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武都郡(1),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縣九:武都(2),東漢水受氐道水(3),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澤在縣西。莽曰循虜。上祿(4),幫道(5),莽曰善治。河池(6),朱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里。莽曰樂平亭。平樂道(7),沮(8),沮水出東狼谷(9),南至沙羨南入江(10),過郡五(11),行四千里,荊州川。嘉陵道(12),循成道(13),下辨道(14)。莽曰楊德。
(1)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及陜西省西南一小部分。郡治武都。(2)武都:故城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約五十里,今武都縣北約百里。(3)東漢水:“東”字后人所加(王念孫說)。(4)上祿: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約五十里。(5)故道:故城在今陜西字雞市西南。(6)河池:故城在今甘肅徽縣西北數里。(7)平樂道:故城在今甘肅武都縣東北約百里。(8)沮:故城在今陜西略陽縣東約五十里。(9)東狼谷:在今陜西鳳縣東南。(10)沙羨:江夏郡縣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西。(11)過郡五: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12)嘉陵道:故城在今陜西略陽縣北。(13)循:“修”之訛。修成道:故城在今甘肅成縣東南四十余里。(14)下辨道: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北二十余里。
隴西郡(1)。秦置(2)。莽白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縣十一:狄道(3),白石山在東。莽曰操虜。上邦(4),安故(5),氏道(6),《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莽曰亭道。首陽(7),《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8),過郡四(9),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10),莽曰德道。大夏(11),莽曰順夏。羌道(12),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13),過郡三(14),行六百里。襄武(15),莽曰相桓。臨洮(16),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17)。《禹貢》西頃山在縣西(18),南部都尉治也。西(19)。《禹貢》嶓冢山(20),西漢所出(21),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22),過郡四(23),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1)隴西郡:屬涼州刺史部。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郡治狄道。郡因在隴坻西而得名。(2)秦置: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屬漢。(3)狄道:故城即今甘肅臨洮縣治。(4)上邦(guī):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5)安故:故城在今甘肅臨桃縣南約四十里。(6)氏道:在今甘肅武山縣東南。(7)首陽:故城在今甘肅渭源城東北。(8)船司空:故城在今陜西潼關縣北。(9)過郡四:隴西、天水、右扶風、京兆尹。(10)予道:地點無考。(11)大夏:故城在今甘肅廣河縣西郊。(12)羌道:在今甘肅舟曲北。(13)陰平:故城在今甘肅文縣西郊。(14)過郡三:“三”當作“二”。即隴西、廣漢。(15)襄武:故城在甘肅隴西縣東南郊。(16)臨洮:故城即今甘肅岷縣治。(17)抱罕: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北。(18)西傾山:在今甘肅碌曲縣西,甘、青界上。(19)西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南約百里。(20)嶓冢山:在今天水市南。(21)西漢:西漢水。(22)江州:故城在今四川重慶市江北。(23)過郡四:隴西、武都、廣漢、巴郡。
金城郡(1),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縣十三:允吾(2),烏亭逆水出參街谷(3),東至枝陽入湟(4)。莽曰修遠。浩(5),浩水出西塞外(6),東至允吾人湟水。莽曰興武。令居(7),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莽曰罕虜。枝陽(8),金城(9),莽曰金屏。榆中(10),枹罕(11)。白石(12),離水出西塞外(13),東至枹罕入河。莽曰順礫。河關(14),積石山在西南羌中(15)。河水行塞外(16),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17),行九千四百里。破羌(18),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19),允街(20),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遠。臨羌(21)。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22)。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莽曰鹽羌。
(1)金城郡:轄境在今甘肅蘭州市至青海西寧市等地區。郡治允吾。郡名金城,有兩解:一是堅固之意(金城湯池);一是五行說之西方曰金。(2)允吾:故城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3)烏亭逆水:今莊浪河。參街谷: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南。(4)枝陽:故城在今蘭州市西北約百里。湟水:今湟水。(5)浩(gè mén):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西南,大通河東岸。(6)浩、水:今大通河。(7)令居: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西約四十里。(8)枝陽:故城在今甘肅蘭州市西北約百里。(9)金城:故城在今甘肅蘭州市西偏北,約四十里。(10)榆中:故城在今甘肅榆中縣北偏西。(11)枹罕: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北二十余里。(12)白石: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南數里。(13)離水:今大夏河。(14)河關:故城在今青海同仁縣北。(15)積石山:今阿尼瑪卿山。(16)河水:今黃河。(17)過郡十六:王鳴盛曰,當為金城、天水、武威、安定、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西河、上郡、河東、馮詡、河南、河內、魏郡、巨鹿、東郡、清河、平原、信都、勃海,凡二十三郡;此言“十六”,疑有闕漏。(18)破羌:故城在今青海民和縣西北。(19)安夷:故城在今西寧市東南七十里。(20)允街: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南約八十里。(21)臨羌:故城在今青海湟源縣東南約十里。(22)仙海:今名青海。鹽池:在今青海北。
