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第12個字的詩句
子在第一十二個字的詩句
- 送君者自崖而反,以安樂其子孫。 -- 出自宋·黃庭堅·錢忠懿王畫像贊
- 見我好吟愛畫勝他人,直謂子美當前身。 -- 出自宋·黃庭堅·觀崇德墨竹歌
- 借問是誰,泐潭道人,萍鄉老子。 -- 出自宋·黃庭堅·泐潭乾和尚真贊
- 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 -- 出自唐·羅隱·夏州胡常侍
- 杖屨稍通賓客過,殽蔬要遣子孫嘗。 -- 出自宋·蘇轍·送張恕朝奉南京簽判二首
- 天理更疏終不失,雍雍今見子孫賢。 -- 出自宋·蘇轍·臨川陳憲大夫挽詞二首
- 人亡坐使風流盡,遺構仍須子細觀。 -- 出自宋·蘇轍·揚州五吟其二平山堂
- 送別江南春雨淫,北方誰是子知音。 -- 出自宋·蘇轍·送王適徐州赴學
- 永愧松柏,歲寒不改,見嘆夫子。 -- 出自宋·蘇轍·雙柳
- 後堂桃李春猶晚,試覓酥花子細看。 -- 出自宋·蘇轍·戲贈李朝散
- 石臺長老問公,本成都吳氏子,棄俗出家,手書《法華經》,字細如黑蟻,前后若一,將誦之萬遍,雖老而精進不倦,脅不至席者二十有三年。 -- 出自宋·蘇轍·贈石臺問長老二絕〈并敘〉
- 后堂桃杏春猶晚,試覓酥花子細看。 -- 出自宋·蘇轍·勸贈李朝散
- 杖屨稍通賓客過,肴蔬要遣子孫嘗。 -- 出自宋·蘇轍·送張睡奉南京簽判二首
- 有誰招、扁舟漁隱,但寄情、西子卻題詩。 -- 出自宋·吳文英·八聲甘州·步晴霞倒影
- 莫道羊裘欠圖畫,丹青難寫子陵真。 -- 出自宋·戴復古·釣臺
- 亂離相去五十秋,我□星星子皺面。 -- 出自元·王冕·有感
- 琴僧近借南薰譜,且并閑工子細抄。 -- 出自宋·林逋·湖山小隱二首
- 交談不遠樵農客,弄翰慵夸子墨卿。 -- 出自宋·林逋·虢略秀才以七言四韻詩為寄輒敢酬和幸惟采覽
- 太傳李漢超,侍中何繼筠,二子追接吳與孫,鎮齊撫棣功業均。 -- 出自宋·曾鞏·邊將
- 自古幸容元容醉,凡今誰喜子云書。 -- 出自宋·曾鞏·羈游
- 昨朝一夜如膏雨,正是花成子就時。 -- 出自明·朱元璋·雨墜應落花賡徐瑛韻
- 最可嘆龍蟠虎踞,盡銷磨燕子春燈。 -- 出自清·鄭燮·道情
- 愿群彈冠自重惜,邑人行育子虛篇。 -- 出自宋·司馬光·王書記以近詩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詩賡之·呈
- 南中富樂風塵少,天下娛游子弟多。 -- 出自明·湯顯祖·江東歌
- 歸朝歡樂,好事近佳辰,風流子,玉團兒,為唱千秋歲。 -- 出自元·元好問·驀山溪 夏景集曲名
- 流落天涯誰見問,少卿應識子卿心。 -- 出自唐·韋莊·鐘陵夜闌作
- 唯有清香樓上月,夜深長照子城西。 -- 出自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之八十五
- 手作此書留下土,千年流傳子為主。 -- 出自宋·白玉蟾·題黃庭經后
- 便欲買舟從此隱,豈惟一處子陵臺。 -- 出自宋·白玉蟾·峽山寺
- 真如般若頭頭是,坐斷蒲團子細窮。 -- 出自宋·白玉蟾·題凈明軒
- 掀髯醉接君謨筆,擊缶吟招子美魂。 -- 出自宋·白玉蟾·大都督制侍方巖先生召彭白飲于州治之春野
- 洞里不知朝市改,人間再到子孫非。 -- 出自宋·白玉蟾·武昌懷古十詠·黃鶴樓
- 洞里不知城市改,人間再到子孫非。 -- 出自宋·白玉蟾·憶鶴
- 喜得生還兮逢圣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 出自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
- 臣聞三皇前,群物咸熙熙,眾子戴一父,皞皞無偏私。 -- 出自明·劉基·鈞天樂
- 畫圖應有通神處,他日相從子細論。 -- 出自明·劉基·題山水圖為寶林衍上人作
- 蘇武節來無忌死,岑彭營惡子陽驕。 -- 出自明·劉基·感興(五首)
- 繡嶺宮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歸路。 -- 出自清·陳維崧·伯成先生席上賦贈韓修齡(韓,關中人,圣秋
- 暝翠將沉,船頭欲轉,茱萸灣子紅橋下,妒游童、寶馬將人覷。 -- 出自清·陳維崧·春日游平山堂即事
- 嘆朱門酒肉,誰容卿傲;梨園子弟,總妒君才。 -- 出自清·陳維崧·秋夜聽梁溪陳四丈彈琵琶
- 如今謗起翻成累,唯有新人子細知。 -- 出自唐·戴叔倫·撫州被推昭雪答陸太祝三首
- 柳營隱隱兵戎整,蘭砌詵詵子舍賢。 -- 出自宋·無名氏·鷓鴣天·鶴算遺芳績世傳
- 天使彭城姝麗,來配魯邦才子,永作地行仙。 -- 出自宋·無名氏·水調歌頭·阿誰煎鳳髓
- 歡同魚水,永遇樂傾杯,風流子、洞仙歌,曲唱千秋歲。 -- 出自宋·無名氏·驀山溪·菊花新過
- 便合齊眉八百年,個是真仙子。 -- 出自宋·無名氏·卜算子·半破玉梅春
- 太乙燃藜天際下,慶卯金仙子生華旦。 -- 出自宋·無名氏·乳燕飛/賀新郎
- 五云樓上遙看,似睹溪邊,仙子妝面。 -- 出自宋·無名氏·黃鶯兒·香梢勻蕊先回暖
- 當路莫栽荊棘草,他年免掛子孫衣。 -- 出自宋·無名氏·寄家書
- 泣涕聽母言,心腸如剜鉤,小子雖不令,長養恩曷酬。 -- 出自宋·梅堯臣·寧陵阻風雨寄都下親舊
- 不忍揮毫徒有思,依依還起子山哀。 -- 出自宋·梅堯臣·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