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在第10個字的詩句
古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二公德望尊,聲名播今古。 -- 出自宋·陳曄·汀州
- 干結青銅,根走石、參天古柏。 -- 出自宋·趙希蓬·滿江紅·干結青銅
- 君于那處傳衣缽,名與古人齊等班。 -- 出自宋·張明中·活人
- 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 出自唐·皇甫澈·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
- 西山高高何所如,上有古昔真人居。 -- 出自唐·蕭祜·游石堂觀
- 寒日亂山皆慘色,北風古木亦悲吟。 -- 出自宋·王炎·追念鳙谿老人
- 人癯道方肥,心遠貌亦古。 -- 出自宋·王炎·舟行過白石見將使夜宿毛家林翌日到{上艸下
- 杈枒老木根株拔,崚嶒古屋椽桷裂。 -- 出自宋·王炎·大水行
- 盡日扶輿度亂山,石根古澗水潺潺。 -- 出自宋·王炎·山行二絕
- 跋涉山川歲一歸,奚奴古錦慣相隨。 -- 出自宋·王炎·胡清卿來訪留一日亟求去云欲謁鄭宰因以小詩
- 不但學仙仍學詩,年來古錦富珠璣。 -- 出自宋·王炎·酬白云張道士惠詩
- 相期數過從,從綆同汲古。 -- 出自宋·王炎·和祝圣予送行韻
- 山疊云重一徑幽,蒼苔古石瀨清流。 -- 出自唐·劉滄·過滄浪峽
- 鳥度野花迷錦障,蟬吟古樹想歌聲。 -- 出自唐·李咸用·金谷園
- 數只珍禽寒月在,千株古木熱時稀。 -- 出自唐·黃滔·商山贈隱者
- 只聞神鬼害盈滿,不見古今爭賤貧。 -- 出自唐·徐夤·新葺茆堂
- 謫仙欲識雷斧手,刬卻古今愁共丑。 -- 出自唐·裴說·游洞庭湖
- 弁頁幘題新句,蓑衣象古賢。 -- 出自唐·法振·陳九溪中草堂
- 曉日青山當大海,連云古塹對高樓。 -- 出自唐·周樸·登福州南澗寺
- 豈天為司晨,偏與鐘奇古。 -- 出自元·許有壬·摸魚子 賦雞冠花,用明初韻
- 亭圮,垣危卉木伐,惟雙古檜在庭。 -- 出自元·許有孚·摸魚子 并引 至正戊子秋,吾兄中丞公以賜
- 高閣林間,小車城里,千古太平西洛。 -- 出自元·趙孟*·蘇武慢 案此首虞集詞,見道園樂府。珊瑚網
- 氣卷風云,眼空江海,萬古從前我已知。 -- 出自元·舒*·沁園春·多少閑情
- 遙想淝水西邊,三賢堂古,孝肅名偏好。 -- 出自元·舒*·酹江月
- 我來再拜重太息,蒼蒼古雪吹長松。 -- 出自·袁華·拜石壇詩
- 明月來時,浮云飛盡,千古翠屏宜晚。 -- 出自元·凌云翰·蘇武慢 以上強村叢書,用吳伯宛據西泠詞萃
- 百年光景無多日,七十古來稀。 -- 出自元·善住·少年游 次韻
- 長江東注,為誰流盡今古。 -- 出自元·高永·大江東去 滕王閣 元草堂詩馀卷上
- 頓覺了,希夷微妙明千古。 -- 出自元·劉處玄·望遠行·令子根苗裔
- 禪道本來無辯證,皆因古圣強名。 -- 出自元·王丹桂·臨江仙 誡釋道相辯
- 是故空中,無生滅自,亙古常存不記年。 -- 出自元·侯善淵·洞天春
- 一曲威音非律呂,超今古,瑯瑯誰聽得。 -- 出自元·長筌子·江神子慢
- 原作醉興,從詞綜改算古往今來,只有相思苦。 -- 出自元·楊果·摸魚兒 同遺山賦雁丘 花草粹編卷十二
- 一篇照映,唐人詩雅,千古風流。 -- 出自元·王惲·眼兒媚·滿簾夜月耿霜秋
- 君不見仙家,玉井無今古。 -- 出自元·王惲·摸魚子 賦白蓮 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九月重九
- 拊麾外催科,未*陽城古。 -- 出自元·王惲·摸魚子 送雷彥正西還,時授恩州卒
- 但平生出處,于心已卜,古人事業,著力須貪。 -- 出自元·劉敏中·沁園春 仲敬吾友歸自曹南,而壽辰適至,喜
- 嘗試登臨其上,把閑愁、古今都洗。 -- 出自元·劉敏中·水龍吟 陽丘南逾五里,余別墅在焉。地方僅
- 解秘書安卿得是杖,因古齊乃輟以見寄,把玩扶攜,深愜病軀,作樂府破陣子謝之畫道十分意巧,不知一段天成。 -- 出自元·劉敏中·破陣子 梓慶齊戒入山林,見成鋸乃加削焉,
- 曉來擁被看,閑庭舞鶴,古瓦迷鸞。 -- 出自元·朱唏顏·滿庭芳·寒壓衾綢
- 高閣林間,小車城里,千古太平西洛。 -- 出自元·虞集·蘇武慢·云淡風輕
- 任浮云千變,青山色、萬古長青。 -- 出自元·王旭·春從天上來 退隱 強村叢書用孫德謙校本
- 興亡遺恨,一丘黃土,千古青山。 -- 出自元·張可久·人月圓 雪中游虎丘 北曲聊樂府前集今
- 裴公亭上,詩來還是懷古。 -- 出自元·張可久·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
- 輕攏慢捻,西湖何限懷古。 -- 出自元·張可久·百字令 贈彈一弦子張文秀
- 但老樹寒蟬,荒祠野鼠,古渡閑鷗。 -- 出自元·張可久·木蘭花慢 維揚懷古
- 遠水殘陽西下,今人見、古時月。 -- 出自元·張可久·霜角 王陵夕照
- 清凈門庭,圣賢風范,千古儼然常在。 -- 出自元·馮尊師·蘇武慢·大道幽深
- 乞化前街后巷,安居住、古廟閑宮。 -- 出自元·三于真人·滿庭芳 嗚鶴余音卷三
- 悠悠姬孔情,浹洽須眉古。 -- 出自近代·陳三立·可園傳易圖為陳伯雨翁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