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查字典網(wǎng) 國外教育網(wǎng)
當前位置查字典 > 國外教育網(wǎng) > 國外家庭教育 > 從一所大學看美國教育的國際化

從一所大學看美國教育的國際化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4-28

從一所大學看美國教育的國際化


趙中建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概述

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是現(xiàn)代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它是多國經(jīng)濟聯(lián)系不斷拓展和深化的結果。一體化不僅是一種結果,同時也是一個過程。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政治、文化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這不僅需要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理解、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和養(yǎng)成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還要求具有全球意識和全球戰(zhàn)略眼光。而這一切,沒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即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難以全面實現(xiàn)的。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學術理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主題,如學術界不斷地從理論上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史淵源、內涵、特征、發(fā)展動力和推進措施等進行研究,而且這種研究在90年代顯得尤為熱烈。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積極推動的一種活動,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1995年發(fā)表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適切性"和"質量"相并列,并認為它們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變革與發(fā)展的三個最主要方面。《政策性文件》認為當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通過加強跨國科研的聯(lián)系,穩(wěn)步發(fā)展信息和交流技術,以及人員交流(包括讓教師和學生在國際環(huán)境中從事學習和生活)進行國際合作。(2)教科文組織早在其1972年出版的《學會生存》中就曾以"團結之路"為題,專門論述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并在時隔24年后出版的《學習——內在的財富》中這樣看待了高等教育與國際合作的關系,即認為"高等教育機構擁有利用國際化來填補知識空白和豐富各國人民之間和各種文化之間對話的很大優(yōu)勢"。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包含有多種多樣具體活動的發(fā)展趨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真正融人全球意識環(huán)境中的教育體驗。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中的國際內容;二是與培訓和研究有關的學者和學生的國際流動;三是國際的技術援助與合作計劃。美國是一個極力倡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國家,不論在進行教育國際合作和人員交流方面都可以說位于世界各國的前列。這種國際化的活動,給美國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除了即刻可見的利益(以經(jīng)濟利益最為明顯)外,還有許多尚未顯現(xiàn)的潛在利益和影響。克林頓總統(tǒng)在2000年4月的一次關于國際教育政策的講話中,這樣明確指出教育國際化對于美國的重要意義:為了成功地在全球經(jīng)濟中進行競爭并維護我們作為世界領袖的作用,美國需要確保其公民能夠廣泛地認識世界,熟練地掌握其他的語言并了解其他文化。美國的領袖地位還依賴于同那些在未來將領導其國家的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人士建立聯(lián)系。一貫而協(xié)調的國際教育戰(zhàn)略將幫助我們滿足如下的雙重挑戰(zhàn),既使我們的公民為一種全球的環(huán)境做好準備,又繼續(xù)吸引和教育來自國外的未來的領袖。

僅以招收外國留學生為例,美國是向外國留學生提供最多經(jīng)費資助井同時因招收外國留學生而獲得最高經(jīng)濟回報的國家。美國利用其龐大的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和設立名目繁多的獎學金項目,努力營造一種吸引外國留學生的大環(huán)境,以使其始終保持著世界上吸收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之地位。在1993--1994年度,共有近45萬名外國留學生就讀于美國的高等院校,這一人數(shù)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5%,占到全球在非本國本地區(qū)高等院校就讀學生總數(shù)的34%。尤其重要的是,在這些留學的總人數(shù)中,攻讀本科生課程和碩士、博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分別達到21360人和201030人,兩者共占留學生總數(shù)的92.2%,這樣高層次的留學生是目前其他任何西方發(fā)達國家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高層次的優(yōu)秀留學生畢業(yè)后即充實進美國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就當時的消費水平計算,平均每生每年需消費(包括學費、雜費、住宿費、交通費、伙食費等)約2萬美元,共計為美國的經(jīng)濟每年提供約90億美元的經(jīng)費,并為美國創(chuàng)造了10萬多個工作機會。在中等后教育機構就讀的外國留學生到2000年已近50萬人。作為美國常春藤學校之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就是這樣一所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大學,而且是美國在70年代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后第一批接受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大學之一。賓大在2000年招收入學的4280本科生人數(shù),僅占報名學生數(shù)(18815人)的22%(比例越少,表明學校的聲譽越高),而其中國際留學生(447人)卻占到所招新生總數(shù)的10.4%。正因教育國際化的如此重要,大力支持教育國際化已成為21世紀今天的美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政策。克林頓總統(tǒng)呼吁教育機構、州和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經(jīng)濟界都必須貢獻各自的力量,而聯(lián)邦政府必須繼續(xù)致力于:鼓勵其他國家的學生到美國來學習;促進美國的學生到國外去學習;支持社會各個階層的教師、學者和公民進行交流;加強那些在美國學校中建立國際合作和知識的項目和計劃;擴大美國人高質量地學習外國語以及深入了解其他的文化;培訓教師并支持他們努力向其學生講授其他國家和其他文化的內容;發(fā)展支持在全世界傳播知識的新技術。

