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在第7個字的詩句
秋在第七個字的詩句
- 大雪冬沒脛,夏秋多蛇蚖。 -- 出自宋·蘇洵·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
- 萬里滄浪一片秋,安得閑身此中老。 -- 出自明·李東陽·荷鷺圖為薛御史作
- 買得長安擔上秋,南山只在屋西頭。 -- 出自明·李東陽·九日盆菊盛開將出郭有作
- 雨后林塘夏亦秋,一葫蘆酒在船頭。 -- 出自宋·白珽·湖居雜興八首
- 已撤冰壺,更捐秋扇。 -- 出自·顧隨·踏莎行·已撤冰壺
- 慘淡兵戎春復秋,濁醪誰信造千憂? -- 出自清·曾國藩·次韻何廉昉太守感懷述事十六首
- 孤城高倚漢江秋,血戰(zhàn)三年死未休。 -- 出自宋·邊居誼·絕命詞
- 五鳳樓前舞千秋,漁陽動地來鼙鼓。 -- 出自宋·陳普·有感
- 炎天積雨氣如秋,今日新晴快倚樓。 -- 出自宋·陳普·喜晴
- 凍蜂與寒蝶,入秋皆死僵。 -- 出自宋·陳普·冬華一夜霜
- 朝夕曉清溫,春秋能社蠟。 -- 出自宋·陳普·古田女
- 世歷錦延四百秋,死蚿枯竹附諸侯。 -- 出自宋·陳普·詠史上·赧王
-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shù)國囚。 -- 出自宋·陳普·詠史上·宣帝
- 一聲鴻雁海門秋,行人已在青山外。 -- 出自宋·釋普度·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 呵呵呵,見不見,秋風一陣來,落葉兩三斤。 -- 出自宋·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
- 片片飛來總是秋,理多方位何處復添愁。 -- 出自宋·釋斯植·落葉詞
- 秋風清,秋月白,秋水共長天一色。 -- 出自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靜夜霜鐘,澄潭秋月。 -- 出自宋·釋惟一·頌古三十六首
- 預豐苗稼瑞三秋,有感秘通消災苦。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當日離春今日秋,湘江浦上舊明月。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碧落翻霞彩,千秋不老春。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法則定乾坤,千秋與萬春。 -- 出自宋·宋太宗·逍遙詠
- 羊公風績幾經(jīng)秋,獨繞龜趺為少留。 -- 出自宋·楊時·登峴首阻雨
- 庭前古木已經(jīng)秋,天外行云暝不收。 -- 出自宋·楊時·登峴首阻雨
- 寂寞蓮塘七百秋,溪云庭月兩悠悠。 -- 出自宋·楊時·東林道上閒步三首
- 安得淑氣回嚴秋,徐令困拙同鳴鳩。 -- 出自宋·楊時·觀獵
- 功崇業(yè)廣,亙千秋兮。 -- 出自宋·曾豐·明日大夫
- 千里羈懷那更秋,一陪行樂一忘憂。 -- 出自宋·曾豐·和富陽陳大夫禱雨有感韻
- 刑鵝甕蜥敬祈秋,要解宵衣旰食憂。 -- 出自宋·曾豐·和富陽陳大夫禱雨有感韻
- 自視其身不系秋,片心寧被白云留。 -- 出自宋·曾豐·淳熙丙午與合皂化士彭正夫道人五羊相別開禧
- 水生于天落于秋,妙與萬物為終始。 -- 出自宋·曾豐·題葉英州清白亭
- 每出皆秋季,與秋殊有緣。 -- 出自宋·曾豐·秋日途中
- 后土相知處,千秋墓草深。 -- 出自宋·曾豐·有悼
- 歲月催人候,春秋得趣深。 -- 出自宋·曾豐·五羊遣書問董仲修二首
- 湖西先生去十秋,五羊詩客徒淹留。 -- 出自明·陳憲章·自伍光宇墓還登蓬萊絕頂
- 海南無雁亦無秋,萬里何人寄遠愁。 -- 出自明·吳兆·寄陳使君抑之
- 歌傳夜誦,物備秋成。 -- 出自隋·佚名·紹興親享明堂二十六首
- [太簇為徵]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 出自隋·佚名·納火禮祀大辰十二首
- 祗率典常,屈茲秋夕。 -- 出自隋·佚名·夕月十首
- 天嚴殺氣,吹警秋方。 -- 出自隋··郊廟歌辭·五郊樂章·白郊迎神
- 八表歡無事,三秋賀有成。 -- 出自隋··郊廟歌辭·晉朝饗樂章·四舉酒
- 隴頭一段氣長秋,舉目蕭條總是愁。 -- 出自隋··雜曲歌辭·水調(diào)歌第四
- 朔風吹葉雁門秋,萬里煙塵昏戍樓。 -- 出自隋··雜曲歌辭·涼州歌第二
- 桐飛一葉海天秋,戎馬江關(guān)客自愁。 -- 出自·郁達夫·秋興
- 晚歲俱為郡,新秋各異鄉(xiāng)。 -- 出自唐·令狐楚·秋懷寄錢侍郎
-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 出自唐·令狐楚·立秋日
- 玉骨蟬輕蛻幾秋,世緣已斷靜無愁。 -- 出自明·高啟·姑蘇雜詠 圣姑廟
- 照夜何須月,驚秋詎待風。 -- 出自明·高啟·詠夏冰
- 行路方難日,清秋欲盡時。 -- 出自明·高啟·答陳則見寄
- 栗葉翻翻滿寺秋,出門風雨未全收。 -- 出自明·高啟·山寺冒雨還西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