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上
本篇以長文為主,內容幾乎全是有關堯、舜、禹、湯、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賢王和春秋賢人的事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一般讀者讀來較為生澀,全篇原文共9章,本書除9•5“君權誰授”為全章外,前面3章均為節選。
大孝終身慕父母
【原文】
人少,則慕①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②;有妻子,則慕妻子; 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③。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注釋】
①慕:愛慕,依戀。②少艾:指年輕美貌的人。③熱中:焦急得心中發熱。
【譯文】
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愛慕妻子;做了官便愛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賞識便內心焦急得發熱。不過,最孝順的人卻是終身都愛慕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讀解】
終身都愛慕父母的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終身都只愛慕父母,其他如年輕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統統不愛。
另一種是既終身愛慕你母,又不妨害愛姑娘,愛妻子,愛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觀點來看,第二種是正常的情感心態,第一種則出于“戀父”、“戀母”情結了。
孟子這段話是通過對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沒有得到父母的喜愛,所以,即使獲得了絕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達到了權力和財富的頂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歡, 思驀父母之愛。
所以,如果我們要做到“大孝”,那就應該既“終身慕父母”, 又愛少艾和妻子,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態。
下一篇(君子也難免受騙)
萬章上
君子也難免受騙
【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 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則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弊赢a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注釋】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憊的樣子。③洋洋: 舒緩搖尾的樣于。④攸然:迅速的樣子。
【譯文】
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養在池塘里。那人卻把魚煮來吃了,回報說:“剛放進池塘里時, 它還要死不活的;一會兒便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庇诋a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那人從子產那里出來后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騙,但難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騙。
【讀解】
騙子有術,也有限。
有術就能使人受騙,不僅使普通人受騙,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鄭國賢宰相于產那樣的聰明人,也照樣受騙。只不過這很有個條件,就是你得把謊話說圓,說得合乎情理,就像那個“校 人”那樣,把魚開始怎么樣,接著又怎么樣,最后又怎么樣說得 來非常生動細致,活靈活現,難怪得子產要上當,要相信他了。這里面還有一層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實越容易受騙。因為君子總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壞處想,結果往往上騙子的當。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壞處想,往往還不容易被欺瞞過去。所以,說君子也難免受騙,這原本不應該是什么奇怪的問題。
當然,還是那句話,要讓君子上當受騙,得有合乎情理的說法,否則,還是容易被識破的。這就是騙亦有限的話題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應該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當受騙呢!
下一篇(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萬章上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原文】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①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②。”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
【注釋】
①逆:揣測。②靡有:沒有。不遺;二字同義,都是“余”的意思。
【譯文】
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詩人的本意。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詩。如果拘于詞句,那《云漢》這首詩說; “周朝剩余的百姓,沒有一個留存?!毕嘈胚@句話,那就會認為周朝真是一個人也沒有了。
【讀解】
孟子是在和學生咸丘蒙討論有關大舜的事跡時順便說到讀詩的方法問題的。但他的這段話,尤其是關于“以意逆志”的命題, 卻為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現代文學批評專家、學者們的重視。
所謂“詩言志”,語言只是載體、媒介。因此,讀詩貴在與詩人交流思想感情。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情動而辭發”是“詩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為勰發揮的,正是孟子的讀詩法。
至于現代批評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強調鑒賞者的再創造,那就和孟子“以意運志”的讀詩法相去較遠了。
下一篇(君權誰授)
萬章上
君權誰授
【原文】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nbsp;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nbsp;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 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 大夫。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 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 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 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漚歌者,不漚歌堯之子而漚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④,踐天子位焉。而(5)居堯 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短摹吩唬骸煲曌晕颐?視,天聽自我民聽?!酥^也?!?br/>
【注釋】
①諄諄(Zhun):反復叮嚀。②暴(pu):顯露,公開。③南河: 舜避居處,在今山東濮縣東二十五里,河在堯都之南,故稱南河。④中 國;這里指帝都。⑤而:如。
【譯文】
萬章問:“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nbsp;
萬章問:“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授與的?!?nbsp;
萬章問:“天授與他時,反復叮嚀告誡他嗎?”