天水郡(1),武帝元鼎三年置(2)。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3)。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4),莽曰平相。街泉(5),戎邑道(6),莽曰填戎亭。望垣(7),莽曰望亭,罕開(8),綿諸道(9),阿陽(10),略陽道(11),冀(12),《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13),屬國都尉治滿福(14)。莽曰紀德。成紀(15),清水(16),莽曰識睦。奉捷(17),隴(18),豲道(19),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干(20)。莽曰蘭盾。
(1)天水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郡治平襄。(2)元鼎三年置:析隴西置天水郡。(3)明帝改曰漢陽:此六字恐非班氏原注。(4)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縣西。(5)街泉: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東南。(6)戎邑道:故城在今甘肅張家回族自治縣西。(7)望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北。(8)罕開(qian):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東南。(9)綿諸道:故城在今甘肅天水縣。(10)阿陽:故城在今甘肅靜寧縣西南約十里。(11)略陽道: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西南。(12)冀:故城在今甘肅甘谷縣。(13)勇士:故城在今甘肅榆中縣北。(14)滿福:此城隸于勇士縣。屬國都尉治。(15)成紀: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西北。(16)清水:故城在今甘肅清水縣城北。(17)奉捷:地點無考。(18)隴:故城即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治。(19)豲(huán,又讀yuán)道:故城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南。(20)蘭干:地點無考。
武威郡(1),故匈奴休屠王地(2)。武帝大初四年開(3)。莽曰張掖。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縣十:姑臧(4),南山(5),谷水所出(6),北至武威入海(7),行七百九十里。張掖(8),武威(9),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休屠(10),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11)。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12),莽曰播德。鸞烏(13),撲(14),莽曰敷虜。媼圍(15),蒼松(16),南山,松陜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17)。莽曰射楚。宣威(18)。
(1)武威郡:轄境在今甘肅省中部。郡治武威。(2)休屠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來降,次年置五屬國以處之。(3)太初四年開:近人勞斡據《居延漢簡》推定武威置郡,早不得逾無風三年十月,晚不得逾地節三年五月。施之勉也作了考辨,斷定武帝時未置武威郡。(4)姑臧:故城即今甘肅武威縣治。(5)南山:今祁連山脈的一部分。在今武威縣南。(6)谷水:其中一段今名石羊河。(7)海:指漢代休屠澤。在今民勤縣東北。(8)張掖: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偏北。(9)武威:故城在今甘肅民勤縣東北約百里。(10)休屠:故城在今甘肅武威縣北約六十里。(11)熊水障:地點無考。(12)拓次:在今甘肅武威縣東南。(13)烏:當作“鳥”、《居延漢簡》為“鳥”。王先謙、陳直皆說作“鳥”。鸞鳥:故城在今甘肅武威縣南約六十里。(14)撲(púhuán):故城在今甘肅古浪縣東北約八十里。“撲”一作“樸”。(15)媼圍:故城在今甘肅皋蘭縣城西北。 (16)蒼松:故城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北約五十里。(17)(松陜水)北至揟次入海:松陜水不長,北人沙漠,非入休屠澤。(18)宣威:故城在今甘肅民勤縣西南約三十里。
張掖郡(1),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設屏。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縣十:得(2),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3)。羌谷水出羌中(4),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5),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6),莽曰渠武。刪丹(7),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8)。莽曰貫虜。氏池(9),莽曰否武。屋蘭(10),莽曰傳武。日勒(11),都尉治澤索谷(12)。莽曰勒治。驪靬(13),莽曰揭虜。番和(14),農都尉治。莽曰羅虜。居延(15),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顯美(16)。
(1)張掖郡:轄境在今甘肅省中部及內蒙古西部。郡治得。(2)(lù)得:故城在今付肅張掖縣西北。(3)樂涫:故城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南。(4)羌谷水:其中得以下西北流一段,今名黑河。(5)過郡二:張掖、酒泉。(6)昭武:故城在今甘肅臨澤縣北偏東。(7)刪丹:故城即今甘肅山丹縣治。(8)合黎:水名。流域不明。(9)氏池:故城在今甘肅民樂縣。(10)屋蘭:故城在今甘肅張掖縣東約四十里。(11)日勒:故城在今甘肅山丹縣東南百余里。(12)澤(duó)索谷:地點不明。(13)驪靬(jiān)故城在今甘肅永昌縣南。(14)番和:故城在今甘肅永昌縣城附近。(15)居延:故城在今內蒙古額爾納旗。(16)顯美:在今甘肅永昌縣東南。
酒泉郡(1),武帝太初元年開(2)。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縣九:祿福(3),呼蠶水出南羌中(4),東北至會水入羌谷。莽曰顯德。表是(5),莽曰載武。樂涫(6),莽曰樂亭。天(7),玉門(8),莽曰輔平亭。會水(9),北部都尉治偃泉障(10)。東部都尉治東部障(11)。莽曰蕭武。池頭(12),綏彌(13),干齊(14)。西部都尉治西部障(15)。莽曰測虜。
(1)酒泉郡:轄境在今甘肅省西部,郡治祿福。(2)太初元年開:據施之勉考證,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乃武帝元鼎六年最先開。(3)祿福:故城即今甘肅酒泉縣治。(4)呼蠶水:其中酒泉以上一段今稱北大河。(5)表是:故城在今甘肅高臺縣西約四十里。(6)樂涫:故城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南約百里。(7)天(yī)在今甘肅玉門市南。(8)玉門: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約五十里。(9)會水:故城在今甘肅金塔縣東南約八十里,長城遺址北。(10)偃泉障:在今付肅金塔縣東北百余里。 (11)東部障:在漢會水縣東十余里,今金塔縣東南約百里。(12)池頭: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疏勒河鎮附近。(13)綏彌:在今甘肅酒泉縣東。 (14)干齊: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低窩鋪附近。 (15)西部障:故址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玉門鎮以西十余里。
