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第14個字的詩句
光在第一十四個字的詩句
- 璧輝河彩絢宸章,鼎飪需云盛國光。 -- 出自宋·項安世·進和御制聞喜宴詩
- 胡床卻坐對澄江,一點無風(fēng)鏡面光。 -- 出自宋·項安世·社木灣
- 天寒白兆腥風(fēng)起,月黑黃陂燐火光。 -- 出自宋·項安世·陳宣干至?xí)|
- 惟應(yīng)詩卷留天地,寶氣雖埋斗有光。 -- 出自宋·項安世·有感七首之一
- 韻高水天冷相照,清極雪月寒交光。 -- 出自宋·王铚·重賦梅花
- 炯炯晴鷗明晚色,悠悠殘日動波光。 -- 出自宋·張嵲·舟泊宜都
- 大學(xué)十年心獨苦,天門一疏日爭光。 -- 出自宋·釋道璨·和君澤謝主簿
- 長庚流煇千丈強,斗南夜氣浮耿光。 -- 出自宋·釋道璨·樗寮生日
- 中宵若沒陰云蔽,應(yīng)見前星日樣光。 -- 出自宋·張镃·淳熙已酉二月二日皇帝登寶位镃獲廁廷紳輒成
- 一棹徑空花十里,滿城無此好風(fēng)光。 -- 出自宋·張镃·句
- 冰輪艷艷涌東墻,魚獨波紋破碎光。 -- 出自宋·張镃·立秋后一日池上雜興
- 恍看滟滟紫金幢,日腳橫瀾萬褶光。 -- 出自宋·張镃·南湖書事五首
- 家世凌風(fēng)卻月旁,別來衣變郁金光。 -- 出自宋·張镃·蠟梅二首
- 簫鼓喧闐樂夜堂,寶燈初試雜花光。 -- 出自宋·張镃·園中雪夜二首
- 卻上竹輿歸去路,約面燈認(rèn)隔林光。 -- 出自宋·張镃·謁叢霄館
- 單衣已覺生絺薄,細(xì)字初便短燭光。 -- 出自宋·張镃·雨中憶曇少云奉寄
- 紅滿芙蓉菊滿黃,連朝衰病負(fù)秋光。 -- 出自宋·張镃·張以道歸自甬東先餉土物兩詩為謝
- 時當(dāng)初霽放曉色,赫日滉漾咸池光。 -- 出自宋·張镃·朱師關(guān)畫梅溪春曉圖
- 破煙飛鷺不排行,林外青山閟曉光。 -- 出自宋·張镃·題趙祖文畫
- 清陰漸次迷天綠,白發(fā)儀稀照領(lǐng)光。 -- 出自宋·張镃·吾毛崇夫司直
- 佳賓壯論能投俗,歸路誰憐鬢雪光。 -- 出自宋·張镃·游韓氏園有客先歸
- 疑是函關(guān)逢老子,巋然魯國有靈光。 -- 出自宋·葉茵·崇道叔慶七十
- 牛鐸調(diào)宮吾豈敢,噓濡萬一借聲光。 -- 出自宋·敖陶孫·上閩帥范石湖五首
- 朅來一見老柱史,城郭落落巋靈光。 -- 出自宋·敖陶孫·用香字遺李恭叔
- 路岐引人不作長,野梅官柳野風(fēng)光。 -- 出自宋·敖陶孫·寄福清翅山舅陳夢寔
- 寧逐春風(fēng)上下狂,懶從桃李借恩光。 -- 出自宋·裘萬頃·次元德弟
- 只有生平真活計,尖胱萬面接山光。 -- 出自宋·劉宰·代柬謝袁兄
- 公孫對策風(fēng)云會,董子留名日月光。 -- 出自宋·劉宰·送彥與孫兄赴廷對
- 恥與春花爭俗艷,故將雪質(zhì)對韶光。 -- 出自宋·趙汝鐩·和林守玉茗花韻
- 千里雙魚賁草堂,中藏環(huán)異夜騰光。 -- 出自宋·陳起·奉酬竹溪陳史君新詩墨梅之貺
- 又復(fù)移舟踐舊盟,喜隨師友挹湖光。 -- 出自宋·陳起·同毛誼夫喻可中夜泛西湖
- 梵葉翻殘空佛印,念珠持久現(xiàn)圓光。 -- 出自宋·陳起·悠然
- 君去世科傳伯氏,釣舟留我住嚴(yán)光。 -- 出自宋·許月卿·贈黃藻二章
- 夢魂飛去云濤遠(yuǎn),杖策閑行秋水光。 -- 出自宋·許月卿·次韻朱塘三首
- 天上此時如白書,人間何處有清光。 -- 出自宋·連文鳳·己卯中秋雨
- 躍馬揚鞭游洛陽,片言出口生輝光。 -- 出自明·張羽·行路難·君不見富家翁
- 五日十日一水石,屏障仿佛生輝光。 -- 出自明·張羽·畫山水行
- 由來目睫不自見,何必借取青銅光。 -- 出自明·張羽·贈四明袁生廷玉(儒而善相)
- 千古風(fēng)騷幾絕響,一壺冰雪忽增光。 -- 出自宋·艾性夫·酬楊簿正父子和詩
- 馬蹴黃塵遮日暗,鬼吹青燐隔林光。 -- 出自宋·艾性夫·辟亂逢故人
- 斷草寒煙故宅荒,高風(fēng)千古映湖光。 -- 出自宋·艾性夫·孺子亭
- 回首故園殘菊里,五年空負(fù)好秋光。 -- 出自·馬一浮·秋夜
- 鸰原棣萼俱相望,龍吟虎嘯生輝光。 -- 出自宋·孔武仲·三舍人題名於后省皆賦詩因寄呈劉貢父
- 當(dāng)年容與樂虞庠,今日掄才道更光。 -- 出自宋·孔武仲·試院呈上官御史
- 榮華未滿眾所望,天啟叔季侍清光。 -- 出自宋·孔武仲·曾子開示詩再用前韻
- 譙門之南溪水長,斜暉倒閃青銅光。 -- 出自宋·孔武仲·清溪詞
- 鸞坡鳳閣蔚相望,燦燦奎壁連晶光。 -- 出自宋·孔武仲·蘇子由示詩再用前韻
- 強把清吟訴無賴,亦堪延緩及窗光。 -- 出自明·沈周·秋宵
- 掃除下界風(fēng)霾跡,長使名山放佛光。 -- 出自·唐生智·天池塔
- 公侯十六分兩傍,金貂玉帶相輝光。 -- 出自明·程敏政·功臣廟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