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在第8個字的詩句
耳在第八個字的詩句
- 朱旗身外色,玉漏耳邊聲。 -- 出自唐·馬戴·送武陵王將軍
- 惟思邊堠愿得到,耳靜意若聞金刀。 -- 出自宋·王令·寄王正叔
- 門前一徑長寒莎,耳冷不聞車馬過。 -- 出自宋·王令·閑居奉寄幾道
- 馬上欲垂千里淚,耳邊唯欠一聲猿。 -- 出自唐·雍陶·自蔚州南入真谷有似劍門,因有歸思
- 來時燕棲未穩,滿耳又蟬聲。 -- 出自宋·劉辰翁·水調歌頭·造物反乎覆
- 又恨著、景升牛小耳。 -- 出自宋·劉辰翁·最高樓·銀河水
- 莫是秋來,未能忘耳,心與孤云相伴飛。 -- 出自宋·劉過·沁園春·問訊竹湖
- 歸臥蒲龕春睡暖,耳畔猶聞天語。 -- 出自元·薩都剌·酹江月 游鐘山紫微贈謝道士,其地乃文宗駐
- 威靈久不泯,如與耳目接。 -- 出自宋·韓維·和曼叔昆陽城
- 禪客心應亂,愁人耳愿聾。 -- 出自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 談科演教,丁寧掐耳難知。 -- 出自元·丘處機·芰荷香 乞食
- 戶牖平高萬丈,盡耳目、臨風一快。 -- 出自元·丘處機·雙雙燕 春山
- 屈指登高舊節,側耳稱觴新語,采菊舊芳樽。 -- 出自元·白樸·水調歌頭 至元戊寅為江西呂道山參政壽
- 撰詞一詠梅,以玉耳墜金環歌之,一送春,以垂揚歌之,詞成,惠以羅綺四端。 -- 出自元·白樸·垂楊 壬子冬,薄游順天,張侯毛氏之兄正卿
-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 出自宋·蘇洵·顏書四十韻
- 鼻祖名高三諫官,耳孫玉立又臺端。 -- 出自宋·真山民·王廉使
- 這邊那邊,滿眼滿耳。 -- 出自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一大藏教,滿眼滿耳。 -- 出自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大約頗同隨報應,耳根清靜道心閑。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方壺七萬神{聱耳換黽}連,瓊臺縹緲居靈仙。 -- 出自宋·楊時·寄題環翠樓
- 目不信為山河影,耳豈信為天地籟。 -- 出自宋·曾豐·題吉州聶倅談風月軒
- 到前卻入江西路,耳目相諳性可便。 -- 出自宋·曾豐·舟至衡陽入茶陵
- 松筠邀我梵王宮,耳目俱醒骨肉融。 -- 出自宋·曾豐·雨霽宿薦福寺遣問寺僧
- 撤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 出自宋·劉克莊·沁園春·莫羨渠儂
- 昔憂腹不谷,今恐耳生禾。 -- 出自宋·劉克莊·久雨五首
- 昨解兵符歸故里,耳聽邊事幾番新。 -- 出自宋·劉克莊·老將一首
- 尊前窈窕傳新唱,耳畔瀾翻聽異書。 -- 出自宋·周必大·留別蘇仁仲通判
- 謂得觀聽真,竟被耳眼瞞。 -- 出自宋·洪咨夔·治平寺清音堂
- 兇渠踣仆,俘徒授耳。 -- 出自宋·蔡襄·親祀南郊詩
- 斲輪糟粕,負蛉口耳。 -- 出自·張衡·經史閣四言詩
- 葛溪鐵片梨園調,耳底丁東十六聲。 -- 出自唐·方干·新安殷明府家樂方響
- 伯樂儻一見,應驚耳長垂。 -- 出自唐·李群玉·橫吹曲辭·驄馬(一曰驄馬驅)
- 隱幾讀黃老,閑居耳目清。 -- 出自唐·于良史·閑居寄薛華
- 眉心猶帶寶觥酲,耳性已通銀字譜。 -- 出自宋·黃簡·玉樓春
- 愿為管鮑友,莫繼耳余蹤。 -- 出自宋·李呂·清友堂為呂賓峰題
- 路逢野老那知姓,耳聽幽禽自喚名。 -- 出自宋·王之道·次韻子厚弟小春偶成
- 文采風流今未泯,耳孫胸次似冰清。 -- 出自宋·張元干·范才元道中雜興
- 西望長河,僅一發耳。 -- 出自金·段克己·生查子 正月上旬夜,夢寐間聞雪作。詰旦起
- 美人何處竊九漏,耳譜亦解傳伊涼。 -- 出自元·楊維楨·內人吹笛詞
- 閤門邊奏塞黈聰,耳譜更訪明月宮。 -- 出自元·楊維楨·明皇按樂圖(二首)
- 旅魂寂歷秋燈明,耳根已熟江湖聲。 -- 出自明·明無名氏·瀟湘八景詩(錄四首)
- 既乏視聽功,寧免耳目嗤。 -- 出自明·楊基·送方員外之廬陵
- 此時腸欲斷,恨不耳雙聾。 -- 出自明·楊基·舟中聞促織
- 身外不思簪組事,耳中唯要管弦聲。 -- 出自唐·薛能·彭門解嘲二首
- 金裝腰帶重,鐵縫耳衣寒。 -- 出自唐·李廓·送振武將軍
- 惟有側輪車上鐸,耳邊長似叫東東。 -- 出自唐·竇鞏·悼妓東東
- 大策三千字,朝廷耳目醒。 -- 出自宋·鄭獬·挽吳宜徽
- 逡巡流入單于調,耳邊似近單于臺。 -- 出自宋·強至·與盛毅同賦暮角行
- 人情所喜惟朋附,耳聽孤鳴似不聞。 -- 出自宋·強至·寇參軍以孤雁一絕見貽因酬之
- 想當下榻初,清與耳目謀。 -- 出自宋·張栻·題榕溪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