二、賓大教育研究生院的國際化活動和進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由美國著名人士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于1740年創(chuàng)建的,在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享有若干個"第一"的榮譽:富蘭克林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開設現(xiàn)代文理課程的學校(1756年);1765年成立了美國第一所醫(yī)學院并在1874年設立第一所教學醫(yī)院;其前身費城學院在1779年易名賓夕法尼亞大學,從而成為美國第一所稱作University的學校;1881年成立第一所商學院;1887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學博物館。賓大教育研究生院的國際交流處(OfficeofInternationalProgram)成立于1993年,在作為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或教育學院內設立作為實體單位的國際交流處,這在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也堪稱"第一",至今在美國各大學教育研究生院中仍享有"唯一"之稱。正是這一國際交流處的設立,使得賓大教育研究生院的教育國際化開展得如火如荼,創(chuàng)造了一種如何通過教育國際化使參與國的教育和人員受益的方向。

1.教育研究生院簡介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94年。是年,布魯姆鮑格(MartinG.Brumbaugh)博士被任命為賓大的第一位教育學教授(ProfessorPedagogy),當時隸屬于哲學系。1914年創(chuàng)建了獨立的教育學院(SchoolofEducation),開始了培訓中小學教師的使命。到1931年,學院成立了研究生部(GraduateDivision),開設了導向教育科學碩士學位(M.S.inEducationDegree)的課程,到1944年正式授予博士學位。現(xiàn)名的教育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于1961年,從此開始了賓大教育學科之研究與教學的新的歷程。但在70年代中期,教育研究生院曾發(fā)生過一場生存危機。這一危機始于任期到1974年8月1日的格勞斯(NealGross)院長的提前辭職,從而引發(fā)了大學校長決定對教育研究生院進行一次檢查評價。在1975年2月大學發(fā)給教育研究生院教員的名為《教育研究生院之未來》的備忘錄中,大學提出了解決學院之未來的四種"基本方法":一是由學院教師提出的增加額外資源以發(fā)展在教育領域的學術領導地位,此方法雖為理想但大學卻無此經(jīng)費;二是維護目前的狀況,但大學也無經(jīng)費;三是縮小學院之規(guī)模,集中發(fā)展學院力量最強的學術活動;四是關閉教育研究生院,但在其他學院內設立一個小而強的教育單位,此為最激進的改革方法。大學最后決定在方法3和4中進行考慮,并在《紐約時報》和費城的報紙上刊發(fā)了教育研究生院之未來的新聞報道。但在基層(主要是教育研究生院教師)的積極努力下,大學校長最后還是決定讓院長遴選委員會繼續(xù)遴選學院新院長。到是年夏季,賓大的海姆斯(DellHathawayHymes)教授,一位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和語音學專家,受聘出任教育研究生院新院長。一場學院存在與否的危機隨之結束,教育研究生院繼續(xù)其教學、研究和服務之職能。教育研究生院現(xiàn)共有4個學部(division),包括教育領導、教育語言(LanguageinEducation)、教育心理學和高等教育,開設有教育科學碩士、教育博士、哲學博士、州級證書和賓大本科生計劃等課程并授予相應的學位或證書。研究生院設有的研究機構主要包括:社會政策研究與評價研究中心;城市人種學中心;健康、成就、鄰里成長和種族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掃盲研究中心,內設全國成人掃盲中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辦的國際掃盲研究所和賓大技術與教育學習實驗室等3個單位;全國父親和家庭中心;杜?鮑伊斯(W.E.B.DuBois)機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是一個主要受教育部資助、在美國頗有影響的教育研究機構,其組成單位包括全美5所著名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斯但福大學、密執(zhí)安大學和威斯康星一麥迪孫大學,承擔著教育部和各類基金會的各種合同研究和委托研究。

