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課改:要深度,不要廣度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澳大利亞課改:要深度,不要廣度
李茂
經過數千小時的努力,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次制定國家課程大綱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國家課程委員會(NCB)官方網站5月發布了英語、數學、科學、歷史4門學科的課程框架。雖然征求意見的工作還將繼續,但澳大利亞中小學國家課程大綱的模樣漸漸清晰起來。
按《時代》報記者卡洛琳·米爾本的說法,最終的課程大綱文本如同減肥競賽的冠軍,例如,從學前教育到二年級的數學,最后的文本只有3頁紙。
根據預定的進度,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大綱的最終文本將在2010年7月問世,新課程將在2011年1月正式實施。
結束“分而治之”
1個世紀以來,澳大利亞各州一直在捍衛自己的教育主權,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教育政策、課程標準與評估制度。但隨著地區間兩極分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跨州轉校學生和移民學生日益增多——基礎教育階段,已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母語不是英語,“分而治之”的局面已難以為繼。
在這樣的形勢下,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采取的策略是,為每一個核心學科制定國家課程大綱,使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實現標準化,無論學校是在塔斯馬尼亞、北領地,還是在西澳大利亞的最偏遠處。
這是陸克文總理“教育革命”的關鍵一步,目的是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高質量的課程,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和入學保持率,提升澳大利亞的全球競爭力,同時讓每年隨父母跨州轉學的8萬名學生免受各州課程不統一的麻煩。
執掌這次國家課程大綱制定的是68歲的教育政策專家、墨爾本大學教授巴里·麥克高。麥克高最早在昆士蘭的中學做科學教師,之后在教育政策領域不斷晉升,在大學、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全國性研究機構擔任多個職位。去年接手國家課程委員會主席職位之前,麥克高在總部設在巴黎的經合組織(OECD)做了7年的教育主任。
為深度做減法
在過去30年,在國家層面規范所有學生該學什么知識與能力的努力皆引起激烈的爭論,而這一次,似乎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各州的領導者參與了數學、英語/語言藝術、科學、歷史以及其他學科的大綱制定。
8個州及領地將自己對中小學課程的控制權轉交給了聯邦政府,由此換來聯邦政府對中小學的更多投資,以緩解數十年來本州教育經費的不足。這些州現有的課程已經越來越臃腫,且充滿了晦澀的術語,就連教師也不解其意。
“各州的課程制定機構跟各方面的人士都進行了廣泛的意見征求——他們說,要在課程中做加法是容易的,難的是做減法。”麥克高教授說,“每一個利益群體都會說,‘別啊,這個內容應該在里面’。這樣,課程的內容也就只增不減了。”
盡管對此已深有體會,但當負責起草英語、數學、科學和歷史課程大綱的4位專家皆發現,現有的課程讓學生學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只會蜻蜓點水,不會有深入的知識理解和技能掌握時,麥克高還是感到很吃驚。
麥克高教授說,比較澳大利亞與日本初中數學課堂的錄像研究顯示,澳大利亞學生在課堂上只有20%的時間用于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而在日本的課堂上,學生把80%的時間用于難題上。
“而且,在數學課上,對于那些掌握較快的學生,我們傾向于讓他們進行下一個主題的預習,而不是讓他們解決目前主題的更復雜的問題。”麥克高說。
“因此,如果我們就當前主題增加難度,我們實際上就能培養學生更多的技能:這是我們得到的建議。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我們為每個學科制定的大綱將窄化內容,雖然犧牲了廣度,但能夠讓學生學得更有深度。”
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這次統一全國課程標準的努力沒有太多雜音,但遇到的挑戰仍然不少。
例如,什么樣的內容和技能應該寫入大綱,剛性與靈活性是否都應該足夠強,以及如何讓學校為教學負起責任,都引發了很多討論。
即便如此,觀察者說,這項工作沒有遇到大的阻礙。代表全國公立學校教師的澳大利亞教育工會曾對國家課程委員會中教師的缺席頗有微詞,但總體上對之表示了支持。
“這跟我們上一次試圖制定國家課程不同。”Curriculum Corp.的執行主席蘇珊·曼恩說。Curriculum Corp.是一家在墨爾本的教育支持機構,由各州和聯邦教育部的部長管理。
“這項工作遇到了一個好時候。”曼恩說,“咨詢過程是真誠的,大家都達成了一致,感到我們需要全國整體改進,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同樣的機會。”
對于在2007年戰勝了自由黨前總理約翰·霍華德的陸克文來說,目前的形勢對制定國家統一課程標準非常有利。霍華德也曾有制定國家課程的計劃,但陸克文的優勢在于,他所在的工黨掌控了所有州與領地,因而在尋求合作時能夠一路綠燈。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家長對學校滿意度的降低成為制定國家課程大綱的一個有利背景。根據政府的一個調查,對學校工作表示滿意的家長比例在2001年至2007年之間下降了,近六成的家長表示,課程的質量和內容需要提高。
在對國家課程大綱進行了超過10年的討論后,上世紀90年代末,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與各州的教育部長就全國中小學教育的目標陳述達成了一致。不過,這項工作對于改變澳大利亞教育幾乎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過去幾年,實施國家課程大綱的工作在穩步推進。小學和中學低年級的讀寫和算術要求已經出臺了,從去年開始,所有3、5、7、9年級的學生都要參加讀寫和算術兩科的全國測試。去年秋天,澳大利亞國會通過了一個法案,將聯邦教育經費與國家課程與統考的實施進行了掛鉤,這些措施為國家課程大綱的出臺拉開了序幕。
教師的聲音
因為有總理和各州州長的大力推動,麥克高教授對國家統一課程大綱的成功制定非常樂觀。
不過,課程大綱的制定只是一方面的工作,在特定的時間內實施國家課程及其評估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國家課程委員會最近聘請教育工作者與學科專家根據剛出爐的草案制定更詳細的課程框架。一旦最終的文本完成并獲批——預計在2010年7月——學校和教師就得做出快速的調整。正式的實施將從2011年1月開始,因此,明年就會有一個大力度的教師發展計劃,與此同時,教學資料與器材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盡管對統一課程大綱表示支持,教育工作者仍然表達了一線教師深入參與的需要。
“新課程本身并不能保證教育質量的提高。”澳大利亞教育工會主席安吉路·蓋瑞雷托斯說。他認為,在起草課程文件的過程中,應該讓教師扮演領導角色。
教育工會目前正在游說,以便讓教師擁有專業評價的空間,且希望不對所有學生都進行考試,而只是進行抽樣測試,避免出現應試教學。蓋瑞雷托斯還表示,教育工會還反對任何可能導致學校排名的全國性的成績公布。
蓋瑞雷托斯說:“只有在經費保證,支持得力,教師負責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