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五卷
資治通鑒第二百四十五卷
唐紀六十一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834)
唐紀六十一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公元834年)
[1]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故。
[1]春季,正月,唐文宗的病情稍有好轉,丁巳(初五),親臨太和殿,接見左右親近的臣僚。然而精神萎靡不振,遠不如從前。
[2]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2]二月,壬午朔(初一),出現日食。
[3]夏,六月,丙戌,莒王紓薨。
[3]夏季,六月,丙戌(初七),莒王李紓去世。
[4]上以久旱,詔求致雨之方。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以為:“仍歲大旱,非圣德不至,直以宋申錫之冤濫,鄭注之奸邪。今致雨之方,莫若斬注而雪申錫。”表留中;中敏謝病歸東都。
[4]文宗鑒于天氣大旱很久,下詔征求能夠下雨的方法。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認為:“現在連年大旱,并非陛下的品德不高,而是由于前宰相宋申錫被貶的案件太冤,鄭注的行為奸邪不軌。因此,現在求雨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處死鄭注而為宋申錫平反。”李中敏的奏章被留在宮中,沒有答復。于是,李中敏以身體有病為由,辭職回到東都洛陽。
[5]郯王經薨。
[5]郯王李經去世。
[6]初,李仲言流象州,遇赦,還東都。會留守李逢吉思復入相,仲言自言與鄭注善,逢吉使仲言厚賂之。注引仲言見王守澄,守澄薦于上,云仲言善《易》;上召見之。時仲言有母服,難入禁中,乃使衣民服,號王山人。仲言儀狀秀偉,倜儻尚氣,頗工文辭,有口辯,多權數。上見之,大悅,以為奇士,待遇日隆。
[6]當初,李仲言被流放到象州,后來,由于朝廷大赦,回到東都洛陽。這時,東都留守李逢吉正想再入朝擔任宰相。李仲言自稱和鄭注關系密切,于是,李逢吉派李仲言用重金向鄭注行賄。鄭注引李仲言拜見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守澄,王守澄又把李仲言推薦給文宗,聲稱李仲言精通《周易》。于是,文宗召見李仲言。這時,李仲言正在為母親服喪,身著喪服,不便進入宮中,文宗便讓他穿上民服,號為王山人。李仲言身材魁梧,瀟灑豪爽,擅長文辭,而且口才好,足智多謀。文宗召見后,十分高興,認為他是一個奇才,因而對他的待遇日益隆重。
仲言既除服,秋,八月,辛卯,上欲以仲言為諫官,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所為,計陛下必盡知之,豈宜置之近侍?”上曰:“然豈不容其改過?”對曰:“臣聞惟顏回能不貳過。彼圣賢之過,但思慮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惡,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薦之,朕不欲食言。”對曰:“逢吉身為宰相,乃薦奸邪以誤國,亦罪人也。”上曰:“然則別除一官。”對曰:“亦不可。”上顧王涯,涯對曰:“可。”德裕揮手止之,上回顧適見,色殊不懌而罷。始,涯聞上欲用仲言,草諫疏極憤激;既而見上意堅,且畏其黨盛,遂中變。
李仲言已經為母親服喪期滿。秋季,八月,辛卯(十三日),文宗想任命他為諫官,安置在翰林院。宰相李德裕說:“李仲言過去的所作所為,我想陛下都知道,這種人怎么能安排到您的身旁作為侍從呢?”文宗說:“難道不允許他改正錯誤?”李德裕回答說:“我聽說只有孔子的弟子顏回能不犯相同的第二次錯誤。顏回犯的錯誤,是圣賢一時對問題考慮不周,偏離了中庸之道所犯的錯誤。而李仲言的過錯,則是出自內心,怎能能改得了!”文宗說:“李逢吉推薦李仲言,朕不愿食言。”李德裕說:“李逢吉身為宰相,卻不負責任地推薦李仲言這種奸人,以達到他危害國家的目的,所以,他也是罪人。”文宗說:“那么,就另外授任他一個職務。”李德裕說:“那也不行。”文宗回頭看著宰相王涯,王涯趕快回答說:“可以。”李德裕連連揮手阻止他,被文宗回頭看見,文宗很不高興,宣布結束商議。在這以前,王涯聽說文宗打算任用李仲言,急忙起草了一篇勸阻的上疏,措辭十分激烈。后來,他看文宗任用李仲言的態度很堅決,并且畏懼李逢吉的黨羽勢力強盛,于是,在文宗召集宰相討論時臨時變卦。
尋以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封還敕書。德裕將出中書,謂涯曰:“且喜給事中封敕!”涯即召肅、謂曰:“李公適留語,令二閣老不用封敕。”二人即行下,明日,以白德裕,德裕驚曰:“德裕不欲封還,當面聞,何必使人傳言!且有司封駁,敢復稟宰相意邪!”二人悵恨而去。
不久,朝廷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韓封還任命敕書,打算駁回對李仲言的任命。這時,李德裕剛要從政事堂出門,對王涯說:“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王涯聽后,隨即召來鄭肅和韓說:“李德裕剛才留話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于是,二人署名通過。第二天,將此事告訴李德裕,李德裕大吃一驚,說:“我如果不同意你們二人封還敕書,肯定會當面對你們說,何必叫別人轉達!況且給事中行使封駁權,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二人這才明白被王涯欺騙,于是,懊恨而去。
九月,辛亥,征昭義節度副使鄭注至京師。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皆惡李德裕,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與德裕不相悅,引宗閔以敵之。壬戌,詔征宗閔于興元。
九月,辛亥(初三),文宗命昭義節度副使鄭注來京城。王守澄、李仲言、鄭注都憎恨李德裕,鑒于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和李德裕有矛盾,于是,向文宗推薦李宗閔,以便排擠李德裕。壬戌(十四日),文宗下詔,命李宗閔從山南西道的治所興元來京城。
[7]冬,十月,辛巳,幽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志誠及監軍李懷仵,推兵馬使史元忠主留務。
[7]冬季,十月,辛巳(初四),幽州軍隊內亂,將士驅逐節度使楊志誠和監軍李懷仵,推舉兵馬使史元忠主持留守事務。
[8]庚寅,以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甲午,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是日,以李仲言為翰林侍講學士。給事中高銖、鄭肅、韓、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爭之,不能得。承嘏,之孫;德輿之子也。