孟子說:“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nbsp;
萬章問:“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諸侯能夠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子把諸侯之位授與這人;大夫能夠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強迫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這人。從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nbsp;
萬章說:“請問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說:“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來享用,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滿意,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與他,老百姓授與他,所以說,天子不能夠拿天 下授與人。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夠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堯去世后,舜為他服喪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邊去,為的是要讓堯的兒子繼承天下??墒?,天 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都不到蕪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歌頌的人,也不歌頌堯的兒子,卻歌頌舜。所以你這是天意。這樣,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據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讓位,那就是篡奪,而不是天授與他的了?!短摹氛f過: ‘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 聽?!f的正是這個意思?!?br/>
【讀解】
君權誰授?
按照一般傳統的理解,在禪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這也就是孟子的學生萬章的看法。
可孟子卻作出了與傳統看法不一樣的回答,認為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這個權力。 很明顯,孟子是腳跨上下兩個方面,一只腳跨在上天,有 “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腳卻跨在民間,有“民約論”的 味道。而他的論述,則正好是在這兩方面尋求溝通的橋粱,尋找 “天意”與“民意”的結合點。所謂“究天人之際”,研究天與人的關系,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探討的核心問題,而孟子 在這里的探討,是從政治、君權的角度來進行的,也算是一個重 要的課題罷。
事實上,孟子在這里的分析論述,與其說強調“天”的一方面,不如說強調“民”的一方面更為貼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況來看,舜之所以最終“之中國,踐天子位”,完全是因為“天 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誆歌者,不誆歌堯之子而慪歌舜”。所以,與其說是“天授”,不如說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兩句話:“天視自我民 視,天聽自我民聽?!辈灰惨环矫嬲f明了“天人之際”的密切聯系, 另一方面說明了“天意”從根本上說還是來自“民意”嗎?
可見,孟子的政治學說里的確怎么也抹不掉“以民為本”的思想。
君權誰授?
從根本上來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當然更不是哪個個人所授,即便你是偉大如堯,也沒有那樣大的權力。
本篇以長文為主,內容幾乎全是有關堯、舜、禹、湯、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賢王和春秋賢人的事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一般讀者讀來較為生澀,全篇原文共9章,本書除9•5“君權誰授”為全章外,前面3章均為節選。
大孝終身慕父母
【原文】
人少,則慕①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②;有妻子,則慕妻子; 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③。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注釋】
①慕:愛慕,依戀。②少艾:指年輕美貌的人。③熱中:焦急得心中發熱。
【譯文】
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愛慕妻子;做了官便愛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賞識便內心焦急得發熱。不過,最孝順的人卻是終身都愛慕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讀解】
終身都愛慕父母的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終身都只愛慕父母,其他如年輕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統統不愛。
另一種是既終身愛慕你母,又不妨害愛姑娘,愛妻子,愛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觀點來看,第二種是正常的情感心態,第一種則出于“戀父”、“戀母”情結了。
孟子這段話是通過對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沒有得到父母的喜愛,所以,即使獲得了絕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達到了權力和財富的頂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歡, 思驀父母之愛。
所以,如果我們要做到“大孝”,那就應該既“終身慕父母”, 又愛少艾和妻子,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態。
下一篇(君子也難免受騙)
萬章上
君子也難免受騙
【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 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則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弊赢a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注釋】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憊的樣子。③洋洋: 舒緩搖尾的樣于。④攸然:迅速的樣子。
【譯文】
從前有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養在池塘里。那人卻把魚煮來吃了,回報說:“剛放進池塘里時, 它還要死不活的;一會兒便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庇诋a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那人從子產那里出來后說:“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已經把魚煮來吃了,可他還說‘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騙,但難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騙。
【讀解】
騙子有術,也有限。
有術就能使人受騙,不僅使普通人受騙,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鄭國賢宰相于產那樣的聰明人,也照樣受騙。只不過這很有個條件,就是你得把謊話說圓,說得合乎情理,就像那個“校 人”那樣,把魚開始怎么樣,接著又怎么樣,最后又怎么樣說得 來非常生動細致,活靈活現,難怪得子產要上當,要相信他了。這里面還有一層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實越容易受騙。因為君子總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壞處想,結果往往上騙子的當。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壞處想,往往還不容易被欺瞞過去。所以,說君子也難免受騙,這原本不應該是什么奇怪的問題。
當然,還是那句話,要讓君子上當受騙,得有合乎情理的說法,否則,還是容易被識破的。這就是騙亦有限的話題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應該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當受騙呢!
