸通年間進士,累官禮部郎中,因避戰亂隱居中條山王官峪。朱溫篡唐后,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堅拒不就。唐哀帝被朱溫弒后,司空圖絕食而死。著有《詩品》二十四卷,以四言韻語詠述詩的二十四種境界,對后世詩評有很大影響。
司馬光:漢朝史學家、北寧大臣,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寶元進士,官至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英宗時,進圖龍閣直學士,獻《通志》八卷,命設局續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讀學士。《通志》賜名《資治通鑒》。為我國著名的編年史著作。
西門豹:戰國時人,魏國君主魏文侯任保險了為地方官,他去做官的地方常有水災,那里巫婆就說因為河伯發怒,所以水災,叫百姓每年把少女投到河里,讓河伯娶了親,就免災了。西門也解情況后很生氣,把巫婆丟到河里去。又叫又叫百姓開水渠排水和灌溉,為那地方造福千百年,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西門豹據說是個急性子人,他見巫婆騙人錢財,害人性命,就反問巫婆,把你嫁給河伯不是更好嗎。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名奚,宇里,又字井百、子明。春秋時宛(今南陽)人,一說虞國(今山西省平陸北)人。少時家境甚貧,顛沛流離,后出游諸國,到齊國,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為大夫,晉滅虞后被虜,作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國,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為楚人所執。后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牡羊皮將其贖回,授以國政。稱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后,與蹇叔等共同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相傳他死后,秦國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以示對他尊重和哀悼。
夾谷衡:本名阿里不,山東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謀克人。金代大定進士,補東平府教授。調范陽簿,選充國史院編修官,改應奉翰林文字,頗受世宗賞識。承安時拜平章政事。
仲孫蔑:即孟獻子。春秋時魯國人。他為人勤儉,體察民情。嘗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主張儉用和發展生產。時稱賢大夫。
羊舌突:姓姬,名突,春秋時晉國人,羊舌氏的得姓始祖。晉武公子姬伯僑,生姬文,文生姬突。晉獻公時封為羊舌大夫,采食于羊舌邑,其子孫因以邑為姓,稱羊舌氏。
宇文泰:仕魏為關西大都督。北魏孝武帝為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依附泰,舊史稱西魏,封宇文泰為丞相,專軍國大政。后來宇文泰殺孝武帝改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文帝。后又廢文帝,立太子元廓為恭帝,自任太師,總攬朝政。至其子覺自稱天王,廢魏,建立北周王朝,追尊宇文泰為太祖文皇帝。
巫馬施:字子旗,孔子的得意門生,比孔子小三十歲。據載,他曾執掌單父(春秋時魯國的一個邑),由于勤勤懇懇地工作,將該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曾在魯國官為丞相,有治績。一次,陳司敗問孔子說: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孔子出去后,陳司敗向巫馬施作了個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私袒護的,莫非君子也會偏私袒護?魯昭公娶來吳女作夫人,給她起名叫她孟子。孟子本姓姬,避忌稱呼同姓,所以叫她吳孟子。魯君要是懂得禮儀,那還有誰不懂得禮節呢?巫馬施把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失,人家一定會知道。作臣子的不能說國君的過錯的,替他避忌的人,就是懂禮啊。
軒轅氏:即黃帝,傳說黃帝姓公孫,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國內有熊,故亦稱有熊氏。與蚩尤戰于涿陸之野,斬殺蚩尤。又敗炎帝于阪泉,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因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故號黃帝。
谷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子夏弟子,為《春秋谷梁傳》作者。其說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谷梁傳》。《春秋谷梁傳》亦稱《谷梁春秋》或《谷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歐陽詢:唐朝唐州臨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館學士,善書法,初學王羲之,八體盡能。后又做過太子率更令,故世稱其書體為率更體。流傳的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等。參與編纂《藝文類聚》一百卷。
拓跋珪:北魏道武帝(371-409),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后,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皇始二年(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呼延謨:南北朝時,前趙名臣。他大公無私,深受百姓頌揚。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南宮括:周文王的好朋友、賢良之士,又稱南宮子。他助周文王興國滅紂;文王死后,他又幫助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鐘離春:戰國時人,她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丑女。額頭前突,雙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翹,頭頗大,發稀少,頸部的喉結比男子的還要大,皮膚黑紅。她雖然樣子難看,但志向遠大,學識淵博。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鐘離春為了拯救國家,冒著殺頭的危險,當面一條條地陳述了齊宣王的劣跡。并指出若再不懸崖勒馬,就會城破國亡。齊宣王聽后大為感動,把鐘離春看作是自己正身、齊家、治國的一面鏡子。后來,這位身邊美女如云的國王,竟把鐘離春封為王后。
段干木:魏國人,李宗的后代。段干木原是晉國人,后來到魏國,住在魏國的城邑段木,所以人們稱他為段干木。段干木曾求學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但不愿做官。魏國國君魏文侯曾經登門去拜訪他,想授給他官爵。他卻避而不見,越墻逃走了。從此,魏文侯更加敬重他。每當乘車路過他家門時,就下車扶著車前的橫木走過去,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有人問魏文侯為什么要下車?魏文侯說,段干木是個有賢德的人,他不為權勢而壞了君子的道德。住在陋巷而馳名千里,我怎么能不下車表示對他的尊敬呢?
