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漢書新注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說明】本傳上、中、下三分卷敘述王莽其人其事,以及圍繞此人而展開的復雜的矛盾和激烈的斗爭。王莽為人處世,頗有一套手腕,執政改制,更有一套新法,起初受人擁戴,后來引起眾怒,在各族反抗、民眾起義的情況下垮臺被殺。這是個復雜的人物,其改制更是個復雜的問題,歷來唾罵者多,大致是以成敗論人或隨唱《漢書》的調子;如今議論不一,評價有異,看來已進入具體分析。本傳卷上,寫王莽步步高升,登上了皇帝寶座,以“詐”、“外交英俊”、“內事諸父”、“匿情求名”、“色厲言方”、“誣罔天下”等語,言其為人處世好耍手腕,獵取權位。卷中,寫王莽稱帝后的政治措施及其差錯。以“號令變易”、“好為大言”、“畏備臣下”、“制度煩碎”等語,概言其胡亂改制,為政多失,引起多種矛盾。卷下,寫王莽遭到民眾反對。終于覆亡。以“視(示)為自安”、“莽尤安之”、“莽差以自安”、“外欲視(示)以自安”等語,譏其實不安寧,以“憂懼”、“搏心大哭”、“時不食,少氣困”,言其不安而喪身。傳末之論以“色取仁而行違”、“自以黃虞復出”、“毒流諸夏”、“誦《六藝》以文奸言”等以概王莽;而歸結“圣王驅除”,即劉秀中興。如不考究思想內容,此傳可謂漢代傳記佳作。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1)。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2),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3)。語在《元后傳》。唯莽父曼蚤(早)死,不侯(4)。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5),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逸)游相高(6),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7)。受《禮經》(8),師事沛郡陳參(9),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10)。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11),曲有禮意(12)。陽朔中(13),世父大將軍鳳病(14),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15)。鳳且死,以托太后及帝(16),拜為黃門郎(17),遷射聲校尉(18)。
(1)孝元皇后(前71——公元13):王政君。本書有其傳。(2)元、成世:元帝、成帝時期。封侯:王政君之父王禁封陽平侯,兄王鳳繼之為侯,弟王譚封平阿侯,王崇封安成侯,王商封成都侯,王立封紅陽侯,王根封曲陽侯,王逢時封高平侯,從弟王音封安陽侯。另外,侄王莽封新都侯,姊王君俠、妹王君力、王君弟都有封號和湯沐邑。(3)九侯:指陽平侯王禁、平阿侯王潭、安成侯王崇、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安陽侯王音、新都侯王莽。五大司馬: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王莽都曾任大司馬。大司馬:官名。掌管全國軍政、實權超過丞相。西漢后期往往以掌權的外戚為之。(4)不侯:未得封侯。(5)群兄弟:指叔伯兄弟。將軍:武官名。漢代有大將軍、驃騎將軍等等各種名號的將軍。五侯: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于同日封侯,世稱五侯。(6)相高:互相比賽。(7)折節:降低身分。(8)《禮經》:指《儀禮》或《周禮》。(9)沛郡:郡名。治相縣(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10)敕備:嚴肅謹慎。(11)諸父:伯叔之統稱。(12)曲:委婉周到。(13)陽朔:漢成帝的年號,共四年(前24——前21)。(14)世父:伯父。鳳:王鳳(?——前22),成帝時任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十一年。(15)不解衣帶:沒有正常地睡覺。(16)太后:指元后。(17)黃門:秦漢宮中官署名。設有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等官。(18)射聲校尉:武官名。掌管待詔射聲之士。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書(1),愿分戶邑以封莽,及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上谷都尉陽并、中郎陳湯(2),皆當世名士,咸為莽言,上由是賢莽。永始元年(3),封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4),千五百戶。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5),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賑)施賓客,家無所余。收贍名士(6),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故在位更推薦之(7),游者為之談說,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8)。敢為激發之行(9),處之不慚恧(10)。
(1)商:王商(?——前10)。成帝時任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四年。(2)長樂少府:官名。掌長樂宮事務。侍中:加官名。侍衛皇帝,出入宮廷。胡騎校尉:武官名。掌管歸附的胡人騎兵。上谷:郡名。治沮陽(在今河北懷來東南)。中郎:官名。屬郎中令(光祿勛)。陳湯:山陽暇丘人。本書卷七十有其傳。(3)永始元年:前16年。 (4)國:謂封國。南陽新野: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都鄉:鄉名。(5)騎都尉:官名。掌皇帝的衛隊。光祿大夫:官名。屬光祿勛。(6)收贍:接納,供養。(7)在位:指擔任高官者。(8)傾:超過。(9)激發:矯揉造作。 (10)恧(nù):慚愧。
莽兄永為諸曹(1),蚤(早)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2)。諸生縱觀,長者嘆息。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內(納)婦(3),賓客滿堂。須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4),當飲某藥,比客罷者數起焉(5)。嘗私買侍婢,昆弟或頗聞知,莽因曰:“后將軍朱子元無子(6),莽聞此兒種宜子(7),為買之。”即日以婢奉子元。其匿情求名如此。
(1)諸曹:漢成帝時尚書令下設尚書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統稱諸曹。(2)竟:周遍。(3)納婦:娶妻。(4)太夫人:對貴族官僚之母的尊稱。此指王莽之母。(5)比客罷者數起:疑作“比客罷起者數”,謂至客罷者王莽屢起往候太夫人之疾(楊樹達說)。(6)朱子元(?——前5):朱博。京兆杜陵人。本書卷八十三有其傳。(7)此兒種宜子:謂此婢的血統能夠生育兒女。
是時,太后姊子淳于長以材能力九卿(1),先進在莽右(2)。莽陰求其罪過,因大司馬曲陽侯根白之(3),長伏誅,莽以獲忠直,語在《長傳》(4)。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5),上遂擢為大司馬。是歲,綏和元年也(6),年三十八矣。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7),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8),賞賜邑錢悉以享(饗)士(9),愈為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10)。見之者以為僮使(11),問知其夫人,皆驚。
