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在第7個(gè)字的詩句
黛在第七個(gè)字的詩句
- 草綠裙腰山染黛,閑恨閑愁儂不解。 -- 出自清·文廷式·天仙子·草綠裙腰山染黛
- 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 出自唐·李商隱·代贈(zèng)二首
- 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 -- 出自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 -- 出自宋·游次公·卜算子·風(fēng)雨送人來
- 激氣已能驅(qū)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 -- 出自宋·史達(dá)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 “晴樓談罷山橫黛,夜局棋酣燭墜花”全詩鑒賞 -- 出自··
- 閑窗下、斂云凝黛。 -- 出自宋·蘇軾·殢人嬌
- 襟袖上,猶存殘黛,漸減馀香。 -- 出自宋·蘇軾·雨中花慢·嫩臉羞蛾
- 勿令聞此語,翠黛頩將惡。 -- 出自宋·蘇軾·和王鞏六首并次韻
- 霏紅洲蕊亂,拂黛石蘿長(zhǎng)。 -- 出自唐·杜甫·奉觀嚴(yán)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得忘字)
- 洼銀中貴帶,昂黛內(nèi)人妝。 -- 出自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 凝脂化為泥,鉛黛復(fù)何有。 -- 出自唐·白居易·青冢
- 須教碧玉羞眉黛,莫與紅桃作麴塵。 -- 出自唐·白居易·喜小樓西新柳抽條
-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hào)錢唐瀉綠油。 -- 出自唐·白居易·答客問杭州
- 舞鸞鏡匣收殘黛,睡鴨香爐換夕熏。 -- 出自唐·李商隱·促漏
- 山界萬重橫翠黛,海當(dāng)三面涌銀濤。 -- 出自清·納蘭性德·擬冬日景忠山應(yīng)制
- 浣花江色綠如黛,春波艷艷浮輕舠。 -- 出自宋·陸游·齋中夜坐有感
- 渡口遠(yuǎn)山顰翠黛,天邊新月掛瓊鉤。 -- 出自宋·陸游·題湖邊旗亭
-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 出自宋·陸游·春晴泛舟
- 袖紅垂寂寞,眉黛斂衣稀。 -- 出自唐·杜牧·閨情
- 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輕。 -- 出自唐·孟浩然·美人分香
- 秦山數(shù)點(diǎn)似青黛,渭上一條如白練。 -- 出自唐·岑參·入蒲關(guān)先寄秦中故人
- 繡簾垂□□,眉黛遠(yuǎn)山綠。 -- 出自唐·溫庭筠·菩薩蠻·雨晴夜合玲瓏日
-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diǎn)。 -- 出自唐·溫庭筠·歸國(guó)謠·雙臉
- 羅浮山色濃潑黛,豐湖水光先得秋。 -- 出自宋·楊萬里·正月十二日游東坡白鶴峰故居,其北思無邪齋
- 綠陰一雨濃如黛,何處風(fēng)來百種香? -- 出自宋·范成大·四月十六日拄笏亭偶題
- 已將山色染眉黛,更挽江波添酒罍。 -- 出自宋·范成大·次韻趙養(yǎng)民碧虛坐上
- 雨歸隴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滲金。 -- 出自宋·范成大·高淳道中
- 渥丹楓凋零,濃黛柏幽獨(dú)。 -- 出自宋·范成大·回黃坦
- 窗中遠(yuǎn)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舞裙。 -- 出自宋·黃庭堅(jiān)·記夢(mèng)
- 綺筵上,扇偎歌黛淺,汗浥舞羅香。 -- 出自宋·賀鑄·風(fēng)流子·何處最難忘
- 滿軒山色長(zhǎng)浮黛,繞舍泉聲不受塵。 -- 出自宋·曾鞏·郡齋即事二首
- 羅幕笙歌圍粉黛,階前青紫團(tuán)蘭玉。 -- 出自元·元好問·滿江紅·臘后春前
- 春風(fēng)老、擁鬟顰黛,寂寞燈前。 -- 出自元·元好問·八聲甘州·玉京巖
- 窗中遠(yuǎn)岫青如黛,門外長(zhǎng)江綠似苔。 -- 出自唐·韋莊·銅儀
- 幾為妒來頻斂黛,每思閑事不梳頭。 -- 出自唐·韋莊·悔恨
- 回看舊主人,粉黛成灰塵。 -- 出自明·劉基·雙燕離
- 重樓峻閣妒鉛黛,媚柳嬌花使人愛。 -- 出自明·劉基·玉澗和尚西湖圖歌
- 橫波翻瀉淚,綠黛自生愁。 -- 出自近代·蘇曼殊·佳人
- 髻鬟風(fēng)拂散,眉黛雪沾殘。 -- 出自唐·董思恭·相和歌辭·王昭君
- 裾衫沾馬汗,眉黛染胡塵。 -- 出自唐·董思恭·昭君怨二首(前首一作董初詩)
- 髻鬟風(fēng)拂亂,眉黛雪沾殘。 -- 出自唐·董思恭·昭君怨二首(前首一作董初詩)
- 文袿映束素,香黛宜a綠。 -- 出自唐·權(quán)德輿·雜詩五首
- 莫唱艷歌凝翠黛,已通仙籍在金閨。 -- 出自唐·陸龜蒙·和醉中襲美先起次韻
- 自別後,每憶翠黛憑誰整。 -- 出自宋·無名氏·摸魚兒·被誰家
- 四面遠(yuǎn)山長(zhǎng)斂黛,不知終日為誰愁。 -- 出自宋·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 欲問遠(yuǎn)山惟斂黛,堯夫非是愛吟詩。 -- 出自宋·邵雍·首尾吟
- 為報(bào)遠(yuǎn)山休斂黛,這般情意久闌珊。 -- 出自宋·邵雍·秋日登石閣
- 群峰郁初霽,潑黛若鬟沐。 -- 出自唐·顧況·華山西岡游贈(zèng)隱玄叟
- 喜逢山色開眉黛,愁對(duì)江云起炮車。 -- 出自宋·張耒·自巴河至蘄陽口道中得二詩示仲達(dá)與秬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