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在第8個(gè)字的詩句
俗在第八個(gè)字的詩句
- 地偏不信容高蓋,俗儉真堪著腐儒。 -- 出自宋·蘇軾·常潤(rùn)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
- 北客初未諳,勸食俗難阻。 -- 出自宋·蘇軾·食檳榔
- 誤出掛世網(wǎng),舉動(dòng)俗所驚。 -- 出自宋·蘇軾·送呂行甫司門倅河陽
- 隱居人不識(shí),化去俗爭(zhēng)吁。 -- 出自宋·蘇軾·過木櫪觀
-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緣未盡余伊皋。 -- 出自宋·蘇軾·趙閱道高齋
- 朱弦寄三嘆,未害俗耳聞。 -- 出自宋·蘇軾·復(fù)次前韻謝趙景貺陳履常見和兼簡(jiǎn)歐陽叔弼兄
- 時(shí)時(shí)自娛嬉,豈為俗子陳。 -- 出自宋·蘇軾·崔文學(xué)甲攜文見過蕭然有出塵之姿問之則孫介
- 時(shí)有世人來舐鼎,俗隨雞犬事劉安。 -- 出自宋·蘇軾·富陽妙庭觀董雙成故宅發(fā)地得丹鼎覆以銅盤承
- 一對(duì)高人談,稍忘俗吏卑。 -- 出自宋·蘇軾·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zèng)
- 山人昔與云俱出,俗駕今隨水不回。 -- 出自宋·蘇軾·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二首
- 鳴蛙與鼓吹,等是俗物喧。 -- 出自宋·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洺州
- 屢接方外士,早知俗緣輕。 -- 出自宋·蘇軾·留別蹇道士拱辰
- 腸中澄結(jié)無余祖,俗骨變換顏如葩。 -- 出自宋·蘇軾·辨道歌
- 好詩沖口誰能擇,俗子疑人未遣聞。 -- 出自宋·蘇軾·重寄一首
- 作詩遺故人,庶解俗子譙。 -- 出自宋·蘇軾·吊李臺(tái)卿并敘
- 逝將棄官往卒業(yè),俗緣未盡那得睹。 -- 出自宋·蘇軾·寄劉孝叔
- 虛白高人靜,喧卑俗累牽。 -- 出自唐·杜甫·歸
- 童孺交游盡,喧卑俗事牽。 -- 出自唐·杜甫·哭韋大夫之晉
- 哀弦繞白雪,未與俗人操。 -- 出自唐·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 因循過日月,真是俗人心。 -- 出自唐·白居易·自嘆
- 未將時(shí)會(huì)合,且與俗浮沉。 -- 出自唐·白居易·春送盧秀才下第游太原謁嚴(yán)尚書
- 慚非達(dá)者懷,未免俗情憐。 -- 出自唐·白居易·金鑾子(日卒)日
- 年長(zhǎng)風(fēng)情少,官高俗慮多。 -- 出自唐·白居易·憶夢(mèng)得 夢(mèng)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
- 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 -- 出自唐·白居易·題天竺南院贈(zèng)閑元(上日下文)清四上人
- 癡腹何由有鱗甲,俗情自未去毛皮。 -- 出自宋·陸游·幽居
- 天上本令星主酒,俗間妄謂世無仙。 -- 出自宋·陸游·書意
- 世事極知吾有命,俗人終與汝無緣。 -- 出自宋·陸游·十月
- 蒼璧與黃琮,初非俗所貴,粲然薦繅藉,可對(duì)越天地。 -- 出自宋·陸游·寓懷
- 吾心本自同天地,俗學(xué)何知溺秕糠? -- 出自宋·陸游·老學(xué)庵
- 放翁老手竟超然,俗子何由與作緣? -- 出自宋·陸游·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zhǎng)
- 愿君時(shí)來過,勿恤俗子誚。 -- 出自宋·陸游·謝徐志父帳干惠詩編
- 野性從來與世疏,俗塵自不到吾廬。 -- 出自宋·陸游·野性
- 靈府已能澄似水,俗綠更覺薄于僧。 -- 出自宋·陸游·自訟
- 心安閑夢(mèng)少,病去俗醫(yī)疏。 -- 出自宋·陸游·省事
- 野人易與輸肝肺,俗語誰能掛齒牙? -- 出自宋·陸游·睡起至園中
- 少年身寄市朝中,俗論紛紛聒耳聾。 -- 出自宋·陸游·龜堂雜興
- 讀君長(zhǎng)句還增氣,俗耳那聞韶頀聲? -- 出自宋·陸游·次金溪宗人伯政見寄韻
- 丈夫要為國平胡,俗子豈識(shí)吾所寓。 -- 出自宋·陸游·夜宿二江驛
- 歸老家山一幅巾,俗間那可與知聞。 -- 出自宋·陸游·隱趣
- 人似登仙惟火食,俗如太古欠巢居。 -- 出自宋·陸游·游西村贈(zèng)隱者
- 歡情寂寂隨年減,俗事紛紛逐日生。 -- 出自宋·陸游·出朝天門繚長(zhǎng)堤至劉侍郎廟由小西門歸
- 外物不移方是學(xué),俗人猶愛未為詩。 -- 出自宋·陸游·朝饑示子聿
- 放翁獨(dú)識(shí)子,肯向俗人傳? -- 出自宋·陸游·贈(zèng)道流
- 屬兒善藏之,勿遣俗子見。 -- 出自宋·陸游·北窗試筆
- 孤燈自伴詩情苦,俗子從嫌醉眼高。 -- 出自宋·陸游·初秋書懷
- 小庵摩腹獨(dú)彷徉,俗事紛紛有底忙? -- 出自宋·陸游·庵中晚思
- 高酣發(fā)新謠,寧效俗中言! -- 出自魏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 其二
-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 出自魏晉·曹操·度關(guān)山
- 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 -- 出自先秦·屈原·招魂
- 已救田家旱,仍醫(yī)俗化訛。 -- 出自唐·孟浩然·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