(1)淳于長(?——前8):魏郡元城人。曾任衛尉(九卿之一),封定陵侯。《佞幸傳》有其傳。(2)先進:指發跡較早。右:指官位較高。(3)根:王根(?——前2)。成帝時任大司馬驃騎將軍,輔政五年。(4)《長傳》:指《佞幸傳·淳于長傳》。(5)自代:代替自己。(6)綏和元年:前8年。 (7)四父:指諸父王鳳、王音、工商、王根。(8)聘者:當作“聘請”(宋祁說)。(9)邑錢:封邑的賦稅收入。(10)蔽膝:護膝的圍裙。(11)僮使:仆人,使女。
輔政歲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1)。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2)。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書令詔莽曰(3):“先帝委政于君而棄群臣(4),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5)。今君移病求退(6),以著朕之不能奉順先帝之意,朕甚悲傷焉。已詔尚書待君奏事。”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后曰(7):“皇帝聞太后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8),皇帝即不敢聽政。”太后復令莽視事。
(1)太皇太后:對皇帝的祖母之尊稱。(2)帝外家:指哀帝的祖母家傅氏及母家丁氏。(3)尚書令:官名。掌文書章奏。自武帝以后其職權漸重。(4)棄群臣:君死之婉辭。(5)嘉:希望之意。(6)移柄:以病而移居。(7)孔光(前65——公元5):魯國魯縣人。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大司空:官名。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稱大司空。何武(?——公元3):蜀郡鄲縣人。本書卷八十六有其傳。師丹(?——3):瑯邪東武人。本書卷八十六有其傳。傅喜:河內溫縣人。本書卷八十二有其傳。(8)即:如果。不起:不出來做官。
時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1),高昌侯董宏上書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2),丁姬宜上尊號。”莽與師丹共劾宏誤朝不道,語在《丹傳》(3)。后日,未央宮置酒(4),內者令為傅太后張幄(5)。坐于太皇太后坐(座)旁。莽案(按)行(6),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7),何以得與至尊并(8)!”徹(撤)去,更設坐(座)。傅太后聞之,大怒,不肯會(9),重怨患莽(10)。莽夏乞骸骨,哀帝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公卿大夫多稱之者,上乃加恩寵,置使家(11),中黃門十日一賜餐(12)。下詔曰:“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朕庶幾與為治。太皇太后詔莽就第,朕甚閔(憫)焉。其以黃郵聚戶三百五十益封莽(13),位特進(14),給事中(15),朝朔望見禮如三公(16),車駕乘綠車從(17)。”后二歲,傅太后、丁姬皆稱尊號,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廣尊尊之義(18),抑貶尊號,虧損孝道,當伏顯戮(19),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20),請免為庶人。”上曰:“以莽與太皇太后有屬(21),勿免,遣就國(22)。”
(1)定陶:漢諸侯王國名。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傅太后:河內溫縣人。元帝妃,生劉康(定陶恭王)。哀帝即位后,尊其為皇太太后。丁姬:山陽瑕丘人。定陶恭王劉康妻,生劉欣(哀帝)。哀帝即位后,尊其為帝太后。(2)母以子貴:見《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3)《丹傳》:即本書《師丹傳》。(4)未央宮:漢代的主要宮殿。舊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部。(5)內者令:官名。屬少府。張幄:陳設帷幕。(6)按行:巡視。(7)藩:指諸侯王國。(8)至尊:指大皇太后(元后)(9)會:與會。(10)重:甚也。(11)置使家:設置專使侍候于其家。(12)中黃門:門官。給事于內廷。(13)黃郵聚:地名。在今河南南陽市東南。(14)特進:官名。西漢末始置。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15)給事中:可以給事殿中,備顧問,論政事。(16)朝朔望:每逢陰歷初一和十五朝拜皇帝。見禮:指皇帝接見臣下之禮。(17)車駕:指皇帝出行。綠車:皇孫所乘之車。讓王莽乘綠車隨從車駕:乃示恩寵。(18)尊尊:動賓結構。指給傅太后、丁姬上尊號之事。(19)顯戮:明正典刑,處決示眾。(20)爵上:爵位與封地。(21)有屬:有親屬關系。(22)遣就國:命令由京師回到封國去,以示懲罰。
莽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1)。元壽元年(2),日食,賢良周獲、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3),上于是征莽。
(1)吏:其下當有“民”字(宋祁說)。(2)元壽元年:前二年。(3)賢良:指應舉的士人。
始莽就國,南陽太守以莽貴重(1),選門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2)。休謁見莽,莽盡禮自納(3),休亦聞其名,與相答。后莽疾,休候之,莽緣恩意,進其玉具室劍(4),欲以為好。休不肯受,莽因曰:“誠見君面有瘢,美玉可以滅瘢,欲獻其瑑耳(5)。”即解其球,休復辭讓。
莽曰:“君嫌其賈(價)邪(6)?”遂椎碎之,自裹以進休,休乃受,及莽征去,欲見休,休稱疾不見。
(1)南陽:郡名。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2)宛:縣名。今河南南陽市。新都相:新都侯的相。掌政事。(3)自納:主動結交。(4)玉器寶劍:以玉裝飾的寶劍。(5)瑑(zhuàn):玉器雕飾的凸紋。這里借指玉具。(6)價:謂貴重。
莽還京師歲余,哀帝崩,無子,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1),遣使者馳召莽。詔尚書,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2)。莽白:“大司馬高安侯董賢年少(3),不合眾心,收印緩。”賢即日自殺。太后詔公卿舉可大司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舉莽(4),前將軍何武、后將軍公孫祿互相舉(5)。太后拜莽為大司馬,與議立嗣(6)。安陽侯王舜莽之從弟(7),其人修飭,太后所信愛也,莽白以舜為車騎將軍,使迎中山王奉成帝后(8),是為孝平皇帝。帝年九歲,太后臨朝稱制(9),委政于莽。莽白趙氏前害皇子(10),傅氏驕唇(11),遂廢孝成趙皇后、孝哀傅皇后(12),皆令自殺,語在《外戚傳》。
(1)收取璽綬:據《后漢書·張步傳》,哀帝臨崩,以璽經付董賢。元后聽了閎的報告,向董賢奪了璽綬。(2)期門兵:漢武帝時始設,平帝時改稱虎賁郎。乃皇帝的衛兵。(3)董賢(前23——前1):馮翊云陽人。《佞幸傳》有其傳。(4)彭宣:淮陽陽夏人。起初薦舉王莽,后見王莽專權,乃辭官退去。(5)后將軍:乃“左將軍”之誤,見《公卿表》與《何武傳》。(6)立嗣:謂選定皇位繼承人。(7)王舜:王音之子。(8)中山王:指中山王劉衎,乃元帝子劉興之子,成帝之侄。(9)稱制:謂代行皇帝的職權。(10)趙氏:指成帝寵妃趙飛燕姊妹。趙飛燕姊妹專寵十余年,曾謀殺了成帝跟宮女曹宮和許美人所生的兩個男嬰。 (11)傅氏:指元帝妃傅氏之家族。自哀帝尊祖母傅氏為皇太太后之后,傅家封侯者六人,任大司馬者二人,任九卿與二千石者六人,任侍中諸曹者十多人,權傾一時。(12)孝成趙皇后:趙飛燕,上黨陽阿人。《外戚傳》有其傳。孝哀傅皇后:哀帝皇后傅氏,傅晏之女。《外戚傳》有其傳。
