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名字的由來
來源:查字典起名網 發布時間: 2017-05-18
在我國明清時期是處于茶文化由鼎盛走向極致的階段。由于該時期皇帝對茶文化的推崇,葉茶和芽茶成為了我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要方向。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碧螺春名字的由來吧。
根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陳康祺《郎潛紀聞》和《清朝野史大觀》等書的有關記載說,碧螺春原是一種野生茶,產自于江蘇吳縣太湖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的縫隙間,此茶清香幽幽,飄忽不散,時濃時淡,若有若無,于是,當地人用吳語驚呼道:嚇煞人香!于是,嚇煞人香則成了該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東山,江蘇巡撫宋犖派人購置了當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品質最好的嚇煞人香進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嘗后,頓覺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聽說這茶名叫嚇煞人香,又覺粗俗不雅,于是很想給它重新取個名。
二、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依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碧螺春茶是始于明朝,乾隆下江南前就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是怎樣,該茶歷史悠久,確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
在文化上早已被漢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詠茶詩詞,如蘇軾曾說: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試焙新茶詩)),又如李清照說;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小重山》)。武林春也好,一甌春也好,都是指代茶葉。于是,康熙皇帝見此茶色澤澄綠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恰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欣然將它題為碧螺春。
這么一改,碧螺春名字確實富有詩意,文雅許多,也貼切許多。碧螺春也從此成為了貢茶,當地官吏每年都必采辦朝貢進京。
從上面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也能體會到每個名字的由來都是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