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第11個(gè)字的詩句
放在第一十一個(gè)字的詩句
- 四百年又到了商家手,桀放南巢有誰哀憐! -- 出自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
- 綠榆覆水平如杯,前灣旋放水頭來。 -- 出自宋·孔武仲·堤下
- 甲馬尚屯淮海北,旌旗初放楚江頭。 -- 出自明·王守仁·舟夜
- 車馬無堪泥淖滑,蛟龍不放水云閒。 -- 出自宋·陳棣·次韻
- 記好儘堪邕輟翰,序工且放顥題詩。 -- 出自宋·陳杰·滕王閣
- 無端玉堂牽清夢,九虎乍放天門開。 -- 出自宋·陳杰·蘇東坡西山詩前后和者五十余篇暇日登覽愴然
- 小待為霖三日足,燈宵又放十分明。 -- 出自宋·陳杰·立春久渴雨大閫正月八日禱遄應(yīng)
- 云落小須新日上,雪消剩放好春回。 -- 出自宋·陳杰·三朝書窗
- 此邸最關(guān)宗社計(jì),加恩莫放代來先。 -- 出自宋·陳杰·永穆陵復(fù)土隨龍除官甚盛
- 田里今年少嘆嗟,前溪敢放夜痕加。 -- 出自宋·陳宓·登清水巖謝晴承知丞惠詩次韻為謝
- 擥照只驚霜鬢改,尋幽寧放馬蹄乾。 -- 出自宋·陳襄·次韻程少卿暮春
- 落盡碧桃春不管,東風(fēng)卻放柳飛綿。 -- 出自宋·鄧允端·試箋
- 百尺臺成偏得月,四時(shí)花放不知秋。 -- 出自宋·東方某·眾樂亭
- 一瓣香陳無己,萬首詩陸放翁。 -- 出自宋·方回·客況六言五首
- 即是黃鶯些燕時(shí),稍晴肯放百花遲。 -- 出自宋·方回·追用徐廉使參政子方申屠侍御致遠(yuǎn)張御史鵬飛
- 天目有山無捷徑,落花莫放出溪流。 -- 出自宋·方回·次韻吳僧魁一山十絕
- 李太白、賀知章,三郎不識放歸云水鄉(xiāng),子美先生餓欲僵。 -- 出自宋·方回·孟浩然雪驢圖
- 竹葉滿斟今古了,楊枝早放是非空。 -- 出自宋·方回·至節(jié)后一日十月二十九日
- 豈料身為七十翁,開懷且放醉顏紅。 -- 出自宋·方回·乙未歲除二首
- 百尺臺成偏得月,四時(shí)花放不知秋。 -- 出自宋·方希覺·到官郡□之余即新眾樂亭為州人游觀之所因拙
- 偏州地狹民事簡,醉翁自放出水中。 -- 出自宋·富弼·寄題醉翁亭
- 向令俯僂但京國,未必大放雄深詞。 -- 出自宋·鞏豐·送湯麟之秀才往漢東從徐省元教授學(xué)詩
- 人遠(yuǎn)祗同千里月,天高誰放一輪秋。 -- 出自宋·郭印·再和前韻
- 勝地只宜騷客在,老天未放主人閑。 -- 出自宋·胡仲參·用馮深居韻題莆陽章氏環(huán)翠樓
- 醉后盡教詩筆健,吟邊莫放酒杯乾。 -- 出自宋·黃庚·對月
- 緩著應(yīng)知心路遠(yuǎn),急圍不放耳根閑。 -- 出自宋·黃庚·棋聲
- 肅政嚴(yán)持三尺法,恤民特放一分寬。 -- 出自宋·黃庚·上廉訪分司官
- 林葉紛紛已半凋,陰云不放眼周遭。 -- 出自宋·李復(fù)·九月十三日夜偶書
- 舍前舍后桑成林,鋤墾不放青草侵。 -- 出自宋·李若川·蠶婦詞
- 蓬山閣上冠群賢,出擁朱放浙水邊。 -- 出自宋·陸文圭·壽常州路過嚕噶齊
- 料得化工無別意,只因不放不桃紅。 -- 出自宋·陸文圭·己巳新春
- 靜坐焚香讀周易,丁寧莫放俗人來。 -- 出自宋·駱羅憲·與謬栓法同行口占分水嶺詩
- 風(fēng)色似傳花信到,夕陽微放柳梢晴。 -- 出自宋·歐陽鈇·句
- 坐視貪殘敗吾子,不如自放一分寬。 -- 出自宋·彭龜年·送徐仲洪尉南安八首
- 敗葉能令溝水黑,亂云不放夕陽紅。 -- 出自宋·丘葵·寓浯江識老魏秀才
- 萬鴿飛翔繞帝都,朝昏收放費(fèi)功夫。 -- 出自宋·紹興太學(xué)·諷養(yǎng)鴿
- 秘魔老兒,擎?zhèn)€叉子,不肯放下。 -- 出自宋·釋法薰·偈頌六十八首
- 寒拾相逢便拍肩,雙收雙放笑掀天。 -- 出自宋·釋梵琮·寒山拾得贊
- 誰把此花為刻漏,修行不放一時(shí)間。 -- 出自宋·釋懷賢·園通白衣閣
- 二百年前江西湖南殺人放火,三千里外山東河北奪鼓攙旗。 -- 出自宋·釋慧遠(yuǎn)·臨濟(jì)和尚贊
- 觀世音菩薩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生鐵一塊。 -- 出自宋·釋可湘·偈頌一百零九首
- 好景正繁春未半,小桃初放蝶仍稀。 -- 出自宋·釋秘演·洛陽春
- 在里許相挨廝拶,在里許放行把住。 -- 出自宋·釋如凈·偈頌三十四首
- 晝夜豎起脊梁,勇猛切莫放倒。 -- 出自宋·釋如凈·偈頌二十五首
- 及乎問著宗綱,束手盡云放過。 -- 出自宋·釋如勝·偈
- 神何為兮山中,豈懷忠兮放棄。 -- 出自宋·釋善珍·騷詞二章
- 茅舍從茲混塵跡,老梅羞放雪中花。 -- 出自宋·釋紹曇·禮大梅塔
- 文殊三處度夏,彌勒一味放憨。 -- 出自宋·釋師體·偈頌十八首
- 入室愛用拳頭,佛來也不放過。 -- 出自宋·釋咸杰·禪人請贊
- 自謂不躡前蹤,又道拋三放兩。 -- 出自宋·釋心月·偈頌一百五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