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在第10個字的詩句
才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何人解管身中事,今我才知學(xué)有源。 -- 出自宋·余芑舒·悟道
- 但恐氣習(xí)移,古今不同才。 -- 出自宋·魚潛·古意
- 戲彩老人須強(qiáng)飯,玉鉤才吐即歸來。 -- 出自宋·喻良能·捕盜至栗洪嶺下道人庵滯留數(shù)日遣興
- 為想成均新榜帖,阿奴才力勝黃間。 -- 出自宋·喻良能·由建寧回三山道中重陽
- 諸孫接高第,吾子更長才。 -- 出自宋·員興宗·送崔子淵登第西歸
- 老向塵埃度歲華,不堪才拙負(fù)州家。 -- 出自宋·袁說友·和施德遠(yuǎn)雙蓮韻二首
- 戰(zhàn)龍卷水動詩兵,著語才非喜雨亭。 -- 出自宋·袁說友·和子西喜雨
- 揚(yáng)帆欲過心先動,擊柱才聞念已驚。 -- 出自宋·袁說友·閘柱
- 阡陌周旋約已成,妓圍才合更渝盟。 -- 出自宋·袁燮·寄陳伯耕二首
- 自古佳人多命薄,亦如才士多流落。 -- 出自宋·袁燮·昭君祠
- 漁父猶知隱,騷人枉炫才。 -- 出自宋·詹體仁·江夏寓興
- 我曾雁蕩觀龍鼻,半日才通涓滴水。 -- 出自宋·張安修·題靈龜洞
- 嚴(yán)灘桐嶺宜秋醉,卻恐才高不奈閒。 -- 出自宋·張伯玉·寄睦州蘇長使君
- 越國風(fēng)光與眾殊,貳車才調(diào)世應(yīng)無。 -- 出自宋·張伯玉·和國鎮(zhèn)晚秋齋中見寄
- 質(zhì)高器大聲必廣,古來才士豈虛名。 -- 出自宋·張淏·為侍郎徐公邦憲賦
- 黃鐘毀棄鳴瓦釜,古來才智賤如土。 -- 出自宋·張九成·楊干致仕
- 位分南北與東西,曠典才修俗頓移。 -- 出自宋·張肅·鄉(xiāng)飲酒唱和詩
- 訟簡民淳羨小州,兩衙才退似歸休。 -- 出自宋·張?zhí)泼瘛ゎ}捫參閣
- 醉中邀我賦長篇,老我才疏不堪寫。 -- 出自明·張掞·題山水障子為蕭溪耕者賦
- 久別忽經(jīng)星一紀(jì),暫來才見月三弦。 -- 出自宋·章得象·峽山飛來寺
- 走馬章臺憶舊游,歲月才驚羊胛熟。 -- 出自宋·趙端行·少稷賦十二相屬詩戲贈
- 攀登曠士情,感寓騷人才。 -- 出自宋·趙汝譡·休日黃推官登臺
- 憑高一樽酒,何代獨(dú)無才。 -- 出自宋·趙汝鎣·金陵作
- 溪南千樹雪紛紛,橋北才開一兩分。 -- 出自宋·趙時韶·問梅
- 美渥卿為佐,清談縣得才。 -- 出自宋·鄭戩·送馀姚知縣陳最寺丞
- 戰(zhàn)士總成亡命鬼,將軍才是有功人。 -- 出自宋·朱繼芳·和顏長官百詠·邊庭
- 公事相妨一半春,今朝才得自由身。 -- 出自宋·朱繼芳·辛亥二月望祭齋公因游甘園
- 米車已過塵迷路,漁網(wǎng)才收月滿船。 -- 出自宋·朱浚·句
- 經(jīng)年不濯子春足,半月才梳叔夜頭。 -- 出自宋·朱昱·示江子我
- 經(jīng)行阡陌日遲遲,桑柘才方吐綠枝。 -- 出自宋·朱子恭·出郊即事
- 隱君須獨(dú)行,吟詠亦難才。 -- 出自宋·祖無擇·題仰山二十韻
- 晚吹乍回香篆破,曉云才散蠟燈明。 -- 出自宋·祖無擇·明水鎮(zhèn)水陸祥院
- 從橫傳古學(xué),慷慨濟(jì)時才。 -- 出自宋·祖無擇·送人作尉臨潼
- 欲擬臨渦賦,慚無八斗才。 -- 出自宋·祖無擇·過渦河
- 明君虞氏化,賢守次公才。 -- 出自宋·祖無擇·升州保寧寺鳳皇亭
- 鼓瑟欲終仍緩節(jié),投壺才罷即高歌。 -- 出自元·陳基·次韻錢伯行飛云樓小集懷王季野
- 漢庭亦有中常侍,安得才如馬長卿。 -- 出自元·陳基·遣懷
- 山河無用險(xiǎn),邦國正需才。 -- 出自元·馬祖常·送董仁甫之西臺幕
- 招隱慚高蹈,扶顛乏大才。 -- 出自元·丁鶴年·汩汩
- 誰似當(dāng)年背水軍,赤幟才臨趙城變。 -- 出自元·吳訥·李將軍歌
- 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睛枯。 -- 出自明·徹鑒堂·謫星絕筆(此婁圣妃西江絕筆也。庚申二月,
- 何意病夫焚硯后,卻憐才子掃眉中。 -- 出自明·程嘉燧·庚辰十二月二日虞山舟次值河?xùn)|君用韻輒贈
- 乃知折沖具,廟勝先掄才。 -- 出自明·儲巏·送劉東山先生行邊(三首)
- 一曲君恩重,千秋賀監(jiān)才。 -- 出自明·多炡·偕方仲美宗良兄再集宛在亭
- 黃鵠鎩翼無雄飛,邯鄲才人廝養(yǎng)妻。 -- 出自明·豐坊·余羈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懷伏枕增
- 欲問盈庭議,惟當(dāng)決勝才。 -- 出自明·馮琦·聞寧夏邊報(bào)二首
- 莫將今日事,更待異時才。 -- 出自明·馮琦·送操江張中丞二首
- 梁棟隨明世,茅茨合短才。 -- 出自明·傅汝舟·圣水峻山多古黃楊樹予為置二株庵前
- 廉頗不念私仇后,商鞅才知首法非。 -- 出自明·甘瑾·閑居感舊(二首)
- 一官已謝於陵后,百畝才開莘野西。 -- 出自明·高叔嗣·東原晚望答李鴻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