[8]庚寅(十三日),唐文宗任命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甲午(十七日),任命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以同平章事頭銜,充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日,任命李仲言為翰林侍講學士。給事中高銖、鄭肅、翰,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人爭辯,認為不可,但他們的意見不被文宗采納。郭承嘏是郭的孫子。權璩是權德輿的兒子。
[9]乙巳,貢院奏進士復試詩賦,從之。
[9]乙巳(二十九日),禮部貢院奏請進士科考試仍然加試詩賦,文宗批準。
[10]李德裕見上自陳,請留京師。丙午,以德裕為兵部尚書。
[10]李德裕面見文宗,表示不愿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請求留在京城任職。丙午(二十九日),文宗任命他為兵部尚書。
[11]楊志誠過太原,李載義自毆擊,欲殺之,幕僚諫救得免,殺其妻子及從行將卒;朝廷以載義有功,不問。載義母兄葬幽州,志誠發取其財。載義奏乞取志誠心以祭母,不許。
[11]楊志誠被將士從幽州驅逐后,路過太原,河東節度使李載義親自動手毆打楊志誠,并想把他殺死。李載義的幕僚極力勸阻,楊志誠才得以免死。李載義于是殺楊志誠的妻子和隨從將士。朝廷鑒于李載義曾參予平定橫海李同捷叛亂有功,因而不加責問。此前,李載義的母親和兄弟去世后埋葬在幽州,楊志誠發掘他們的墳墓,掠取墓中的陪葬財物。李載義奏請挖楊志誠的心用來祭祀他的母親,文宗不許。
[12]十一月,成德節度使王庭湊薨,軍中奉其子都知兵馬使元逵知留后。元逵改父所為,事朝廷禮甚謹。
[12]十一月,成德節度使王庭湊去世。軍中將士推舉他的兒子都知兵馬使王元逵暫為留后。王元逵改變父親驕橫跋扈的行為,對朝廷十分恭敬。
[13]史元忠獻楊志誠所造兗衣及諸僭物。丁卯,流志誠于嶺南,道殺之。
[13]史元忠把楊志誠擅自織造的皇帝兗衣和其他超越自己名份的器物奉獻朝廷。丁卯(二十一日),唐文宗下令把楊志誠流放到嶺南。楊志誠走到半路,被朝廷派人殺死。
[14]李宗閔言李德裕制命已行,不宜自便。乙亥,復以德裕為鎮海節度使,不復兼平章事。時德裕、宗閔各有朋黨,互相擠援。上患之,每嘆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14]宰相李宗閔上言說,朝廷任命李德裕為山南西道的制書已經下達,不應當由于他自己不愿上任就中途改變。乙亥(二十九日),唐文宗任命李德裕為鎮海節度使,不再兼任同平章事的頭銜。這時,李德裕和李宗閔各有自己的黨羽,相互之間極力排擠對方,聲援同黨。文宗對此十分憂慮,經常感嘆地說:“誅除河北三鎮的叛賊容易,但去除朝廷的朋黨實在太難!”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故君子得位則斥小人,小人得勢則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然君子進賢退不肖,其處心也公,其指事也實;小人譽其所好,毀其所惡,其處心也私,其指事也誣。公且實者謂之正直,私且誣者謂之朋黨,在人主所以辨之耳。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敘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賞,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則朋黨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則不然。明不能燭,強不能斷;邪正并進,毀譽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潛移于人。于是讒慝得志而朋黨之議興矣。
臣司馬光曰:君子和小人之間不能相容,就像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中相處一樣。所以,如果君子執政,就排斥小人;小人得勢,就排斥君子,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然而,君子提拔德才兼備的人,撤免庸俗無能的人,辦事出于公心,實事求是;而小人則阿諛奉迎,投其所好,毀其所惡,辦事出于私心,捏造事實。辦事出于公心,實事求是的人被稱為正直的君子;而辦事出于私心,捏造事實的人則被稱為朋黨。究竟是正直的君子還是朋黨,關鍵在于君主認真辨別。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執政,根據國家的需要而設置不同的職位,根據官員的才能大小授予他們不同的職務。對于有突出政績的官員,加以提拔賞賜;有嚴重罪行者,則撤免懲罰。既不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也不因他們的花言巧語而改變自己的主見,如能這樣做,朋黨又怎么能夠產生呢?凡是昏庸的君主執政,則恰恰相反。他們既不能明辨是非,處理問題又優柔寡斷,以致奸邪小人和正人君子都被任用。朝廷的大政方針自己不能作主,決策權漸漸移到他人手中。于是,奸邪小人得志猖狂,朝廷中必然出現朋黨。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集,故朝廷有朋黨,則人主當自咎而不當以咎群臣也。文宗茍患群臣之朋黨,何不察其所毀譽者為實,為誣,所進退者為賢,為不肖,其心為公,為私,其人為君子,為小人!茍實也,賢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當進之;誣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棄其言,又當刑之。如是,雖驅之使為朋黨,孰敢哉!釋是不為,乃怨群臣之難治,是猶不種不蕓而怨田之蕪也。朝中之黨且不能去,況河北賊乎!
凡是樹木腐朽,就會產生蠹蟲;食醋酸敗,就會集聚蚋蟲。所以,如果朝廷出現朋黨,君主應當首先自我引咎,而不應當責備群臣百官。唐文宗如果憂慮群臣朋比為黨,為什么不去核查他們所誹謗和贊譽的是事實,還是捏造?他們所薦舉的官員是德才兼備,還是庸俗無能?辦事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心?他們本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他們的言行實事求是,薦舉的官員德才兼備,辦事出于公心,那么,他們就一定是君子,朝廷不但應當采納這些人的意見,而且應當提拔他們。如果他們捏造事實,薦舉的官員庸俗無能,辦事出于私心,那么,他們就一定是小人,朝廷不但應當拒絕這些人的意見,而且應當懲罰他們。如果唐文宗能夠這樣去做,那么,就是命令百官結黨營私,也肯定沒有人膽敢那樣去干!唐文宗不去這樣做,反而埋怨群臣百官難以駕馭,這就好像一個農夫,自己不種田也不鋤草,反而抱怨田地荒蕪一樣。唐文宗對朝廷中的朋黨尚且不能鏟除,何況對于河北三鎮的叛賊呢!
