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敘例
漢書敘例
唐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瑯邪縣開國子
顏師古 撰
儲君體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綜九流,觀炎漢之余風,究其終始,懿孟堅之述作,嘉其宏贍,以為服、應曩說疏紊尚多,蘇、晉眾家剖斷蓋砂,蔡氏纂集尤為牴牾,自茲以降,蔑足有云。悵前代之未周,愍將來之多惑,顧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違,激揚郁滯,將以博喻胄齒,遠覃邦國,弘敷錦帶,啟導青衿。曲稟宏規,備蒙嘉惠,增榮改觀,重價流聲。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駑蹇之足,終慚遠致。歲在重光,律中大呂,是謂涂月,其書始就。不恥狂簡,輒用上聞,粗陳指例,式存揚搉。
《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愛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僅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是以愛自東晉迄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后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并題云然,斯不審耳。學者又斟酌瓚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無明文,未足取信。蔡謨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淺,不加隱括,屬輯乖舛,錯亂實多,或乃離析本文,隔其辭句,穿鑿妄起。職此之由,與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謨亦有兩三處錯意,然于學者竟無弘益。
《漢書》舊文多有古字,解說之后屢經遷易,后人習讀,以意刊改,傳寫既多,彌更淺俗。今則曲核古本,歸其真正,一往難識者,皆從而釋之。
古今異言,方俗殊語,未學膚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輒就增損,流遁忘返,穢濫實多。今皆刪削,克復其舊。
諸表列位,雖有科條,文字繁多,遂致餌雜,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參差,名實虧廢。今則尋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蕩愆違,審定阡陌,就其區域,更為局界,非止尋讀易曉,庶令轉寫無疑。
禮樂歌詩,各依當時律呂,修短有節,不可格以恒例。讀者茫昧,無復識其斷章,解者支離,又乃錯其句韻,遂使一代文采,空韞精奇,累葉鉆求,罕能通習。今并隨其曲折,剖判義理,歷然易曉,更無疑滯,可得諷誦,開心順耳。
凡舊注是者,則無間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隱。其有指趣略舉,結約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備悉。至于詭文僻見,越理亂真,匡而矯之,以祛惑蔽。若泛說非當,蕪辭競逐,茍出異端,徒為煩冗,祗穢篇籍,蓋無取焉。舊所闕漏,未嘗解說,普更詳釋,無不洽通。上考典謨,旁究《蒼》《雅》,非茍臆說,皆有援據。六藝殘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揚鑣分路。是以向、歆、班、馬、仲舒、子云所引諸經或有殊異,與近代儒者訓義弗同,不可追駁前賢,妄指瑕,曲從后說,茍會扃涂。今則各依本文,敷暢厥指,非不考練,理固宜然,亦猶康成注《禮》,與其《書》、《易》相偝,元凱解《傳》,無系毛、鄭《詩》文。以類而言,其意可了。愛自陳、項,以訖哀、平,年載既多,綜緝斯廣,所以紀傳表志時有不同,當由筆削未休,尚遺秕稗,亦為后人傳授,先后錯雜,隨手率意,遂有乖張。今智窮波討源,構會甄釋。
字或難識,兼有借音,義指所由,不可暫闕。若更求諸別卷,終恐廢于披覽。今則各于其下,隨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眾所共曉,無煩翰墨。
近代注史,競為該博,多引雜說,攻擊本文,至有詆訶言辭,掎摭利病,顯前修之紕僻,騁己識之優長,乃效矛盾之仇讎,殊乖粉澤之光潤。今之注解,翼贊舊書,一遵軌轍,閉絕歧路。
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于爵里,頗或難知。傳無所存,具列如左:
荀悅字仲豫,潁川人,后漢秘書監。(撰《漢紀》三十卷,其事皆出《漢書》。)
