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早期教育如何把握國外經驗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發展早期教育如何把握國外經驗
■曾曉東
隨著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在很多國家,早期教育成為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由于各國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差異很大,借鑒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政策經驗并不能簡單地總結發達國家的“共同”做法,必須對政策進行“為什么是這樣”的解釋,避免走入誤區。
問題一:納入義務教育才能保證投入?
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供給方式明顯劃分為三種類型:北歐普遍公共服務型、英美社會糾正型、日韓私人分擔型。不同的供給類型深深地植根于這些國家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家庭形態。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早期教育的投入責任都在不斷加強,卻始終遵循既定的供給制度。經合組織在對世界各國早期教育供給制度進行掃描后認為,沒有普適的、最佳的早期教育政策。國家政治、經濟的目標不同,政府與家庭關系的文化傳統不同,公共和私立早期教育機構在成本和效益評價結果方面的差異,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早期教育政策,并不存在將早期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供給制度的普遍框架。
從世界范圍看,早期教育公共支出規模差異極大。目前,歐洲已有5個國家全口徑早期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超過了1%,而處于最低端的韓國和日本,政府投入一直處于GDP的0.1%以下,家庭承擔了絕大部分早期教育成本。早期教育支出的方式也不是單一的機構資助方式,還包括家庭資助、稅收優惠等。
發達國家早期教育支出規模的差異反映了這些國家在早期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北歐國家是性別平等運動的發源地,早期教育作為這些國家性別和家庭政策的一部分,自然將“普及性”作為政策的根本目標。英國和美國的性別和家庭政策相對保守,早期教育政策的功能定位也往往陷入矛盾之中。到1988年,英國政府仍強調兒童養育主要是家庭的責任。美國至今仍有人認為,政府可以涉足貧困兒童的早期教育和養育,但中產階級兒童的早期教育還應由家庭及私立教育機構承擔。日本、韓國的性別政策和家庭政策更加保守,雖然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但是社會仍然將養育子女視為女性的天職,政府的責任主要是為農業和漁業地區的兒童舉辦公立幼兒園。
問題二:早期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
在國際上,國家層面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政策一般被稱作早期教育與關懷,在功能上將兒童早期教育與看管并列考慮。
在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早期教育的看管功能不斷降低,教育功能日漸加強,管理功能逐漸從社會福利部門轉向教育部門,但是仍然不屬于單純的教育范疇。在丹麥,社會事務部主要負責日托中心,而教育部負責幼兒園、中小學以及中小學放學后的服務。在美國,兒童通過4個渠道獲得早期教育與服務,一是美國最著名的“開端計劃”,由美國聯邦衛生和公眾服務部負責實施;二是購買服務部分,根據服務供給者的機構性質,由不同部門加以管理,其中1/3是營利性機構;三是公立學校系統,和“開端計劃”項目的目標人群相似,但該項目并不提供綜合服務,主要關注教育,由地方教育行政機構負責;四是貧困家庭支持計劃,它著眼于家庭的整體需要,而不僅僅局限于兒童個體的需要,也由美國聯邦衛生和公眾服務部負責實施。
可見,早期教育政策很難說是單純的教育政策,它總是和社會福利或女性就業等聯系起來,是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當面對早期兒童發展這樣一個融合教育、衛生、營養、家長參與等綜合的服務問題時,單一部門管理難免視野有限,影響兒童早期教育的綜合性功能。
問題三:普及早教就是建獨立幼兒園?
從國際上看,大多數發達國家有三種提供早期教育服務的體系:獨立幼兒園、設置在小學的學前班、社區的日托中心。一般來說,幼兒園和日托中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幼兒園和學前班通常有完整的課程指導綱要,而日托中心則沒有清晰的課程要求,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僅僅是兩年的職業證書。
早期教育機構設立多樣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尊重教育和看管雙重職能,尊重私立和非營利機構在該領域的服務空間。即使近年來政府在早期教育領域的作用在逐漸加強,立足社區、以各類中心的形式為家庭提供綜合性服務仍然是早期教育與關懷的重要形式,甚至越來越延伸到小學階段的兒童放學后和假期中的服務。
至于私立和公立教育機構諸多辦學形式之間的關系,公共服務供給的理論和經驗表明,當市場由公立和私立機構共同組成,存在服務群體細分時,整體效率是比較高的。
早期教育政策設計需要在以上3個關鍵問題上進行多學科的解釋,在理解發達國家早期教育制度的基本邏輯之后,再進行涉及功能劃分、投入渠道、制度連接等方面的頂層設計。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
《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1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