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在第5個字的詩句
偏在第五個字的詩句
- 聲傳漏閣偏長,更奈向、瀟瀟亂雨。 -- 出自宋·黃廷璹·宴清都·墜葉窺檐語
- 起行微月偏池東。 -- 出自宋·趙與仁·西江月·夜半河痕依約
- 旅思羈愁,偏能老大行人。 -- 出自宋·王億之·高陽臺·雙槳敲冰
- 玉勒鈿車偏在、六橋間。 -- 出自宋·仇遠(yuǎn)·南歌子·結(jié)屋依蒼樹
- 后土未乾偏有恨,漏天難補(bǔ)太無功。 -- 出自宋·仇遠(yuǎn)·書與士瞻上人十首
- 江南天氣偏宜暖,滿目東風(fēng)起麴塵。 -- 出自宋·仇遠(yuǎn)·和南仲見寄
- 山房霜菊偏能耐,客路云萍故自浮。 -- 出自宋·仇遠(yuǎn)·十日與侯伯用謝元燾諸友汎菊得頭字
- 浩有苦懷偏憶母,從今不把北堂開。 -- 出自宋·董嗣杲·萱草花
- 末流學(xué)易偏,此語慎勿疑。 -- 出自宋·熊禾·送胡雙湖歸新安
- 墻角數(shù)枝偏冷淡,江頭千樹欲昏黃。 -- 出自宋·華岳·梅
- 松枝鶴骨偏宜老。 -- 出自宋·李夫人·蝶戀花·急鼓疏鐘聲報曉
- 爭如燕雀偏巢此,卻是鴛鴦不得棲。 -- 出自唐·駱浚·題度支雜事典庭中柏樹
- 哀猿咽水偏高處,誰不沾衣望故鄉(xiāng)。 -- 出自宋·歐陽詹·題梨嶺
- 山公念舊偏知我,今日因君淚滿衣。 -- 出自唐·呂溫·道州送戴簡處士往賀州謁楊侍郎
- 今朝何事偏情重,同作明時列任臣。 -- 出自唐·鄭據(jù)·七老會詩
- 客心淡泊偏宜靜,吾道從容不厭貧。 -- 出自唐·牟融·贈楊處厚
- 自知年幾偏應(yīng)少,先把屠蘇不讓春。 -- 出自唐·裴夷直·戲唐仁烈
- 陶令風(fēng)光偏畏夜,子牟衰鬢暗驚秋。 -- 出自唐·元晦·除浙東留題桂郡林亭
- 何事感恩偏覺重,忽聞金榜扣柴荊。 -- 出自唐·高退之·和主司王起
-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獨題詩。 -- 出自唐·譚銖·真娘墓
- 真人影帳偏生草,果老藥堂空掩扉。 -- 出自唐·鄭嵎·津陽門詩
- 銀黃年少偏欺酒,金紫風(fēng)流不讓人。 -- 出自唐·段成式·和徐商賀盧員外賜緋(一作和徐相公賀襄陽徐
- 不那此身偏愛月,等閑看月即更深。 -- 出自唐·孫蜀·中秋夜戲酬顧道流
- 芳景漸濃偏屬酒,暖風(fēng)初暢欲調(diào)鶯。 -- 出自唐·羊昭業(yè)·皮襲美見留小宴次韻
- 鄒家不用偏吹律,到底榮枯也自均。 -- 出自唐·李山甫·秋
- 巴蜀水南偏,山窮塞壘寬。 -- 出自唐·許彬·黔中書事
- 折獄不曾偏下筆,靈襟長是大開門。 -- 出自唐·張蠙·贈南昌宰
- 不是駕前偏落羽,錦城爭得杏園花。 -- 出自唐·黃滔·喜陳先輩及第嶠
- 何事子猷偏寄賞,此君心似古人心。 -- 出自唐·殷文圭·題友人庭竹
- 世間何處偏留得,萬點分明湘水頭。 -- 出自唐·徐夤·淚
- 林際猿猱偏得飯,岸邊烏鵲擬為橋。 -- 出自唐·徐夤·和尚書詠泉山瀑布十二韻
- 每話南游偏起念,五峰波上入船扉。 -- 出自唐·李洞·和劉駕博士贈莊嚴(yán)律禪師
- 莫教才子偏惆悵,宋玉東家是舊鄰。 -- 出自唐·王碩·和三鄉(xiāng)詩
- 何事淚痕偏在竹,貞姿應(yīng)念節(jié)高人。 -- 出自唐·周曇·唐虞門舜妃
- 塢中橫笛偏多感,一涕闌干白角巾。 -- 出自唐·胡宿·感舊
- 小苑鶯聲偏破夢,大堤花艷欲迷人。 -- 出自唐·胡宿·城東別墅寄懷天錫
- 蓬丘仙客偏憐爾,應(yīng)為幽叢數(shù)數(shù)來。 -- 出自宋·李昉·修竹百竿才欣種植佳篇五首旋辱詠歌若無還答
- 共說圣君偏注意,朝昏須作黑頭公。 -- 出自宋·李昉·依韻奉和見貽之什且以答來章而歌盛美也
- 檻底江流偏稱月,檐前山朵最宜秋。 -- 出自·李中·思九江舊居三首
- 龍舟欲過偏留戀,萬縷輕絲拂御橋。 -- 出自唐·徐鉉·柳枝詞十首
- 窗前人靜偏宜夜,戶內(nèi)春濃不識寒。 -- 出自唐·徐鉉·夢游三首
- 新詩問我偏饒思,還念鷦鷯得一枝。 -- 出自唐·徐鉉·和蕭少卿見慶新居
- 阿連詩句偏多思,遙想池塘?xí)儔舫伞? -- 出自唐·徐鉉·和王庶子寄題兄長建州廉使新亭
- 阿連詩句偏多思,遙想池塘盡夢成。 -- 出自唐·徐鉉·和王庶子寄題兄長建州廉使新亭
- 登臨莫怪偏留戀,游宦多年事事諳。 -- 出自唐·徐鉉·宿蔣帝廟,明日游山南諸寺
- 落日鮮云偏聚散,可能知我獨傷心。 -- 出自唐·徐鉉·賦得有所思
- 孤棹亂流偏有興,滿川晴日弄微波。 -- 出自唐·徐鉉·和鐘大監(jiān)泛舟同游見示
- 孤櫂亂流偏有興,滿川晴日弄微波。 -- 出自唐·徐鉉·和鐘大監(jiān)泛舟同游見示
- 脾傷對客偏愁酒,眼暗看書每愧燈。 -- 出自唐·徐鉉·病題二首
- 晴后日高偏照灼,晚來風(fēng)急漸離披。 -- 出自唐·徐鉉·游蔣山題辛夷花寄陳奉禮(本約陳同游,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