服虔字子慎,滎陽人,后漢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應劭字仲援,(一字仲援,一字仲遠。)汝南南頓人,后漢蕭令,御史營令,泰山太守。
伏儼字景宏,瑯邪人。
劉德,北海人。
鄭氏,晉灼《音義》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瓚《集解》輒云鄭德。既無所據,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
李斐,不詳所出郡縣。
李奇,南陽人。
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
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后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
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云河間人。)魏太和中為博士。(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
蘇林字孝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秘書監,散騎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成亭侯。
張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常侍,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侍郎,中書令,后轉為監,封廣陵亭侯。
項昭,不詳何郡縣人。
韋昭字弘嗣,吳郡云陽人,吳朝尚書郎,太史令,中書郎,博士祭酒,中書仆射,封高陵亭侯。
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
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內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義》。)
臣瓚,不詳姓氏及郡縣。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太守。(止注《相如傳序》及游獵詩賦。)
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領秘書監,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揚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贈侍中司空,謚文穆公。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司徒,封東郡公。(撰荀悅《漢紀》音義。)
前漢補注序例
王先謙 撰
自顏監注行,而班書義顯,卓然號為功臣。然未發明者固多,而句讀訛誤,解釋駁之處,亦迭見焉。良由是書義蘊宏深,通貫匪易。昔在東漢之世,朝廷求為之學者,以馬季良一代大儒,尚命伏閣下,從孟堅女弟曹大家受讀,即其難可知矣。宋明以來,校正版本之功較多,國朝右文興學,精刊諸史,海內省古之士,承流向風,研窮班義,考正注文,著述美富,曠隆往代,但以散見諸書,學者罕能通習。先謙自通籍以來,即究心班書,博求其義,薈最編摩,積有年歲,都為一集,命曰《漢書補注》,藏之筐笥,時有改訂,忽忽六旬,炳燭余明,恐不能更有精進,忘其固陋,舉付粹人。自顧材識駑下,無以逾越古賢,區區寸心,頗為盡力,疏訛之咎,仍懼未免,匡我不逮,敬俟君子。
據《敘例》,顏監以前,注本五種: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也。大氏晉灼于服、應外,增伏嚴、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韋昭十四家。臣瓚于晉所采外,增劉寶一家。顏監于五種注本外,增荀悅《漢紀》、崔浩《漢紀音義》、郭璞注《司馬相如傳》三家。(說本王鳴盛。)顏注發明駁正,度越曩者,非仰人鼻息者也。其中或引舊文,據為已說,以《史記索隱》證之,《張蒼傳》柱下方書注,乃姚察說;《淮南王安傳》會有詔即訊太子注,乃樂產說;《郊祀志》周始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當復合注,乃顏游秦說(本洪頤煊)。以《文選》李善注證之,《枚乘傳》注,隱匿謂僻處于東南也,乃韋昭說;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張晏說(本朱一新)。以《詩王風譜疏》證之,《地理志》內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注,乃臣瓚說;《舊唐書·顏箱傳》叔父游秦撰《漢書決疑》十二卷,為學者所稱,師古注《漢書》多取其義,今書中未見(本王鳴盛)。此外,注文間用舊說,皆為證明,以資識別,原其本意,非必掩襲前賢,或因己說冥符,不復割舍,尚非巨累,至游秦行輩文學巋然在前,盜實遺名,有慚德矣。今《補注》所采,悉出其人,家世儒素,昆弟相師,先后三人,慘歸黃土,脊令原隰,垂老增唏,片羽可珍,敢忘護惜,宗族講肄,朋好往還,賞析所存,皆登斯輯,亦公善之義也。