[15]丙子,李仲言請改名訓。
[15]丙子(三十日),李仲言奏請改名為李訓。
[16]幽州奏莫州軍亂,刺史張元不知所在。
[16]幽州奏報,莫州發生軍隊變亂,刺史張元去向不明。
[17]十二月,己卯,以昭義節度副使鄭注為太仆卿。郭承嘏累上疏言其不可,上不聽。于是注詐上表固辭,上遣中使再以告身賜之,不受。
[17]十二月,己卯(初三),唐文宗任命昭義節度副使鄭注為太仆卿。諫議大夫郭承嘏多次上疏認為不可,文宗不聽。于是,鄭注上表,虛假地一再表示不能接受任命。文宗又派宦官把任命書授予鄭注,鄭注仍然不接受。
[18]癸未,以史元忠為盧龍留后。
[18]癸未(初七),唐文宗任命史元忠為幽州留后。
[19]初,宋申錫與御史中丞宇文鼎受密詔誅鄭注,使京兆尹王掩捕之。密以堂帖示王守澄,注由是得免,深德。又與李訓善,于是訓、注共薦之,自浙西觀察使征為尚書左丞。
[19]當初,宋申錫和御史中丞宇文鼎一同接受文宗下達的誅除鄭注的密詔,二人派京兆尹王去逮捕鄭注。王把逮捕令秘密地告訴王守澄。于是,鄭注得以逃脫,因而他十分感激王。王又和李訓關系密切,于是鄭注和李訓一起向文宗推薦王,王因此從浙西道觀察使被召入京城,任命為尚書左丞。
九年(乙卯、835)
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1]春,正月,乙卯,以王元逵為成德節度使。
[1]春季,正月,乙卯(初九),唐文宗任命王元逵為成德節度使。
[2]巢公湊薨,追贈齊王。
[2]巢公李湊去世,朝廷追贈為齊王。
[3]鄭注上言秦地有災,宜興役以禳之。辛卯,發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3]鄭注上言朝廷,聲稱關中發生災害,應當征發勞役,以便消災。辛卯(疑誤),唐文宗征發左、右神策軍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池和昆明池。
[4]三月,冀王薨。
[4]三月,冀王李去世。
[5]丙辰,以史元忠為盧龍節度使。
[5]丙辰(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史元忠為幽州節度使。
[6]初,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后李蟾使如詔旨。至是,左丞王、戶部侍郎李漢奏德裕厚賂仲陽,陰結漳王,圖為不軌。上怒甚,召宰相及、漢、鄭注等面質之。、漢等極口誣之,路隋曰:“德裕不至有此。果如所言,臣亦應得罪!”言者稍息。夏,四月,以德裕為賓客分司。
[6]當初,李德裕擔任浙西道觀察使時,漳王李湊的女師杜仲陽由于宋申錫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金陵。文宗詔命李德裕予以關照。正好李德裕此時已奉命調離浙江西道,于是,命留后李蟾按文宗詔令辦理。這時,尚書左丞王和戶部侍郎李漢上奏,說李德裕優厚地賄賂杜仲陽,秘密地和漳王交結,企圖謀反。文宗大怒,召集宰相及王、李漢、鄭注等人當面詢問。王、李漢等人眾口一辭,誣陷李德裕。宰相路隋說:“李德裕不至于這樣,如果真象他們說的那樣的話,我也應當有罪了!”于是,王等人這才不再說了。夏季,四月,唐文宗任命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7]癸巳,以鄭注守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始受之,仍舉倉部員外郎李款自代曰:“加臣之罪,雖于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時人皆哂之。
[7]癸巳(十八日),唐文宗任命鄭注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鄭注這才接受任命,同時推薦倉部員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他說:“李款以前雖然無辜地彈劾過我,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對皇上盡忠。”當時人都恥笑他假裝寬宏大度。
[8]丙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充鎮海節度使,趣之赴鎮,不得面辭;坐救李德裕故也。
[8]丙申(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隋為鎮海節度使,同時命他盡快離京上任,不得向自己當面告辭。這是由于前此在王等人誣告李德裕時,他出面為李德裕辯解的緣故。
[9]初,京兆尹河南賈,性褊躁輕率,與李德裕有隙,而善于李宗閔、鄭注。上巳,賜百官宴于曲江,故事,尹于外門下馬,揖御史。恃其貴勢,乘馬直入,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之爭,罵曰:“黃面兒敢爾!”坐罰俸。恥之,求出,詔以為浙西觀察使;尚未行,戊戌,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9]當初,京兆尹、河南人賈性情急躁輕率。他和李德裕有矛盾,和李宗閔、鄭注關系親近。上巳(三月三日),唐文宗在曲江舉行宴會,招待百官。按照以往慣例,京兆尹應當在門外下馬,向御史臺官員行禮,然后進門。賈依恃他的地位和權勢,乘馬直接入門。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和他爭論起來,賈破口大罵,說:“你們這些黃臉兒怎么敢擋我!”于是,因罪而被罰俸祿。賈覺得十分恥辱,請求出任藩鎮職務。文宗下詔,任命他為浙西道觀察使。尚未成行,戊戌(疑誤),唐文宗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0]庚子,制以日上初得疾,王涯呼李德裕奔問起居,德裕竟不至;又在西蜀征逋懸錢三十萬緡,百姓愁困;貶德裕袁州長史。
[10]庚子(二十五日),朝廷下制,鑒于文宗前不久剛剛患病時,王涯招呼李德裕去看望文宗病情,李德裕竟然不去。同時,李德裕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曾經征收百姓的賦稅欠款三十萬緡,導致百姓窮困。因此,貶李德裕為袁州長史。
[11]初,宋申錫獲罪,宦官益橫;上外雖包容,內不能堪。李訓、鄭注既得幸,揣知上意,訓因進講,數以微言動上。上見其才辨,意訓可與謀大事;且以訓、注皆因王守澄以進,冀宦官不之疑,遂密以誠告之。訓、注遂以誅宦官為己任,二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于上無不從,聲勢赫。注多在禁中,或時休沐,賓客填門,賂遺山積。外人但知訓、注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
[11]當初,宋申錫被判罪貶官后,宦官更加驕橫。文宗雖然外表不露聲色,內心卻不能容忍。李訓、鄭注得到文宗信用后,揣摸了解了文宗的心思。于是,李訓在給文宗講讀經典時,多次暗示文宗。文宗覺得李訓很有才能,能言善辯,認為可以和他商議誅除宦官。同時考慮到李訓和鄭注都是宦官王守澄推薦的,估計和二人商議,宦官不會疑心,于是,把自己的意圖秘密地告訴了二人。李訓、鄭注因此以誅除宦官為己任。二人相互依賴,晝夜商議對策,凡給文宗的建議,文宗無不采納,聲勢喧赫。鄭注經常待在宮中,有時休假在家,要求拜見他的人站滿他的門前,賄賂他的財物堆積如山。外面人只知道李訓和鄭注依靠宦官的權勢擅自作威作福,卻不知道他們二人和文宗密謀誅除宦官。
上之立也,右領軍將軍興寧仇士良有功;王守澄抑之,由是有隙。訓、注為上謀,進擢士良以分守澄之權。五月,乙丑,以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守澄不悅。
當初文宗被擁立為皇帝時,右領軍將軍、循州興寧縣人仇士良曾經有很大的功勞。但他受到王守澄的壓制,于是,二人產生了矛盾。這時,李訓、鄭注向文宗建議,提拔仇士良以便分割王守澄的權力。五月,乙丑(二十一日),文宗任命仇士良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守澄得知后很不高興。
[12]戊辰,以左丞王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12]戊辰(二十四日),唐文宗任命尚書左丞王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13]京城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民間驚懼,上聞而惡之。鄭注素惡京兆尹楊虞卿,與李訓共構之,云此語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獄。注求為兩省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不許,注毀之于上。會宗閔救楊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貶明州刺史。