皇甫嵩:東漢太尉。少好詩書,習弓馬,靈帝時任北地太守,領冀州牧,拜太尉,封槐里侯,時號名將。
聞人宏:字君度,浙江省嘉興人,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臺兵曹、宣城知縣、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
閭丘觀:宋代名將,浙江省麗水人。靖康初,率部到婺州,及還,遇高宗渡江,領兵勤王,官至武翼大夫。
夏侯霸:三國夏侯淵之子,在魏官至右將軍、征蜀護軍,屯住隴西,多次參見對蜀戰爭。后因司馬懿政變,曹爽被殺,夏侯玄被調離,夏侯霸心不自安,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后病逝于蜀國,得到追謚的榮譽。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后,受遺詔輔佐后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后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為刺史,有惠政。
淳于髡:戰國時齊國文士。博學多聞,知識豐富,口才好,善于答辯,說話幽默滑稽。當時諸侯并侵,百官荒亂,淳于髥游說于各諸侯國之間,說之以隱,并見聽從,以為諸侯主客。
梁丘據:春秋時齊國大夫,很受齊國君主齊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故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尉遲恭:唐初大將,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縣人。隋朝末年,從軍高陽,以武勇著稱。曾隨劉武周起事,后降唐,從太宗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為右府參軍,屢立大功,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說:臣妻雖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
微生畝:姓微生,名畝,春秋時魯國的隱士。微生畝嘗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微生畝對孔子道:你為什么這樣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嗎?孔子道: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討厭那種頑固不通的人。
赫連韜:唐代才子,福建省漳浦人,有不羈之才。與莆田的陳黯、王肱、蕭樞、林賢、福州陳蔇、陳發、詹雄齊名,合稱為閩中八賢。
慕容垂:又名慕容霸,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十六國后燕創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326-396),鮮卑族,昌黎棘城(遼寧義縣)人。原為前秦大將,符堅慘敗于淝水之戰后,慕容垂即圖恢復燕國,于384年稱燕王,兩年后稱帝,定都于中山。
鮮于輔:東漢人,為劉虞從事。公孫瓚破劉虞,鮮于輔率州兵,迎請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共同擊破公孫瓚。后率眾歸曹操,拜度遼將軍,封都亭侯(注:鮮于輔,一說北京人)。
端木君:現任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擅長英語,對海關電子化,對外貿易協定的談判有很大貢獻,被認為有學者風度。
漆雕哆:字子斂,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武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濮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先賢。
顓孫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后來到魯國去拜孔子為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48歲。古書上說,他長相端正,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很出眾。不過孔子更重學問,所以他沒有排入七十二賢者。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陳國公為列哲位,稱先賢。
澹臺滅明: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南)人。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丑陋,但為人公正,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
壤駟赤:字子徒,春秋末期秦國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人。孔子弟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與顏、曾、閔、冉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隴上儒學三賢之一。
濮陽興:三國時吳國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孫權時使蜀,做過會稽太守。吳國君主孫權的第六兒子,名叫孫休。濮陽興和孫休是好友。后來孫休繼位,稱景帝,就任用濮陽興做丞相,封外黃侯。永安中休卒,萬或勸興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領青州,俄為或所譖,徙廣州,道追殺之,夷三族。
復姓寶寶起名方法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組詞法
丁長勝 孔延年 毛萬齡 王知遠 伍正己 朱行先
何孟春 呂叫世 宋思顏 李安全 杜懷寶 孟忠厚
金學詩 胡太初 馬知節 張長安 梅思祖 莫春暉
庾承先 葉廣居 葛立方 鄒補之 劉慎行 攀繼祖
這些姓名往掉姓氏后,都是普通語或詞組。由于這種語詞或詞組多半是現成的,因而最輕易造成重名的現象。
提煉法
附著法不考慮姓氏的意義聯系,使用提煉法命名的效果頗佳。例如:
李三秋(語出一日三秋 沈丁卯(語出丁是丁,卯是卯)
杜及峰(語出及鋒而試) 葛如一(語出表里如一)
上官卓爾(語出卓爾不群)朱夢求(語出夢寐以求)
伍穿石(語出滴水穿石) 于涉川(語出利涉大川)