下一篇(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萬章上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原文】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①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遺②。”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
【注釋】
①逆:揣測。②靡有:沒有。不遺;二字同義,都是“余”的意思。
【譯文】
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詩人的本意。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詩。如果拘于詞句,那《云漢》這首詩說; “周朝剩余的百姓,沒有一個留存?!毕嘈胚@句話,那就會認為周朝真是一個人也沒有了。
【讀解】
孟子是在和學生咸丘蒙討論有關大舜的事跡時順便說到讀詩的方法問題的。但他的這段話,尤其是關于“以意逆志”的命題, 卻為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現代文學批評專家、學者們的重視。
所謂“詩言志”,語言只是載體、媒介。因此,讀詩貴在與詩人交流思想感情。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情動而辭發”是“詩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為勰發揮的,正是孟子的讀詩法。
至于現代批評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強調鑒賞者的再創造,那就和孟子“以意運志”的讀詩法相去較遠了。
下一篇(君權誰授)
萬章上
君權誰授
【原文】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nbsp;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nbsp;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 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 大夫。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 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 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 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漚歌者,不漚歌堯之子而漚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④,踐天子位焉。而(5)居堯 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短摹吩唬骸煲曌晕颐?視,天聽自我民聽?!酥^也?!?br/>
【注釋】
①諄諄(Zhun):反復叮嚀。②暴(pu):顯露,公開。③南河: 舜避居處,在今山東濮縣東二十五里,河在堯都之南,故稱南河。④中 國;這里指帝都。⑤而:如。
【譯文】
萬章問:“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nbsp;
萬章問:“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授與的?!?nbsp;
萬章問:“天授與他時,反復叮嚀告誡他嗎?”
孟子說:“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nbsp;
萬章問:“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諸侯能夠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子把諸侯之位授與這人;大夫能夠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強迫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這人。從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nbsp;
萬章說:“請問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說:“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來享用,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滿意,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與他,老百姓授與他,所以說,天子不能夠拿天 下授與人。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夠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堯去世后,舜為他服喪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邊去,為的是要讓堯的兒子繼承天下??墒?,天 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都不到蕪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歌頌的人,也不歌頌堯的兒子,卻歌頌舜。所以你這是天意。這樣,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據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讓位,那就是篡奪,而不是天授與他的了?!短摹氛f過: ‘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 聽?!f的正是這個意思?!?br/>
【讀解】
君權誰授?
按照一般傳統的理解,在禪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這也就是孟子的學生萬章的看法。
可孟子卻作出了與傳統看法不一樣的回答,認為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這個權力。 很明顯,孟子是腳跨上下兩個方面,一只腳跨在上天,有 “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腳卻跨在民間,有“民約論”的 味道。而他的論述,則正好是在這兩方面尋求溝通的橋粱,尋找 “天意”與“民意”的結合點。所謂“究天人之際”,研究天與人的關系,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探討的核心問題,而孟子 在這里的探討,是從政治、君權的角度來進行的,也算是一個重 要的課題罷。
事實上,孟子在這里的分析論述,與其說強調“天”的一方面,不如說強調“民”的一方面更為貼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況來看,舜之所以最終“之中國,踐天子位”,完全是因為“天 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誆歌者,不誆歌堯之子而慪歌舜”。所以,與其說是“天授”,不如說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兩句話:“天視自我民 視,天聽自我民聽?!辈灰惨环矫嬲f明了“天人之際”的密切聯系, 另一方面說明了“天意”從根本上說還是來自“民意”嗎?
可見,孟子的政治學說里的確怎么也抹不掉“以民為本”的思想。
君權誰授?
從根本上來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當然更不是哪個個人所授,即便你是偉大如堯,也沒有那樣大的權力。
網友關注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老漢倫克朗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第十三章 救助
- 三根綠枝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上帝的食物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墳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烏木馬的故事
- 駝背的故事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圣母的小酒杯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麥穗的故事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精品推薦
- 吐魯番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0/20℃
- 冠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阿勒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陵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
- 合作市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武都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和田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5℃
- 烏什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