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查字典網 國外教育網
當前位置查字典 > 國外教育網 > 國外教育理念 >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狀與展望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狀與展望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狀與展望


華南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 魏春燕 李林

  一、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簡短回顧

  目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日本為了使教育適應技術革新、經濟高速增長以及相應的社會變化,同時解決教育本身在量的方面急劇擴充所帶來的問題,開始了“第三次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官方教育審議機構——中央教育審議會提交的報告認為,日本高等教育改草的中心課題是:(1)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學術研究高水平化,(2)高等教育內容的專業化和綜合化;(3)教育、研究活動的特性及有效管理;(4)確保高等教育機構自主性和排除封閉性;(5)尊重高等教育機構的自發性和國家有計劃的援助與調整。在這樣的課題意識的基礎上,該報告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13個方面的基本設想,其重點是高等教育的多祥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70年代的改革僅僅是在大學的課程程設置和學校設置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課程上實行綜合化的改革,把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把普通教育內容置于專業教育之中,取消二者之間的嚴格界限;以1973年筑波大學的設置為標志,日本陸陸續續設置了一些新型的大學、學部和學科。

  進入80年代后,以設立直屬于首相的“臨時教育審議會”(1984年)為標志,日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根據臨時教育審議會的建議,文部省于1987年9月設立了大學審議會,以便從根本上對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審議,并向大學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大學審議會根據文部大臣提出的咨詢事項以及大學改革的實際課題進行了多項研究和審議,在之后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開放高等教育機構: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相互開放、各級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向社會和國際開放;(2)充實與改革研究生教育:大幅擴充,并在培養目標、類型和課程等方面實行多樣化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也趨靈活化;(3)加強學術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并加強產學協作、國際交流與協作。

  二、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現狀

  到了9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大學入學率的進—步增加(1996年日本高中生升人大學、短大的入學率是46.2%)以及日本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國際化,日本大學的問題也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和批判:大學及大學師生的社會價值和地位急劇 下降。過去人們認為大學是“學問之府”,而現在 的大學則成了“休閑地”、“考試和就業之間的緩沖地”,現在的大學生則如“拿粒石子擲向年輕人,包準打著大學生”這樣的笑話所反映,不再是社會的精英分子,許多學生打工玩樂多于學習,盡量選修輕松的課程以取得學分,或者上課開小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受上述影響,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大為降低,有的教師對自己的科研項目還很積極認真,對于教學卻沒有什么熱情,消極對待,很少有意識地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講義內容。

  總的來說,影響90年代大學改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方面:(1)升學率的提高及學生的多樣化。多樣的學生不僅有多樣的學習需要,還帶來了上述各種教育教學上的問題。(2)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化、跨學科化和國際化。隨著世界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大學教育研究的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尤其對于日本的大學而言,為了能適應產業成熟化的日本發展的需要,必須致力于進行獨創性的研究和開發,學術研究的跨學科化和國際此也就更顯緊迫.(3)培養適應新型產業需要的人才。與過去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時代不同,現在生產高度附加值產品的中小企業日益占據重要地位,而這種產業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只要有對企業的服從和忠心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掌握高度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創造性。(4)希望終生學習的人增加。人們認識到終生學習在充實自己、適應社會和經濟變化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大學提供這樣的機會。

  根據大學審議會關于高等教育個性化、教育研究高水平化、經營管理活性化的建議,1991年日本進行了大學設置基準等的改正,之后的大學改革主要朝著三個方向在進行:(1)強化大學的教育機能,發揮各個大學的特色和個性,重新組織教育內容,開展富有魅力的教學,以培養能適應時代變化的具有豐富創造性的人才。(2)充實強化研究生院,以促進國際水準的酸青研究,并培養出優秀的研究者和具有高水平專業能力的技術人員。(3)進一步靈活開放以大學為中心的高等數育機構,提供豐富的終生學習機會.具體的改革措施如下:

