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第10個字的詩句
云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zhuǎn)云山路更賒。 -- 出自唐·劉長卿·酬李穆見寄
- 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
- 舊業(yè)成青草,全家寄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秋日夏口涉漢陽,獻(xiàn)李相公
- 萬里孤舟向南越,蒼梧云中暮帆滅。 -- 出自唐·劉長卿·江樓送太康郭主簿赴嶺南
- 五言凌白雪,六翮向青云。 -- 出自唐·劉長卿·送路少府使東京便應(yīng)制舉
- 何處隨芳草,留家寄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春過裴虬郊園(時裴不在,因以寄之)
- 人間驚早露,天上失朝云。 -- 出自唐·劉長卿·故女道士婉儀太原郭氏挽歌詞
- 踏火能飛雪,登刀入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送宣尊師醮畢歸越
- 遲來朝及暮,愁去水連云。 -- 出自唐·劉長卿·酬李員外從崔錄事載華宿三河戍先見寄
- 蘭橈縵轉(zhuǎn)傍汀沙,應(yīng)接云峰到若耶。 -- 出自唐·劉長卿·上巳日越中與鮑侍郎泛舟耶溪
- 定攀巖下叢生桂,欲買云中若個峰。 -- 出自唐·劉長卿·送惠法師游天臺,因懷智大師故居
-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國云帆萬里歸。 -- 出自唐·劉長卿·送楊於陵歸宋汴州別業(yè)
- 未作湘南雨,知為何處云。 -- 出自唐·劉長卿·湘中紀(jì)行十首·湘妃廟
- 拜手卷黃紙,回身謝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
- 舉世貪荊玉,全家戀楚云。 -- 出自唐·劉長卿·夏口送長寧楊明府歸荊南,因寄幕府諸公
- 征馬望春草,行人看暮云。 -- 出自唐·劉長卿·送孫瑩京監(jiān)擢第歸蜀覲省
- 一門同逝水,萬事共浮云。 -- 出自唐·劉長卿·哭魏兼遂
- 遠(yuǎn)客回飛錫,空山臥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蕭使君
- 漱玉臨丹井,圍棋訪白云。 -- 出自唐·劉長卿·過包尊師山院
- 正愁帆帶雨,莫望水連云。 -- 出自唐·劉長卿·送裴二十一
- 坐聽涼飆舉,華月稍披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秋夕西齋與僧神靜游
- 聊舒遠(yuǎn)世蹤,坐望還山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與友生野飲效陶體
- 白水浮香墨,清池滿夏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對韓少尹所贈硯有懷
- 詎分江轉(zhuǎn)字,但見路緣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送顏司議使蜀訪圖書
- 登高望燕代,日夕生夏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
- 置鍤息微倦,臨流睇歸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西澗種柳
- 一聽知何處,高樹但侵云。 -- 出自唐·韋應(yīng)物·始聞夏蟬
- 英雄未肯死前休,風(fēng)起云飛不自由。 -- 出自宋·文天祥·紀(jì)事
- 昔為江上潮,今為山中云。 -- 出自宋·文天祥·山中感興三首
- 獨與君攜手,行吟看白云。 -- 出自宋·文天祥·杜架閣
- 倦鶴行黃葉,癡猿坐白云。 -- 出自宋·文天祥·曉起
- 簾影晴絲落舞茵,崆峒云晚聚星辰。 -- 出自宋·文天祥·宴交代權(quán)贛州孫提刑致語口號
- 晴抹雨妝總西子,日開云暝一滁州。 -- 出自宋·文天祥·山中載酒用蕭敬夫韻賦江漲
- 龍背夾紅日,雁聲連白云。 -- 出自宋·文天祥·和自山
- 蛟哭金洲雨,猿啼玉觀云。 -- 出自宋·文天祥·臨江軍
- 暫分赤符管下界,半空云氣常往還。 -- 出自宋·文天祥·贈秘書王監(jiān)丞
- 瀟湘一夜雨,湖海十年云。 -- 出自宋·文天祥·某叨臬衡湘蒙恩以便郡歸養(yǎng)肯齋大卿實寓衡我
- 瘦竹凌風(fēng)弄碧漪,山光云影共熹微。 -- 出自宋·文天祥·贈鑒湖相士
- 艱難奮長戟,高義薄曾云。 -- 出自宋·文天祥·劉監(jiān)簿第一百二十九
- 暗坐羞紅日,閑眠想白云。 -- 出自宋·文天祥·自嘆三首
- 一去紫臺連朔漠,月出云通雪山白。 -- 出自宋·文天祥·七拍
- 曾將飛錫破苔痕,一片云根鎖洞門。 -- 出自宋·文天祥·馬祖巖
- 花開花落相關(guān)意,云去云來自在心。 -- 出自宋·文天祥·和胡琴窗
- 一門名似雨,滿座客如云。 -- 出自宋·文天祥·挽蕭帥機(jī)虎溪
- 孟冬兆陽氣,西北無浮云。 -- 出自宋·文天祥·古心江先生以舊弼出鎮(zhèn)長沙癸酉十月乙亥是為
- 愿托靈仙子,一聲吹入云。 -- 出自唐·高適·酬馬八郊古見贈
- 始知帝鄉(xiāng)客,能畫蒼梧云。 -- 出自唐·高適·同李九士曹觀壁畫云作
- 滿載月歸應(yīng)有命,便耕云去豈無田。 -- 出自宋·葉紹翁·送馮濟(jì)川歸蜀
- 虎巖月澹迷仙路,龍洞云深透別州。 -- 出自宋·葉紹翁·大滌山
- 直上層空翠影高,還向云間雙比翼。 -- 出自唐·李紳·過梅里七首家于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shù)堵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