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 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 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 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于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譯文或注釋: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于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并 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于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 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 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 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歷 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后又升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 制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于歷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后又恢復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 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銅 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 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 道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雖然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 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 怎么不靈驗了。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嘆服地動儀的巧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 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大權落到了宦官手里,張衡于是給皇帝上疏陳述政事,提出關于政事的意見。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漢光武喜歡符讖,以至后來的顯宗、肅宗也就繼承效法他。從漢光武復興漢王朝之后,儒生爭相學習圖讖和緯書,加上還附以迷惑人的邪說。張衡認為圖讖和緯書虛假荒謬,不是圣人的法規,于是給皇帝上疏。
后來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入宮廷,在自己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經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后出來了。這些閹人豎子還是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害,于是就群起而毀謗張衡。
張衡也常考慮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賦》來抒發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出京城,去當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 間地區)又有很多豪門大戶,和劉政一道胡作非為,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贊 頌河間地區政治清明。張衡治理河間政務三年后,就向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告老還鄉,朝廷卻把他調回京城,任命為尚書。(張衡)活到六十二歲,永和四年與世長辭。
著《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又想繼承孔丘研究《易經》的《彖》、《象》等篇的殘缺部分,但終于沒有完成。所著的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閑》、《七辯》、《巡誥》、《懸圖》共三十二篇。
網友關注
- 掩耳盜鈴
- 二翁登泰山
- 鹽角兒·亳社觀海
- 墨子怒耕柱子
- 學弈
- 玉樓春(其一)
- 揠苗助長
- 宮他為燕魏
- 論語十則
- 洛神賦
- 韓琦大度
- 精忠傳
-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 唐臨為官
- 陳遺至孝
- 張佐治遇蛙
- 楊氏之子
- 農婦與鶩
- 鄭人買履
-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 觀潮
- 齊物論
- 若石之死
- 中山君饗都士
- 滄浪亭記
- 不識自家
- 奕秋
- 猿子
- 玉樓春·乙卯吳興寒食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陳諫議教子
- 嫦娥奔月
- 義士趙良
- 矛與盾
- 謁金門(風乍起)
- 一篋磨穴硯
- 刻舟求劍
- 少年治縣
- 玉樓春(其四)
- 硯眼
- 梁鴻尚節
- 扁鵲見蔡桓公
- 公輸般為楚設機
- 子擊謝罪
- 憶秦娥(簫聲咽)
- 伯牙絕弦
- 燕饑趙將伐之
- 田子方教育子擊
- 鷸蚌相爭
- 濫竽充數
- 不怕鬼
- 史疾為韓使楚
- 紅毛氈
- 玉樓春(池塘水綠風微煗)
- 木蘭詩
- 大道之行也
- 父善游
- 愚人食鹽
- 陳萬年教子
- 牧童逮狼
- 孟母三遷
- 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 娘子軍
- 北人食菱
- 秦西巴縱麑
- 蛇銜草
- 畫蛇添足
- 童趣
- 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
- 唐太宗吞蝗
- 李遙殺人案
- 孝丐
- 二鵲救友
- 崔篆平反
- 歐陽曄破案
- 陳元方候袁公
- 蹇材望偽態
- 曾子殺彘
- 劉氏善舉
- 酒徒遇嗇鬼
- 截竿入城
精品推薦
- 臨夏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
- 澳門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3/28℃
- 木壘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氣溫:17/9℃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溫泉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策勒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高雄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6℃
- 臺中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