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第8個(gè)字的詩句
久在第八個(gè)字的詩句
- 不可奈何天有命,久當(dāng)已矣世無緣。 -- 出自宋·方岳·山中
- 只鋤蔬甲亦妨閒,久與溪云斷往還。 -- 出自宋·方岳·暑不雜興
- 一枕羲皇失午熇,久知吾道定寥寥。 -- 出自宋·方岳·次韻鄭僉判
- 醉眼不知人幾品,久將樵牧等三公。 -- 出自宋·方岳·次韻鄭總干
- 共話桑麻真有味,久拋蓑笠得無慚。 -- 出自宋·方岳·勸耕
- 吾道易荊棘,此身久萍蓬。 -- 出自宋·方岳·次韻酬季兄
- 對山徐自遣,與世久無緣。 -- 出自宋·方岳·式賢和杜夔府百韻過余秋崖下大篇舂容筆力乃
- 自往胸中評史記,久聞格調(diào)略相同。 -- 出自宋·方岳·送荔子方蒙仲
- 自釣鱖魚西塞雨,久盟猿鶴北山移。 -- 出自宋·方岳·次韻費(fèi)司法
- 管城子老免冠謝,久不中書三致祝。 -- 出自宋·方岳·再次韻因索紙筆
- 別來已賦三秋句,久欲尊為一字師。 -- 出自宋·方岳·再用韻簡趙簿
- 三十年前頭已雪,久知公道世間無。 -- 出自宋·方岳·次韻貽侄
- 此地虛為別,人間久未容。 -- 出自唐·項(xiàng)斯·憶朝陽峰前居
- 昔年在俗,常畏三久,三張綿被重重。 -- 出自元·馬鈺·滿庭芳 贈三一居士張明道
- 靜靜清清,天長地久。 -- 出自元·譚處端·踏莎行·忍辱常餐
- 持堅(jiān)志,守天長地久,永永綿綿。 -- 出自元·譚處端·神光燦 贈張九郎
- 月下風(fēng)前,天長地久,自在乘鸞鶴。 -- 出自元·丘處機(jī)·無俗念 樂道
- 【寄生草】憑闌久,歸繡幃,下危樓強(qiáng)把金蓮撒。 -- 出自元·白樸·【仙呂】點(diǎn)絳唇
- 暫時(shí)戒慎離災(zāi)苦,久遠(yuǎn)行持出死生。 -- 出自元·尹志平·瑞鷓鴣·為人幸遇教門興
- 眾會寧心,道人長久。 -- 出自元·尹志平·踏云行·暗地高真
- 玄圣未成調(diào),湘累久長嘆。 -- 出自明·宋濂·蘭花篇
- 內(nèi)外奚分界,休和久一家,朝程回首望,煙散滿林霞。 -- 出自清·乾隆·移頓六韻
- 飲食不相舍,談笑久所陪。 -- 出自宋·蘇洵·答陳公美四首
- 自顧未為壯,徒為久辛勤。 -- 出自宋·蘇洵·答陳公美四首
- 每逢社日聊隨俗,久住青山卻有情。 -- 出自明·李東陽·九峰書屋和曹時(shí)和韻
- 莫笑北人曾煮簀,久從湘客問烹裁。 -- 出自明·李東陽·謝原博惠筍疊前韻
- 隱淪與釋子,時(shí)予久往學(xué)。 -- 出自宋·鮑當(dāng)·寓懷會稽吳道子遇因師
- 自從孟子沒,斯義久晦冥。 -- 出自宋·陳普·感興
- 新於梅畔見無極,久何心中閱逝川。 -- 出自宋·陳普·和答友人
- 世運(yùn)欲轉(zhuǎn)移,正氣久郁閼。 -- 出自宋·陳普·壽龍津余此溪
- 義合雍容就,名應(yīng)久遠(yuǎn)看。 -- 出自宋·陳普·德陽林梅麓太守挽章
- 趙禹張湯網(wǎng)未收,久人董偃化方流。 -- 出自宋·陳普·詠史上·魏相
- 北都晁夫子,一別久相望。 -- 出自宋·釋斯植·送李容甫歸北都
- 坦蕩歸仁德,辛勤久遠(yuǎn)看。 -- 出自宋·宋太宗·緣識
- 胡侯荊山資,妙質(zhì)久礱砥。 -- 出自宋·楊時(shí)·送胡康侯使湖南
- 風(fēng)月多饒舌,軒裳久死心。 -- 出自宋·曾豐·寧都趙令君貽貺五言四首意索余和不可虛辱如
- 抗塵騎氣兩虛舟,久別重逢幸小留。 -- 出自宋·曾豐·淳熙丙午與合皂化士彭正夫道人五羊相別開禧
- 前廳長貯馬,后閣久盛薪。 -- 出自宋·曾豐·東廣西漕廳久廢馬少卿葺為簽廳
- 要責(zé)其精,須遲以久。 -- 出自宋·曾豐·乞如愿
- 摩頂相許意,垂髫久要情。 -- 出自宋·曾豐·謝廣東經(jīng)略潘直閣間分貺李濟(jì)墨
- 父祖初深契,兒孫久漸疏。 -- 出自宋·曾豐·表兄峽山蕭伯鈞至?xí)弥詺w歟字韻丐詩為
- 道人澹咽得吾味,久馭清風(fēng)騎紫氣。 -- 出自宋·曾豐·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觀側(cè)柏樹甚老
- 何處與君扌棄坐久,萬株花里小藜床。 -- 出自明·陳憲章·南歸途中先寄諸鄉(xiāng)友
- 瓢笠高懸壁,交游久絕蹤。 -- 出自明·吳兆·題王野城南居
- 彤管紀(jì)之,天長地久。 -- 出自隋·佚名·乾道七年恭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號十一首
- 億截萬年,天長地久。 -- 出自隋·佚名·紹興朝會十三首
- 綏我無疆,興天為久。 -- 出自隋·佚名·大觀三年釋奠六首
- 帝曰爾胡銓,無事久棲遲。 -- 出自宋·胡銓·家訓(xùn)
- 林父同官意,宣尼久騎交。 -- 出自唐·孫逖·和左衛(wèi)武倉曹衛(wèi)中對雨創(chuàng)韻贈右衛(wèi)李騎曹
- 從來寒不易,終見久逾滋。 -- 出自唐·孫逖·同和詠樓前海石榴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