[13]京城長安盛傳謠言,說鄭注為皇上合制金丹,必須用小孩的心肝入藥,百姓為此而驚擾懼怕。文宗得知后十分惱恨。鄭注向來憎惡京兆尹楊虞卿,于是,他和李訓一起誣陷楊虞卿,說謠言出于虞卿的家屬。文宗大怒,六月,下令將楊虞卿逮捕,押在御史臺獄中。此前,鄭注曾經求做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不許,鄭注因此在文宗面前誹謗李宗閔。這時,正好李宗閔為楊虞卿辯解,文宗大怒,呵斥李宗閔出宮。壬寅(初四),貶李宗閔為明州刺史。
[14]左神策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居中用事,與王守澄爭權不葉,李訓、鄭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踐言于河東,皆為監軍。
[14]左神策護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在宮中當權,與王守澄爭權不和。李訓和鄭注乘機勸文宗任命楊承和為劍南西川監軍,韋元素為淮南監軍,王踐言為河東監軍。
[15]秋,七月,甲辰朔,貶楊虞卿虔州司馬。
[15]秋季,七月,甲辰朔(初一),唐文宗貶楊虞卿為虔州司馬。
[16]庚戌,作紫云樓于曲江。
[16]庚戌(初七),唐文宗下令在曲江修筑紫云樓。
[17]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7]辛亥(初八),唐文宗任命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李訓、鄭注為上畫太平之策,以為當先除宦官,次復河、湟,次清河北,開陳方略,如指諸掌。上以為信然,寵任日隆。
李訓、鄭注為文宗謀劃革除朝廷弊政,收復失地,達到天下大治太平的策略,認為應當首先誅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復河、湟地區,最后平定河北三鎮。二人開陳方略,了如指掌。文宗認為言之有理,寵信日益隆重。
初,李宗閔為吏部侍郎,因駙馬都尉沈結女學士宋若憲、知樞密楊承和得為相。及貶明州,鄭注發其事,壬子,再貶處州長史。
當初,李宗閔擔任吏部侍郎時,曾通過駙馬都尉沈交結宮中女學士宋若憲和知樞密楊承和,因而被任命為宰相。等到李宗閔被貶為明州刺史時,鄭注向文宗揭發了這件事。壬子(初九),文宗再貶李宗閔為處州長史。
著作郎、分司舒元輿與李訓善,訓用事,召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鞫楊虞卿獄;癸丑,擢為御史中丞。元輿,元褒之兄也。
著作郎、分司東都舒元輿和李訓關系親近,李訓掌權后,推薦舒元輿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負責審問楊虞卿的案件。癸丑(初十),舒元輿被擢拔為御史中丞。舒元輿是補闕舒元褒的哥哥。
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閔之黨。
唐文宗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二人都是由于李宗閔的同黨而被貶。
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這時,李訓、鄭注接連誣陷貶逐李德裕、路隋、李宗閔三位宰相,權勢威震天下。于是,凡是過去對自己稍有恩德的人無不提拔,和自己稍有怨恨的人無不報復。
[18]李訓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詔所在試僧尼誦經不中格者,皆勒歸俗;禁置寺及私度人。
[18]李訓奏稱,現今僧尼太多,虛耗國家和百姓的財產。丁巳(十四日),文宗下詔,命各地測試僧尼,凡讀經不合格者,一律遣歸還俗。同時禁止再修建新的寺院和私自剃度百姓為僧尼。
[19]時人皆言鄭注朝夕且為相,侍御史李甘揚言于朝曰:“白麻出,我必壞之于庭!”癸亥,貶甘封州司馬。然李訓亦忌注,不欲使為相,事竟寢。
[19]這時,人們都認為鄭注很快會被任命為宰相,侍御史李甘在朝廷揚言說:“如果皇上任命鄭注為宰相的白麻詔書頒布,我一定要在這里當眾予以彈劾駁回!”癸亥(二十日),李甘被貶為封州司馬。不過,這時李訓也妒忌鄭注,不愿讓他擔任宰相,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下來。
[20]甲子,以國子博士李訓為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侍講學士。
[20]甲子(二十一日),唐文宗任命國子博士李訓為兵部郎中、知制誥,并仍為翰林侍講學士。
[21]貶左金吾大將軍沈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貶李宗閔潮州司戶。賜宋若憲死。
[21]唐文宗貶左金吾大將軍沈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初三),又貶李宗閔為潮州司戶。命女學士宋若憲自盡。
[22]丁丑,以太仆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注好服鹿裘,以隱淪自處,上以師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嘗問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李玨曰:“卿知有鄭注乎?亦嘗與之言乎?”對曰:“臣豈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為人。其人奸邪,陛下寵之,恐無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與此人交通!”戊寅,貶玨江州刺史。再貶沈柳州司戶。
[22]丁丑(初四),唐文宗任命太仆寺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任翰林侍講學士。鄭注喜好穿鹿皮縫制的衣服,平日隱居,行蹤詭秘,文宗把他作為老師、朋友看待。鄭注最初得到文宗信用的時候,一次,文宗問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李玨說:“你知道鄭注這個人嗎?過去曾經和他談過話嗎?”李玨回答說:“我不僅知道他的姓名,而且深知他的為人。鄭注是一個奸邪小人,陛下寵信他,恐怕很不適當。我作為陛下的親信臣僚,怎么敢和這種人交結!”戊寅(初五),文宗貶李玨為江州刺史。再貶沈為柳州司戶。
[23]丙申,詔以楊承和庇護宋申錫,韋元素、王踐言與李宗閔、李德裕中外連結,受其賂遺。承和可州安置,元素可象州安置,踐言可恩州安置,令所在錮送。楊虞卿、李漢、蕭浣為朋黨之首,貶虞卿虔州司戶,漢汾州司馬,浣遂州司馬。尋遣使追賜承和、元素、踐言死。時崔潭峻已卒,亦剖棺鞭尸。
[23]丙申(二十三日),唐文宗下詔,鑒于劍南西川監軍楊承和當年曾袒護宋申錫的罪行,淮南監軍韋元素、河東監軍王踐言和前宰相李宗閔、李德裕在朝廷內外相互勾結,接受他們的賄賂。因此,免去三人的職務,把他們分別發放到邊遠的州、象州、恩州監管,命令西川、淮南和河東分別派人把他們枷錮押送到監管地區。楊虞卿、李漢、蕭浣都是朋黨的首領,貶楊虞卿為虔州司戶,李漢為汾州司馬、蕭浣為遂州司馬。不久,又派人追命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自盡。這時,前樞密使崔潭峻已經去世,文宗命把他剖棺鞭尸。
己亥,以前廬州刺史羅立言為司農少卿。立言贓吏,以賂結鄭注而得之。
己亥(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前廬州刺史羅立言為司農寺少卿。羅立言是一個貪官污吏,他是通過賄賂鄭注才得到任命的。
鄭注之入翰林也,中書舍人高元裕草制,言以醫藥奉君親,注銜之;奏元裕嘗出郊送李宗閔,壬寅,貶元裕閬州刺史。元裕,士廉之六世孫也。
鄭注在此前被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時,是由中書舍人高元裕起草的任命制書,制書說鄭注曾以醫術侍奉皇上。鄭注于是十分痛恨高元裕,向文宗奏稱,李宗閔被貶時,高元裕曾出城到郊外送他。壬寅(二十九日),唐文宗貶高元裕為閬州刺史。
