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在第10個字的詩句
耳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匹馬未來期,嘶聲尚在耳。 -- 出自唐·劉駕·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
- 不見養天和,無人聒人耳。 -- 出自唐·盧仝·寄贈含曦上人
- 句滿天下口,名聒天下耳。 -- 出自唐·吳融·贈方干處士歌
- 漸逐微風聲,依依猶在耳。 -- 出自唐·李嘉祐·遠寺鐘
- 白日照層巔,陽崖生石耳。 -- 出自宋·范祖禹·石耳
- 過我伊洛間,松風醒俗耳。 -- 出自宋·范祖禹·同子瞻送子敦赴河北都運次韻
- 羽扇無停滯不前揮,聒耳憚鳴蟬。 -- 出自宋·吳則禮·過歐陽元老草堂
- 端有江湖著老儒,笑大耳兒長結眊。 -- 出自宋·吳則禮·贈江器博
- 五斗一強謀,要飽聊爾耳。 -- 出自宋·吳則禮·再至山陽
- 褰裳上深徑,鳴蟬聲聒耳。 -- 出自宋·張栻·游靈巖
- 不為察察明,自謂平平耳。 -- 出自宋·張栻·湖南使者邵公召赴行在所寓客張某敬賦以餞行
- 何況政術疎,一一賴提耳。 -- 出自宋·陳造·張丞見和次韻答之
- 四弦春風手,可用入胡耳。 -- 出自宋·陳造·明妃曲
- 悠然得此心,外累蚊過耳。 -- 出自宋·陳造·復吳秘正五詩
- 水鋏又飛去,一息蓬池耳。 -- 出自宋·吳泳·送新蓬州程倅
- 聲名力與俱,雖尊未勇耳。 -- 出自宋·李廌·中隱庵和趙孺韻
- 之子未投竿,我來頻洗耳。 -- 出自宋·李廌·釣渚詩
- 昭州雖嶺南,流寓蓋均耳。 -- 出自宋·鄒浩·別零陵
- 蜀鳥已驚心,巴猿猶惻耳。 -- 出自宋·邵博·云安下偶成
- 乙子語大慧,我聽勿入耳。 -- 出自宋·鄭剛中·潞公與梅圣俞論古人有純用平聲字為詩如枯桑
- 人靜夜燈孤,葉動聲入耳。 -- 出自宋·鄭剛中·贈周然父
- 不知真色中,即是大空耳。 -- 出自宋·李彌遜·蹈元作詩謂仆不當以蓮為嫵媚而有偶有現空相
- 下視囂塵間,蠢蠢魚蟲耳。 -- 出自宋·鄧肅·登妙峰閣
- 回到我輩人,政堪覆醬耳。 -- 出自宋·鄧肅·本上人
- 俯仰天地間,紛紛塵垢耳。 -- 出自宋·鄧肅·塵外堂
- 所失如蝟毛,豈惟一飯耳。 -- 出自宋·鄧肅·鄧成彥邀李益之朱喬年及某一飯適忌日無侑觴
- 左手攬其角,右手持其耳。 -- 出自宋·馮時行·留題云頂
- 彼亦何所監,覆轍有余耳。 -- 出自宋·胡寅·寄張趙二相三首
- 南山定非遠,風駛一帆耳。 -- 出自宋·胡寅·歸舟濡滯示仁仲
- 幸然已掛冠,萬事不到耳。 -- 出自宋·吳芾·予與王瞻叔韓通一林梅卿余知默徐彥才六人皆
- 正欲叩淵源,獨恨未暇耳。 -- 出自宋·吳芾·寄季元集
- 眾客集清辰,好語塞兩耳。 -- 出自宋·李石·贈楊教授
- 蝸廬僅纏軀,鼓鐘日在耳。 -- 出自宋·李流謙·送孫隆州
- 后生不著眼,千古空信耳。 -- 出自宋·吳儆·和孫先生彥及棣肅華堂詩
- 大兒方決科,如摘頷髭耳。 -- 出自宋·樓鑰·送伯中弟尉新喻
- 越山盤屈獻與羲,付與耳孫世守之。 -- 出自宋·樓鑰·錢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磚刻為賦長句
- 生長在舅側,義事熟於耳。 -- 出自宋·樓鑰·適齋示池水大篇效元白體相答
- 人言不死是神仙,我但耳聞非眼見。 -- 出自·王炎2·玉樓春
- 竹間有余暇,塵事勿到耳。 -- 出自宋·趙蕃·溧水道中回寄子肅玉汝并屬李晦庵八首
- 我今頗似之,但未除發耳。 -- 出自宋·趙蕃·即事二首
- 世上多徇名,我曹寧貴耳。 -- 出自宋·趙蕃·聞潘衡有婢出適安福傳其法造墨甚精孫溫叟捧
- 但令人此心,惘惘不足耳。 -- 出自宋·趙蕃·湖州親舊二首
- 點墨揮毫勢始停,起來耳目共時醒。 -- 出自宋·汪莘·八月十一夜作文起夜興
- 相攜千步廊,百發皆貫耳。 -- 出自宋·李壁·投壺
- 不識劉郎莫便語,酒酣耳熱未全疏。 -- 出自宋·王居安·送劉改這二首
- 休說春花那誰舞,也教耳熱慰新豐。 -- 出自宋·程珌·復朱教授
- 閑居事幽屏,黜陟不到耳。 -- 出自宋·鄭清之·古風一篇簡徐德夫提刑
- 朱門共駭聽,洗此箏笛耳。 -- 出自宋·鄭清之·孟童中異科而還來訪余於行都賜第輒贈以詩
- 松柏不受彫,此亦易知耳。 -- 出自宋·魏了翁·和靖州判官陳子從山水圖十韻·松徑晚步
- 天象已云然,人事猶爾耳。 -- 出自宋·魏了翁·送二史三兄赴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