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防災教育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的防災教育
孟加拉國:“了解災害=化解災害”
地處南亞的孟加拉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在各種災害中,兒童所受的傷害最為嚴重。
為了使兒童了解自然災害,掌握應對自然災害的措施,盡可能地降低因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與風險,孟加拉國提出了“了解災害=化解災害”的減災教育口號。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首套用孟加拉文寫成的兒童減災學習手冊,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災害,學習如何采取有效的減災手段,并通過學生將這套學習手冊推廣到整個社區當中,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災害,并學會應對自然災害的技能。
自2006年初以來,該學習材料已經在孟加拉國26所中小學進行試驗和推廣,在那些自然災害最為頻繁的地區,該學習材料已經成為中小學正式課程的一部分。減災學習手冊中,除文字介紹和說明外,兒童減災學習手冊還設計了一些游戲,幫助兒童進行學習和實踐,并鼓勵家長和教師參與到防災教育的演練和模擬當中。
斯里蘭卡:危機處理從教師培訓開始
同樣處于南亞印度洋沿岸的斯里蘭卡也是一個易于遭受諸如洪水、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國家,在經歷了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的慘劇之后,斯里蘭卡政府開始推行“災難危害管理”計劃,試圖通過教育系統構建一種安全文化,為教師和學生構建起一套“災難危害管理”課程,訓練他們能夠充分處理各種災難。
這套培訓課程的內容包括:總體認識斯里蘭卡減災教育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了解政府的各種減災教育計劃;認識教育部門在政府“災難危害管理”計劃中的重要地位;發展教師繪制學校逃生地圖的能力;培育教師基本的社會精神,并對他們進行急救、搜尋和援救能力的培訓;幫助教師發展基于本校的“災難危害管理”計劃。
日本:不遺余力建設堅固校園
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非洲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時有發生,并已成為了日本最大的災難隱患。為了使學校建筑成為孩子以及社區的臨時庇護所,日本加強了對安全校園的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方針與政策,大刀闊斧地對中小學的建筑設施進行改建。
2003年7月,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了《促進學校建筑抗震指南》,描述了學校建筑的基本概念,并列出了設計抗震學校建筑的方法。隨后,政府出臺了《改造學校建筑手冊》,具體給出了學校改建措施方案,將可能在地震中倒塌或嚴重損壞的學校建筑列為重點對象進行改造,比如加入鋼架、增加防震墻,給柱子加上大梁等具體方法。
為了配合這項政策實施,日本文部科學省撥出大約1000億日元(約7.9億美元)用于改進學校建筑。
哥斯達黎加:減災融入國民教育計劃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環境,中美洲南部國家哥斯達黎加經常會遭受到諸如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因此,抗災教育一向被視做哥斯達黎加的國家發展戰略,并通過國民教育計劃與教育系統融為一體。
哥斯達黎加國民減災教育計劃發展由來已久,早在1986年就已經作為非正式計劃在農村地區,特別是那些易受火山和地震侵襲的地區實施。進入新世紀以來,這項計劃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拓展,目前已經開始被引入私立教育領域。
目前,哥斯達黎加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減災教育管理體制,他們采用綜合性的主題方式,發展減災教育課程,注重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力圖創造出一種重視減災、了解減災和預防災害的社會文化環境。哥斯達黎加以學校為減災教育基地,擴大減災教育的社會影響,讓社區成員參與到教育和管理當中,使減災教育持久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