時注與李訓所惡朝士,皆指目為二李之黨,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廷中洶洶,上亦知之。訓、注恐為人所搖,九月,癸卯朔,勸上下詔:“應與德裕、宗閔親舊及門生故吏,今日以前貶黜之外,余皆不問。”人情稍安。
這時,鄭注和李訓對他們所厭惡的朝官,都指斥為李德裕和李宗閔的黨羽,每天都有人被貶逐。上朝時,百官的班列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懼。文宗也得知這種情況。鄭注和李訓擔心被人控告,動搖自己的地位,于是,九月,癸卯朔(初一),二人勸文宗下詔:“凡是李德裕、李宗閔的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學生弟子和原來的部下,除今日以前貶黜的以外,其余一律不再追究。”于是,人心逐漸安定。
[24]鹽鐵使王涯奏改江淮、嶺南茶法,增其稅。
[24]鹽鐵使王涯奏請改革江淮、嶺南地區的茶葉稅收辦法,增加茶稅。
[25]庚申,以鳳翔節度使李聽為忠武節度使,代杜。
[25]庚申(十八日),唐文宗任命鳳翔節度使李聽為忠武節度使,代替杜。
[26]憲宗之崩也,人皆言宦官陳弘志所為。時弘志為山南東道監軍,李訓為上謀召之,至青泥驛,癸亥,封杖殺之。
[26]當年唐憲宗去世,宮中侍從都說是被宦官陳弘志所暗害的。這時,陳弘志擔任山南東道監軍,李訓建議文宗召陳弘志來京。陳弘志走到青泥驛,癸亥(二十一日),被朝廷派人杖殺。
[27]鄭注求為鳳翔節度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不可。丁卯,以固言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注為鳳翔節度使。李訓雖因注得進,及勢位俱盛,心頗忌注。謀欲中外協勢以誅宦官,故出注于鳳翔。其實俟既誅宦官,并圖注也。
[27]鄭注請求擔任鳳翔節度使,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認為不可。丁卯(二十五日),唐文宗任命李固言為山南西道節度使,鄭注為鳳翔節度使。李訓雖然是通過鄭注推薦而被提拔的,但當他的職務和權勢都已達到頂點時,心中十分妒忌鄭注。他密謀在朝廷里應外合誅除宦官,所以建議鄭注擔任鳳翔節度使。其實,是想等誅除宦官后,連同鄭注也一同除掉。
注欲取名家才望之士為參佐,請禮部員外郎韋溫為副使,溫不可。或曰:“拒之必為患。”溫曰:“擇禍莫若輕。拒之止于遠貶,從之有不測之禍。”卒辭之。
鄭注想征召朝廷中出于名門世家并有威望的官員作為自己的僚佐,以便壯大聲勢。于是,邀請禮部員外郎韋溫為節度副使,韋溫不同意。有人對韋溫說:“您拒絕他的邀請,將來肯定要被誣陷。”韋溫說:“如果做兩件事同樣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災難的話,那么,就應當選擇較輕一點的災難。現在,我拒絕鄭注的邀請,最多被他誣陷貶逐到邊遠的地方,但如果同意而跟隨他,恐怕有難以預測的更大災難。”最后,還是拒絕了。
[28]戊辰,以右神策中尉、行右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李訓、鄭注為上謀,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也。
[28]戊辰(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行右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李訓、鄭注為文宗策劃,擢拔王守澄擔任榮譽性的最高級軍職,以表示對他的尊崇,實際上削除他的兵權。
[29]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李訓為禮部侍郎,并同平章事。仍命訓三二日一入翰林講《易》。元輿為中丞,凡訓、注所惡者,則為之彈擊,由是得為相。又上懲李宗閔、李德裕多朋黨,以賈及元輿皆孤寒新進,故擢為相,庶其無黨耳。
[29]己巳(二十七日),唐文宗任命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輿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李訓為禮部侍郎,二人并為同平章事。同時,命李訓仍然三天或兩天到翰林院一次,為文宗講解《周易》,舒元輿擔任御史中丞時,對于李訓、鄭注所厭惡的朝官,一律進行彈劾,因此,被任命為宰相。同時,文宗也鑒于以前李宗閔、李德裕擔任宰相時朋比為黨,認為賈和舒元輿都是家世寒微而剛剛考中進士不久的朝官,所以擢任為宰相,希望他們不致朋比為黨。
訓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傾意任之。訓或在中書,或在翰林,天下事皆決于訓。王涯輩承順其風指,惟恐不逮;自中尉、樞密、禁衛諸將,見訓皆震懾,迎拜叩首。
李訓由被流放的罪人而重新起用,剛剛一年就被任命為宰相,得到文宗全心全意地重用,李訓有時在中書門下辦公,有時在翰林院辦公,朝廷的大政方針都由他決斷。宰相王涯等人對他阿諛奉迎,惟恐有所違背。從神策軍護軍中尉、樞密使以至禁軍諸將,見到李訓無不震驚恐懼,迎拜叩首。
壬申,以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權知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訓、注得進。
壬申(三十日),唐文宗任命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暫時代理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室的后代,依附李訓、鄭注,因而得到提拔。
[30]李聽自恃勛舊,不禮于鄭注。注代聽鎮鳳翔,先遣牙將丹駿至軍中慰勞,誣奏聽在鎮貪虐。冬,十月,乙亥,以聽為太子太保、分司,復以杜為忠武節度使。
[30]李聽自恃自己是對朝廷立有大功的老臣,對鄭注不大禮貌。這時,鄭注被任命為鳳翔節度使,代替李聽的職務,于是,先派牙將丹駿到鳳翔慰問將士,隨后,誣奏李聽在擔任鳳翔節度使時貪污暴虐。冬季,十月,乙亥(初三),唐文宗任命李聽為太子太保,分司東都。同時,任命杜為忠武節度使,代替李聽。
鄭注每自負經濟之略,上問以富人之術,注無以對,乃請榷茶。于是以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違,人甚苦之。
鄭注常常自負有治理國家才智方略,文宗向他咨詢能夠使百姓富裕的方法,鄭注無言以對,于是,請求實行茶葉專賣制度。文宗于是任命王涯兼任榷茶使,王涯自知茶葉專賣不妥,但又不敢違背,百姓因此大受其苦。
[31]鄭注欲收僧尼之譽,固請罷沙汰,從之。
[31]鄭注想得到僧尼的支持和贊譽,于是,再三請求文宗停止繼續淘汰僧尼,文宗批準。
[32]李訓、鄭注密言于上,請除王守澄。辛巳,遣中使李好古就第賜鴆,殺之,贈揚州大都督。訓、注本因守澄進,卒謀而殺之,人皆快守澄之受佞而疾訓、注之陰狡,于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
[32]李訓、鄭注秘密地向文宗建議,請求誅殺王守澄。辛巳(初九),文宗派遣宦官李好古前往王守澄的住宅,賜王守澄毒酒,把他殺死。隨后,追贈王守澄為揚州大都督。李訓、鄭注本來是通過王守澄的推薦才被提拔的,但最后卻密謀把他殺死。所以,百官都為王守澄國奸佞被殺而拍手稱快,同時厭惡李訓、鄭注的陰險狡詐。這樣,元和末年暗害唐憲宗的叛賊逆黨幾乎被誅除干凈。
乙酉,鄭注赴鎮。
乙酉(十三日),鄭注前往鳳翔上任。
[33]庚子,以東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書令,余如故。李訓所獎拔,率皆狂險之士,然亦時取天下重望以順人心,如裴度、令狐楚、鄭覃皆累朝耆俊,久為當路所軋,置之散地,訓皆引居崇秩。由是士大夫亦有望其真能致太平者,不惟天子惑之也。然識者見其橫甚,知將敗矣。
[33]庚子(二十八日),唐文宗任命東都留守、司徒兼侍中裴度兼中書令,其他職務仍舊不變。這時,李訓所推薦提拔的官員,大多是狂妄陰險之徒。然而,他們有時也任命個別在朝廷內外有崇高威望的人,如裴度、令狐楚、鄭覃,都是幾朝德高望重的老臣,但很久以來,被當朝權貴所傾軋,僅僅擔任散官而無所事事。現在,都被李訓推薦擔任要職。于是,不僅文宗受到他的花言巧語迷惑,而且士大夫也有不少人希望他真的能夠輔佐皇上達到天下太平。然而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官員看他那么驕橫,預料他肯定會失敗。