敦煌郡(1),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2)。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3),有蒲昌海(4)。莽曰敦德(5)。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縣六:敦煌(6),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7)。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8)。莽曰敦德(9)。冥安(10),南籍端水出南羌中(11),西北入其澤(12),溉民田。效榖(13),淵泉(14),廣至(15),宜禾都尉治昆侖障(16)。莽曰廣桓。龍勒(17)。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18)。氏置水出南羌中(19),東北入澤,溉民田(20)。
(1)敦煌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最西部。郡治敦煌。(2)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武紀》言元狩二年分酒泉置敦煌郡。施之勉考證,元鼎六年始開酒泉郡,《武紀》所言有誤;敦煌郡之置,疑在太初元年,因為《紀》與《志》皆言及太初元年蝗從東方飛至敦煌,《劉屈氂傳》言征和二年徙罪犯于敦煌郡,則敦煌郡決非武帝后元年置。(3)關外:指玉門關之外。白龍堆沙:指玉門關迤西數百里的大沙磧。(4)蒲昌海:一名“鹽澤”。今稱羅布泊。(5)敦德:陳直考定,王莽始建國元年改敦煌為文德,繼又改文德為敦德。(6)敦煌:故城疑即今甘肅敦煌縣西十余里的七里鎮。(7)中部都尉:敦煌郡有四個都尉,玉門關、陽關兩都尉在西,宜禾都尉在東,此都尉以居中而名“中部”。凡一郡有兩個以上都尉的,往往以東、西、北、中為名。步廣: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東北約百里。候官:據王國維考證,候官乃邊郡都尉的屬員,其下管轄烽燧若干。敦煌郡中部都尉轄有平望、步廣二候官,玉門都尉轄有大煎都、玉門二候官。(參見《觀堂集林》卷十七《流沙墜簡序》)(8)杜林:東漢初人,治《尚書》,長于文字學。《志》引杜林說唯此一條。瓜州:春秋時“允姓之戎”的居地。因當地產好瓜而得名。(9)敦德:據出土漢簡,脫一“亭”字。《志》載王莽所改郡縣名,凡郡縣同名者,縣下都有一“亭”字。(10)冥安: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約百里。(11)南:衍字(王念孫說)。籍端水:今疏勒河。其經流歷代有變遷。(12)其:此字衍(朱一新說)。澤:指東西六十里、南北六十里的冥澤。在冥澤縣境(譚其驤說),今安西縣東百里外。(13)效榖: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西。《漢書》顏注本有云:師古曰:本魚澤障也。桑欽說孝武元封六年濟南崔不意為魚澤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為縣名。”胡渭云:“‘師占曰’三字,后人妄加,此非師古所能引也。《地理志》引桑欽者六,皆班氏原注,此桑說亦必班注。”胡氏說是。所謂“魚澤尉”,當系障塞尉之一。設效榖縣后,魚澤障并未撤銷,并有侯官,《孫寶傳》載哀帝時尚書仆射唐林左遷敦煌魚澤障候,“候”即候官。據出土漢簡,東漢明帝水平中仍有魚澤尉。(14)淵泉: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百余里橋灣附近。(15)廣至:故城即今甘肅安西縣南破城子。(16)昆侖障:故城疑在今安西縣城南郊。《后漢書》作“昆侖塞”。據出土漢簡廣至縣境有三個障塞:西為昆侖,次東為美稷,又東為廣漢,此三障與效谷縣境內之魚障、宜禾二障,都隸屬于宜禾都尉。宜禾都尉的治所,兩漢時期先后有三處:初治宜禾障,次徙治昆侖障,東漢明帝水平中又徙治塞外之伊吾。(17)龍勒:故城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南湖附近。縣因東南一百六十五里的龍勒山而得名。(18)陽關:故址在龍勒故城西六里,今古董灘、紅山口一帶。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玉門關:故址即今甘肅敦煌縣西北二百里小方盤城,東南距陽關一百四十里。(19)氐置水:今黨河。(20)本《志》京兆尹、河南郡、濟陰郡、勃海郡、越雟郡、敦煌郡等的注釋,參考了譚其驤《漢書地理志選釋》(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編》第一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9月)。
安定郡(1),武帝元鼎三年置(2)。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高平(3),莽曰蒲睦。復累(4),安俾(5),撫夷(6),莽曰撫寧。朝那(7),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8),開頭山在西(9),《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10),過郡三(11),行千六十里,雍州川。臨涇(12),莽曰監涇。鹵(13),灈水出西。烏氏(14),烏水出西(15),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16),《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17),參(18),主騎都尉治。三水(19),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莽曰廣延亭。陰槃(20),安武(21),莽曰安桓。祖厲(22),莽曰鄉禮。愛得(23),眴卷(24),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彭陽(25),鶉陰(26),月氏道(27)。莽曰月順。
(1)安定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部,寧夏南部,以及內蒙古騰格里沙漠一部分。郡治高平。自隴西至安定八郡,皆屬涼州刺史部。(2)元鼎三年置:析北地郡置安定郡。(3)高平:故城即今寧夏固原縣治。(4)復累:地點無考。(5)安俾:地點無考。(6)撫夷:故城在今甘肅鎮原縣北。(7)朝那:故城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約五十里。(8)涇陽:故城在今甘肅平涼縣西北約五十里。(9)開頭山:在今六盤山東。(10)陽陵:故城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11)過郡三:安定、扶風、馮翊。(12)臨涇:故城在今甘肅鎮原縣東南約六十里。(13)鹵縣:地點無考。(14)烏氏(zhī):故城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約八十里。(15)烏水:今清水河。 (16)陰密:故城在今甘肅靈臺縣西五十里。(17)安定:故城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約六十里。(18)參:在今慶陽縣西北。(19)三水:故城在今寧夏同心縣東約百里。(20)陰槃:故城在今甘肅寧縣南。(21)安武:故城在今甘肅鎮原縣西南約二十里。(22)祖厲:故城在今甘肅靖遠縣東南部城驛附近。(23)愛得:在今甘肅涇川縣東南。(24)眴卷:故城在今寧夏中寧縣東北數十里。(25)彭陽:故城在今甘肅鎮原縣東南約三十里。(26)鶉陰:在今甘肅景泰縣東南。(27)月氏道:在今寧夏固原縣西南。