  1.充實本科教育

  首先,在教育內容方面,1991年改正前69大學設置基準不但規定了本科畢業必需的學分數(124個學分以上),還詳細規定了各個課程各自所需要的學分,現在的設置基準則只規定了畢業所需的124個學分,不再對科目區分及相應的學分做出規定,把此權限交給了大學。到1996年已經有80%以上的大學按照新的大學設置基準的精神重組了教育課程;不再把課程分為教養教育和專門教育,而是構筑4年一貫的課程體系;依靠所有院系的力量來充實教養教育。另外,各個學校還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加強了實踐教育,同時也根據時代的要求增設了一些新的科目,以充實情報處理教育,改善外語教育。為了提供更多的選修機會,更多的大學與其他的大學締結“學分互換”的協定。

  與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各個大學都在探索更為有效的教育方法.總體上來看,日本的大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改革效果比較顯著:更多的大學編制大學學習指南(每個學科的教學計劃,系統而詳細地介紹教學目標、預定的教學內容以及參考文獻等),且有很多大學將其做成數據庫;實施少人數教育的大學也有增加,尤其是將外語教育、實驗、實習、討論等的教學少人數化;許多大學采取問卷等形式,實施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評價;出現了由教師組成的旨在改善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組織,也有大學設置了旨在開發教育方法、幫助教員進行有關研修的中心;考慮到與學生在高中的學習內容相適應,更多的大學開始實行按學力編班,按學力狀況實施補習教學;在學生的成績評定方面,一方面,許多大學為了確保學分認定的客觀性,學科的評價標準由多個教師進行協商以達成一致,另一方面,也有大學為了嚴格大學的教育成果,對在一定期間沒有達到一定成績基準的學生予以休學勸告、退學勸告的處理;各個大學都利用通信衛星及光纖系統以及其他多媒體系統積極推進遠距離教育。

  2。充實和加強研究生院教育

  首先,是要把研究生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質、量兩方面進一步充實研究生院的教育。90年代以來,日本的研究生院學生數有相當的增長。1990年日本研究生院的在校生數(含碩士生、博士生)是90238人,到1994年增至138752人,1995年又增至153423人。然而,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研究生院學生數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還是很低的。關于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數以及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美國是15.65%和7. 7%(1992年),法國是18. 8%和3.6%(1993年),日本則僅僅為6.1%和1.1%(1994年)。因此,必須在量的方面大力充實研究生院的教育。日本進行了研究生院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靈活更有利于吸引學生入學及完成學業,主要措施如下:(1)研究生院的入學資格及修業年限的彈性化。到1994年,沒有達到標準的修業年限而畢業的碩士有47人,博士164人,到1995年,本科學習3年后就直接升人研究生院的有145人,本科畢業后有2年以上研究經歷的人不經過碩土課程直接讀博土的有146人。(2)研究生院的形態多樣化。除了在80年代改革中出現的綜合研究生院大學、聯合研究生院、獨立研究科及專業方向等等得到大力推行外,另一種形態的研究生院——協作研究生院(與大學以外的研究所等協作實施教育研究的研究生院)出現,如與NTT情報通信研究所協作的電器通信大學研究生院。到1996年,已經有15個大學的31個研究科與校外機構進行了這種協作。

  在質的充實方面,主要的措施有:(1)對于取得教育研究優良業績的研究生院,重點充實其研究費及尖端大型研究設備費。(2)加強對研究生院學生的支援,充實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院制度(1996年對于博士后期的資助額是每月19萬7千日元)及日本育英會獎學事業(1996年度的資助額是每月碩士生8萬l干日元,博士生11萬2千日元)。(3)更多的大學采用學生助教,讓研究生院的學生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指導本科學生或者輔導學生實驗、實習、模擬演練等。(4)國際交流更加活躍。一方面是日本的在校學生通過一年內的短期留學加強與國外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充實外國留日學生的教學,既充實對留日學生的日語及日本情況的教育,也有大學開展用外語進行數學的。

  除了創造新知、培養研究者以外,現在的研究生院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培養高級技術人員。根據1989年改正的研究生院設置基準,博士教育不僅要培養研究者,也可以以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為目的。目前,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博士專業主要是國際協作、情報系統學、經營管理、企業法律事務等。另外,研究生院通過晝夜開講制、夜間研究生院以及社會人特別選拔制度等,在在職人士的再教育(回歸教育)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大學進一步向社全開放