[34]十一月,丙午,以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度使。癸丑,以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李載義兼侍中。丁巳,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為河東節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石,神符之五世孫也。己未,以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34]十一月,丙午(初五),唐文宗任命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度使。癸丑(十二日),任命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李載義兼侍中。丁巳(十六日),任命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為河東節度使。戊午(十七日),任命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京兆少尹羅立言暫時處理京兆府的政務。李石是李神符的第五代子孫。己未(十八日),任命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始,鄭注與李訓謀,至鎮,選壯士數百,皆持白,懷其斧,以為親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水,注奏請入護葬事,因以親兵自隨。仍奏令內臣中尉以下盡集水送葬,注因闔門,令親兵斧之,使無遺類。約既定,訓與其黨謀:“如此事成,則注專有其功,不若使行余、以赴鎮為名,多募壯士為部曲,并用金吾、臺府吏卒,先期誅宦者,已而并注去之。”行余、、立言、約及中丞李孝本,皆訓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獨與是數人及舒元輿謀之,他人皆莫之知也。
最初,鄭注和李訓商議,待鄭注到風翔上任后,挑選幾百名壯士,每人攜帶一根白色棍棒,懷揣一把利斧,作為親兵。二人約定,本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時,由鄭注奏請文宗批準率兵護衛葬禮,于是便可帶親兵隨從前往。同時奏請文宗,命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為王守澄送葬。屆時,鄭注下令關閉墓門,命親兵用利斧砍殺宦官,全部誅除。計劃已經約好,李訓又和他的同黨密謀說:“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么,誅除宦官的功勞就全部歸于鄭注,不如讓郭行余和王以赴寧、河東上任為名,多招募一些壯士,作為私兵,同時調動韓約統領的金吾兵和御史臺、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鄭注一步,在京城誅除宦官,隨后,把鄭注除掉。”寧節度使郭行余、河東節度使王、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京兆少尹羅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訓所信用的官員,所以,任命他們擔任要職,李訓只和這幾個人以及宰相舒元輿密謀,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臥遞門奏訖。”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帥百官稱賀。訓、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上許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視之,良久而還。訓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稱賀。”上曰:“豈有是邪!”顧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宦者既去,訓遽召郭行余、王曰:“來受敕旨!”股栗不敢前,獨行余拜殿下。時二人部曲數百,皆執兵立丹鳳門外,訓已先使人召之,令入受敕。獨東兵入,寧兵竟不至。
壬戌(二十一日),唐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不按規定報告平安,奏稱:“左金吾衙門后院的石榴樹上,昨晚發現有甘露降臨,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過守衛宮門的宦官向皇上報告。”于是,行舞蹈禮,再次下拜稱賀,宰相也率領百官向文宗祝賀。李訓、舒元輿乘機勸文宗親自前往觀看,以便承受上天賜予的祥瑞。文宗表示同意。接著,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時剛過,文宗乘軟轎出紫宸門,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過了很久才回來。李訓奏報說:“我和眾人去檢查過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國宣布,否則,全國各地就會向陛下祝賀。”文宗說:“難道還有這種事!”隨即命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領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訓急忙召集郭行余、王,說:“快來接受皇上的圣旨!”王緊張得兩腿發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這時,二人招募的私兵幾百人都手執兵器,立在丹鳳門外等待命令。李訓已經先派人去叫他們來含元殿前,接受文宗下達的誅除宦官的命令。結果,只有郭行余率領的河東兵來了,王率領的寧兵竟沒有來。
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見之,遽呼金吾衛士曰:“來上殿衛乘輿者,人賞錢百緡!”宦者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官!”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后罘,疾趨北出。訓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余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臺從人二百余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余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于地。乘輿既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愕散出。訓知事不濟,脫從吏綠衫衣之,走馬而出,揚言于道曰:“我何罪而竄謫!”人不之疑。王涯、賈、舒元輿還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兩省官詣宰相請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謀,怨憤,出不遜語,上慚懼不復言。
仇士良率領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韓約緊張得渾身流汗,臉色十分難看。仇士良覺得很奇怪,問:“將軍為什么這樣?”過了一會兒,一陣風把院中的帳幕吹起來,仇士良發現很多手執兵器的士卒,又聽到兵器的碰撞聲音。仇士良等人大驚,急忙往外跑,守門的士卒正想關門,被仇士良大聲呵叱,門閂沒有關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文宗報告發生兵變,被李訓看見。李訓急呼金吾士卒說:“快來上殿保護皇上,每人賞錢百緡!”宦官對文宗說:“事情緊急,請陛下趕快回宮!”隨即抬來軟轎,迎上前去攙扶文宗上轎,沖斷殿后面的絲網,向北急奔而去。李訓拉住文宗的軟轎大聲說:“我奏請朝政還沒有完,陛下不可回宮!”這時,金吾兵已經登上含元殿。同時,羅立言率領京兆府擔負巡邏任務的士卒三百多人從東邊沖來,李孝本率領御史臺隨從二百多人從西邊沖來,一齊登上含元殿,擊殺宦官。宦官血流如注,大聲喊冤,死傷十幾個人。文宗的軟轎一路向北進入宣政門,李訓拉住軟轎不放,呼喊更加急迫。文宗呵斥李訓,宦官郗志榮乘機揮拳奮擊李訓的胸部,李訓被打倒在地。文宗的軟轎進入宣政門后,大門隨即關上,宦官都大呼萬歲。這時,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驚,四散而走。李訓見文宗已入后宮,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換上隨從官吏的綠色官服,騎馬而逃。一路上大聲揚言說:“我有什么罪而被貶逐!”因而,人們也不懷疑。宰相王涯、賈、舒元輿回到政事堂,相互商議說:“皇上過一會兒就會開延英殿,召集我們商議朝政。”中書、門下兩省的官員來問王涯三人,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三人都說:“我們也不知怎么回事,諸位各自隨便先去吧!”仇士良等宦官知道文宗參予了李訓的密謀,十分憤恨,在文宗面前出語不遜。文宗羞愧懼怕,不再作聲。