北地郡(1),秦置(2)。莽曰威成(3)。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具十九:馬領(4),直路(5),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6),莽曰威成亭(7)。富平(8),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9),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10)。莽曰令周。昫衍(11),方渠(12),除道(13),莽曰通道。五街(14),莽曰吾街。鶉孤(15),歸德(16),洛水出北蠻夷中(17),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回獲(18),略畔道(19),莽曰延年道。泥陽(20),莽曰泥陰。郁郅(21),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苑官(22)。莽曰功著。義渠道(23),莽曰義溝。弋居(24),有鹽官。大要(25),廉(26)。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1)北地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北部、寧夏北部;以及陜西西部部分地區。郡治,秦時治義渠,漢代治馬領。(2)秦置:秦昭王伐滅義渠,于是有北地郡。(3)威成:王先謙曰,《河水注》莽名郡為“威戎”,疑“戎”是也。(4)馬領:故城在今甘肅環縣東南約百里。(5)直路:故城在今陜西富縣西約七十里。(6)靈武:故城在今寧夏賀蘭縣西北。(7)威成亭:《水經注》作“威戎亭”。(8)富平:故城在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十余里。(9)靈州:即今寧夏永寧縣。(10)河奇苑、號非苑:漢代六牧師苑之二。牧師苑,有牧師苑官,《百官表》太仆有邊郡六牧師苑令丞。《志》注,除此二苑外,尚有歸德縣堵苑、白馬苑,西河郡鴻門縣天封苑,另有《說文》載苑,出土漢簡有堅年苑。六郡牧師苑,今可考者僅兩郡,三十六苑今可考者僅七苑。(陳直說)(11)昫衍:在今寧夏鹽池縣東南。(12)方渠:故城在今寧夏環縣東南約六十里。(13)除道:地點無考。(14)五街:地點無考。(15)鶉孤:故城在今甘肅徑川縣東南約六十里。(16)歸德:在今陜西吳旗縣西北。(17)洛水:即今洛河。 (18)回獲:地點無考。(19)略畔道:漢城出土有“略畔之丞”印,不稱道。故城在今甘肅合水縣北約十里。(20)泥陽:故城在今甘肅寧縣東南五十里泥陽里。(21)郁郅:故城即今甘肅慶陽縣治。(22)牧師苑官:牧師苑的長官。陳直曰:“牧師苑與牧師苑官,有不可分割之關系,至班固撰書時,牧師苑之制度久廢,僅就所知者加以紀錄,故注文或稱苑名,或稱牧師苑官,即此之故。”(23)義渠道:故城在今甘肅寧縣西北約七十里。(24)弋居:在今甘肅寧縣南。(25)大要:在今甘肅寧縣城東南。(26)廉:故城在今寧夏銀川市西北約十里。(27)卑移山:今賀蘭山。
上郡(1),秦置(2),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3)。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4)。屬并州(5)。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縣二十三:膚施(6),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7)。獨樂(8),有鹽官。陽周(9),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木禾(10),平都(11),淺水(12),莽曰廣信。京室(13),莽曰積粟。洛都(14),莽曰卑順。白土(15),圜水山西(16),東入河。莽曰黃土。襄洛(17),莽曰上黨亭。原都(18),漆垣(19),莽曰漆墻。奢延(20),莽曰奢節。雕陰(21),推邪(22)莽曰排邪。楨林(23),莽曰楨干。高望(24),北部都尉治。莽曰堅寧。雕陰道(25),龜茲(26),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定陽(27),高奴(28),有洧水,可燃(29),莽曰利平。望松(30),北部都尉治。宜都(31)。莽曰堅寧小邑。
(1)上郡:轄境在今陜西省北部,及內蒙古一小部分。郡治膚施。(2)秦置:秦昭王三年置上郡。(3)七月:《異姓諸侯王表》作元年八月,《高紀》作二年六月。據《高紀》及《韓信傳》,二年春,漢王部五諸侯兵伐楚,翟王董翳實從至彭城。四月彭城之故,漢大敗,翟王翳與塞王司馬欣等降楚,而后除翟國為上郡,《高紀》為是。(4)匈歸障:此處脫“莽曰增山”四字(錢玷說)。(5)屬并州:本屬涼州,武帝后屬并州。(6)膚施: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東南。(7)帝水:今榆林河。原水:今無定河。(8)獨樂:故城在今陜西米脂西北約五十里。(9)陽周:故城在今陜西子長縣西北約八十里。(10)木禾:地點無考。(11)平都:在今陜西子長縣西南。(12)淺水:在今陜西黃陵縣西北。(13)京室:地點無考。(14)洛都:地點無考。(15)白土:故城在今陜西神木縣西。(16)圜水:今禿尾河。(17)襄洛:故城在今陜西甘泉縣西百余里襄洛鎮。(18)原都:地點無考。(19)漆垣:故城在今陜西銅川市西北約七十里。(20)奢延:故城在今陜西靖邊縣西北約六十里。(21)雕陰:故城在今陜西富縣北三十余里。 (22)推邪:地點無考。(23)楨林: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南八十余里。(24)高望:故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北(偏西)約百余里。(25)雕陰道:在今陜西甘泉縣西。(26)龜茲: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北數十里、長城遺址北。(27)定陽:故城在今陜西延安市東有南泥灣附近。(28)高奴:故城在今陜西延安市北郊。(29)浦水:今延河。洧水可燃:是指洧水上有石油,可以燃燒。《水經注》卷三云:“河水南過上郡高奴縣,東有清水,《漢書地理志》謂之洧水,故云“高奴縣有情水肥可燃。”陳直指出,“《地理志》原注‘洧水’下當脫‘肥’字;這是我國石油礦最早之記載”。(30)望松:地點無考。(31)宜都:地點無考。(32)堅寧小邑:疑有誤。《水經注》“堅寧”下有“亭”字。
西河郡,(1)武帝元朔四年置。(2)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并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縣三十六:富昌,(3)有鹽官,莽曰富成。騶虞(4),鵠澤(5),平定(6),莽曰陰平亭。美稷(7),屬國都尉治。中陽(8),樂街(9),莽曰截虜。徒經(10),莽曰廉恥。皋狼(11),大成(12),莽曰好成。廣田(13),莽曰廣翰。圜陰 (14),惠帝五年置。莽曰__方陰。益闌(15),莽曰香闌。平周(16),鴻門 (17),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藺(18),宣武(19),莽曰討貉。干章(20),增山(21),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陽(22),廣衍(23),武車(24),莽曰桓車。虎猛(25),西部都尉治。離石(26),榖羅(27),武澤在西北。饒(28),莽曰饒衍。方利(29),莽曰廣德。隰成(30),莽曰慈平亭。臨水(31),莽曰監水。土軍(32),西都(33),莽曰五原亭。平陸(34),陰山(35),莽曰山寧。觬是(36),莽曰伏觬。博陵(37),莽曰助桓。鹽官(38)。
