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在第9個字的詩句
望在第九個字的詩句
- 吁嗟身世狹於掌,北望神京雙淚潸。 -- 出自宋·王柏·拍手行
- 昔人有意久經(jīng)營,極望寒蕪遠(yuǎn)更平。 -- 出自宋·周弼·南樓懷古五首
- 袖藏秘策君門遠(yuǎn),應(yīng)望中原泣鼓鼙。 -- 出自宋·周弼·送人之漢上
- 向臨岐賦別,丁寧祝望,竿百尺、進(jìn)一步。 -- 出自宋·李曾伯·水龍吟·天涯舍我先歸
- 想翠微深處,倚樓日望,天際人歸。 -- 出自宋·李曾伯·木蘭花慢·漸吾鄉(xiāng)秋近
- 湖學(xué)源流盛,鄉(xiāng)評聞望推。 -- 出自宋·李曾伯·挽肇慶胡守二首
- 火云赫赫汗衣流,人望公來望有秋。 -- 出自宋·李曾伯·送焦吏部造朝二首
- 征騎雖欣霽,耕犁久望陰。 -- 出自宋·李曾伯·行湘潭道
- 粲然應(yīng)接非觀美,所望今人樣古人。 -- 出自宋·李昴英·贛學(xué)鄉(xiāng)飲禮成二首
- 鵠袍忙立老槐陰,爭望文星早照臨。 -- 出自宋·李昴英·和心字韻送林尉公琰校文
- 已孤前度一中秋,滿望今宵月下游。 -- 出自宋·李昴英·中秋無月
- 漠漠春陰添客思,悵望天涯無際。 -- 出自宋·魏庭玉·賀新涼/賀新郎
- 原嗟老守師門士,獨(dú)望黃扉種大椿。 -- 出自宋·厲寺正·賀鄭丞相
- 森然玉立闢幽深,彌望恢恢有余地。 -- 出自宋·衛(wèi)宗武·賦竹深處
- 基旁鱗次田莓莓,四望沃若皆膏腴。 -- 出自宋·衛(wèi)宗武·耕漁處
- 想倚杖西阡,停杯北望,望斷碧云暮。 -- 出自宋·黃升·摸魚兒·問山中
- 明年秋暮,一葉扁舟,望平川北下。 -- 出自宋·楊澤民·渡江云·漁鄉(xiāng)回落照
- 夢里飛紅,覺來無覓,望中新綠,別后空稠。 -- 出自宋·馮偉壽·春風(fēng)裊娜·被梁間雙燕
- 茲為九州鎮(zhèn),豈以三望論。 -- 出自宋·家鉉翁·東方職生之地而異端之書指為地下獄余竊非之
- 瓣香久欠南豐敬,東望靈車天一隅。 -- 出自宋·王義山·挽橫海曾朝議
- 總提眾星環(huán)侍傍,仰望熠熠開神光。 -- 出自宋·姚勉·題鬼字軸
- 題葉人歸,采菱舟散,望中水天一色。 -- 出自宋·陳允平·秋霽·千頃玻璃
- 月明獨(dú)倚異鄉(xiāng)樓,北望天涯幾許愁。 -- 出自宋·胡仲弓·倚樓
- 孤忠力為朝廷計,眾望公歸臺省班。 -- 出自宋·胡仲弓·送李茂先去國
- 白頭老病松楸隔,一望云飛一斷魂。 -- 出自宋·馬廷鸞·屺瞻道中
- 次第雨八荒,寧久民望觖。 -- 出自宋·何夢桂·寄謝夾谷書隱先生四十四韻
- 一朝成鬼錄,登臺空望歸。 -- 出自宋·何夢桂·慰嚴(yán)溪張君貢士
- 照影吊伯禽,抱渴空望綆。 -- 出自宋·王奕·和元遺山四首
- 已無關(guān)外石壕吏,遙望城頭紫氣星。 -- 出自宋·蒲壽宬·歲旦勉田鄰
- 還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遲暮。 -- 出自宋·彭元遜·解佩環(huán)/疏影
- 隘華屋、賦客吟仙,候望南極天遠(yuǎn)。 -- 出自宋·趙文·鶯啼序
- 龍虎勢稱雄,鳳凰臺望濃。 -- 出自宋·汪宗臣·金陵鳳凰臺
- 焚香釀酒爭祝愿,一望風(fēng)長一祈轉(zhuǎn)。 -- 出自宋·黎廷瑞·南北舟
- 河流欲斷泉脈乾,一望高田變焦土。 -- 出自宋·仇遠(yuǎn)·七月丙辰迎土山龍王入郛
- 官治寄棲冷,僧樓凝望遙。 -- 出自宋·董嗣杲·獨(dú)客二首
- 蕩槳津頭來往遍,北望淮云成愴然。 -- 出自宋·董嗣杲·富池江上蕩舟游望二首
- 前對三山削遙翠,左望邑廬如櫛布。 -- 出自宋·董嗣杲·蟂磯
- 赫曦清晝真奇絕,遠(yuǎn)望海門觀出日。 -- 出自宋·熊禾·赫曦臺四景·雞鳴出日
- 朔風(fēng)一夜渡江村,北望云飛不忍言。 -- 出自宋·孫銳·避虜入洞庭
- 西來江水知鄉(xiāng)近,北望淮山引與長。 -- 出自宋·陳深·送鄧覺非赴全陵學(xué)職
- 五洞深沈,九峰回抱,望中云漢相侵。 -- 出自宋·陳若晦·滿庭芳·五洞深沈
- 碧眼連車,黃頭間座,望斷故人何處。 -- 出自宋·楊太尉·選冠子·碧眼連車
- 菊花九日是明朝,遙望長眉三稽首。 -- 出自宋·張埴·寄馬竹岡
- 寒日臨清晝,遼天一望時。 -- 出自唐·張正元·冬日可愛
- 樓殿斜暉照,江山極望通。 -- 出自唐·李敬伯·和段相公登武擔(dān)寺西臺
- 非是淮陽薄,丘中只望還。 -- 出自唐·羊士諤·暮秋言懷
- 裊裊堪離贈,依依獨(dú)望頻。 -- 出自唐·賈棱·御溝新柳
- 秋風(fēng)相挽出門庭,東望云邊白玉京。 -- 出自宋·王炎·次韻答熊朝英
- 此去若無鴻雁信,相望未免馬牛風(fēng)。 -- 出自宋·王炎·次韻韓毅伯別許宣教
- 下臨平楚容回顧,北望神州定欲愁。 -- 出自宋·王炎·和沈粹卿登南樓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