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討賊。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余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余人皆死。士良等分兵閉宮門,索諸司,捕賊黨。諸司吏卒及民酤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余人,橫尸流血,狼藉涂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又遣騎各千余出城追亡者,又遣兵大索城中。舒元輿易服單騎出安化門,禁兵追擒之。王涯徒步至永昌里茶肆,禁兵擒入左軍。涯時年七十余,被以桎梏,掠治不勝苦,自誣服,稱與李訓謀行大逆,尊立鄭注。王歸長興里私第,閉門,以其兵自防。神策將至門,呼曰:“王涯等謀反,欲起尚書為相,魚護軍令致意!”喜,出見之。將趨賀再三,知見紿,涕泣而行;至左軍,見王涯曰:“二十兄自反,胡為見引?”涯曰:“五弟昔為京兆尹,不漏言于王守澄,豈有今日邪!”俯首不言。又收羅立言于太平里,及涯等親屬奴婢,皆入兩軍系之。戶部員外郎李元皋,訓之再從弟也,訓實與之無恩,亦執而殺之。故嶺南節度使胡證,家鉅富,禁兵利其財,托以搜賈入其家,執其子,殺之。又入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翰林學士黎埴等家,掠其貲財,掃地無遺。,之子也。坊市惡少年因之報私仇,殺人,剽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
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從紫宸殿沖出討伐賊黨。這時,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飯,忽然有官吏報告說:“有一大群士兵從宮中沖出,逢人就殺!”王涯等人狼狽逃奔。中書、門下兩省和金吾衛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爭著向門外逃跑。不一會兒,大門被關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殺死。仇士良下令分兵關閉各個宮門,搜查南衙各司衙門,逮捕賊黨。各司的官吏和擔負警衛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賣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殺,尸體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圖和戶籍檔案、衙門的帷幕和辦公用具被搗毀、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軍各出動騎兵一千多人出城追擊逃亡的賊黨,同時派兵在京城大搜捕。舒元輿換上民服后,一人騎馬從安化門逃出,被騎兵追上逮捕。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個茶館,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軍中。王涯這時年邁已七十多歲,被戴上腳鐐手銬,遭受毒打,無法忍受,因而,違心地承認和李訓一起謀反,企圖擁立鄭注為皇帝。王回到長興里家中后,閉門不出,用招募的私兵防衛。神策將前來搜捕,到他的門口時,大聲喊道:“王涯等人謀反,朝廷打算任命您為宰相,護軍中尉魚弘志派我們來向您致意!”王大喜,馬上出來相見。神策將再三祝賀他升遷,王發現被騙,流著眼淚跟隨神策將而去。到了左神策軍中,見到王涯,王說:“你參予謀反,為什么要牽連我?”王涯說:“你過去擔任京兆尹時,如果不把宋申錫誅除宦官的計劃透露給王守澄,哪里會發生今天的事!”王自知理虧,低頭不語。神策軍又在太平里逮捕了羅立言,以及王涯的親屬奴婢,都關押在左、右神策軍中。戶部員外郎李元皋是李訓的遠房表弟,其實李訓并沒有提拔重用他,也被逮捕殺死。前嶺南節度使胡證是京城的巨富,禁軍士卒想掠奪他的財物,借口說賈藏在他家,進行搜查,把他的兒子胡抓住殺死。禁軍又到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翰林學士黎埴等人的家中掠奪財產,掃地無遺。渾是中唐名將渾的兒子。這時,京城的惡少年也乘機報平日的私仇,隨意殺人,剽掠商人和百姓的財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塵埃四起,漫天蔽日。
癸亥,百官入朝,日出,始開建福門,惟聽以從者一人自隨,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無宰相御史知班,百官無復班列。上御紫宸殿,問:“宰相何為不來?”仇士良曰:“王涯等謀反系獄。”因以涯手狀呈上,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等升殿示之。上悲憤不自勝,謂楚等曰:“是涯手書乎?”對曰:“是也!”“誠如此,罪不容誅!”因命楚、覃留宿中書,參決機務。使楚草制宣告中外。楚敘王涯、賈反事浮泛,仇士良等不悅,由是不得為相。
癸亥(二十三日),百官開始上朝。直到太陽已經出來時,大明宮右側的建福門才剛剛打開。宮中傳話說,百官每人只準帶一名隨從進門。里面禁軍手持刀槍,夾道防衛。到宣政門時,大門尚未打開。這時,由于沒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領,百官隊伍混亂,不成班列。唐文宗親臨紫宸殿,問:“宰相怎么沒有來?”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謀反,已經被逮捕入獄。”接著,把王涯的供詞遞呈文宗,文宗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鄭覃上前,讓他們觀看王涯的供詞。文宗既悲傷又氣憤,幾乎難以自持,問令狐楚和鄭覃:“是不是王涯的筆跡?”二人回答說:“是!”文宗說:“如果真的這樣,那就罪不容誅!”于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參予決策朝廷大政方針。同時,又命令狐楚起草制書,將平定李訓、王涯等人叛亂宣告朝廷內外。令狐楚在制書中敘述王涯、賈謀反的事實時,浮泛而不切要害,仇士良等人對此很不滿,由此令狐楚未能被擢拔為宰相。
時坊市剽掠者猶未止,命左、右神策將楊鎮、靳遂良等各將五百人分屯通衢,擊鼓以警之,斬十余人,然后定。
這時,京城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軍將領楊鎮、靳遂良等人各率五百人分別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擊街鼓加以警告,同時斬首十幾個罪犯,這才安定下來。
賈變服潛民間經宿,自知無所逃,素服乘驢詣興安門,自言:“我宰相賈也,為奸人所污,可送我詣兩軍!”門者執送西軍。李孝本改衣綠,猶服金帶,以帽障面,單騎奔鳳翔,至咸陽西,追擒之。
賈換了官服以后,潛藏在百姓家里。過了一夜,感到實在無法逃脫,于是,換上喪服,騎驢到興安門,說:“我是宰相賈,被奸人所污蔑,你們把我抓起來送到左、右神策軍去吧!”守門人隨即把他押送到右神策軍中。李孝本改換六品、七品官員穿的綠色官服,但仍舊系著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戴的金帶,用帽子摭住臉,一個人騎著馬直奔鳳翔,打算投靠鄭注。到了咸陽城西,被追兵逮捕。
甲子,以右仆射鄭覃同平章事。
甲子(二十二日),唐文宗任命右仆射鄭覃為同平章事。