顏注《漢書》,至宋仁宗景佑二年,韶州余靖(《宋史》本傳:字安道,曲江人)為秘書丞,奏言文字舛訛,命與王洙同校。靖撰《刊誤》一書,增入江南張泌校說六條,(宋祁云:《漢書》中有臣佖者,乃張佖,江南人,歸本朝,太祖收諸偽國圖籍實館閣,或召京朝官校對,皆題名卷末。)所謂景佑刊誤本也。嗣又有宋景文公祁,合十六家校本。至寧宗慶元中,建安劉之問又取宋校本,更別用十四家本參校,又采入蕭該《音義》、司馬貞《索隱》、孫巨源《經綸集學官考異》、章衡《編年通載》、楊侃《兩漢博文》、《漢書刊誤》、《楚漢春秋》、史義宗本《西京雜記》、朱子文《辨正》、孔武仲《筆記》、三劉《刊誤》、《紀年通譜》,刻之為建安本。(周壽昌云:劉之間號元起,書前題云,建安劉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余購得之,今存湘潭袁漱六同年芳瑛家,顧千里析劉元起與之問為兩人,又訛作之同,南監本又作之同。)明南監本,即用建安本者也。但于注文刊落甚多。汲古閣本注文完足而去其《敘例》,又于《藝文志》、《張良》、《司馬相如》、《東方朔》、《揚雄》、《賈誼傳》后,附臣佖校書六條,即張佖也;而三劉《刊誤》及景佑《刊誤》,皆未之采。國朝文教昌明,圖書大備,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漢書》,用監本精校付梓,別加考證。今《補注》以汲古閣本為主,佖說并入注文,遵用官本校定,詳載文字異同,備錄諸人考證,顏監《敘例》,宋、劉校語,粲然具列,庶覽者無遺憾焉。
監本列宋景文參校諸本:一、古本。(顏師古未注以前本)。二、唐本(張唐公家所得唐本)。三、江南本。(《金坡遺事》云:太祖平江南,賜本院書三千卷,皆紙札精好。東原榮氏私記云:江南本,宣和間尚在御府)。四、舍人院本。(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劉之問云:景文所據為十五家,按其目實十六,殆因舍人院本即江南本藏舍人院者,一本二目,故并稱之。)五、淳化本。(《國朝會要》云: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校《史記》、《前》《后漢》,命陳充、阮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何校《前》《后漢》畢,遣內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鏤板。)六、景德監本。(《國朝會要》云:咸平中,真宗命刁衎、晁迥與丁遜復校《兩漢書》板本,通知制誥,以陳彭年司某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漢書》歷代名賢注釋,至有章句不同,名氏交錯,除無考據外,博訪群書,遍觀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簽正三千余字,錄為六卷,以進。)七、景佑刊誤本。(景佑元年九月,秘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所印《兩漢書》,文字舛訛,恐誤后學,臣謹參括眾本,旁據它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詔送翰林學士張觀等詳定聞奏,又命國子監直講王洙與靖偕赴崇文院讎對。二年九月,校書畢,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損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八、我公本。(今不詳何人。)九、燕國本。十、曹大家本。十一、陽夏公本。十二、晏本。十三、郭本。十四、姚本。十五、浙本。十六、閩本。又列建安本。參校諸本:(用宋景文本校定,復用諸家參校。)一、熙寧本。(熙寧七年,參知政事趙奏新校《漢書》五十冊,及陳繹所著是正文字七卷。)二、卷子古本。(古字。)三、史館本。(舊本。)四、國子監本、(宣和六年本。)五、陳和叔本。(熙寧中所校。)六、邵文伯本。(用宋景文本校。)七、謝克念本。(用景文本校。)八、楊伯時本。(用謝本校。)九、彥中和本。(用楊本校。)十、張集賢本。(張瓌得唐世本校。)十一、王性之本。(用景德中監本校。)十二、趙德莊本。(用秘閣本校。)十三、沈公雅本。(用秘閣本校。)十四、王宣之本。(用秘閣本校。)景文校本,近儒錢大昕、王鳴盛等皆信之,惟全祖望以為南渡末年,麻沙坊中不學之徒依托為之,非出景文,列有五證,見《鮚埼亭集外編》第四十六卷。今案宋說淺陋,誠所未免,惟劉之問輩曾用以校定,則固嘗有是書,不出南渡末也。國朝諸儒,講求板本之學,致力《漢書》者多用南監本,此外如景佑本。(王念孫父子校。)閩本。(錢大昕校,明按察司按察使周采,提學副使周珫,巡海副使柯喬等刊。)汪本。(朱一新校明汪文盛刊。)德藩本。(葉德輝校明德王刊。)乾道本。(宋乾道中刊。)北監本。(以上二本,先謙校。)并備搜羅,間有甄采,良由文軌同途,眾善咸萃,內府精槧,前無以加云。