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1),太后所敬,天下信之,于是盛尊事光,引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奉車都尉(2)。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悅)者,莽皆傅致其罪(3),為請奏,令邯持與光。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輒可其奏。于是前將軍何武、后將軍公孫祿坐互相舉免(4),丁、傅及董賢親屬皆免官爵,涉遠方。紅陽侯立太后親弟,雖不居位,莽以諸父內敬憚之,畏立從容(慫恿)言太后(5),令己不得肆意,乃復令光奏立舊惡:“前知定陵侯淳于長犯大逆罪,多受其賂,為言誤朝(6);后白以官婢楊寄私子為皇子,眾言曰呂氏、少帝復出(7),紛紛為天下所疑,難以示來世,成襁褓之功。請遣立就國。”太后不聽。莽曰:“今漢家衰,比世無嗣(8),太后獨代幼主統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9),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群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國,安后復征召之(10)。”太后不得已,遣立就國。莽之所以脅持上下(11),皆此類也。
(1)相三主:謂在成帝、哀帝、平帝時均任丞相。(2)奉車都尉:官名。掌管皇帝車馬。(3)傅致其罪:羅織其罪。 (4)后將軍:當作“左將軍”。(5)言太后:謂言于太后。(6)為言誤朝:妄稱譽之,迷惑朝廷。(7)呂氏、少帝:指呂后掌政,于惠帝死后,取后宮美人子冒稱太子、立為皇帝(即少帝)。(8)比(bì)世無嗣:指成帝、哀帝皆無子。(9)力:勉力。 (10)安后:謂國家少安之后。(11)脅持:挾制。
于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王舜、王邑為腹心(1),甄豐、甄邯主擊斷(2),平晏領機事(3),劉敖典文章(4),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于莽(5)。莽色厲而言方(6),欲有所為,微見風采(7),黨與(羽)承其指(旨)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眾庶。
(1)王邑(?——公元23):王商之子。(2)主擊斷:指掌管糾察、彈劾、審判等職權。(3)領機事:統管機密的軍國大事。(4)劉歆(?——公元23):沛郡沛縣人。劉向之子。本書卷三十六有其傳。劉歆自哀帝建平四年已改名“秀”,此傳皆作“歆”,班氏避光武帝諱也。(李慈銘說)典文章:拿禮樂法度。(5)涿郡:郡名。治涿縣(今河北啄縣)。(6)色厲而言方:表情嚴厲而言辭方直。(7)風采:神色。
始,風(諷)益州令塞外蠻夷獻白雉(1),元始元年正月(2),莽白太后下詔,以白雉薦宗廟。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安宗廟(3)。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戶(4),疇其爵邑(5),比蕭相國(6)。莽宜如光故事(7)。”太后問公卿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8)?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9)?”于是群臣乃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10),千載同符(11)。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托號于周(12)。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上應古制(13),下準行事(14),以順天心。”太后詔尚書具其事(15)。
(1)益州:郡名。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塞外蠻夷:指越裳氏。(2)元始元年:公元1年。(3)定策:特指謀立皇帝。(4)三萬戶:疑作“二萬戶”。《霍光傳》言益封霍光“凡二萬戶”。(5)疇其爵邑:謂其死后,子孫繼承爵邑與其相等(而不減少)。漢制,功臣封邑每傳一代,減戶十分之二,對有殊勛者乃有此特別規定。(6)蕭相國:蕭何。本書有其傳。(7)故事:成例。(8)著:明也。(9)異:特殊。(10)周成白雉:周成王時,越裳氏獻白雉。見《孝經緯》。(11)符:謂符命。(12)圣王之法三句:相傳周成王年幼時,周公攝政,平定叛亂,分封諸侯,營建洛邑,制禮作樂,使周興盛,托號于國:謂周公以周為號。(13)古制:指周公故事。(14)行事:猶言故事。指霍光故事。(15)具:陳述。
莽上書言:“臣與孔光、王爵、甄豐、甄邯共定策,今愿獨條光等功賞(1),寢置臣莽,勿隨輩列。”甄邯白太后下詔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2)。’屬有親者,義不得阿。君有安宗廟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隱不揚。君其勿辭。”莽復上書讓。太后詔謁者引莽待殿東箱(廂)(3),莽稱疾不肯入。太后使尚書令恂詔之曰(4):“君以選故而辭以疾(5),君任重,不可闕(缺),以時亟起(6)。”莽遂固辭。太后復使長信太仆閎承制召莽(7),莽固稱疾。左右白太后(8),宜勿奪莽意,但條孔光等,莽乃肯起。太后下詔曰:“太傅博山侯光宿衛四世(9),世為傅相(10),忠孝仁篤,行義顯著(11),建議定策,益封萬戶,以光為太師(12),與四輔之政(13)。車騎將軍安陽侯舜積累仁孝,使迎中山王,折沖萬里(14),功德茂著,益封萬戶,以舜為太保(15)。左將軍光祿勛豐宿衛三世(16),忠信仁篤,使迎中山王,輔導共(供)養,以安宗廟,封豐為廣陽侯,食邑五千戶,以豐為少傅(17)。皆受(授)四輔之職,疇其爵邑,各賜第一區。侍中奉車都尉邯宿衛勤勞,建議定策,封邯為承陽侯,食邑二千四百戶。”四人既受賞,莽尚未起,群臣復上言:“莽雖克讓,朝所宜章,以時加賞,明重元功,無使百僚元元失望(18)。”太后乃下詔曰:“大司馬新都侯莽三世為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策,功德為忠(中)臣宗(19),化流海內(20),遠人慕義,越裳氏重譯獻白雉(21)。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22),復其后嗣(23),疇其爵邑,封功如蕭相國。以莽為太傅,干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以故蕭相國甲第為安漢公第,定著于令(24),傳之無窮。”
(1)條:謂分條列舉。(2)“無偏無黨”二句:見《尚書·洪范篇》。謂不阿黨偏私,王道廣大平易。(3)渴者:官名。屬郎中令(光祿勛)。(4)恂:姚恂。(5)選:通“巽”,遜也,謂謙讓。(李慈銘、楊樹達說)(6)亟:急速。(7)長信太仆:官名。掌太后車馬。閎:王閎。王譚之子。承制:捧著制書。(8)左右:指近侍之臣。(9)太傅:官名。輔佐國君。四世:指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四代。(10)傅相:指稱輔導國君之官。 (11)行義:謂行為合于道義。(12)太師:官名。輔佐國君。位右于太傅。 (13)與(yū):參頂。四輔:相傳古代帝王有四個輔佐。王莽設四輔。又給太子置師疑、傅承、阿輔、保弼四官。(14)折沖:意謂經歷艱難曲折。(15)太保:官名。輔助國君。位次于太傅。(16)光祿勛:官名。掌守衛宮殿門戶。三世:指成帝、哀帝、平帝三代。(17)少傅:官名。位次于三公。(18)元元:指百姓。(19)中臣:指中朝臣。(20)化:指品德作風。流:謂廣泛影響。(21)重譯:展轉翻譯。(22)召陵:縣名。在今河南深河市東北。新息:縣名。今河南息縣。(23)復:兔除賦役。(24)定著于令:明確規定于法令。
于是莽為(偽)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策曰:“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于之;群僚眾位,而公宰之(1):功德茂著,宗廟以安,蓋白雉之瑞,周成象焉(2)。故賜嘉號曰安漢公,輔翼于帝,期于致平(3),毋違朕意。”莽受太傅安漢公號,讓還益封疇爵邑事,云愿須百姓家給(4),然后加賞。群公復爭,太后詔曰:“公自期百姓家給,是以聽之。其令公奉(俸)、舍人、賞賜皆倍故(5)。百姓家給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聞(6)。”莽復讓不受,而建言宜立諸侯王后及高祖以來功臣子孫,大者封侯,或賜爵關內侯食邑(7)。然后及諸在位,各有第序(8)。上尊宗廟,增加禮樂;下惠士民鰥寡。恩澤之政無所不施,語在《平紀》(9)。
