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第6個字的詩句
在在第六個字的詩句
- 農(nóng)夫啟門出,在野各有務(wù)。 -- 出自元·吳師道·德興開化道中三首
- 烈士壯心猶在,唾壺敲碎,此恨何時足。 -- 出自元·洪希文·酹江月 酒邊
- 老子樂何事,在山水之間。 -- 出自元·李孝光·水調(diào)歌頭·月來印千水
- 花落語鶯還在樹,竹深流水細(xì)通渠。 -- 出自明·陳鐸·春晚過程竹溪用韻
- 周禮未應(yīng)俱在魯,漢臣今已半游梁。 -- 出自明·程可中·贈茂伯王孫
- 心在寒空荅在手,一生自獵知無偶。 -- 出自明·楚石梵琦·海東青行
- 閉門讀書母在堂,百畝之稻五畝桑。 -- 出自明·道原法師·萱庭春意為胡景仁作
- 別時衣線猶在身,菽水山中仗誰設(shè)。 -- 出自明·豐坊·余羈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懷伏枕增
- 我生不死命在仙,從師遠(yuǎn)岳方來旋。 -- 出自明·傅汝舟·我生行
- 風(fēng)沙冥冥海在下,濤浪滾滾天真浮。 -- 出自明·傅汝舟·登招山詩
- 道人金粟冢,在彼山之幽。 -- 出自明·顧德輝·金粟冢中秋日燕集
- 舅姑在堂兒在褓,自誓煢煢守空室。 -- 出自明·管訥·尹母行
- 通谷數(shù)行周,在所皆行至。 -- 出自明·歸有光·奉酬馮太守行視西山關(guān)隘次宋莊見棄田有作
- 只恨兵戈猶在目,秋來衰鬢對飛蓬。 -- 出自明·郭奎·秋興(三首)
- 聞虛白旵公在安溪東明說法,親承萬峰祖印,遂往叩。 -- 出自明·海舟慈禪·送葉明齋如京
- 在金莫為玦,在玉當(dāng)為環(huán)。 -- 出自明·胡翰·擬古(九首)
- 吁嗟此輩安在哉,明日解酲須五斗。 -- 出自明·皇甫沖·閏三月十日將別王甥與之痛飲醉后作將進(jìn)酒
- 慷慨于期頭在篋,落日征車猶未發(fā)。 -- 出自明·皇甫沖·燕歌行
- 天道茍不虛,在數(shù)安可推。 -- 出自明·皇甫濂·悼子乘二首
- 謝公永嘉守,在郡宥無為。 -- 出自明·皇甫汸·二郎回溪詞(事載青田邑志)
- 山下看山半在天,山巔高閣更堪憐。 -- 出自明·黃克晦·太清閣
- 國家利權(quán)不在手,賈豎返得操奇贏。 -- 出自明·江以達(dá)·奉贈大中丞應(yīng)臺傅公巡撫陜西
- 乃翁在山不在酒,解后寧辭為君寫。 -- 出自明·九皋聲公·題王弘邀淵明圖
- 天末數(shù)峰猶在眼,微陽隱映暮云西。 -- 出自明·藍(lán)仁·述懷(二首)
- 三晉在西秦在東,北京正在天之中。 -- 出自明·劉溥·賦得涿鹿送丘伯純還姑蘇
- 必欲羅奔鯨,在眾密網(wǎng)罟。 -- 出自明·劉溥·送駕北征
- 在君反掌間,在妾千古怨。 -- 出自明·劉榮嗣·怨詞
- 如此風(fēng)流人在遠(yuǎn),料儂應(yīng)得好懷無。 -- 出自明·婁堅·寄孟陽二首
- 身似浮云半在吳,玉鉤橋外是西湖。 -- 出自明·盧大雅·追哭張伯雨外史
- 推窗慰勞冰在須,仍敕僮奴辦早廚。 -- 出自明·魯鐸·漁景(二首)
- 橋下廁中誰在此,義士甘心趙襄子。 -- 出自明·呂坤·豫國士
- 萬玉峰頭自在春,暖云晴雨為誰貧。 -- 出自明·羅倫·和緝熙同春書臺
- 患端日潛伏,在在紛如麻。 -- 出自明·羅玘·送劉文煥巡按南畿
- 太乙圖書元在漢,東周禾黍半歸秦。 -- 出自明·羅以明·感興
- 兼葭潮長魚在梁,白鷗飛盡天茫茫。 -- 出自明·夢觀法師·弘上人蓄秋山圖
- 如繡年光仍在眼,桃花零亂麥田橫。 -- 出自明·錢謙貞·清明后晚出北城至頂山寺登白龍廟作
- 殘月在松僧在戶,犬聲如豹隔松塢。 -- 出自明·秋潭舷公·送生明還雪竇
- 多少魚龍藏在底,漁翁無處下鉤尋。 -- 出自明·日本無名·詠萍
- 曉起空庭月在松,惠山寺里正鳴鐘。 -- 出自明·邵寶·贈周松月
- 地下欲從行在所,海陵朝撼朔風(fēng)秋。 -- 出自明·邵寶·大忠祠奉次西涯先生韻(二首)
- 申公言,言不在多。 -- 出自明·邵寶·三千牘(讀史記作)
- 鷗夢一生多在水,雁裝千里不羈城。 -- 出自明·沈德符·杪秋閱稼三首
- 煙波浩蕩都在眼,蒼蒼白鹿紛可尋。 -- 出自明·沈一貫·四明山歌
- 別去鄉(xiāng)關(guān)猶在夢,老來江海尚飄蓬。 -- 出自明·沈應(yīng)·楚江秋曉圖
- 念爾貂裘猶在客,后時應(yīng)賦《式微》歌。 -- 出自明·沈愚·郊居秋晚有懷蘇雪溪
- 片石叢篁豈在多,丹青只論意如何。 -- 出自明·施漸·題倪元鎮(zhèn)小畫
- 煙雨樓臺渾在寺,水蔬家世半皈僧。 -- 出自明·石沆·歸來吟
- 白日放歌杯在手,青春作夢草生池。 -- 出自明·史遷·簡王原翚
- 偶然得句不在巧,相歡爛醉仍烹鮮。 -- 出自明·舒頔·次韻葉實(shí)夫西山園飲
- 韓信祖逖安在哉,但見長淮搖落日。 -- 出自明·蘇伯衡·送曹叔溫赴淮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