(1)西河郡:轄境在今山西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及內蒙古一部分。郡治平定。(2)元朔四年置:全祖望曰:“戰國魏郡,文侯以來即有之;然魏之西河,自焦虢桃林之塞,西抵關洛,其界最廣。秦以其東界并入內史,而西界并入上郡;漢分置,特秦上郡所屬地耳,東界則別置宏農。(3)富昌: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南約三十里。(4)騶虞:地點無考。(5)鵠澤:地點無考。(6)平定: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南約百里。(7)美稷: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約四十里。(8)中陽:故城即今山西中陽縣治。(9)樂街:地點無考。(10)徒徑:地點無考。(11)皋狼:故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 (12)大成: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東南約七十里。(13)廣田:地點無考。(14)圜陰:故城在今陜西神木縣南約百里。縣在圓水(今禿尾河)之陰。(15)益闌:地點無考。(16)平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縣西。 (17)鴻門: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東北。(18)藺:故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 (19)宣武:地點無考。(20)千章:地點無考。(21)增山:故城在今內蒙古東勝縣西約七十里。(22)圜陽:故城在今陜西佳縣西北。(23)廣衍:地點無考。(24)武車:地點無考。(25)虎猛:故城在今內蒙古伊全霍洛旗西南約七十里。(26)離石:故城即今山西離石縣治。(27)羅:故城在今內蒙占準格爾旗西南約七十里。(28)饒:地點無考。(29)方利:地點無考。(30)隅(xi)成:故城在今山西柳林縣西。(31)臨水:故城在今山西臨縣東北約五十里。(32)土軍:故城即今山西石樓縣治。(33)西部:地點無考。 (34)平陸:地點無考。(35)陰山:故城在今陜西宜川縣東北約十里。 (36)觬(ni)是:地點無考。(37)博陵:地點無考。(38)鹽官:地點無考。
朔方郡(1),武帝無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窺渾。莽曰溝搜。屬并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縣十:三封(2),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3),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4),臨河(5),莽曰監河。呼遒(7),窳渾(7),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8),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9)。沃野(10),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11),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12),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1)朔方郡:轄境相當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郡治朔方。(2)三封:故城在今內蒙占瞪口縣西北約八十里。(3)朔方:故城在今內蒙占杭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4)修都: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三十余里。(5)臨河: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東北約百里。(6)呼遒: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偏東,在朔方故城東南。(7)窳(yu)渾: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西南近百里。(8)渠搜:故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在故朔方與呼遒之間。(9)莽曰渠搜:其下脫“亭”字(王先謙說)。(10)沃野:故城在今內蒙古臨河縣西南約六十里。(11)廣牧:故城在今內蒙占五原縣南五十余里。(12)臨戎:故城在今內蒙古磴口縣北約三十里。
五原郡(1),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稠陽。莽曰獲降。屬并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縣十六:九原(2),莽曰成平。固陵(3),莽曰固調。五原(4),莽曰填河亭。臨沃(5),莽曰振武。文國(6),莽曰繁聚。河陰(7),蒲澤(8),屬國都尉治。南興(9),莽曰南利。武都(10),莽曰桓都。宜梁(11),曼柏(12),莽曰延柏。成宜(13),中部都尉治原高(14),西部都尉治田辟(15),有鹽官。莽曰艾虜。稠陽(16),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17),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18),西安陽(19),莽曰鄣安。河目(20)。
(1)五原郡:轄境相當于今內蒙古河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拉特、準格爾等旗地。郡治九原。(2)九原: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3)固陵:地點無考。(4)五原:在九原故城西北,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5)臨沃: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故九原城東南。(6)文國:地點無考。(7)河陰:故城在今內蒙古達拉特旗西偏北。(8)蒲澤:地點無考。“蒱”,一作“蒲”。(9)南興: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約八十里。(10)武都:故城在今內蒙古東勝縣東北召坡附近。(11)宜梁: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故五原城西南。(12)曼柏:故城在今內蒙古東勝縣東北鹽店附近。(13)成宜: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百里,在故宜梁城西。(14)原商:當作“原亭”。在故成宜縣城東南。(15)田僻(bi):在故成宜縣城西北。(16)稒陽: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東約十里。(17)光祿城:在古稠陽城西北約百里,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約七十里。(18)莫:地點無考。(19)西安陽:故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六十里,故成宜城西。(20)河目:赦城在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
云中郡(1),秦置(2)。莽曰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六萬三千二百七十。縣十一(3):云中(4),莽曰遠服。咸陽(5),莽曰賁武。陶林(6),東部都尉治。楨陵(7),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8),沙陵(9),莽曰希恩。原陽(10),沙南(11),北輿(12),中部都尉治。武泉(13),莽曰順泉。陽壽(14)。莽曰常得。