(1)宰:主持。(2)周成象:周公輔佐成工之象。(3)致平:獲致太平。(4)家給(jǐ):家家自足。(5)舍人:家臣。倍故:比原來的增加一倍。(6)聞:報告。(7)關內侯:秦漢爵名。第十九級。(8)第序:等級,次序。(9)《平紀》:即本書《平帝紀》。
莽既說(悅)眾庶,又欲專斷,知太后歇(厭)政(1),乃風(諷)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遷至二千石(2),及州部所舉茂材(才)異等吏(3),率多不稱,宜皆見安漢公。又太后不宜親省小事(4)。”令太后下詔曰:“皇帝幼年,朕且統政,比加元服(5)。今眾事煩碎,朕春秋高(6),精氣不堪,殆非所以安躬體而育養皇帝者也。故選忠賢,立四輔,群下勸職,永以康寧。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7)!’自今以來,惟封爵乃以聞。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8)。州牧、二千石及茂材(才)吏初除奏事者(9),輒引入至近署對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于是莽人人延問(10),致密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旨),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1)(yàn):厭也。(2)功次:官吏經考核的功勞記錄。二千石:指俸祿二千石的官吏。(3)州部:指十三刺史部(州)。茂才異等:西漢薦舉科目有秀才,其特優者稱異等。班氏為避光武帝諱,改秀為“茂”。(4)省:過問之意。(5)比(bi):等到。加元服:指舉行冠禮。(6)春秋高:謂年齡已老。(7)“巍巍乎”二句:見《論語·泰伯篇》。謂舜、禹治天下,委任眾賢理政,而不親自參與眾事。巍巍:高大貌。(8)平決:評斷。(9)除:任命官職。(10)延間:接見詢問。
莽欲以虛名說(悅)太后,白言:“親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后,百姓未贍者多,太后宜且衣增練(1),頗損膳,以視(示)天下。”莽因上書,愿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2)。于是公卿皆慕效焉。莽帥(率)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練(3),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廟也。臣莽數叩頭省戶下(4),白爭未見許。今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5)。蓂莢、朱草、嘉禾(6),休徽同時并至(7)。臣莽等不勝大愿,愿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8),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9),使臣子各得盡騁(歡)心,備共(供)養。唯哀省察(10)!”莽又令太后下詔曰:“蓋聞母后之義,思不出乎門閾(11)。國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未任親政,戰戰兢兢,懼于宗廟之不安。國家之大綱(12),微朕孰當統之(13)?是以孔子見南子(14),周公居攝(15),蓋權時也。勤身極思,憂勞未綏,故國奢則視(示)之以儉,矯在者過其正,而朕不身帥(率),將謂天下何!夙夜夢想,五谷豐孰(熟),百姓家給,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今誠未皇(遑)于輕靡而備味(16),庶幾與百僚有成,其勛之哉!”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熟),公勤于職,以時食肉,愛身為國。”
(1)繒練:沒有花紋的絲織品。(2)大司農:官名。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全國財政收支。(3)重:粗笨。(4)省戶:宮中門戶。(5)神芝:靈芝。(6)蓂莢:古代傳說的一種瑞草。朱草:紅色的小草,可作染料。嘉禾:生長得突出的禾苗。(7)休徵:吉利的徽兆。(8)闊略思慮:寬心之意。(9)太官:官名。掌皇帝的膳食及宴會。屬少府。法膳:皇帝常享用的伙食。(10)哀:憐憫。(11)門閾(yú):門限。(12)大綱:指大權、大法。(13)微:無也。(14)南子: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曾控制衛國的政權。孔子曾會見過她。(15)居攝:皇帝年幼,由大臣代居皇位,處理政事,稱“居攝”。(16)未遑:不容許。輕靡:指輕細的衣物,備味:美味。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赍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1),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2),慕從圣制。”又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入侍(3)。所以誑耀媚事太后(4),下至旁側長御(5),方故萬端(6)。
(1)譏二名:古人之名大都只用一個字,表字才用二個字。《春秋公羊傳》定公六年云:“譏二名,二名非禮也。”(2)故名:舊名。囊知牙斯:匈奴烏珠留單于之名。(3)王昭君:王嬙。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入宮,后出嫁于匈奴呼韓邪單于,稱寧胡閼氏(yānzhī),生一子。呼韓邪死后,又復為復株累單于妻,生兩女。須卜居次:王昭君之長女,名云。(4)誑耀:欺騙,炫曜。(5)長御:隨從侍者。指宦者。(6)方:辦法,手段。萬端:多種多樣,花樣無窮。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為皇后,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1),液廷媵未充(2)。乃者,國家之難,本,從亡(無)嗣(3),配取(娶)不正(4)。請考論《五經》,定取(娶)禮(5),正十二女之義(6),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嫡)子女(7)。”事下有司(8),上眾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亡(無)德,子材下(9),不宜與眾女并采。”太后以為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咸言:“明詔圣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勛堂堂若此,今當立后,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10)!愿得公女為天下母(11)。”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12),而上書者愈甚。太后不得已,聽公卿采莽女。莽復自白:“宜博選眾女。”公卿爭曰:“不宜采諸女以貳正統(13)。”莽白:“愿見女。”太后遣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納采見女(14),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15),奉祭祀。”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16),皆曰:“兆遇金水王相(17),卦遇父母得位(18),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19)。”信鄉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將娶于紀(20),則褒紀子稱侯(21),安漢公國未稱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22),尊而不臣(23),以重宗廟,孝之至也。佟言應禮(24),可許。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莽謝曰:“臣莽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眾議,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25),獲爵土,如使子女誠能奉稱圣德,臣莽國邑足以共(供)朝貢,不須復加益地之寵。愿歸所益。”太后許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莽深辭讓,受四千萬,而以其三千三百萬予十一媵家。群臣復言:“今皇后受聘,逾群妾亡(無)幾。”有詔,復益二千三百萬,合為三千萬,莽復以其千萬分子九族貧者。