許木心(語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楊東來(語出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崔樂心(語出樂幽心屢目,遵事跡猶遽)
王春曉(語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孫野青(語出秀野踏青來不定)
徐秋影(語出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金露笛(語出念月榭攜手,莫道群行早)
潘欲曉(語出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孟千河(語出巡天遠看一千河)
謝叢笑(語出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張代中(語出夫子作甚者,棲棲一代中)
趙平海(語出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花疑:陸游,出自游山西村,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寓意是只有堅定的一直走下去,無論是在迷茫中行走還是在明路前走,只有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希望。
寒香:高明,出自琵琶記,詩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寓意是人生路上,總有種種不平與困難,但是,不可以因困難而放棄,要像詩中梅花一樣傲雪迎霜,有著絕強不屈不像困苦彎腰的精神。
百柔:劉琨,出自重贈盧諶,詩句: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秋何:陳亮,出自三都樂,詩句: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
淺知:陸游,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千識:朱熹,出自春日,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時燕:劉禹錫,出自烏衣巷,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滿云:陳與義,出自襄邑道中,詩句:臥看滿天云琺勸,天知云與我俱東.
紅杏:葉紹翁,出自游園不值,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凌會:杜甫,出自望岳,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桃竹:蘇軾,出自春江晚景,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桑煙:李約,出自觀祈雨,詩句: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
蕭竹:鄭燮,出自濰縣署中畫竹,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若言:蘇軾,出自琴詩,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琴鳴:蘇軾,出自琴詩,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云影:朱熹,出自觀書有感,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清如:朱熹,出自觀書有感,詩句: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香雪:盧梅坡,出自雪梅,詩句: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心月:白居易,出自白居易,詩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秋唯:白居易,出自白居易,詩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俏言:白居易,出自白居易,詩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冰凝:白居易,出自白居易,詩句: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冷弦:白居易,出自白居易,詩句: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素霜:杜甫,出自畫鷹,詩句: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羽娜:杜甫,出自憶昔行,詩句:懸圃滄洲莽空闊,金節羽衣飄婀娜。
初霞:杜甫,出自憶昔行,詩句:落日初霞閃馀映,倏忽東西無不可。
繁花:杜甫,出自日暮,詩句: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非月:杜甫,出自日暮,詩句: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幽佳:杜甫,出自佳人,詩句: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夕簾:杜甫,出自晚晴,詩句: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
思憶:杜甫,出自寄董卿嘉榮十韻,詩句:落日思輕騎,高天憶射雕。
月沉:杜甫,出自不寐,詩句:翳翳月沉霧,輝輝星近樓。
憐香:杜甫,出自石鏡,詩句: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玉憐:杜甫,出自石鏡,詩句: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微云:杜甫,出自初月,詩句: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暮云:杜甫,出自初月,詩句:微升古塞外,已隱暮云端。
弦影:杜甫,出自初月,詩句:光細弦豈上,影斜輪未安。
珊瑚:杜甫,出自幽人,詩句:崔嵬扶桑日,照耀珊瑚枝。
翠倚:杜甫,出自幽人,詩句:風帆倚翠蓋,暮把東皇衣。
若水:杜甫,出自能畫,詩句:政化平如水,皇恩斷若神
晨雨:杜甫,出自晨雨,詩句:小雨晨光內,初來葉上聞。
南水:杜甫,出自暮歸,詩句: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鼙。
蕭蕭:杜甫,出自朝雨,詩句:涼氣晚蕭蕭,江云亂眼飄。
雨燕:杜甫,出自朝雨,詩句:風鴛藏近渚,雨燕集深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