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在第13個字的詩句
耳在第一十三個字的詩句
- 絲桐掛壁戶常扃,雅弄深防俗耳聽。 -- 出自宋·王諶·簡吳若清
- 梅花幾寂寂黃昏,見說青氈屬耳孫。 -- 出自宋·胡仲弓·懷林梅臞
- 鏜然一鼓驚雷霆,撼動天地眾耳醒。 -- 出自宋·何夢桂·知盧可庵教諭鼓歌
- 欹枕方床,憑闌往古,世界浮萍耳。 -- 出自宋·黎廷瑞·酹江月/念奴嬌
- 北窗隱幾樂吾天,莫遣新愁到耳邊。 -- 出自宋·仇遠·北窗
- 溪流穩信竹龍驅,聲繞闌虛入耳孤。 -- 出自宋·董嗣杲·跳珠軒
- 兩袖淮云,一輪明月,要亦尋常耳。 -- 出自宋·伍梅城·摸魚兒·極知君
- 官蛙不問雨兼晴,閣閣無端聒耳鳴。 -- 出自宋·王炎·蛙聲
- 疏林一路斜陽里,颯颯西風滿耳蟬。 -- 出自·李中·秋日途中
- 莫輕竹引經窗小,須信更深入耳多。 -- 出自唐·修睦·題僧院泉
- 而無寵自請行,誠一污賤女子耳。 -- 出自元·梁寅·燭影搖紅 后漢匈奴傳,言呼韓邪單于來朝,
- 古人云,人生百年間,大要行不耳,卒章以此意為消疏云過雨漏斜陽。 -- 出自元·邵亨貞·江城子 癸丑歲季夏下浣,信步至漁溪潘氏莊
- 于是陳邵隱佘薛,遙睇中原心耳熱。 -- 出自元·王逢·醉贈相子先(有引)
- 一笑那知許事,且看尊前故態,耳熱眼生花。 -- 出自元·王庭筠·水調歌頭·秋風禿林葉
- 獨自尋思告他誰,只聞得那馬,耳畔頻嘶喊。 -- 出自元·王哲·黃鶴洞中仙
- 每座隅舉目,看揮大字,窗前側耳,聽誦佳篇。 -- 出自元·張之翰·沁園春 送鶴寄可與郎中
- 冷笑紛紛兒女語,都付春風馬耳。 -- 出自元·劉敏中·滿江紅 自述呈知己時有小言
- 不妨寂寞類首陽,免得市聲入耳忙。 -- 出自宋·趙希逢·和野菜吟
- 夜深庭際清風起,細韻難教俗耳知。 -- 出自宋·釋智圓·新栽小松
- 山圍軒后乘車野,水接堯民洗耳鄉。 -- 出自宋·宋庠·和吳侍郎留題北樓
- 遙知傾坐日,方歡阿{左盧右耳}才。 -- 出自宋·宋庠·送太常王素博士許昌通理
- 除壇規土鍤未動,精意已與神耳通。 -- 出自宋·黃庶·喜雨上文相公
- 弄兵無復潢池內,棄甲應同熊耳齊。 -- 出自宋·張嵲·喜張丞相破湖賊
- 要知門戶從何入,問取溪邊石耳峰。 -- 出自宋·釋道璨·送人之圓通
- 知君家住象山麓,日有見聞新耳目。 -- 出自宋·陳文蔚·薛玠兩投詩以古風謝之
- 欲賡烝民繼周雅,筆欠如聊爾耳。 -- 出自宋·戴栩·上丞相壽
- 或蜂腰而或蟆吻,或牛頭或馬耳,或鸞飄而或鳳翥,或貓伏而或羊跪。 -- 出自宋·鄧深·遡蛺詩
- 人間總是一虛空,過眼流光過耳風。 -- 出自宋·杜范·再依韻復足五十六字以見一時無聊之態非詩也
- 老身豈可為形役,俗語何堪著耳聞。 -- 出自宋·方回·二月十六日夜獨酌思歸四首
- 子陵灘上一詩翁,七十四年雙耳聾。 -- 出自宋·方回·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
- 老翁關門貪睡味,朝廷近事到耳疏。 -- 出自宋·高斯得·讀陸逵常簿奏篇喜而賦
- 豈知習靜知常子,塵外天聲滿耳根。 -- 出自宋·晃逈·句
- 我聞劉綱古仙子,此郎無乃渠耳孫。 -- 出自宋·李若水·謝劉德謙惠疊翠峰詩
- 先生耐靜坐終日,怪底作勞吾耳鳴。 -- 出自宋·陸文圭·耳聵二首
- 袁曹官渡爭雌雄,荊州僑寄大耳翁。 -- 出自宋·陸文圭·題分宜謝草廬行卷
- 笑推窗戶揖青山,茶鼎松風入耳潺。 -- 出自宋·丘葵·張可大甥與古愚家兄游陽孟巖已廢而舊日之山
- 干戈擾擾憐諸夏,季子流風過耳無。 -- 出自宋·石祖文·季子廟
- 潮聲忽轉石頭城,大舍峰高側耳聽。 -- 出自宋·釋普濟·送清涼淮海和尚住萬年
- 茂陰深處擊寒冰,洗得娘生兩耳清。 -- 出自宋·釋紹曇·送悟侍者參育王偃溪和尚
- 揭天聲響疑涂毒,自有臨風側耳人。 -- 出自宋·釋紹曇·王鞔鼓
- 直饒讀到流通分,未必芭蕉著耳聽。 -- 出自宋·釋紹曇·為圓雪岸題侍月
- 老身到此合稱翁,雙足蹣跚兩耳聾。 -- 出自宋·釋文珦·老身
- 無端更把閑毛齒,惹得叢林口耳傳。 -- 出自宋·釋咸杰·和無著贊大慧齒發舍利
- 第一迦葉首傳燈,百萬人天聳耳聽。 -- 出自宋·釋印肅·頌證道歌·證道歌
- 無人共語圓通境,笑看云吞石耳峰。 -- 出自宋·釋正覺·斜川道上望廬山三絕
- 分皮分隨誑盲聾,污卻嵩山熊耳峰。 -- 出自宋·釋智朋·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 斷弦不必鸞膠續,只要知音側耳聽。 -- 出自宋·釋智愚·頌古一百首
- 機副語語投機,眼里著沙不得,耳里著水不得。 -- 出自宋·釋宗杲·偈頌一百六十首
- 三千里外莫錯舉,兩個石人相耳語。 -- 出自宋·釋宗杲·頌古一百二十一首
- 齋余閑倚蒲團瞑,只有溪聲落耳根。 -- 出自·蘇欽·聽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