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教育研究生院也有一定的歷史。研究生院教授、著名比較教育史學家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在其所著《教育學、專業(yè)主義和政策:賓大教育研究生院史》一書中,曾這樣描述了70年代期間的這種交流、合作與研究:

在國際方面,格勞斯院長于1969年夏天在莫斯科會見了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他在1973--1974年成為巴黎歐洲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顧問,并在1974年成為牛津大學沃夫深學院的訪問研究負及教育學院的成員。布里克曼教授則于1968--1975年期間在東德、英國、加拿大、以色列、蘇聯(lián)、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其他國家從事研究項目,出席會議及發(fā)表講演。他還完成了2項美國教育辦公室(U.S.OfficeofEducation)的項目:西班牙教育改革的實地研究及西歐和東歐職業(yè)教育的文獻分析。

2.招收留學生和接受訪問學者

作為一所以研究生為主的學院,教育研究生院的在校學生人數(shù)并不多,在1998--1999學年度,共有攻讀各類學位的研究生720人,其中55%為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占45%;76%為全日制學生,余下的24%為非全日制學生。在全部學生中,國際學生占14%,他們來自20多個國家,而且重點相對有所側重,如非洲學生來此學習如何管理基礎教育學校,立陶宛的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國學生學習如何從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印度學生則增強關于成人掃盲的教學實踐,等等。從發(fā)展來看,國際學生的人數(shù)近年來有著一定的增長。由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教育研究生院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志的美國研究生院年度排行榜上名次的逐步上升,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如日本、巴西、意大利、德國、西班牙、立陶宛、中國等的訪問學者前來教育研究生院進修學習和研究。僅在1999--2000學年度,就有來自中國、菲律賓和斯洛伐克的3名美國富布萊特學者在教育研究生院從事研究工作。

3.國際合作項目與培訓活動

合作研究、教育培訓和主持或發(fā)起召開國際會議,都是教育國際化的表現(xiàn)形式。這些活動在教育研究生院自1993年創(chuàng)建國際交流處以來,尤其在福爾曼(SusanFuhrman)教授自1995年任院長以來,一直倍受重視。這里僅列舉幾例,以達管中窺豹之效。

在國際合作研究中,最為顯著的是發(fā)起于1993年的六國教育研究項目(Six-NationEducationResearchProject)。作為發(fā)起單位,教育研究生院協(xié)調著這一國際項目。

六國教育研究項目是一個國際項目,對參加國所共同感興趣的教育專題進行研究合作。該項目的指導理念是:教育是經(jīng)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項目參加國包括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瑞士和德國。每一個國家主持負責(并有其他國家人員參與)一個不同主題的研究項目,具體如下:●教育評價、結果與經(jīng)濟指標——中國●數(shù)學和科學教育——美國●高等教育——-日本●有利于經(jīng)濟增長的普通技能——德國●語言教育和素養(yǎng)——新加坡●職業(yè)培訓和教育——瑞士六國教育研究項目的活動由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這是一個由代表六個參加國的高水平教育專家和決策者組成的領導小組。六國教育研究項目自開展以來,已先后組織召開過多次專題會議和3次常務委員會會議,累計各國平均使用的研究經(jīng)費達到150萬美元。該項目計劃將在2001年舉行由項目參與國教育部長率團與會的項目最終大會,并向各國教育部提出最終報告。

富蘭克林國際科學教師培訓計劃(BenjaminFranklinInternationalScienceTeachersProgram)是研究研究生院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國際培訓項目。這一計劃始于1995年,最初是每年向新加坡的科學教師(理科教)開放,倍受新加坡教育部的重視。鑒于培訓計劃實施多年來的良好結果,該計劃已于1999年開始擴大至包括來自上海和香港以及泰國的科學教師,每年約50名中小學的科學教師前來美國參加培訓,而參加第一期培訓的只有4位新加坡的教師。這一培訓計劃通過向來自東方各國的中小學科學教師提供參觀美國著名的科學博物館、實地考察中小學(如曾是若干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讀過的紐約斯蒂文森中學)的科學教育、與著名科學家或教育項目官員的直接對話(如三上太空的宇航員、現(xiàn)為美國《2061計劃》項目主任的奈爾森先生)、接受富有培訓經(jīng)驗之專家提供的教學方法論等課程的機會,使參加者能了解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教學方法,轉變科學教育的觀念,并能最終參與本國科學教育和教學的改革。