(1)云中郡: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秦時轄境較大,西漢時縮小。郡治云中。(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始皇十三年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復以屬趙國,六年屬代國,十一年以邊郡收。(3)縣十一:秦時領縣十二,見《史記·周勃世家》。(4)云中: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約七十里。(5)咸陽:故城在今內蒙占上默特右旗東約三十里。(6)陶林: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 約七十里。(7)楨陵: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8)犢和:在今內蒙占土默特右旗西北。(9)沙陵: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北約十里。(10)原陽: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約十里。(11)沙南: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在故楨陵城西約十里。(12)北輿: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3)武泉:故城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約三十里。(14)陽壽:故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
定襄郡(1),高帝置(2)。莽曰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縣一十二:成樂(3),桐過(4),莽曰椅桐。都武(5),莽曰通德。武進(6),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代蠻。襄陰(7),武皋(8),荒于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水武。駱(9),莽曰遮要。定陶(10),莽曰迎符。武城(11)莽曰桓就。武要(12),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13),莽曰著武。復陸(14)。莽曰聞武。
(1)定襄郡:轄境相當于今內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清水河等一帶。邵治成樂。(2)高帝置:高帝六年分云中郡而置,屬代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成樂: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4)桐過:故城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西約四十里。(5)都武:地點無考。(6)武進: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東北六十余里。(7)襄陰:地點無考。(8)武皋:故城在今內蒙古卓資縣西約八十里。(9)駱:故城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西南約四十里。(10)定陶:當作“安陶”。故城在今內蒙古卓資縣西南約百里。 (11)武城:故城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北數里。(12)武要:故城在今內蒙古卓資縣西約四十里。(13)定襄:故城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東北約八十里。(14)復陸:地點無考。
雁門郡(1),秦置(2)。句注山在陰館(3)。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縣十四(4):善無(5),莽曰陰館。沃陽(6),鹽澤在東北(7),有長丞。西部都尉治(8),莽曰敬陽。繁畤(9),莽曰當要。中陵(10),莽曰遮害。陰館(11),樓煩鄉(12)。景帝后三年置。累頭山(13),治水所出(14),東至泉州入海(15),過郡六(16),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17)。樓煩(18),有鹽官。武州(19),莽曰桓州。汪陶(20),劇陽(21),莽曰善陽。崞(22),莽曰崞張。平城(22),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24),莽曰填狄亭。馬邑(25),莽曰章昭。強陰(26)。諸聞澤在東北(27)。莽曰伏陰。
(1)雁門郡:轄境在今山西省北部,及今內蒙古集寧市以南地區。郡治善無。(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仍屬趙國,六年屬代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句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4)縣十四:秦時領縣十六,見《史記·周勃世家》。(5)善無:故城在今山西右玉縣南。(6)沃陽:故城在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南五十余里。(7)鹽澤:今名岱海。在今內蒙古涼城縣東北。(8)西部都尉治:在故沃陽城北約三十里。(9)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南約四十里。(10)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魯縣北六十余里。(11)陰館:故城在今山西朔縣東南約七十里。(12)樓煩鄉:其上脫一“故”字。(13)累頭山:在故陰館縣西南,今山西寧武縣東北。(14)治水:今桑于河。(15)泉州:故城在今河北安次縣東南。(16)過郡六:過雁門、代郡、上谷;廣陽、漁陽,“六”當為“五”。(17)富代:《漯水注》作“富藏”。(18)樓煩:故城即今山西寧武縣治。(19)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云縣治。(20)汪陶:故城在今山西應縣西約十里。(21)劇陽:故城在今山西應縣東北約二十里。(22)崞: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十余里。(23)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數里。(24)埒:故城在今山西神池縣東北約十里。(25)馬邑:故城即今山西朔縣治。(26)強陰:故城在今內蒙古豐鎮縣西約六十里。(27)諸聞澤:今黃旗海。在今內蒙古集寧市東南約六十里。
代郡(1),秦置(2)。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3)。屬幽州(4)。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六萬八千七百五十四。縣十八:桑干(5),莽曰安德。道人(6),莽曰道仁。當城(7),高柳(8),西部都尉治。馬城(9),東部都尉治。班氏(10),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11),狋氏(12),莽曰狋聚。且如(13),于延水出塞外(14),東至寧入沽(15)。中部都尉治。平邑(16),莽曰平胡。陽原(17),東安陽(18),莽曰竟安。參合(19),平舒(20),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21)。莽曰平葆。代(22),莽曰厭狄亭。靈丘(23),滱河東至文安入大河(24),過郡五(25),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廣昌(26),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27),過郡三(28),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屏。鹵城(29)。虖池河東至參戶入虖池別(30),過郡九(31),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32),過郡六(33),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魯盾。