李訓素與終南僧宗密善,往投之。宗密欲剃其發而匿之,其徒不可。訓出山,將奔鳳翔,為鎮遏使宋楚所擒,械送京師。至昆明池,訓恐至軍中更受酷辱,謂送者曰:“得我則富貴矣!聞禁兵所在搜捕,汝必為所奪,不若取我首送之!”送者從之,斬其首以來。
李訓向來和終南山的僧人宗密關系親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為李訓剃發,裝扮成僧人,然后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們都認為不妥。李訓只好出山,打算前往鳳翔投靠鄭注,被周至鎮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腳鐐手銬,押送到京城。走到昆明池,李訓恐怕到神策軍后被毒打污辱,便對押送他的人說:“無論誰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賞而富貴!聽說禁軍到處搜捕,他們肯定會把我奪走。不如把我殺了,拿我的首級送到京城!”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訓的頭送往京城。
乙丑,以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前河東節度使李載義復舊任。
乙丑(二十四日),唐文宗任命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為同平章事,仍兼判度支。命前河東節度使李載義官復原職。
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訓首引王涯、王、羅立言、郭行余,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擁賈、舒元輿、李孝本獻于廟社,徇于兩市。命百官臨視,腰斬于獨柳之下,梟其首于興安門外。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百姓觀者怨王涯榷茶,或詬詈,或投瓦礫擊之。
左神策軍出兵三百人,以李訓的首級引導王涯、王、羅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軍出兵三百人,押賈、舒元輿和李孝本,獻祭太廟和太社,接著,在東、西兩市游街示眾,命百官前往觀看。在京城獨柳樹下把他們腰斬,首級掛在興安門外示眾。李訓等人的親屬不管親疏老幼,全部被殺。妻子女兒沒有死的,沒收為官奴婢。觀看的百姓都怨恨王涯主持茶葉專賣,有的人大聲怒罵,有的人拿瓦塊往他身上打。
臣光曰:論者皆謂涯、有文學名聲,初不知訓、注之謀,橫罹覆族之禍。臣獨以為不然。夫顛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高位,飽重祿;訓、注小人,窮奸究險,為取將相。涯、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茍容,日復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愿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蓋天誅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臣司馬光曰:凡是談論甘露之變的人都認為,王涯、賈在文學方面享有聲譽,他們開始并不知道李訓、鄭注企圖誅除宦官的密謀,但最后卻意外地慘遭滅族的災難。我卻不以為然。作為宰相,當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不能奮起而救危扶難,還要宰相有什么用呢?王涯、賈安然居于朝廷的崇高職位,領取優厚的俸祿。而李訓、鄭注都是小人,依靠施展奸邪和陰險的才能,才竊取節度使和宰相職務的。王涯、賈和他們一起共事,不以為恥;國家危難,不以為憂;茍且偷安,一天接著一天。自以為獲得保護自己的萬全良策,沒有人能和自己相比。如要百官人人都像他們這樣尸位素餐,而不遭受災禍,那么,奸臣誰不愿意如此呢!然而,一旦發生意想不到的災難,就不免家破人亡。我認為,他們是被上天所誅殺,仇士良怎么能夠輕易族滅他們全家呢!
[35]王涯有再從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貧。聞涯為相,跨驢詣之,欲求一簿、尉。留長安二歲余,始得一見,涯待之殊落莫。久之,沐因嬖奴以道所欲,涯許以微官,自是旦久造涯之門以俟命;及涯家被收,沐適在其第,與涯俱腰斬。
[35]王涯有一個遠房弟弟名叫王沐,家住江南,年老而且貧窮。在這以前,當他聽說王涯擔任了宰相,于是騎著毛驢來京城求見王涯,想求得主薄或縣尉一類的小官。王沐抵達長安后兩年多,才見到王涯。王涯對他十分冷落。過了很久,王沐通過王涯的親信家奴再次轉達了自己的請求,王涯同意授予他一個小官。從此以后,王沐經常到王涯的家中等待消息。等到王涯的家被抄時,他正好在王涯的家中,于是和王涯一起被腰斬。
舒元輿有族子守謙,愿而敏,元輿愛之,從元輿者十年,一旦忽以非罪怒之,日加譴責,奴婢輩亦薄之。守謙不自安,求歸江南,元輿亦不留,守謙悲嘆而去。夕,至昭應,聞元輿收族,守謙獨免。
舒元輿有一個侄子名叫舒守謙,性情既老實而又聰敏,舒元輿十分喜愛。舒守謙跟隨舒元輿十年,有一天,忽然被舒元輿無端怪罪,成天受到譴責,舒元輿的奴婢們也鄙薄他。舒守謙內心十分不安,請求回江南。舒元輿也不挽留,舒守謙悲傷感嘆離去。當天晚上,舒守謙走到昭應縣,聽到舒元輿被滅族的消息。舒元輿全家只有舒守謙一人逃脫。
是日,以令狐楚為鹽鐵轉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權知京兆尹。時數日之間,殺生除拜,皆決于兩中尉,上不豫知。
同日,唐文宗任命令狐楚為鹽鐵轉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暫時代理京兆尹。這時,在幾天之內,朝廷的大政方針,包括處決罪犯和任免官員,都由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決定,文宗事前全然不知。
初,王守澄惡宦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似先義逸、劉英等,李訓、鄭注因之遣分詣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巡邊,命翰林學士顧師邕為詔書賜六道,使殺之。會訓敗,六道得詔,皆廢不行。丙寅,以師邕為矯詔,下御史獄。
當初,王守澄厭惡宦官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似先義逸、劉英等人。李訓、鄭注乘機建議文宗派遣他們分別到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去巡視邊防,同時,命翰林學士顧師邕起草詔書,下令鹽州等六道殺掉田全操等六人。這時,恰好李訓失敗,六道接到詔書后,都未執行。丙寅(二十五日),仇士良等人認為顧師邕偽造詔書,把他逮捕,押到御史臺監獄。
先是,鄭注將親兵五百,已發鳳翔,至扶風。扶風令韓遼知其謀,不供具,攜印及吏卒奔武功。注知訓已敗,復還鳳翔。仇士良等使人赍密敕授鳳翔監軍張仲清令取注,仲清惶惑,不知所為。押牙李叔和說仲清曰:“叔和為公以好召注,屏其從兵,于坐取之,事立定矣!”仲清從之,伏甲以待注。注恃其兵衛,遂詣仲清。叔和稍引其從兵,享之于外,注獨與數人入。既啜茶,叔和抽刀斬注,因閉外門,悉誅其親兵。乃出密敕,宣示將士
網友關注
- 麥穗的故事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圣母的小酒杯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駝背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三根綠枝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十三章 救助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烏木馬的故事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老漢倫克朗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上帝的食物
- 墳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精品推薦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柯坪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