教育研究生院開展的其他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主要還包括日本東京的公立女子大學(KyoritsuWomensUniversity)暑期培訓計劃,該計劃是這所私立女子大學英語課程的一種延伸,旨在提高學生尤其在聽說方面的英語會話技能,給學生提供直接體驗美國文化的機會,特別重視婦女在社會中的作用、種族多元、家庭生活、基本的美國方式等方面的內容。這一計劃始于1995年,迄今已舉辦了6期。此外,教育研究生院還與日本舉辦兩國高等教育論壇,與泰國舉辦兩國高等教育論壇和科學教育論壇,并且與日本、新加坡和泰國一起聯(lián)合召開有關大學課程設置和學分之鑒定標準的學術研討會。

還須一提的是,教育研究生院還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聯(lián)合在研究生院內設立了國際掃盲研究所,以從事世界范圍的掃盲政策和掃盲研究。該研究所的活動包括舉辦國際暑期掃盲培訓班,組織召開國際掃盲教育大會,開展國際掃盲培訓和發(fā)展計劃,就掃盲需要進行跨國研究等。

4.與中國進行的教育合作研究在不斷發(fā)展和擴大的教育研究生院的對外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是其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在過去的六年中,教育研究生院與中國的政府教育部門和學術界進行了密切且有成效的合作,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項目、教育培訓、召開國際會議、接受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接待來自部委、地方和學校的各類代表團等。教育研究生院當前正在進行著若干項與中國有關的教育合作項目、培訓計劃、國際會議;根據(jù)與北京大學的合作協(xié)議,接收了全額資助的博士研究生;僅在1999--2000學年度,就為來自北京、上海、云南等地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各類訪問學者8人(如美國富布萊特項目、中國國家留學基金項目、世界銀行資助項目、其他部委及地方省市級項目等),提供了在教育研究生院學習和研究的機會(訪問學者可以免費旁聽大學各學院的各類課程,免費享有辦公地點、進計算機實驗室等條件)。

除了上述有中國參與的六國教育研究項目外,另外最早進行的合作研究項目是美中展望21世紀教育發(fā)展(U.S.-ChinaPlanningforthe21stCentury)。這是教育研究生院通過設在研究生院的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PRE),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和華東師范大學進行的一項合作研究,著重于從幼兒園到12年級(K-12)的督導制度。作為項目一部分,教育研究生院已先后多次派出來自美國各高校的22位美國專家學者前來上海參加學術會議,到中小學進行實地考察;上海也先后兩次組團前往美國進行學術考察和學習。

高等教育管理培訓計劃(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TrainingProgram)是正在進行中的一個培訓項目。這是在美國摩根斯但利財團(MorganStanleyDeanWitter)的支持下,由教育研究生院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的一種培訓計劃。在這一培訓計劃中,既有由中國教育部派出高等教育專業(yè)人員來美國學習大學管理的科學方法,以適應中國經(jīng)濟轉型的宏觀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有由教育研究生院派出教育專家前往中國對大學主管財務和后勤的校長進行培訓,如已先后三次在上海舉辦了面向高等院校主管校長的財務管理培訓。這一計劃除了高等教育財務管理外,最近還將其內容擴展到后勤管理、課程開發(fā)管理和研究管理等專題。

作為六國教育研究項目之組成部分,又與這一高等教育管理培訓計劃相關的一次高等教育國際會議——上海"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國際研討會",已于2000年11月1--3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此次國際會議的發(fā)起單位主要有中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上海高校后勤服務中心、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美國方面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摩根斯但利財團,有來自德國、日本、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韓國、美國和中國等10個國家約20O位人員與會,其中包括政府決策人員、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以及公司和企業(yè)的代表,共同討論因全球經(jīng)濟環(huán)境之變化、科技進步及財政改革而對各國高等教育體制及其管理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問題,具體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和學校后勤管理等主題。

