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在第12個字的詩句
九在第一十二個字的詩句
- 半世功名一雞肋,平生道路九羊腸。 -- 出自宋·楊萬里·曉過皂口嶺
- 紫玉盤盛碎紫綃,碎綃擁出九嬌饒。 -- 出自宋·楊萬里·詠績溪道中牡丹二種·重臺九心淡紫,進退格
- 怨笛哀箏總不如,一聲聲徹九天虛。 -- 出自宋·楊萬里·出永豐縣西石橋上聞子規二首
- 一日身游八百里,三番花落九千年。 -- 出自宋·楊萬里·辭棲真室蓋晉僊人李八百故居之址,中有遺像
- 誰教愛雪卻嫌寒,歡喜十分九煩惱。 -- 出自宋·楊萬里·次主簿雪韻
- 楚岫蒼寒五云外,贛江白寫九天來。 -- 出自宋·楊萬里·寄題萬安縣劉元襲橫秀閣
- 閶闔晴開映蕩蕩,安得仙人九節杖。 -- 出自宋·楊萬里·類試所戲,集杜句跋杜詩,呈監試謝昌國察院
- 誰知橫玉作秋聲,一聲吹盡九陌塵。 -- 出自宋·楊萬里·七月十二日夜登清心閣醉吟
- 船過宣池月滿空,乘云飛上九華峰。 -- 出自宋·楊萬里·題李季章中書舍人石林堂
- 元戎解領三千騎,勝日來尋九節蒲。 -- 出自宋·楊萬里·和鞏釆若游蒲澗
- 芒鞋藤杖尋春風,天竺靈隱九里松。 -- 出自宋·楊萬里·和丘宗卿贈長句之韻
- 早書實歷還山考,便是中書九閏年。 -- 出自宋·楊萬里·明發龍川二首
- 佛桑解吐四時艷,鐵樹還如九節蒲。 -- 出自宋·楊萬里·壬寅歲朝發石塔寺
- 當家相傅一破硯,此外文字九千卷。 -- 出自宋·楊萬里·題瀏陽縣柳仲明致政云居山書院
- 南風久別忽言還,又苦河流九曲灣。 -- 出自宋·楊萬里·舟過凌歊臺,望謝家青山
- 斑竹初成二妃廟,碧蓮遙聳九疑峰。 -- 出自唐·元稹·奉和竇容州
- 西江流水到江州,聞道分成九道流。 -- 出自唐·元稹·相憶淚
- 當年連璧氣如蜺,人許躋攀九列齊。 -- 出自宋·范成大·奠唐少梁晉仲兄弟墓下
- 書隨庚嶺一枝寄,句挾韶江九奏成。 -- 出自宋·范成大·但能之提荊相別十年,自曲江遠寄二詩,敘舊
- 祥開圣代千秋節,響動仙都九室天。 -- 出自宋·范成大·青城山會慶建福宮
- 我既為萬頃之狎鷗,君勿作九皋之鳴鶴! -- 出自宋·范成大·送子文雜言
- 纖纖綠裹排金粟,何處能容九里香? -- 出自宋·范成大·次韻馬少伊木犀
- 淡青山色深黃稻,恰似胥門九月天。 -- 出自宋·范成大·東門外觀刈熟,民間租米船相銜入門,喜作二
- 張旗且喜三灘駛,叱馭曾驚九折艱。 -- 出自宋·范成大·江安道中
- 蓼磯楓渚故離宮,一曲清漣九里宮。 -- 出自宋·范成大·銷夏灣
- 濕云垂野淡疏林,十日山行九日陰。 -- 出自宋·范成大·桐廬
- 潮聲不平江風急,蒼梧冥茫九山立。 -- 出自宋·范成大·神弦
- 羽蝶低昂萬人醉,木山采錯九城春。 -- 出自宋·周邦彥·元夕
- 為郡暫辭雙鳳闕,全家遠過九龍灘。 -- 出自唐·張籍·送汀州源使君
- 掃退蜣蜋枕敗墻,一朝何止九回腸。 -- 出自宋·文天祥·至揚州
- 只將千載苓為壽,更住人間九百春。 -- 出自宋·文天祥·慶羅氏祖母百歲
- 幸有山陰深密處,他年煉就九還丹。 -- 出自宋·文天祥·借道冠有賦
- 應嫌屐齒印蒼苔,十扣柴門九不開。 -- 出自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 勇喚東吳萬里船,皂囊來奏九重天。 -- 出自宋·葉紹翁·送馮濟川歸蜀
- 閑整素儀三島近,回飄清唳九霄聞。 -- 出自唐·李紳·過梅里七首家于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堵猶存
- 浪里爭迎三蜀貨,月中喧泊九江船。 -- 出自唐·盧綸·送從叔牧永州
- 天際曉山三峽路,津頭臘市九江人。 -- 出自唐·盧綸·送崔琦赴宣州幕
- 分明仙籍列清虛,自是還丹九轉疏。 -- 出自唐·皮日休·宏詞下第感恩獻兵部侍郎
- 菰米正殘三日料,筠籠休礙九霄程。 -- 出自唐·皮日休·華亭鶴聞之舊矣及來吳中以錢半千得一只養之
- 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還將九日看。 -- 出自宋·黃庭堅·鷓鴣天·萬事令人心骨寒
- 風散又成千里去,夜寒應上九天棲。 -- 出自宋·黃庭堅·次韻雨絲云鶴二首
-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臯。 -- 出自宋·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
- 營平請谷三百萬,祁連引兵九千里。 -- 出自宋·黃庭堅·和謝公定征南謠
- 落筆塵沙百馬奔,刻談風霆九河翻。 -- 出自宋·黃庭堅·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
- 且共彌勒過冬,閑坐地爐數九。 -- 出自宋·黃庭堅·寄六祖范和尚頌
- 別後常同千里月,書來莫寄九回腸。 -- 出自宋·黃庭堅·罷姑熟寄元明用觴字韻
- 霜須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醞觴。 -- 出自宋·黃庭堅·宜陽別元明用觴字韻
- 擗開華岳三峰手,參得浮山九帶禪。 -- 出自宋·黃庭堅·贈清隱持正禪師
- 爪牙柱石兩俱銷,一點渝塵九土搖。 -- 出自唐·羅隱·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
- 六枝仙桂最先春,蕭灑高辭九陌塵。 -- 出自唐·羅隱·送蘄州裴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