(1)長秋宮:皇后所住的宮名,故借指皇后。(2)液廷:即掖庭。陳直曰:“掖庭作液廷,僅此一見。王莽事事變更漢制,……本文液廷疑即王莽所改而《漢書》失記者,不屬于假借范圍。”媵(yìng):隨嫁的女子。此指妃嬪。(3)本從無嗣:指成帝選定哀帝繼位乃因無子之事。(4)配娶不正:指成帝以出身微賤的趙飛燕姊妹為后妃,都未生兒女。(5)娶禮:婚姻嫁娶之禮儀。(6)十二女之義:相傳自夏代始,帝王娶十二女為后妃。(7)二王:指商、周王族。世:嗣也。嫡子女:正妻所生的兒女。(8)有司: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9)子:指女兒。(10)歸命:謂寄托命運。(11)天下母:指皇后。(12)分部:分批。(13)貳:干擾。貳正統:意謂干擾王莽女兒應得皇后的地位。 (14)宗正:官名。掌皇族事務。納采:古代婚禮程序之一。男方備禮前往女家求婚。(15)天序:帝王的世系。(16)雜加卜筮(shì):意謂采用多種占卜方式,以卜吉兇。(17)兆:徵兆。金水旺相:古人以為,金水相生,故金旺則水相。(18)卦:古人以陰陽兩爻的組合變化,組成六十四卦。 (19)逢吉:大吉。(20)紀:古小國名。姜姓,在今山東壽光南,前690年亡于齊。(21)褒紀子為侯:意謂先晉升紀君由子爵為侯爵。(22)百里:指縱橫各百里。(23)不臣:謂不以臣子對待。(24)應禮:符合禮制。(25)肺腑:本作“柿附”。比喻皇親國戚。
陳崇時為大司徒司直(1),與張敞孫竦相善(2)。竦者博通士,為崇草奏(3),稱莽功德,崇奏之,曰:
(1)司直:官名。輔佐丞相(大司徒),掌檢舉不法。(2)張敞:河東平陽人。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3)草:起草。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修(1),值世俗隆奢麗之時(2),蒙兩宮厚骨肉之寵(3),被諸父赫赫之光,財饒勢足,亡(無)所忤意,然而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駕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于故舊,篤于師友。孔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4)”,公之謂矣(5)。
(1)束修:謂開始做官。(2)隆:崇。(3)兩宮:長樂宮、未央宮。此借指元后和成帝。(4)“未若貧而樂”二句:見《論語·學而篇》。(5)公之謂:此可用來評論安漢公。
及為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長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誅討。周公誅管蔡(1),季子鴆叔牙(2),公之謂矣。
(1)周公誅管、蔡:周成王年幼時,周公攝政。其兄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興兵東征,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廢黜霍叔。(2)季子鴆叔牙:季子、叔牙與莊公都是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子為莊公的同母弟。莊公病,叔牙企圖乘機奪權,被季子所鴆死。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馬,委以國統。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統(1),公手劾之(2),以定大綱。建自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輿幄坐,以明國體。《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圉(3)”,公之謂矣。
(1)造作二統:指董宏議為丁姬上尊號之事。成帝無子,以定陶恭王與丁姬所生劉欣入嗣即位。如稱丁姬為皇太后,就等于承認哀帝繼承了定陶恭王的皇位,這就造成二個皇統。(2)手:親手。(3)“柔亦不茹”四句:見《詩經·大雅·烝民》。茹:吃也。強圉(yǔ):強暴。
深執謙退,推誠讓位。定陶太后欲立僭號(1),憚彼面刺幄坐之義,佞惑之雄,朱博之儔,懲此長、宏手劾之事(2),上下一心,讒賊交亂,詭辟(僻)制度,遂成篡號,斥逐仁賢,誅殘戚屬,而公被胥、原之訴(3),遠去就國,朝政崩壞,綱紀廢弛,危亡之禍,不隧(墜)如發。《詩》云“人之云亡,邦國殄顇(悴)(4)”,公之謂矣。
(1)僭號:越分的稱號。(2)懲:引以為戒。長、宏:淳于長、董宏。(3)被胥、原之訴:遭受到像伍子胥、屈原那樣的讒毀。(4)“人之云亡”二句:見《詩經·大雅·瞻仰》。亡:逃跑。邦國:指各諸侯國。殄(tiǎn):悴:困苦。
當此之時,宮亡(無)儲主(1),董賢據重(2),加以傅氏有女之援(3),皆自知得罪天下,結讎(仇)中山(4),則必同憂,斷金相翼(5),藉(借)假遺詔,頻用賞誅,先除所憚,急引所附,遂誣往冤,更征遠屬,事勢張見,其不難矣(6)!賴公立入,即時退賢,及其黨親。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無)前之威(7),盱衡厲色(8),振揚武怒(9),乘其未堅,厭其未發(10),震起機動(11),敵人摧折,雖有賁育不及持刺(12),雖有樗里不及回知(13),雖有鬼谷不及造次(14),是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人不還(旋)踵,日不移暑(15),霍然四除,更為寧朝。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禍。《詩》云“惟師尚父,時惟鷹揚,亮彼武王(16)”,孔子曰“敏則有功(17)”,公之謂矣。
(1)儲主:皇位繼承者。此指天子。(2)據重:盤據重要的官位。(3)傅氏:指哀帝傅皇后。(4)結仇中山:哀帝時,傅太后譖中山馮太后(平帝的祖母),陷以祝詛之罪,迫使自殺。(5)斷金:意謂同心。《易·系辭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6)自“則必同憂”以下,皆假設之辭,推測哀帝死后,董賢等人將借口中山馮太后案,另謀繼嗣,而使平帝不得立。(7)無前:謂無人敢抵擋。(8)盱衡:張目揚眉。(9)武怒:勇武之氣。(10)厭(yā):抑制。(11)震:霹雷。機:弩機。(12)賁、育:孟賁、夏育、皆戰國秦武王時勇士。(13)擂(chū)里:樗里子。戰國時秦孝公之子,滑稽多智。回知:逆料;預測。 (14)鬼谷:鬼谷子。傳說為高士,大概是戰國時楚國人。《鬼谷子》乃后人假托之作。造次:應付之意。(15)移晷(guǐ):日影移動。 (16)“惟師尚父”三句:見《詩經·大雅·大明》。師尚父:姜姓,呂氏,名尚,又名牙。俗稱姜太公。鷹揚:威武貌。武王:周武王姬發。 (17)“敏則有功”:見《論語·陽貨篇》。
于是公乃白內故泗水相豐、令邯(1),與大司徒光、車騎將軍舜建定社稷,奉節東迎(2),皆以功德受封益土,為國名臣。《書》曰“知人則哲”(3),公之謂也。
(1)內:引進。泗水:諸侯王國名。治淩縣(在今江蘇泗洪西北)。豐:甄豐。(tāi):縣名。在今陜西武功西。邯:甄邯。(2)東迎:指由京師向東迎中山王(中山王國在今河北省中部)。(3)“知人則哲”:見《尚書·皋陶漠》。
公卿咸嘆公德,同盛公勛(1),皆以周公為比,宜賜號安漢公,益封二縣,公皆不受。傳曰申包肯不受存楚之報(2),晏平仲不受輔齊之封(3),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4)”,公之謂也。
(1)盛:大也。(2)傳:泛稱古籍。申包胥:春秋時楚國貴族,楚昭王時,吳軍破楚,他往秦求救,在秦宮廷痛哭七晝夜,終于使秦出兵援楚。事后,他堅辭不受昭王給予的獎賞。(3)晏平仲:晏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他輔佐齊景公使齊轉危為安。但讓而不受景公之封。(4)孔于曰云云:見《論語·里仁篇》。