  首先,是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等學習條件,為社會人士提供更多的終生學習機會。主要措施有:(1)根據1991年改正的大學設置基準,單科進修(可以在大學學習特定的科目或課程從而取得學分)制度化,而運用這一制度的大學和利用的學生在近幾年都有了很大的增加。(2)有更多的短期大學或高等??茖W校的畢業生進入大學本科4年級學習,到1995年已達12348人.(3)廣播電視大學規模更大,到1996年已有學生數約6萬4千人,而且還利用學分互換每年接收約5千名其他大學的學生。另外,廣播電視大學正在籌備利用人造衛星擴大傳播對象地區。(4)根據1991年改正的大學設置基準,在大學以外的機構進行的各種學習也可能被承認學分,例如通過實用英語技能測驗或日本漢字能力測驗等文部大認定技能測驗的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學分,許多大學也承認學生在??茖W校的學習。(5)大學的公開講座很活躍,1995年約6190個講座,聽講人數約62萬人。(6)創設學位授予機構,使得短期大學、高等??茖W校以及各省廳所屬大學校(歸日本官房行政官廳管轄,不是學校教育法規定的大學,但教授與大學同等的專業技術及知識,如防衛大學校、水產大學校等)的畢業生也可以取得學位。在1994年,學位授予機構授予1544人“學士”學位,90人“碩士”學位,14人“博士’學位。(7)加強對在職人士的回歸教育。為了更有利于在職的社會人士到大學學習,日本的大學積極推行晝夜開講制、夜間研究生院、社會人士特別選擇制度、研究生院水平的為社會人士特設的課程等.

  在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提供終生學習機會之外,日本的大學也向社會開放其經營管理。為了更有效地推進大學的改革,日本的大學在進行自評的同時,許多還采用校外的第三方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在社會上公布。為了征求校外有識之土對大學面臨的課題及將來構想等的意見,許多大學還設置了校外人士參與會、產學官交流懇談會及支援留學生懇談會等。另外,大學還積極推進與產業界的合作,共同研究很活躍,很多國立大學還設置了在企業捐贈金基礎上的捐贈講座或捐贈研究部門。在教員的錄用方面,國立大學的95%、公立大學的77%、私立大學的45%是采取公開招聘,而在公開招聘的教員當中,有25%(1994年度)是來自大學外(如民間企業、官公廳、自營業)。為了讓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大學的改革信息,很多大學還將學科介紹、自評報告向社會公布,并送給相鄰的高中或公立圖書館以及教育委員會以供其參考。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展望

  這些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來),日本的高等教育按照大學審議會“高等教育個性化、教育研究高水平化、經營管理活性化”的方針,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效。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年來的改革措施以及相關的討論促使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教界人士日益認識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從而自覺地參與到具體的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中,切切實實地推動著高等教育改革的進行。

  當然,改革是一個過程,許多的改革措施在實踐中也有爭議,而且,在改革實踐中人們又會不斷發現高等教育新的問題。不僅僅是日本的高教界,學生、社會以及產業界都紛紛指出日本高等教育在教育研究、經營管理方面的各種問題, 例如:本科教育的定位問題(許多教師不重視);課程改革不適應多樣化的學生的需求;輕視教養教育以及專業細分化的傾向;學生成績的評定以及畢業生質量的保證問題;教學科研設施設備以及教育支援的問題;在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所開課程及其內容與社會需求和實踐脫節;大學教師‘向質化”,即使在同一學校也很少有不同研究室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與社會和國際的交流合作不夠,大學經營管理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往往對變化的應對遲緩;一些大學評價往往流于形式,未能與教育研究活動和大學經營管理的改革相結合等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也為了使日本的高等教育適應21世紀和日本社會的發展變化,日本政府和各個大學都在努力探索21世紀日本高等數育應如何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學審議會提交了題為《21世紀的大學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競爭環境中充滿個性的大學》的咨詢報告,全面展望了21世紀初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及改革方針政策。緊接著,一年之后的1999年11月,日本文部大臣又就“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應有狀態”向大學審議會提出咨詢,要求站在“全球化時代”的高度探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如何建設面向世界開放的大學、如何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等項目。從這兩次咨詢的相關文獻我們可以一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向。