三劉《刊誤》,出劉敞與其弟攽、子奉世撰。《宋史·敞傳》云:字原父,臨江新喻人。不言有此書,惟《做傳》云:字貢父,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奉世傳》云:字仲馮,精《漢書》學而已。其實《兩漢》皆有三劉評論,今書已亡,賴監本存之,斗南補遺,援引蕪雜。(說詳王氏《十七史商榷》。)頗有芟取,未從割棄。蕭該《音義》,采自監本,雖非瑰室,亦資印證。明代史評大暢,競逐空疏。國朝碩學云興,考訂精能,超逾前古。茲編廣羅眾家,去取務慎,沈文起《疏證》一書,以后事稽合前言,自為別派。今但取有關書義者,余屏不錄。
顏監《敘例》,言曲核古本,歸其真正。《史記正義》論例云:《史》《漢》文字,相承已久,若悅字作說,閑字作間,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緣古字少,通共用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劉之問跋建安本《漢書》云:自顏氏后,又幾百年,向之古字,日益改易,書肆所刊,祗今之世俗字耳,識者恨之,今得宋景文公所校善本,雌黃所加,字一從古。愚案從古之字,如供為共,伺為司,蹤為縱,藏為臧,廂為箱,慰為尉,屢為婁,嗜為耆,尸為死,讓為攘之類,或系最初正文,或出聲近通借,非由古字之少,既展轉借寫,彌久失真,故東京文字不正,流弊斯極,而許氏《說文》出焉。刊本存真,不宜輒改,若概目為古字,其蔽也愚,或乃以為六書假借之旨,則去之愈遠矣。
汲古閣文字無定,如以字作,后多作以,桓字作桓,間亦作桓,及公孫賀等傳贊,淵圣御名,悉仍其舊,或有訛脫乖誤之處,并依前式,加以注正,書雖增新,板如逢故,惟官本劉宋注文,有隔斷顏注者,輒為移易舊處,俾免違滯。
顏監于雜家傳記,擇取綦嚴,如太公名字,四皓姓氏,雖登史志,并就刊落,可謂慎矣。《西京雜記》亦在屏除之列,沈文起詆之。(引見傳中。)愚謂《雜記》不知撰人,初無妄說,又古事雅語,并資多識,師古棄而不取,而稱引顯相牴牾之《楚漢春秋》,不悟其偽托,抑又何也?今依沈說,仍采《雜記》。此外如《飛燕外傳》之類,概不闌入。
《王子》《功臣》《外戚恩澤侯表》所列,皆受國封,而司馬貞之徒,或云名號,此大謬矣。其不見《地志》者,皆因免侯并省,亦有侯表相符,而《地志》不言侯國,則班氏失書也。其有先國而后縣,或一國而前后兩封,取核表志,原委咸在,疑訟已久,特為揭明。
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軌跡,立來史之準繩,兼詳水道源流,使后人水地相資,以求往跡,可謂功存千古者也。元魏酈道元《水經注》一書,于漢世水道曲折具存,實為疏實班志而作。前人引用,不得要領,茲編于酈注諸水,顛末畢備,同郡之水,則云自某縣來,下入某縣;隔郡之水,則云自某郡某縣來,下入某郡某縣,脈絡畢貫,臚載無遺,更取歷代水地諸書,為之疏通發明,訂正訛謬,讀者因酈證班,即漢考古,然后遞推諸史,上下數千年地理,可以了然胸中。
《律歷》《天文》,顏監無注,國朝錢、李諸儒,洞貫劉術,更迭推衍三統,以明天文。圖籍紛陳,管窺積歲,補直缺漏,藉竟全功。其余得失之林,開卷即了,遠俟百世,不煩贅論。
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二月初吉識于長沙城北葵園。
引用諸書姓氏(非注本書者不列):
蕭該(蘭陵人。隋國子監博士,山陰縣公,著《漢書音義》,引見官本。)
張佖(見上。有《校說》,引見官本。)
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陸人。宋翰林學士承旨,溢景文。有《校說》,引見官本。)
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宋集賢院學士。有《刊誤》,引見官本。)
劉攽(字貢父。敞弟。宋中書舍人。有《刊誤》,引見官本。)
劉奉世(字仲馮。敞子。宋端明殿學士。有《刊誤》,引見官本。)
吳仁杰(字斗南。昆山人。宋淳熙進士,國子學錄。著《兩漢刊誤補遺》。)
王應鱗(字伯厚。河南祥符人。宋淳佑進士,禮部尚書。著《藝文志考證》。)
張照(字得天。江蘇華亭人。官檢討,邢部尚書,謚文敏。見官本考證。)
勵宗萬(直隸靜海人。官編修,刑部侍郎。見官本考證。)
陳浩(官詹事府詹事。見官本考證。)
齊召南(字次風。浙江天臺人。官檢討,禮部侍郎。見官本考證。)
杭世駿(字大宗。號堇甫。浙江仁和人。官編修。見官本考證。)
張永祚(官欽天監博士。見官本考證。)
顧炎武(字寧人,一字亭林。江蘇昆山人。諸生。著《日知錄》。)
閻若璩(字百詩。山西太原人。諸生。著《潛邱札記》。)
何焯(字屺瞻。江蘇長洲人。官編修。著《讀書記》。)
全祖望(字紹衣,一字謝山。浙江鄲縣人。官庶吉士。著《經史問答》、《地理志稽疑》。)
王鳴盛(字鳳喈,號西莊,晚號西沚。江蘇嘉定人。官光祿寺卿。著《十七史商榷》。)
