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第9個(gè)字的詩句
此在第九個(gè)字的詩句
- 相逢未久忽相別,奈此夕陽芳草何。 -- 出自宋·連文鳳·送李元暉闔舍歸廬陵
- 世上是非耳,誰能知此音。 -- 出自宋·連文鳳·聽徐天民琴
- 更有孤高節(jié),冰霜無此清。 -- 出自宋·連文鳳·寄林處士景初
- 不知當(dāng)時(shí)畫者誰,似此畫者當(dāng)好手。 -- 出自宋·連文鳳·贈畫者
- 我身親乃有,況此身此物。 -- 出自宋·方鳳·題鄭氏義門
- 尚覺浮名累,樵漁寄此身。 -- 出自宋·方鳳·書示同志
- 水簾可俯心為悼,到此十九歸言遄。 -- 出自宋·方鳳·三洞
- 天光一道燭扉內(nèi),知此明罅從何穿。 -- 出自宋·方鳳·三洞
- 黃虀脫粟絕滓膩,得此加餐檢殘?bào)印? -- 出自宋·方鳳·翠微樓對竹會飲
- 倚闌人瘦怨東風(fēng),從此吹香夢亦空。 -- 出自宋·王镃·春怨
- 風(fēng)雨知何夕,干戈寄此身。 -- 出自宋·林景熙·寄懷
- 胡為一聲鉦,聚鐵鑄此錯(cuò)。 -- 出自宋·林景熙·故相賈氏
- 停舟一訪古,久欲祛此錮。 -- 出自宋·林景熙·石翁嫗
- 懷中一經(jīng)不敢棄,舍此將恐為昏聾。 -- 出自明·張羽·送沈孝廉讀書天屏山
- 陳郎筆力能扛鼎,寫此千章生晝寒。 -- 出自明·張羽·陳仲美夏木圖
- 憶昨訪我當(dāng)嚴(yán)冬,寫此溪山三數(shù)重。 -- 出自明·張羽·姚運(yùn)使溪山仙館圖
- 鴻臚寺里晚朝下,對此高堂心郁紆。 -- 出自明·張羽·山泉隱居圖(入直回,為云間朱卿題)
- 尚想古人交,俯仰愧此身。 -- 出自明·張羽·雜言(十一首)
- 斯道久寂寞,捃摭為此詩。 -- 出自明·張羽·雜言(十一首)
- 將軍持節(jié)東州時(shí),作此篆書形崛奇。 -- 出自明·張羽·余將軍篆書拓本歌(即忠襄公闕也)
- 又作耶溪別,何時(shí)話此情。 -- 出自明·張羽·越上別范景文
- 花時(shí)已過游人少,如此溪山獨(dú)自行! -- 出自·馬一浮·山陰道中
- 胡不見廬山三峽水,此源亦接明河底。 -- 出自宋·陳舜俞·三峽橋
- 瑤巔珉洞須尋遍,從此乘風(fēng)上玉京。 -- 出自宋·孔武仲·又三絕句
- 更得滂沱澤,大患自此除。 -- 出自宋·孔武仲·伏中作二首
- 橫磨十萬祗虛語,得此已足馳燕幽。 -- 出自宋·孔武仲·賦張蕓叟番刀
- 犯寒跨鞍知悍強(qiáng),以此決戰(zhàn)誰能當(dāng)。 -- 出自宋·孔武仲·劉器之陰山七騎圖
- 漫疑蹤跡塵埃暗,從此出躍樊山隈。 -- 出自宋·孔武仲·次韻蘇翰林西山詩
- 曉猿夜鶴輕相別,從此奔走十八春。 -- 出自宋·孔武仲·閣下觀峴山圖
- 流水復(fù)相促,扁舟從此移。 -- 出自宋·孔武仲·寄襄邑宰丁陽叔
- 聞昔有威鳳,養(yǎng)羽留此山。 -- 出自宋·孔武仲·李公擇山房
- 興盡翩然欲歸去,從此心骨無塵埃。 -- 出自宋·孔武仲·秘閣觀唐法帖呈同舍諸公
- 群仙暫駕飛鸞去,從此蓬山更少留。 -- 出自宋·孔武仲·書省即事
- 間關(guān)北門道,牽車從此始。 -- 出自宋·孔武仲·送畢公叔使河北
- 辭別不躊躇,安邊從此始。 -- 出自宋·孔武仲·送范中濟(jì)侍郎知慶州
- 未遂游邊志,羨君為此行。 -- 出自宋·孔武仲·送吳叔揚(yáng)通判代州
- 相與馳君之樂郊,從此不嗟沖涉勞。 -- 出自宋·孔武仲·發(fā)光山
- 我因?yàn)槁贸删袦?span id="eq0qu2ss0gy" class="hong">此安居得往還。 -- 出自宋·孔武仲·江上晚行寄介之
- 東風(fēng)處處吹噓到,從此鄉(xiāng)園筍蕨肥。 -- 出自宋·孔武仲·立春晚會呈經(jīng)父
- 紅塵如海漲朝市,從此無人游玉京。 -- 出自宋·孔武仲·張秉叔出紫云回鑾圖以示坐客因?yàn)橘x之
- 百錢換得一斗歸,復(fù)此悠然縱杯酌。 -- 出自宋·孔武仲·城上亭二首
- 南來已為江山助,到此逢山眼更明。 -- 出自宋·孔武仲·池州山
- 近人登覽方為貴,從此匡廬不直錢。 -- 出自宋·孔武仲·登齊山
- 抱琴來寫非無意,愛此山高澗水深。 -- 出自宋·孔武仲·關(guān)山路三首
- 子長之興浩不淺,感此老鬢霜鬖鬖。 -- 出自明·沈周·題畫卷
- 雨晴風(fēng)晴日杲杲,趁此看花花更好。 -- 出自明·沈周·吳瑞卿染墨牡丹
- 莫言嘉遁獨(dú)終南,即此城中住亦甘。 -- 出自明·沈周·市隱(成化甲午)
- 無方飄泊關(guān)游子,如此衰殘類老夫。 -- 出自明·沈周·詠得落花詩三十首(錄十七首)
- 百歲如轉(zhuǎn)蓬,拂衣從此去。 -- 出自明·王守仁·憶諸弟
- 重重?zé)熣晤l頻雨,似此羈遲亦可嗟。 -- 出自近代·寧調(diào)元·粵東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