  日本大學審議會認為,當今世界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自由貿易體制的擴大,社會、經濟、文化的全球規模的交流普遍化,國際間的流動性和相互依存關系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國際間的競爭也更趨激烈,因此這是一個更趨復雜化、更不透明的時代。而“在這種流動和變化的時代,生存的保障就是教育和終生學習”(1999年6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公報觀點)。在這樣的背量下,日本為了達到其“智慧創造立國”以及“在國際社會發揮主要作用”的目的,其高等教育機構就必須及時地提供能適應國民終生各個時期需要的適當的教育,這種教育要能使學生學到與急劇變化的時代相適應的創造性的知識和技術,為日本培養出能活躍于世界舞臺的人才。而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適應日本經濟、社會以及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多種多樣的要求。日本的高等數育機構必須多樣化、個性化(大學、研究生院、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校、國立、公立、私立大學,乃至每一所學校都要有自己特色的定位和目標),而升入高等教育機構的入學率也將大幅度上升(雖然由于“少于化”原因學生總數會有所下降),大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相應的支撐體系、大學的經營管理等等各個方面也都應該有相應的改革。

  總的來說,21世紀初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建設在國際競爭中“充滿個性的大學”。而為了建成“充滿個性的大學”,大學必須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改革;

  1.重視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的質量

  本科教育階段要在重視培養學生的課題探索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將來作為專業人才的基礎能力。所謂“課題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種“能主動應對變化,能獨立探索將來的課題,并能立足于廣泛的視野對課題進行靈活而綜合的判斷的能力”,而為了培養這種能力,就必須重視教養教育,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使學生具有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自主且綜合的思考而后進行準確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人性,使學生能從與社會的關系來定位自己的知識和人生。專業教育中也應該貫徹教養教育的基本精神重視“基礎和基本”,通過教給學生各關聯學科的關系、學術和個人的人生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能主動探索、解決課題的基礎能力。另外,為了培養學生能活躍于國際舞臺的能力,要在充實外語教育、促進海外留學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本國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對國際社會重要課題的認識,并通過各種訓練培養他們表達自己主張的能力。在教育方法方面,則要求實施認真負責的教學管理和嚴格的成績評價,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同時通過教師和學生對整個教育活動和各個教師的教育活動進行評價來改進教育質量。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主要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培養研究者的研究生院要努力建成卓越的教育研究據點,有關的經費也應該實行有重點的傾斜分配,而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研究生院應該在課程、教員資格以及修學條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要重視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

  2.教育研究系統柔性化,確保大學的自律性

  為了能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本科教育階段可以采取不滿四年就可以畢業的例外措施,擴大秋季入學和學分互換,創設學分累積加算制度,而研究生教育階段則可以按照社會人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制度上確認“1年制碩士課程’和“長期在學碩士課程”。為了使大學組織可以有更多主動性和機動性,政府方面應該在大學的行政、財政管理方面有更多寬松的政策。另外,大學應該加強同社區和產業界的合作和交流,進行共同研究,共同開發教育計劃.

  3.在學校的組織管理方面,建立負責任的決策和實施體制

  當今大學的教育研究日趨邊緣化、綜合化,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比以往更為密切化,這些變化都促使大學建立一種新的更為開放和積極的自主自律的組織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一方面要明確學校內審議機構和執行機構的工作應如何分工和合作,另一方面要積極聽取社會上的意見,明確大學對社會的責任。另外,為了方便有關人員了解大學情況,大學有責任向社會公布有關信息(如關于學習機會、關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關于畢業生出路,關于大學研究課題、關于大學的財務狀況等方面的信息)。

  4.建立多元化的評價系統,促進大學的個性化和教育研究質量的不斷改善

  在進一步充實大學的自檢、自評的同時,要致力于建立站在客現立場上進行評價的組織即所謂“第三方評價系統”。這種評價組織應該在對大學進行透明度比較高的評價的同時,收集、提供大學的評價情報,并對評價的有效性進行調查研究,及時向各個大學反饋評價的結果,促進大學教育研究活動的個性化和質量的提高。在客觀細致的評價的基礎上,各資源分配機關還可以進行更為客觀和公開的適當的資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