將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為首,公深辭讓,迫不得已然后受詔。父子之親天性自然,欲其榮貴甚于為身,皇后之尊侔于天子,當時之會千載希有,然而公惟國家之統,揖大福之恩(1),事事謙退,動而固辭(2)。《書》曰“舜讓于德不嗣(3)”,公之謂矣。
(1)揖:讓也。(2)動:往往;每每。(3)“舜讓于德不嗣”:見于《尚書·舜典》。謂舜自讓德薄,不足以繼堯位。
自公受策,以至于今,亹亹翼翼(1),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國(2),逡儉隆約以矯世俗(3),割財損家以帥(率)群下,彌(弭)躬執平以逮公卿(4),教子尊學以隆國化(5)。僮奴衣布,馬不秣谷,食飲之用,不過凡庶(6)。《詩》云“溫溫恭人,如集于木(7)”,孔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8)”,公之謂矣。
(1)亹亹(wěi):勤勉貌。翼翼:謹慎貌。(2)雅素:謂平常的為人行事。下國:指各王國、侯國。(3)逡儉隆約:循儉尚約。(4)弭躬:克制自己。逮:推及。(5)國化:國家的教化。(6)凡庶:普通老百姓。(7)“溫溫恭人”二句:見《詩經·小雅·小宛》。溫溫:柔貌。如集于木:謂擔憂墜落。(8)“食無求飽”二句:見《論語·學而篇》。謂君子好學樂道,故志不在安飽。
克身自約,糴食逮給,物物卬(仰)市(1),日闋亡(無)儲(2)。又上書歸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錢獻田,殫盡舊業,為眾倡始。于是小大鄉(向)和,承風從化,外則王公列侯,內則帷幄侍御,翁然同時,各竭所有,或入金錢,或獻田畝,以振(賑)貧窮,收贍不足者。昔令尹子文朝不及夕(3),魯公儀子不茹園葵(4),公之謂矣。
(1)仰市:仰給于市。(2)闋:完盡。(3)令尹子文:春秋時楚國人,任令尹(相當于丞相)。楚內亂,他毀家以紓國難,成王聞其朝不及夕,乃派人送食。(4)公儀子:公儀休,戰國時魯國人,任相。他囑咐家人不種葵、不織布,以免與園夫(菜農)、織工爭利。
開門延士,下及白屋(1),婁(屢)省朝政,綜管眾治,親見牧守以下,考跡雅素,審知白黑(2)。《詩》云“夙夜匪解(懈),以事一人(3)”,《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4)”,公之謂矣。
(1)白屋:以白茅草蓋的屋,為平民住處。借指平民。(2)白黑:比喻是非、善惡、功過。(3)“夙夜匪懈”二句:見《詩經·大雅·烝民》。匪懈:不懈怠。一人:指帝王。(4)“終日乾乾”二句:見《易·乾》。乾乾:自強之意。惕:懼也。厲:病也。
比三世為三公,再奉送大行(1),秉冢宰職(2),填(鎮)安國家,四海輻湊,靡不得所。《書》曰“納于大麓,列(烈)風雷雨不迷(3)”,公之渭矣。
(1)大行:對剛死的皇帝之稱。再奉送大行:指成帝、哀帝接連去世。(2)象宰:古官名。皇帝的最高輔佐官。此指大司馬。(3)“納于大麓”二句:見《尚書·舜典》。傳說堯使舜進至山麓,遭大風雷雨而不迷惑。
此皆上世之所鮮(1),禹稷之所難(2),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是以三年之間,化行如神.嘉瑞疊累,豈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賢之致哉!故非獨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虛矣。是以伯禹錫玄圭(3),周公受郊祀(4),蓋以達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揆公德行,為天下紀(5);觀公功勛,為萬世基。基成而賞不配,紀立而褒不副,誠非所以厚國家,順天心也。
(1)鮮(xiǎn):少也。(2)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3)伯禹:夏禹。伯禹錫玄圭:相傳禹治水告成,堯賜與玄圭,以彰其功。(4)周公受郊祀:因周公攝政有功,周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規定魯國世祀周公,并配享郊祀。(5)紀:綱紀。
高皇帝褒賞元功,相國蕭何邑戶既倍,又蒙殊禮,奏事不名(1),入殿不趨(2),封其親屬十有余人。樂善無厭,班賞亡(無)透(吝)(3),茍有一策,即必爵之(4),是故公孫戎位在充郎(5),選繇(由)旄頭(6),壹明樊噲(7),封二千戶。孝文皇帝褒賞絳侯(8),益封萬戶,賜黃金五千斤。孝武皇帝恤錄軍功,裂三萬戶以封衛青(9),青子三人(10),或在襁褓,皆為通侯,孝宣皇帝顯著霍光,增戶命疇,封者三人(11),延及兄孫(12)。夫絳侯即因漢藩之固(13),杖朱虛之鯁(14),依諸將之遞(15),據相扶之勢,其事雖丑(16),要不能遂。霍光即席常任之重(17),乘大勝之威,未嘗遭時不行,陷假(瑕)離朝,朝之執事(18),亡(無)非同類,割斷歷久(19),統政曠世(20),雖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猶有計策不審過征之累(21)。及至青、戎(22),摽(鏢)末之功(23),一言之勞,然猶皆蒙丘山之賞(24)。課功絳、霍,造之與因也(25);比于青、戎,地之與天也。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當上與伯禹、周公等盛齊隆,兼其褒賞,豈特與若云者同日而論哉(26)?然曾不得蒙青等之厚,臣誠惑之!
(1)不名:不稱名。(2)趨:小步快走。以示恭敬。(3)班賞:分賜。(4)爵:封爵。動詞。(5)公孫戎:漢高帝時為旄頭郎。漢兵東圍項羽,傳聞樊哈反,公孫戎為之說明,果然不錯。高帝封他二千戶。充郎:諸郎。(6)旄頭:沖鋒的騎士。(7)樊噲(?——前189):沛人。本書卷四十一有其傳。(8)絳侯:指周勃(?——前169),沛人。本書卷四十有其傳,(9)衛青:(?——前106):河東平陽人。本書有其傳。(10)青子三人:衛伉封宜春侯,衛不疑封陰安侯,衛登封發干侯。(11) 封者三人:指霍禹(霍光之子)繼爵為博陸侯,霍云(霍光兄去病之孫)封冠陽侯,霍山(霍云之弟)封樂平侯。(12)兄孫:指霍云、霍山。(13)漢藩:指劉姓諸侯王國。(14)杖:倚杖。朱虛(?——前176):朱虛侯劉章。劉邦之孫,對平定諸呂之亂有功,封為城陽王。(15)遞:繞也。謂周圍。(16)其事:指諸呂弄權,企圖作亂。(17)席:憑借。(18)朝之執事:指朝廷各部門的官員。(19)割斷:猶言宰制。(20)曠世:謂歷時長久。 (21)過征之累:指霍光等迎立昌邑王劉賀隨又廢之的事。(22)青、戎:衛青、公孫戎。(23)鏢末之功:意謂微不足道之武功。(24)丘山之賞:謂重賞、大賞。(25)造之與因:意謂創造時勢與因時乘機之差別。(26)若云者:如上提到的周勃、霍光、衛青、公孫戎。
臣聞功亡(無)原者賞不限(1),德亡(無)首者褒不檢(2)。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3),度百里之限(4),越九錫之檢(5),開七百里之字,兼商、奄之民(6),賜以附庸殷民六族(7),大路大旗(8),封父之繁弱(9),夏后之璜(10),祝宗卜史(11),備物典策(12),官司彝器(13),白牡之牲(14),郊望之禮(15)。王曰:“叔父,建爾元子(16)。”子父俱延拜而受之。可謂不檢亡(無)原者矣。非特止此,六子皆封(17)。《詩》曰:“亡(無)言不讎,亡(無)德不報(18)。”報當如之,不如非報也(19)。近觀行事,高祖之約非劉氏不王(20),然而番(鄱)君得王長沙(21),下詔稱忠,定著于令,明有大信不拘于制也。春秋晉悼公用魏絳之策(22),諸夏服從(23)。鄭伯獻樂(24),悼公于是以半賜之。絳深辭讓,晉侯曰:“微子(25),寡人不能濟河(26)。夫賞,國之典,不可廢也。子其受之。”魏絳于是有金石之樂(27),《春秋》善之(28),取其臣竭忠以(而)辭功,君知臣以(而)遂賞也。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賞,遂聽公之固辭,不顧《春秋》之明義,則民臣何稱,萬世何述?誠非所以為國也。臣愚以為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29),令如伯禽。所賜之品(30),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即(則)群下較(皎)然輸忠,黎庶昭然感德。臣誠輸忠,民誠感德,則于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儀形虞、周之盛(31),敕盡伯禽之賜,無遴(吝)周公之報,令天法有設,后世有祖(32),天下幸甚!