此外,已經(jīng)進行的或正在進行的各種合作活動還包括:(1)學生貸款項目(StudentLoanProject)。在SallieMaeCorporation(美國的貸款銀行)的支持下,教育研究生院正與中方合作,重點研究美國的學生貸款制度,并希望通過借鑒已實施幾十年的美國學生貸款制度的經(jīng)驗教訓,協(xié)助政府有關部門盡可能快地建立適應其中國國情的學生貸款制度,以服務于迅速變革中的中國高等教育。(2)教育研究生院-CIGNA培訓計劃(PennCSE-IGNATraingprogram)。自1996年以來,教育研究生院與CIGNA財團合作,共同向中國的行政人員提供一種培訓計劃。這一計劃的目的在于增強參加者的經(jīng)濟學知識、英語和美國商業(yè)文化,著重了解美國的工商實踐,尤其是美國的保險制度。該計劃的課程包括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有關管理、美國商業(yè)文化、英語和美國高等教育等專題的授課內容,課程由教育研究生院和沃頓商學院的專家教授主講。(3)江蘇高級行政管理培訓計劃(JiangsuExecutiveManagementTrainingProgram)。由教育研究生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School)合作的這一計劃,在與江蘇省人事局的協(xié)作下,向來自江蘇省的40多位官員提供了學習面向21世紀的創(chuàng)新管理,為期2個月。提供的課程主題包括會計、財政、商業(yè)法、經(jīng)濟學、組織效益、人力資源管理和經(jīng)濟發(fā)展等。(4)上海天才學生計劃(ShanghaiGiftedStudentProgram)。在與上海市教委的合作下,這一計劃已在1998年啟動。同年來自上海的10位年齡在12至14歲的學生訪問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一計劃中的課程作業(yè)都是實驗性的,學生們接受綜合了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并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了科學實驗,既掌握科學知識又了解了環(huán)境保護,既了解了美國文化又提高了他們的英語能力。這些學生在活動結束時都已學會了設計個人網(wǎng)頁的技術。(5)與北京大學的合作協(xié)議。北京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已簽訂了一份人員(包括學生和教師)交流的正式協(xié)議,具體由教育研究生院和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執(zhí)行。根據(jù)這一協(xié)議,雙方已經(jīng)互派教師和博士研究生到對方進行訪問和從事研究。

三、可持續(xù)的教育國際化——與教育研究生院國際交流處嚴正主任的一次訪談

賓大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國際化的蓬勃展開,得益于學院擁有目前仍為美國各大學教育研究生院中"唯一"的國際交流處。但國際交流處的設立和存在,只是一個無生命的機構的存在。所有工作的展開,都離不開人的努力,尤其是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動性,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動性在我們這個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只有4位正式員工(包括主任和副主任)和若干位非全日制人員(多為勤工儉學的在校學生)的國際交流處,卻開展著如此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這不能不令人嘆服。為此,筆者懷著敬佩和好奇,與學院國際交流處主任、美籍華人嚴正(ChengYanDavis)女士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訪談。

趙:嚴老師,您在高等教育領域從事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已有10多年的歷史。依您的經(jīng)驗和看法,您是如何理解今天的高等教育國際化?

嚴:我同意你在前面提到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所包含的幾個主要方面,或者說這是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普遍認識、但我個人還認為,這種認識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全面了,已經(jīng)不能包容尤其在9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了。從我個人的體會,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突破:一是參與國際化的人員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教師和學生。隨著地球村概念的日益為人所接受,教育已經(jīng)日益成為國家政治與經(jīng)濟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的決策者以及高等院校的高層管理者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積極參與者。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各類國際性或跨國性的教育圓桌會議的召開,從而為決策者和高等院校的高層管理者直接參與這類教育國際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90年代后期,戰(zhàn)略思想、高層網(wǎng)絡、對話機制等的形成,使得這種決策者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一種方向。二是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和終身學習理念的傳播,企業(yè)界經(jīng)濟界開始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積極推動者。他們不僅為這種國際化活動提供必要的經(jīng)費,而且還直接參與這種活動,如你前文提到的美國摩根斯但利財團。例如在中國的外資企業(yè)從國外聘請專家學者為自己企業(yè)中的高層管理人員提供在職培訓機會,或者目前在中國的諸多獨資或合資的咨詢顧問公司提供的各類培訓課程(盡管它們主要以營利為目的)。我認為這些都可以看作是21世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

趙:教育研究生院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主要是在您就任主任之后展開的。不知您可否談談您的工作思路?

