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在第9個字的詩句
波在第九個字的詩句
- 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 出自唐·王涯·春游曲
- 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 出自唐·李白·廬山謠寄
-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出自唐·崔顥·登黃鶴樓
- 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 -- 出自清·朱彝尊·長亭怨慢·雁
-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出自唐·崔顥·黃鶴樓 / 登黃鶴樓
-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 出自唐·沈如筠·閨怨二首·其一
-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 出自清·石濤·荷花
- “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 出自··
-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全詩翻譯賞析 -- 出自··
- “素色噴成三伏雪,余波流作萬年溪”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 出自··
-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 出自唐·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 泰伯讓天下,仲雍揚(yáng)波濤。 -- 出自唐·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diào)
-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 -- 出自唐·李白·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 出自唐·李白·詠苧蘿山
- (此詩一作芙蓉嬌綠波。 -- 出自唐·李白·古風(fēng)其四十七
- 下視宇宙間,四溟空波瀾。 -- 出自唐·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 魚龍動陂水,處處生波瀾。 -- 出自唐·李白·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 潈潈奔溜聞,浩浩驚波轉(zhuǎn)。 -- 出自唐·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
-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 出自唐·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
- 金陵空壯觀,天塹凈波瀾。 -- 出自唐·李白·金陵其一
- 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 出自唐·李白·送賀監(jiān)歸四明應(yīng)制
- 三門橫峻灘,六剌走波瀾。 -- 出自唐·李白·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剌灘
- 天長落日遠(yuǎn),水凈寒波流。 -- 出自唐·李白·登新平樓
- 待閑看,秋風(fēng)洛水清波。 -- 出自宋·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
- 獨(dú)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 出自宋·蘇軾·好事近·湖上雨晴時
- 道子實(shí)雄放,浩如海波翻。 -- 出自宋·蘇軾·王維吳道子畫
- 船留村市鬧,閘發(fā)寒波漲。 -- 出自宋·蘇軾·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
- 飛龍御月作秋涼,蒼波改色屯云黃。 -- 出自宋·蘇軾·真一酒歌?并引?
- 莫向洞庭歌楚曲,煙波渺渺正愁予。 -- 出自宋·蘇軾·和邵同年戲贈賈收秀才三首
- 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瀨鳴玦環(huán)。 -- 出自宋·蘇軾·再過超然臺贈太守霍翔
- 獨(dú)臨斷岸呼日出,紅波碧巘相吞吐。 -- 出自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 小雪疏煙雜瑞光,清波寒引御溝長。 -- 出自宋·蘇軾·和吳安持使者迎駕
- 吾恨爾見有所遮,海波或到驚井蛙。 -- 出自宋·蘇軾·辨道歌
- 一噫固應(yīng)號地籟,余波猶足掛天紳。 -- 出自宋·蘇軾·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二首
- 獨(dú)臨斷岸呼出日,紅波碧巘相吞吐。 -- 出自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石曼卿也)舊游
- 鳴鳩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 -- 出自宋·蘇軾·郭熙畫秋山平遠(yuǎn)(潞公為跋尾。)
- 不知水従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 -- 出自宋·蘇軾·靈隱前一首贈唐林夫(一題聞林夫當(dāng)徙靈隱寺
- 荒庭步鸛鶴,隱幾望波濤。 -- 出自唐·杜甫·大雨
- 二儀積風(fēng)雨,百谷漏波濤。 -- 出自唐·杜甫·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
- 況當(dāng)仲冬交,溯沿增波瀾。 -- 出自唐·杜甫·寒峽
- 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 -- 出自唐·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竹兼可為簟,名桃笙)
- 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 出自唐·杜甫·水會渡
- 雨來銅柱北,應(yīng)洗伏波軍。 -- 出自唐·杜甫·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裴虬與討臧玠故
- 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 -- 出自唐·杜甫·千秋節(jié)有感二首(八月二日為明皇千秋節(jié))
- 且歸來、談笑護(hù)長江,波澄碧。 -- 出自宋·辛棄疾·滿江紅·鵬翼垂空
- 打嫌調(diào)笑易,飲訝卷波遲。 -- 出自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 兩心如止水,彼此無波瀾。 -- 出自唐·白居易·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
- 一奔塵埃馬,一泛風(fēng)波船。 -- 出自唐·白居易·寄江南兄弟
- 回頭望南浦,亦在煙波里。 -- 出自唐·白居易·南賓郡齋即事,寄楊萬州
- ]兩河收土宇,四海定波濤。 -- 出自唐·白居易·寄獻(xiàn)北都留守裴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