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的成長對于中國教育的啟示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喬布斯的成長對于中國教育的啟示
王承暉
蘋果總裁喬布斯于10月5日辭世,全球都在熱議他的成長歷程。透過他的成長經歷和創新意識,我們可以梳理一些對中國的教育具有反思意義的東西。
其一,功利主義與興趣的撞擊,孰輕孰重?
中國的孩子走著一條父母與社會所限制的成長道路,衡量青年人成功的標準在學校是高分數、在社會是高收入,然后以此對抗高消費,尤其是居高不下的高房價。“高處不勝寒’,中國孩子的眼睛只能盯著高處的名與利,于是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虛假就如飄在半空中的肥皂泡,裝點著一種虛幻而脆弱的繁華。這樣一種畸形的成長軌道勢必誕生一些扭曲的意識和思想,大多數的青年人活在眼前的利益中,沒有勇氣去固守自己的興趣和理想。
喬布斯在面對抉擇時勇氣可嘆,他的取與舍是艱難而智慧的。當他意識到大學生活對他沒有任何的幫助時,他敢于放棄。在舍的同時,他選擇了一條更艱苦的道路,學習書法藝術,每天睡在朋友的客廳的地板上,靠賣可樂瓶換取一天的伙食,為了吃一頓好飯,要步行三四個小時走到教堂。他說這一點兒也不浪漫。而書法藝術的學習對于他后來的電腦字體的設計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尤其是他被自己創立的公司“開除”時,在經歷了人生這么大的挫折時,他用了半年的時間意識到自己對電腦的興趣是不會改變的,于是他再一次投入到了新公司的創建,并且成功地發行了《玩具總動員》等全球賣座的動畫片。最痛苦的選擇,應該是知道自己患胰腺癌后,他的產品每年都帶給全球驚喜的創新,并影響了全球的高科技生活。
在喬布斯的成長歷程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為自己的理想而活的專注精神。他不僅以自己的產品改變著全球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以其對興趣的堅守讓世人反思: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人應該為這個世界留下什么?功利主義與興趣發生矛盾時,何去何從?個人的興趣如何與創業相輔相成?
其二,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哪里?
每年中國關于教育的改革課題從理論到實踐,多得數不勝數。可是誰看到那些根本性的固瘤去掉了呢?中國的孩子仍然埋在了題海戰術中,一本又一本的教輔書,一張又一張試卷,就如一堵密不可透風的圍墻,將師生們圍著喘不過氣來。老師和學生們置身其中,緊盯著分數,就如同股票上的紅綠走線,為之歡喜為之愁啊。在這種氛圍之下,何來的時間談科技的創新?哪來的動力做創造發明?知識點在考試的時候,個個都重要,然而一到社會中去,沒有哪一個是必不可少的。相反,那些在學校的時候,不被學校和家庭所強調和重視的東西,諸如體能訓練、交際訓練、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等,卻是樣樣重要。孩子一進入社會,什么都要從頭學起,不能不讓人感嘆教育的低效。
喬布斯創立的蘋果手機正是以其驚人的創新速度影響著世人的生活在。他的創新意識總是比別人早一兩年,他的產品總能讓人看得舒心,用得開心,他的產品還沒面世,大家就有了購買的欲望,這要歸功于他對用戶的需求預設高人一籌。喬布斯預見了“數字生活時代”:音樂播放器、蜂窩電話、掌上電腦等電子智能產品的創造,他的團隊對于科技與藝術的嫁接,都積極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滿足了消費者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從喬布斯的創新經歷看中國的教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應該來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實踐。因此,我們可否將大學的管理去行政化?我們可否將教育的創新去職稱化、去領導化?我們可否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教學改革,而不是將公開課上成表演課?我們可否將教育成果的評定唯學術化?我們可否設置鼓勵自主創業基金,獎勵那些敢于創新與創業的青年學子?
喬布斯是被稱之為“天才”與“傳奇性人物”的人,他的成功無法復制,但是他的科技創新道路卻值得世人深思,更值得中國的教育工作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