錢大昕(字曉徵,號辛楣,一號竹汀。江蘇嘉定人。官詹事府詹事。著《廿二史考異》、《三史拾遺》、《三統術衍》、《三統術鈐》。)
錢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廬。大昕弟。舉孝廉方正。著《漢書辨疑》。)
陳景云(字少章。江蘇長洲人。縣學生。著《兩漢訂誤》。)
李銳(字尚之。江蘇元和人。諸生。著《三統木注》。)
錢坫(字獻之。大昕侄。副貢生。著《新斠注地理志》。)
姚鼐(字姬傳。安徽桐城人。官刑部郎中。著《惜抱軒筆記》。)
王念孫(字懷祖。江蘇高郵人。直隸永定河道。著《讀書雜志》。)
洪亮吉(字稚存。江蘇陽湖人。官編修。著《四史發伏》。)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蘇金壇人。舉人。四川巫山縣知縣。著《地理志校正》。)
劉臺拱(字端臨。江蘇室應人。官訓導。著《漢學拾遺》。)
李賡蕓(字生甫。號許齋。江蘇嘉定人。官福建布政使。著《炳燭編》。)
沈濤(字西雍。浙江嘉興人。著《銅熨斗齋四史隨筆》。)
洪頤煊(字筠軒。浙江臨海人。著《讀書叢錄》。)
汪遠孫(字小米。浙江錢塘人。著《地理志校本》。)
吳卓信(字立峰,一字頊儒,江蘇常熟人。著《地理志補注》。)
梁玉繩(字曜北。浙江錢塘人。諸生。著《人表考證》。)
王引之(字伯申。念孫子。官禮部尚書。謚文簡。見《讀書雜志》。)
沈欽韓(字文起。江蘇吳縣人。著《漢書疏證》。)
何若瑤(廣東番禺人。)
徐松(字星伯,直隸大興人。官編修,內閣中書。著《西域傳補注》、《地理志集釋》。)
翟云升(字文泉。山東萊州人。舉人。著《校正古今人表》。)
周壽昌(字荇農。湖南長沙人。官內閣學士,著《漢書注補正》。)
汪士鐸(字梅村。江蘇上元人。舉人。著《漢書釋地略》。)
陳澧(字蘭甫。廣東南海人。舉人。著《地理志水道圖說》。)
李光廷(字恢垣。廣東番禺人。官吏部主事。著《漢西域圖考》。)
張文虎(字嘯山。江蘇南匯人。著《舒藝室隨筆》。)
成蓉鏡(字芙卿。江蘇寶應人。舉人。著《史漢駢枝》。)
俞樾(字蔭甫。浙江德清人。官編修。著《湖樓筆談》。)
同時參訂姓氏:
郭嵩燾(字筠仙。湖南湘陰人。官編修侍郎。)
朱一新(字蓉生。浙江義烏人。官編修,御史。著《漢書管見》。參訂時書尚未成。)
李慈銘(字炁伯。浙江會稽人。進士,官御史。)
繆荃孫(字筱珊。江蘇江陰人。官編修。)
沈曾植(字子培。浙江嘉興人。進士。官戶部主事。)
王闿運(字王秋。湖南湘潭人。舉人。)
翟鴻(字子久。湖南善化人。官編修,侍郎。)
杜貴墀:(字仲丹。湖南巴陵人。舉人。)
王啟原(字理庵。湖南湘潭人。官江華訓導。)
李楨(字佐周。湖南善化人。附貢生。)
葉德輝(字奐彬。湖南湘潭人。進士。官吏部主事。)
皮錫瑞(字鹿門。湖南善化人。舉人。)
蘇輿(字厚康。湖南平江人。舉人。)
陶憲曾(字伯成。湖南安化人。廩生。)
陶紹曾(字仲甫。湖南安化人。縣學生。)
王文彬(字蓮生。湖南長沙人。縣學生。)
王先和(字蕙庭。湖南長沙人。)
王先惠(字敬吾。湖南長沙人。廩生。)
王先恭(字禮吾。湖南氏沙人。附貢生。分省補用知府。)
王先慎(字慧英,湖南長沙人。官道州訓導。)
網友關注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三根綠枝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墳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駝背的故事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哈·曼丁的故事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老漢倫克朗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麥穗的故事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上帝的食物
- 第十三章 救助
精品推薦
- 臨夏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
- 澳門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3/28℃
- 木壘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氣溫:17/9℃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溫泉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策勒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高雄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6℃
- 臺中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