嚴:我想,作為一個組織(大學、學院或學院下的部門)的負責人,首先需要有自己的vision(愿望),要能對自己組織的前景和發(fā)展方向作出概括的描述,即未來該成為怎樣。或者簡單他說就是未來若干年后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是一。第二,必須有市場意識、營銷意識,也就是說必須有開拓精神,但這種開拓不是憑空的,而是腳踏實地的,否則就會落空,就會失敗。辦企業(yè)是這樣,我這里開展項目也是這樣。三是要能夠估計,估計出誰能給你錢,或者說你能從哪里弄到經(jīng)費。沒有經(jīng)費顯然是難以開展工作的。教育研究生院國際交流處自1993年成立至今,平均每年使用的經(jīng)費約50萬美元。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人員工資外,這些經(jīng)費不是大學或學院下?lián)艿模强课覀冏约涸O法籌來的。有了這幾點,工作就能開展起來,而且能夠持續(xù)下去。

趙:我在教育研究生院的時間雖然一年還不到,但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國際合作項目和交流活動有著很大的持續(xù)性。您是否可舉一二個事例,具體說明這種可持續(xù)性?

嚴:1993年國際交流處成立后,我們首先組織了幾位教授前往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和瑞士等國訪問。美國教授對于國外教育的情況和發(fā)展原先并不熟悉,而且總以為美國的教育第一,但這次出訪使他們看到了新加坡設備完善的學校,看到了中國渴望改革的心情和潛力,看到了日本人集體創(chuàng)業(yè)的傳統(tǒng),使他們感到東西方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從而達到一種互補、并十分樂意進行合作研究。從最初個別專家教授訪問其他國家,到現(xiàn)在教育研究生院70%以上的專家教授都到國外去過,而且現(xiàn)在經(jīng)常可以聽到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性地告訴學生其他國家的教育情況,以示比較。六國教育研究項目就是在這樣最初訪問的基礎上開始的。我們在賓大校長的幫助下,于1993年12月邀請了上述5國的教育官員和專家前來美國、用了一周的時間商討了合作議題,從而開始了這一"六國教育研究項目"。隨著2001年"六國教育研究項目"大會的結束和最終報告的提出,這一項目本身將完成。但由于多年相互合作所建立的關系和紐帶,使得合作者在結束一個項目的同時,又在設計和醞釀新的合作項目。正如一些參與者所說?quot;六國研究項目永遠不會結束,只會做得更好。"我們已經(jīng)商定在六國項目的基礎上建立圓桌會議機制,進行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提供教育咨詢服務,進行多國教師同時參與的教育培訓等。

"多國教師同時參與教育培訓"已經(jīng)落實于富蘭克林國際科學教師培訓計劃。該計劃第一次實施時只有4位新加坡的科學教師,后來擴大至中國和泰國,而且是同時來自兩個國家的教師,如1999年11月的培訓同時包括來自上海和新加坡的教師,2000年4月的培訓則由來自香港和泰國的科學教師,人員也擴大至每期約40至50名中小學的科學教師。我們同時不斷地對培訓計劃進行改進和提高,形式和內容都與最初有了很大的變動,如在最近的一次培訓中,我們直接請了現(xiàn)為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2061計劃》主任的美國前宇航員、美國全國科學教師協(xié)會主席、美國教育部學習技術部門的項目經(jīng)理、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官員等人前來給學員進行講演和研討。

趙:我發(fā)現(xiàn)國內大學國際交流處的工作重點與這里有很大的不同,您能否談談您對大學國際交流處的功能及其作用的看法,因為我想這在高等教育教育國際化日益成為一種趨勢的21世紀,對國內大學的國際交流處(或與大學其他機構如科研處一起)改進和開展其工作,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嚴: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國內各大學的國際交流處在經(jīng)費并不寬裕或說緊缺的情況下,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在與國內諸多大學進行交流時,已經(jīng)看到了這一點。這是需要肯定的。由于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的系統(tǒng)不一樣,工作重點也就不完全一樣,服務的內容也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或許是一樣的,即國際交流處不應僅僅成為一個事務性的單位,只是安排學校人員的出國事務和招收外國留學生,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幾個人關起門來討論自己的工作重點。而應成為學校的思想庫,成為學校國際合作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單位,應該促進大學之間的國際交流,為學校的教授有更多從事國際合作研究的機會和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資源。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國際交流處成立有2個顧問委員會,一個由賓大教育研究生院的領導、教授、學生所組成,另一個是國際企業(yè)家委員會,其成員包括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的企業(yè)家。這些顧問委員會定期為國際交流處的工作重點及經(jīng)費籌措出謀獻策,有的甚至直接給予經(jīng)費資助,為我們這些年來的教育國際合作及其發(fā)展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趙:我在這里為期一年的學習研究即將結束,在此期間曾得到國際交流處的幫助和支持,特借此機會向您表示感謝,并祝貴處在未來的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