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別(下)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別(下)
沒有想象力,缺乏主見和創造,這就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上可稱得上是最棒的,這一點可從國際中小學奧賽上得知。但是為什么中國本土至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呢?為什么楊振寧、李政道是在國外的環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的教育體制。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過程中,分數第一、排名、死記硬背、考試制度、試卷的設置等種種做法都在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只求會做題目,考試能考出高分,而很少有人去問“為什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傳授給學生解題的方法,而不去教你“為什么”,學生不問,教師不講,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考試,正所謂“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試考不好,老師批評,家長訓斥,所有這些,只會讓學生更注重考分的高低,而不去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已經懂得了問題的原因。許多西方人是這樣評價中國的學生的:“中國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強。”我感到不服氣,如果中國人沒有想象力,那四大發明又是誰創造的呢?同時我也感到悲哀,因為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想象力,當西方老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時,我們卻在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我們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創造力卻萎縮了。
中國的課堂更有紀律,也更能培養學生的毅力,這對于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輝煌成就更有優勢。但是,對于許多理科知識的學習,它更多的學習方式也是背誦。我記得初中時,老師經常說:“這種題目的解題思路都是一樣的,你只要記牢了就保準不會錯。”而西方的教育更靈活,有啟發性,它先教你“為什么”,然后讓你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秩序也不如中國的,他們上課可以隨便走動,可以吃東西,只要不影響到其他的人,而這在我們的課堂上是絕對不允許的。西方這種“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規矩,近乎亂了套,但它卻極大地留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個人不是天生沒有想象力,而是我們的這種應試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因為中高考的改卷是有標準答案的,即使你的想法有道理,但還是以標準答案為準,這樣我們就盡量往與標準答案一致的方向去答題,或是把答案記住,下次就一定不會錯。其實,衡量素質高低的并不只有學習,能力也不僅僅來源于課本。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培養出的學生高分低能,素質低下,一切以書本上說的為準,限制了我們想象力和創造力,基礎教育很難適應高等教育的要求。應試教育的弊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也慢慢體現了出來。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牢固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大膽創造的精神,基礎知識差一點還可以補,可是想象力和創造力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培養。高等教育科研水平一直比較落后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學生們太缺乏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習慣于跟著別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著不少差異。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們高等教育的條件、經費上的不如人家。其實真正的差異在于教育體制。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中國的學生經過中考、高考的層層選拔才能進入大學。可是一到大學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競爭機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學一樣好好學習,混個文憑的人不在少數,結果四年過去了,真正的東西沒學到多少。而在西方許多國家,他們的大學是寬進嚴出,只要能夠支付得起大學的費用,誰都可以上大學,但在大學里充滿了競爭,經過一次次的篩選、淘汰,最后留下的學生才能順利畢業。這樣一來,中西方大學的畢業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張代表你學歷高低的文憑,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是好事。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畢業生人數增多,畢業生所具有的能力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就業競爭更加激烈。畢業生缺乏適應社會需要的真正本領,走上工作崗位后,一切都得從頭學,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
三、社會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環境太缺少嘗試的機會。在中國,一旦你失敗了就很難有機會“再來一次”。人們過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擁有的經驗,一位沒有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試問:“經驗是否是與生俱來的呢?”不給新人一個機會,那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有經驗,這樣一來,有經驗的人老了死了,而沒經驗的人還是沒經驗,這樣社會還能保證繼續向前發展嗎?西方的社會提供給了人們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對于家庭背景和經驗也比較淡化,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會上層,而在中國,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開始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態自然也不同,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敗,更不敢去嘗試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會挑戰的勇氣,缺乏創造精神。
四、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目前的境況是:人們狂熱地追求學歷,把學習與今后的工作聯系在一起,不注重實用主義。孩子從一進學校就被鼓勵要刻苦學習,導致競爭激烈,負擔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處于一種緊張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發展”的理念,他們的基礎教育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不會在孩子應有的課余時間里還讓他們去上鋼琴課、圍棋課等等。的確,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在自由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更好的學會創造。
縱觀中西方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教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諸多不如意的地方。當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們的也同樣存在許多弊端。在此,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優點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發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為此,我認為中西方的教育負責人能夠增進了解,加強溝通,能夠早日找到一種新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