(1)代郡:西漢轄境相當今河北省懷安、蔚縣以西,山西省陽高、渾源以東的內、外長城間地,以及內蒙古興和、尚義縣境。郡治代縣。(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漢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為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六年仍為代國,武帝元鼎三年復故。(3)五原關:當為“五阮關”。故關在今河北易縣西(偏北)約七十里。常山關:在今河北淶源縣南(偏西)約五十里。(4)幽州:當為“并州”。(5)桑干: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東七十余里。(6)道人: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南約七十里。(7)當城: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七十余里。(8)高柳:故城即今山西陽高縣治。(9)馬城:故城在今河北懷安縣西北數里。(10)班氏: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南約六十里。(11)延陵:故城在今山西天鎮縣北約六十里。(12)狋(quān)氏: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東北。(13)且(jū)如:故城在今內蒙古尚義縣西約三十里。(14)于延水:今洋河。(15)寧:當作“廣寧”。沽:“治”之誤。(16)平邑:故城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北。(17)陽原: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西南約三十里。(18)東安陽:故城在今河北蔚縣西北約八十里。(19)參合: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南數里。(20)平舒:故城在今山西廣靈縣西數里。(21)沽:“治”之誤。治水,即桑干河。(22)代縣: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約三十里。(23)靈丘:故城在今山西靈丘縣東數里。(24)滱河:今唐河。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25)過郡五:代郡、常山、中山、涿郡、渤海。(26)廣昌:故城在今河北淶源縣北部。(27)淶水:今拒馬河。容城:故城在今河北雄縣西北。(28)過郡三:代郡、上谷、涿郡。(29)鹵城:故城在今山西繁峙縣東北約八十里。(30)鹵池河:今滹沱河。參戶:渤海郡的縣名。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北。別:別流。(31)過九郡:此及下文“過郡六”,可能有誤。二派相去不遠,不知何以有“九”、“六”之差。(32)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33)過郡六:可能有誤。
上谷郡(1),秦置(2)。莽曰朔調。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縣十五”(3):沮陽(4),莽曰沮陰。泉上(5),莽曰塞泉。潘(6),莽曰樹武。軍都(7),溫余水東至路(8),南入沽。居庸(9),有關。雊瞀(10),夷輿(11),莽曰朔調亭。寧(12),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13),莽曰長昌。廣寧(14),莽曰廣康。涿鹿(15),莽曰抪陸。且居(16),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17),莽曰榖武。女祁(18),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19)。莽曰下忠。
(1)上谷郡:轄境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及北京市延慶、昌平等縣。郡治沮陽。(2)秦置:戰國時燕置,秦、漢因之。初轄境較大,漢時縮小。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六年屬漢,仍屬燕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縣十五:《周勃傳》定上谷十二縣,可知秦領縣十二。《說文》上谷有縣,今《志》無。(4)沮陽: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5)泉上: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北。(6)潘: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西南。(7)軍都: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南。(8)溫:“漯”之訛。漯余水:今沙河。(10)居庸: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10)雊瞀(gòumào):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11)夷輿: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東。(12)寧:故城在今河北萬全縣。(13)昌平: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東北。(14)廣寧:故城在今河北張家口市。(15)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16)且居: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西,故茹縣東,(17)茹(縣):故城在河北宣比縣東南。(18)女祁:故城在今河北赤城縣南。 (19)下落:故城即今河北涿鹿縣治。
漁陽郡(1),秦置(2)。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縣十二:漁陽(3),沽水出塞外(4),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5),莽曰舉符。路(6),莽曰通路亭。雍奴(7),泉州(8),有鹽官。莽曰泉調。平谷(9),安樂(10),厗奚(11),莽曰敦德。獷平(12),莽曰平獷。要陽(13),都尉治。莽曰要術。白檀(14),洫水出北蠻夷(15)。滑鹽(16)。莽曰匡德。
(1)漁陽郡:轄境相當今北京市東部,天津市寶坻縣,河北省廊坊地區與承德地區西部。郡治漁陽。(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4)沽水:今白河、潮白河。(5)狐奴: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東北。(6)路:故城在今河北廊坊地區回族自治縣西北。(7)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東北。(8)泉州: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南。(9)平谷:故城在今北京市平谷縣東北郊。(10)安樂: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北郊。(11)厗:“虒”之誤。虒奚: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古北口。(12)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古北口內。(13)要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西北。(14)白檀: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北。故要陽東南。(15)洫水:“濡水”之誤。今灤河。(16)滑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南約四十里。