(1)功無原:謂空前之功。(2)德無首:謂最高之德。檢:限制。(3)成王:周成王姬誦。(4)度:逾越。百里之限:傳說周初分封諸侯,封地不過百里。(5)九錫:傳說古代帝王為了尊禮大臣而賜予九種器物,所謂“加九錫”。(6)商、奄:古二國名。商,在今陜西商縣。奄,在今山東曲阜東。 (7)附庸:附屬的小國或集團。殷民六族:周公東證武庚以后,將殷民之追隨者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交給魯國統治。(8)大路:大車。(9)封父:古諸侯名。繁弱:一種大弓之名。(10)夏后:夏朝之別稱。璜:玉制的半弧形的禮器。(11)祝宗卜史:四種官名。祝主管祝禱,宗主管祭祀,卜主管卜籠,史主管天文、歷法、史記。(12)備:通“服”。楊樹達說:“‘備’乃‘服’之假字。”典策:典籍文書。(13)官司:指百官。彝器:青銅禮器。(14)白牡之牲:以白色的雄性的牛、羊、豬為祭祀之牲。(15)郊:郊祀。祀天。望:望祭。遙祭名山大川。(16)“叔父,建爾元子”:見《詩經·魯頌·閟宮》。建:封土建國。元子:嫡長子。(17)六子皆封:指周公六子,分封于凡、蔣、刑、茅、胙、祭。(18)“亡(無)言不讎”二句:見《詩經·大雅·抑》。讎:答也。(19)報當如之二句:謂報賞當如其德;不如其德者,非報。(20)非劉氏不王:漢高帝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之后,與諸將立約: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21)鄱(pó)君:指吳芮。吳芮(?——前201),九江鄱陽人。本書卷三十四有其傳。(22)晉悼公(?——前558):姬周。前572——前558年在位。魏絳:晉國大夫,輔佐悼公,多次獻策。(23)諸夏:指中原諸國。(24)鄭伯:指鄭簡公。(25)微:無也。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26)河:指黃河。(27)金石之樂:鐘、磬一類樂器。(28)《春秋》善之:以上故事,見《春秋左氏傳》襄公十一年。(29)建立:建國立君。(30)品:物品。(31)儀形:效法。虞:指虞舜時代。(32)祖:始也。后世有祖:(33)謂后世有此開端。太后以視(示)群公,群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初,莽欲擅權,白太后:“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復奉大宗(1),為成帝后,宜明一統之義(2),以戒前事,為后代法。”于是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后(3),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莽子字,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后見怨。字即私遣人與寶等通書,教令帝母上書求入。語在《衛后傳》(4),莽不聽。字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5),章以為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為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于衛氏。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字送獄,飲藥死。字妻焉懷子(6),系獄,須產子己,殺之(7)。莽奏言:“字為呂寬等所詿誤,流言惑眾,與管蔡同罪,臣不敢隱,其誅。”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夫唐堯有丹朱(8),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亡(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昔周公誅四國之后(9),大化乃成,至于刑錯(措)(10)。公其專意翼國,期于致平。”莽因是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桀(杰)素非議已者,內及敬武公主、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11),使者迫守,皆自殺。死者以百數,海內震焉。大司馬護軍褒奏言(12):“安漢公遭子宇陷于管蔡之辜,子愛至深,為帝室故不敢顧私。惟宇遭罪,唱然憤發作書八篇,以戒子孫。宜班郡國,令學官以教授(13)。”事下群公,請令天下吏能誦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經》(14)。
(1)大宗:指始祖的嫡長子。(2)一統:指一脈相承的世系。(3)中山:諸侯王國名。治盧奴(今河北定縣)。(4)《衛后傳》:指本書《外戚傳·中山衛姬傳》。(5)吳章:扶風平陵人。見《儒林傳》。故:故事。(6)焉:姓呂,名焉。(7)系獄三句:古時有對孕婦緩刑之制。《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提到不加刑于懷孕婦女。王莽擬古而行之。(8)唐堯:即陶唐氏,名放勛。禪讓于舜。丹朱:堯之子。因其傲慢荒淫,堯不傳位于他。 (9)四國:指管、蔡、霍、淮夷。(10)刑錯(措):謂刑罰擱置不用。 (11)敬武公主:元帝之妹。詳本書卷八十二《薛宣傳》。梁王立:劉立。文帝之九代孫。平阿侯仁:王仁。王譚之子。(12)護軍:武官名。屬大司農。 (13)學官:教官。(14)《孝經》:儒家經典之一。以論述孝道為主要內容。
四年春(1),郊祀高祖以配天(2),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3)。四月丁未(4),莽女立為皇后,大赦天下。遣大司徒司直陳崇等八人分行天下(5),覽觀風俗。
(1)四年:指元始四年(公元4)。(2)配天:祭天而以其配享。(3)宗祀:祭祀祖宗。(4)四月:《平帝紀》作“二月”。(5)陳崇等八人:王惲、閻遷、李翕、陳崇、郝黨、謝殷、逯普、陳鳳。據《恩澤侯表》。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義,太上有立德(1),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賢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則生有大賞,終為宗臣,殷之伊尹(2),周之周公是也。”及民上書者八千余人,咸曰:“伊尹為阿衡(3),周公為太宰(4),周公享七子之封,有過上公之賞(5)。宜如陳崇言。”章下有司,有司請“還前所益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為宰衡(6),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稱‘敢言之(7)’。群吏毋得與公同名。出從期門二十人,羽林三十人(8),前后大車十乘。賜公太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二千戶,黃金印赤拔(9)。封公子男二人,安為褒新侯(10),臨為賞都侯(11)。加后聘三千七百萬,合為一萬萬,以明大禮。”太后臨前殿(12),親封拜。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后,如周公故事。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愿獨受母號,還安、臨印拔及號位戶邑。事下大師光等,皆曰:“賞未足以直(值)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莽求見固讓。太后下詔曰:“公每見,叩頭流涕固辭,今移病,固當聽其讓,令視事邪?將當遂行其賞,遣歸就第也?”光等曰:“安、臨親受印韨,策號通天(13),其義昭昭。黃郵、召陵、新野之田為人尤多,皆止于公,公欲自損以成國化,宜可聽許。治平之化當以時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納征錢,乃以尊皇后,非為公也。功顯君戶,止身不傳。褒新、賞都兩國合三千戶,甚少矣。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信(伸)主上之義。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節承制,詔公亟入視事。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奏可。
(1)有:為也。(2)伊尹:商初大臣。曾輔佐商湯、太甲等。(3)阿衡;官名。職掌輔導帝王。(4)太宰:官名。百官之首長,輔佐帝王。(5)上公:傳說是周代官階的最高級別(九級)。(6)加:謂加官銜。(7)敢言之:漢代掾吏對長官陳辭或報告的套語。(8)期門、羽林:皆是漢帝的護衛部隊。(9)韨(fù):系印紐的絲帶。(10)安:王安。王莽第三子。(11)臨:王臨。王莽第四子。(12)前殿:未央宮的大殿。(13)策號:指君賜臣之爵、官、名等稱號。
莽乃起視事,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猝)之夜(1),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庚申拜為大司馬(2),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為太傅(3),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穀梁傳》曰(4):‘天子之宰,通于四海(5)。’臣愚以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臣莽無兼官之材,今圣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6)’,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太后詔曰:“可。韨如相國,朕親臨授焉。”莽乃復以所益納征錢千萬,遺與長樂長御奉共(供)養者(7)。太保舜奏言:“天下聞公不受千乘之土(8),辭萬金之幣,散財施予千萬數,莫不鄉(向)化。蜀郡男子路建等輟訟慚作而退(9),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10)!宜報告天下。”奏可。宰衡出,從大車前后各十乘,直事尚書郎、侍御史、謁者、中黃門、期門羽林(11)。宰衡常持節,所止,謁者代持之。宰衡掾史秩六百石,三公稱“敢言之”。
