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在第10個字的詩句
河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四望無極路,千里流大河。 -- 出自唐·盧綸·送暢當(dāng)
- 峰頭盤一徑,原下注雙河。 -- 出自唐·賈島·王侍御南原莊
- 羨君無白發(fā),走馬過黃河。 -- 出自唐·賈島·逢舊識
- 南猜飄桂渚,北訝雨交河。 -- 出自唐·賈島·積雪
- 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 -- 出自唐·李隆基·觀拔河俗戲
- 復(fù)尋為善樂,方驗保山河。 -- 出自唐·李隆基·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 八年不見,清都絳闕,望河漢、溶溶漾漾。 -- 出自宋·黃庭堅·鵲橋仙·八年不見
- 王度無畦畛,包荒用馮河。 -- 出自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 急雨長風(fēng)溢兩河,欣然河伯順風(fēng)歌。 -- 出自宋·黃庭堅·和謝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 定夜百蟲息,高論聽?wèi)?span id="eq0qu2ss0gy" class="hong">河。 -- 出自宋·黃庭堅·定交詩二首效鮑明遠體呈晁無咎
- 一以我為牛,予因以渡河而徹源底。 -- 出自宋·黃庭堅·寫真自贊五首
- 稍聞澶淵渡河日數(shù)萬,河北不知虛幾州。 -- 出自宋·黃庭堅·流民嘆
- 日晴魚網(wǎng)應(yīng)曾曬,風(fēng)軟河冰必暫開。 -- 出自宋·黃庭堅·張仲謨許送河鯉未至戲督以詩
- 楊柳青青春向分,遙知河曲萬夫屯。 -- 出自宋·黃庭堅·寄頓二主簿時在縣界首部夫鑿石塘河
- 君不見向來河伯負兩河,觀海乃知身一蠡。 -- 出自宋·黃庭堅·贈陳師道
- 減去鮮肥憂玉食,遍宗河岳起爐薰。 -- 出自宋·黃庭堅·次韻張昌言給事喜雨
- 生存半白首,會面阻山河。 -- 出自宋·黃庭堅·四月丁卯對雨寄趙正夫
- 三十余年霖雨手,淹留河外作時豐。 -- 出自宋·黃庭堅·二月丁卯喜雨吳體為北門留守文潞公作
- 語繼盤盂拋俗格,氣兼河岳帶商聲。 -- 出自唐·羅隱·廣陵李仆射借示近詩因投獻
- 輕飆掠晚莎,秋物慘關(guān)河。 -- 出自唐·羅隱·輕飆
- 摩云觀閣高如許,長對河流出斷山。 -- 出自唐·張繼·明德宮
-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 出自宋·蘇轍·水調(diào)歌頭·離別一何久
- 上書乞江淮,得請臨關(guān)河。 -- 出自宋·蘇轍·送陳侗同年知陜府
- 使君約我南來飲,人日河橋柳正黃。 -- 出自宋·蘇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贈知雄州王崇拯二首
- 生兒盡龍虎,封國裂山河。 -- 出自宋·蘇轍·曾子宣郡太挽詞二首
- 君家東南風(fēng)氣清,謫官河壖不稱情。 -- 出自宋·蘇轍·賦黃鶴樓贈李公擇
- 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 -- 出自宋·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論河決生清風(fēng)。 -- 出自宋·蘇轍·送歐陽辯
- 三君皆親非復(fù)客,執(zhí)手河梁我心惻。 -- 出自宋·蘇轍·次韻王適兄弟送文務(wù)光還陳
- 聞道北游無意味,春深河上足風(fēng)沙。 -- 出自宋·蘇轍·縣中諸花多交代江君所栽牡丹已過芍藥方盛偶
- 四大俱非五蘊空,身心河岳盡消熔。 -- 出自宋·蘇轍·問黃蘗長老疾
- 隨湯上下猶欣欣,不識河漢清涼津。 -- 出自宋·蘇轍·溽暑
- 燈外江湖多夜雨,月邊河漢獨晨星。 -- 出自宋·吳文英·滿江紅·竹下門敲
- 澄碧西湖,軟紅南陌,銀河地穿。 -- 出自宋·吳文英·沁園春·澄碧西湖
- 煉成寶月,飛來天上,銀河流影。 -- 出自宋·吳文英·水龍吟·望春樓外滄波
- 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cè)。 -- 出自宋·吳文英·六么令·露蛩初響
- 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 -- 出自唐·盧照鄰·樂府雜曲·鼓吹曲辭·上之回
- 來依漢日月,思復(fù)晉山河。 -- 出自宋·戴復(fù)古·聞李將軍至建康
- 可憐新草木,不識舊山河。 -- 出自元·王冕·有感 其一
- 秋風(fēng)清瘴癘,明月照山河。 -- 出自元·王冕·漫興 十五
- 歸來訪田里,轉(zhuǎn)首憶關(guān)河。 -- 出自元·王冕·雨過 其二
- 平地連滄海,孤城帶渭河。 -- 出自元·王冕·渭河道中 其一
- 又不見秦漢都,百二山河能險固。 -- 出自元·王冕·大醉歌
- 又不見秦漢都,百二山河能險固,舊時宮闕亙云霄,今日原田但禾黍。 -- 出自元·王冕·大醉歌
- 不留后約將人誤,笑指河陽鏡里絲。 -- 出自清·龔自珍·已亥雜詩 100
- 樓角云開風(fēng)卷幕,月侵河。 -- 出自宋·賀鑄·艷聲歌/添聲楊柳枝
- 寒睡草旁林酒壯,曉思河曲雨槎腥。 -- 出自宋·林逋·寄傅霖
-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 出自唐·崔顥·晚入汴水
- 驅(qū)馬復(fù)來歸,反顧望三河。 -- 出自魏晉·阮籍·詠懷
- 一時屠釣英雄盡,千載河山戰(zhàn)伐余。 -- 出自宋·曾鞏·高郵逢人約襄陽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