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第10個字的詩句
道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絕足風塵須獨步,初心道德肯相違。 -- 出自明·李東陽·寄應(yīng)寧提學用留別韻
- 禮存玉帛外,縱馳或一道。 -- 出自宋·白珽·蛾眉亭
- 翠袖佳人黯空谷,白髭道士隱南塘。 -- 出自宋·白珽·竹陰
- 人亦天地一物耳,獨以道義超眾形。 -- 出自宋·陳普·勸學歌
- 讀盡天下書,不聞性天道。 -- 出自宋·陳普·荊公東坡
- 道即是身身即道,從來道外本無身。 -- 出自宋·陳普·孟子·仁者人也
- 奈何行媒弱,修言棄中道。 -- 出自宋·鄧林·南國有佳人
- 開口不是禪,閉口不是道。 -- 出自宋·釋普度·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 若道同,東西各一涯,若道別,天無第二月。 -- 出自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風前唱起仰山歌,人皆道是云門曲。 -- 出自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傳之世上五音足,希夷道聽化民俗。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淳樸相傳今復(fù)興,逍遙道德后宗亞。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此玄珠,何分別,超凡得道須自證。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經(jīng)到玄科大法中,先持道德濟陰功。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樂耶指趣歸三體,周旋道理遍九垓。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消息毫端總是空,奇哉道味深無比。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點化自然常在手,區(qū)分道理有玄門。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分別要從華等級,微言道泰物須齊。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出離凡為高見識,周旋道理遠懷通。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棄世經(jīng)圖閑自性,精修道路必長生。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南軒間氣初歸岳,北客道風半落湘。 -- 出自宋·曾豐·至衡陽謁陳提舉國錄君舉二首
- 得其傳者孫之嫡,參自道根至枝葉。 -- 出自宋·曾豐·參政瞿公之孫東廣機宜德遠惠收若詩以能問于
- 雅頌聲音召陰陽,圣賢道義包天地。 -- 出自宋·曾豐·前高涼推官陳漢臣惠佳什索俚編不可虛辱授之
- 百世不有云來興,高者道德次文藝。 -- 出自宋·曾豐·萬安簿吳公誼實浙余杭人今書滿最歸歟欲竟投
- 大科異等固其常,文章道德相角掎。 -- 出自宋·曾豐·謝新淦令徐信甫至贛相過
- 橫江孤雁飛且鳴,便是道人出相迎。 -- 出自宋·曾豐·道人彭永年來番禺過訪相約歸日游閣皂
- 天地未分先立經(jīng),自吾道外豈常情。 -- 出自宋·曾豐·李叔度與兒曹談理道余竊聽而記以一詩
- 受命鐘材不已涼,未論道德與文章。 -- 出自宋·曾豐·呈羅春信
- 閑說桃花競笑春,玄都道士又更新。 -- 出自明·張弼·送趙弘濟春試
- [太簇為角]洪惟坤元,道著品物。 -- 出自隋·佚名·紹興祀神州地祗十六首
-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 出自隋··挽舟者歌
- 肅和崇圣靈,陳信表皇道。 -- 出自隋··明皇祀圜丘樂章·凱安
- 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 出自明·高啟·子夜四時歌
- 四月王城麥熟稀,兒行道路兩啼饑。 -- 出自明·高啟·朝鮮兒歌(予飲周檢校宅,有二高麗兒歌舞者
- 烏棲黃昏烏起曙,才見道來還道去。 -- 出自明·高啟·青樓怨
- 語類紫芝歌,敢不勉蹈道。 -- 出自宋·晁說之·記夢
- 荊卿無劍術(shù),商君棄霸道。 -- 出自宋·晁說之·君子有所恨
- 官人自做官,道人自修道。 -- 出自宋·謝枋得·贈道士阮太虛何存齋
- 頗聞首陽去,開坼此河道。 -- 出自唐·沈佺期·辛丑歲十月上幸長安時扈從出西岳作
- 上言華頂事,中問長生道。 -- 出自唐·沈佺期·同工部李侍郎適訪司馬子微
- 惡其文著尚絅衣,澆灌道義培根基。 -- 出自宋·徐元杰·云錦堂
- 其以公之歸,出手扶世道。 -- 出自宋·徐元杰·館中分韻錢李大著出守上饒
- 明日相思,山重水復(fù),古道人稀茅店雞。 -- 出自宋·劉克莊·沁園春·我羨君歸
- 撤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 出自宋·劉克莊·沁園春·莫羨渠儂
- 山禽肯喚我為哥,句句道、哥行不得。 -- 出自宋·劉克莊·鵲橋仙·有時塊坐
- 白公詩酒人,惜也未聞道。 -- 出自宋·劉克莊·石竺山二十詠
- 士子比之常相國,吏民道是蔡端明。 -- 出自宋·劉克莊·送吳時父侍郎二首
- 嘗辱蓬山授經(jīng)說,蟆陵道遠一傷情。 -- 出自宋·劉克莊·挽南皋劉二先生
- 憑誰為請南山判,兩個道人爭一蓬。 -- 出自宋·劉克莊·丙寅贈月蓬道人
- 蓬戶無人來問疾,薇垣道汝妙通仙。 -- 出自宋·劉克莊·贈許登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