(1)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戊午:六月二十六日。倉猝:指哀帝死亡。漢大喪常稱“倉猝”。(2)庚申:六月二十八日。(3)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4)《穀梁傳》:又稱《春秋穀梁傳》。儒家經典之一。(5)“天子之宰”二句:見《穀梁傳》僖公九年及三十年。宰:治也。(6)御史:官名。此似指符璽御史。(7)長樂長御:太后之長御。(8)千乘:指小國。千乘之土:謂相當于小國的封地。(9)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10)文王:周文上姬昌。虞、芮:古代二小國名。虞在今山西平陸北。芮在今陜西大荔縣境。相傳虞、芮兩君爭田,前往周文王請求公斷。進入周境,見周民事事謙讓,慚愧返回而不再爭。 (11)直事:值班辦事。尚書郎:官名。即分曹辦事的尚書。
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1),為學者筑舍萬區(2),作市、常滿倉(3),制度甚盛。立《樂經》(4),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5),及有逸《祀》、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6),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7)。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群臣奏言:“昔周公奉繼體之嗣(8),據上公之尊,然猶七年制度乃定。夫明堂、辟雍,墮廢千載莫能興,今安漢公起于第家,輔翼陛下,四年于茲,功德爛然。公以八月載生魄庚子奉使(9),朝用書臨賦營筑(10),越若翊辛丑(11),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眾并集,平作二旬(12),大功畢成。唐虞發舉,成周造業(13)誠亡(無)以加。宰衡位宜在諸侯王上,賜以束帛加壁(14),大國乘車、安車各一,驪馬二駟(15)。”詔曰:“可。其議九錫之法。”
(1)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等大典都在此舉行。辟雍:大學。靈臺:天文氣象臺。(2)區:小房間。(3)市:交易場所。常滿倉:即常平倉。朝廷為儲糧、調節糧價而設的糧倉。(4)《樂經》:儒家經典之一。原文早佚,此為擬設。(5)一藝:一經。教授:指博士。(6)逸《禮》:指《儀禮》以外的古文《禮》,有三十九篇。古《書》:指《尚書》十九篇以外的古文《尚書》,有十六篇。《毛詩》:即流行于今的《詩經》。《周官》:即《周禮》。《爾雅》:我國最早的字典。十九篇。圖讖(chèn):指讖書。鐘律:樂理之類。月令:記述陰歷時令及有關事務的書。《史篇》:又稱《史籀篇》。字書。已佚。(7)公車:漢代官署名。設公車令,負責接待上書和應召者。(8)繼體:繼位。(9)載生魄:月開始發光。往往指陰歷初二日或初三日。(10)朝用書:早上用登記勞役的簿。臨賦:監督服役者。(11)若:指上文“載生魄庚子”。翌(yì):明天。(12)平:當作“丕”(王念孫說)。大也。(13)成周造業:指周公經營洛邑,建王城與成周城。(14)束帛:古時帛五匹為一束,作為聘問、賞賜用的禮物。璧:玉制的禮器。平圓形,正中有孔。(15)驪馬:黑色的馬。駟:馬四匹稱一駟。冬,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且盡。
五年正月(1),祫祭明堂(2),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禮畢,封孝宣曾孫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3),余皆益戶賜爵,金帛之賞各有數(4)。是時,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于安漢公。于是莽上書曰:“臣以外屬,越次備位,未能奉稱。伏念圣德純茂,承天當古,制禮以治民,作樂以移風,四海奔走,百蠻并臻(5),辭去之日,莫不隕涕,非有款誠,豈可虛致(6)?自諸侯王已(以)下至于吏民,咸知臣莽上與陛下有葭莩之故(7),又得典職,每歸功列德者,輒以臣莽為余言。臣見諸侯面言事于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慚愧也。雖性愚鄙,至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今天下治平,風俗齊同,百蠻率服,皆陛下圣德所自躬親,太師光、太保舜等輔政佐治,群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間至致此焉。臣莽實無奇策異謀。奉承太后圣詔,宣之于下,不能得什(十)一;受群賢之籌畫,而上以聞,不能得什伍(十五)。當被無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領須臾者(8),誠上休陛下余光(9),而下依群公之故也。陛下不忍眾言,輒下其章于議者。
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今大禮已行,助祭者畢辭,不勝至愿,愿諸章下議者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制禮作樂事。事成,以傳示天下,與海內平(評)之。即有所間非(10),則臣莽當被洼上誤朝之罪;如無他譴,得全命賜骸骨歸家,避賢者路,是臣之私愿也。惟陛下哀憐財(裁)幸!”甄邯等白太后,詔曰:“可。唯公功德光于天下,是以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諸生、吏民翕然同辭,連守闕庭,故下其章。諸侯、宗室辭去之日,復見前重陳,雖曉喻罷遣,猶不肯去。告以孟夏將行厥賞(11),莫不歡悅,稱萬歲而退。今公每見,輒流涕叩頭言愿不受賞,賞即加不敢當位。方制作未定,事須公而決,故且聽公。制作畢成,群公以聞,究于前議,其九錫禮儀亟奏。”
(1)五年:元始五年(公元5)。(2)祫(xiá)祭:帝王、諸侯于宗廟的一種大祭禮。(3)此處所記,與《平帝紀》、《王子侯表》所記,頗有出入。(4)數:差別。(5)百蠻:指各少數民族。(6)虛致:虛辭招致。(7)葭莩(jiā fú):蘆葦中的薄膜,常用以比喻親屬關系。(8)保首領:舊時作官朝不保夕,故以此語表示暫且保全生命和官職。(9)休:托庇承蔭之意。(10)間(jiàn)非:非議。(11)盂夏:夏季第一個月。即陰歷四月。
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張純等九百二人皆曰(1):“圣帝明王招賢勸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2),則有九錫登等之寵。今九族親睦,百姓既章(3),萬國和協,黎民時雍(4),圣瑞畢溱(臻),太平已洽,帝者之盛莫隆于唐虞,而陛下任之;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謂異時而興,如合符者也。謹以《六藝》通義(5),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于今者,為九命之錫。臣請命錫。”奏可。策曰:
(1)議郎:官名。顧問應對。屬郎中令(光祿勛)。張純:京兆杜陵人。繼承祖爵富平侯。(2)九命上公:周代官爵分九個等級,稱九命。最高的是上公九命。(3)百姓:此指貴族。章:明也。(4)雍:和也。(5)《六藝》:《六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及《樂經》。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1),太皇太后臨于前殿,延登,親詔之曰:公進,虛聽朕言。前公宿衛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納策盡忠,白誅故定陵侯淳于長,以彌(弭)亂發奸,登大司馬,職在內輔(2)。孝哀皇帝即位,驕妾窺欲,奸臣萌亂,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僭坐(座)。自是之后,朝臣論議,靡不據經。以病辭位,歸于第家,為賊臣所陷。就國之后,孝哀皇帝黨寤(悟),復還公長安,臨病加劇,猶不忘公,復特進位。是夜倉卒(猝),國無儲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朕惟定國之計莫宜于公,引納于朝,即日罷退高安侯董賢,轉漏之間(3),忠策輒建,納紀咸張。綏和、元壽,再遭大行,萬事畢舉,禍亂不作。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欽承神祇,經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眾方輯(集)。《詩》之靈臺(4),《書
網友關注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三根綠枝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烏木馬的故事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墳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上帝的食物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老漢倫克朗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麥穗的故事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駝背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精品推薦
- 臨夏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
- 澳門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3/28℃
- 木壘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氣溫:17/9℃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溫泉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策勒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高雄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6℃
- 臺中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