右北平郡(1),秦置(2)。莽曰北順。屬幽州。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縣十六:平剛(3),無終(4),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5),過郡二(6),行六百五十里。石成(7),廷陵(8),莽曰鋪武。俊靡(9),水南至無終東入庚(10),莽曰俊麻。(11),都尉治。莽曰裒睦。徐無(12),莽曰北順亭。字(13),榆水出東(14)。土垠(15),白狼(16),莽曰伏狄。夕陽(17),有鐵官。莽曰夕陰。昌城(18),莽曰淑武。驪成(19),大揭石山在縣西南(20)。莽曰揭石。廣成(21),莽曰平虜。聚陽(22),莽曰篤睦。平明(23)。莽曰平陽。
(1)右北平郡: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唐山地區西部與承德地區東部,天津市薊縣。遼寧省西部建昌、建平、凌源等縣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郡治平剛。(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平剛:故城在今遼寧凌源縣南郊。(4)無終:故城即今天津市薊縣治。(5)浭水:即庚水。今州河。(6)過郡二:右北平、漁陽。(7)石成:當作“石城”。故城在今遼寧建昌縣西。(8)廷陵:地點無考。(9)俊靡: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西北,今長城外。(10)水:今國河。(11):地點無考。(12)徐無: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東十余里。(13)字:在今河北平泉縣東北。(14)榆水:今大凌河。(15)土垠:故城在今河北豐潤縣東約十里。(16)白狼:故城在今遼寧建昌縣西北。(17)夕陽: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東南,豐潤縣北。(18)昌城:故城在今河北豐南縣西北郊。(19)驪成:地點無考。可能在河北青龍縣東南,山海關附近。(20)大揭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21)廣成:故城即今遼寧建昌縣治。(22)聚陽:地點無考。(23)平明:地點無考。
遼西郡(1),秦置(2)。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3)。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4):且慮(5),有高廟。莽曰慮。海陽(6),龍鮮水東入封大水(7)。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新安平(8),夷水東入塞外。柳城(9),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北入海(10)。西部都尉治。令支(11),有孤竹城(12)。莽曰令氏亭。肥如(13),玄水東入濡水(14)。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而。賓從(15),莽曰勉武。交黎(16),渝水首受塞外(17),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陽樂(18),狐蘇(19),唐就水至徒河入海(20)。徒河(21),莽曰河福。文成(22),莽曰言虜。臨渝(23),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24),北入渝。莽曰馮德。累(25)。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
(1)遼西郡:轄境相當今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唐山地區以東,及內蒙古小部分地區。郡治陽樂。(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屬幽州:其上當有“莽曰令支”四字。(錢大昭說)(4)縣十四:《史記·絳侯世家》言定遼東、遼西二十九縣,今《志》遼東、遼西三十二縣,蓋漢代有析置。(5)且慮:在今遼寧阜新市西南。(6)海陽:故城在今河北灤縣西十余里。(7)封大水:今徒河。(8)新安平:故城約在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東。(9)柳城:故城在今遼寧朝陽市南約三十里。(10)參柳水:今孟克河。(11)令支:故城在今河北遷安縣西數里。(12)孤竹城:在今河北盧龍縣南郊。(13)肥如:故城在今河北盧龍縣北約五十里。(14)玄水:今青龍河。濡水:今灤河。(15)賓從:當作“賓徒”。故城在今遼寧錦州市北約三十里。(16)交黎:故城即今遼寧義縣治。(17)渝水:今大凌河。一作“榆水”。(18)陽樂: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西南約五十里。(19)狐蘇: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東南約八十里大屯附近。(20)唐就水:今小凌河。(21)徒河:故城在今遼寧錦州市。(23)文成:故城在今遼寧建昌具東約五十里。(23)臨渝:在今遼寧朝陽市東。(24)侯水:今犢牛河。(25)累縣:故城在今河北昌黎縣南。
遼東郡(1),秦置(2)。屬幽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縣十八:襄平(3),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4),無慮(5),西部都尉治。望平(6),大遼水出塞外(7),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長說。房(8),候城(9),中部都尉治。遼隊(10),莽曰順睦。遼陽(11),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12)。莽曰遼陰。險瀆(13),居就(14),室偽山(15),室偽水所出(16),北至襄平入梁也。高顯(17),安市(18),武次(19),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20),有鐵官、鹽官。西安平(21),莽曰北安平。文(22),莽曰文亭。番汗(23),沛水出塞外(24),西南入海。沓氏(25)。
(1)遼東郡:轄境相當今遼寧省中部與東南部,及朝鮮新義州等部分地區。郡治襄平。(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襄平:故城在遼寧遼陽市。(4)新昌:故城在今遼寧海城縣東北。(5)無慮:故城在今遼寧北鎮縣東南。(6)望平:故城在今遼寧新民縣東南約四十里。(7)大遼水:今遼河。(8)房:在今遼寧盤山縣東南。(9)候城:故城在今遼寧沈陽市東南。(10)遼隊:故城在今遼寧臺安縣東南八十里。(11)遼陽:故城在今遼寧遼中縣東約三十里。(12)大梁水:今太子河。(23)險瀆:故城在今遼寧臺安縣東南約三十里。(14)居就: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東南。(15)室偽山:在今海城縣東南。(16)室偽水:今湯河。(17)高顯:故城即今遼寧鐵嶺縣治。(18)安市:故城在今遼寧海城縣東南十余里。(19)武次:故城在今遼寧鳳城縣東北約三十里。(20)平郭:故城在今遼寧蓋縣西南約七十里。(21)西安平;故城在今遼寧丹東市東北約三十里。(22)文:故城在今遼寧營口縣東南約二十里。(23)番汗:故城在今朝鮮博川東南。(24)沛水:今大寧江。(25)沓(tà)氏:故城在今遼寧金縣南。
玄菟郡(1),武帝元封四年開(2)。高句麗,莽曰下句麗。屬幽州。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麗(3),遼山(4),遼水所出(5),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6),西北經塞外。上殷臺(7),莽曰下殷。西蓋馬(8)。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9),西南至西安平入海(10),過郡二(11),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1)玄菟郡:轄境相當今遼寧省東部、吉林省東部等一部分,及朝鮮狼林山脈與清川江以北地區。郡治高句麗。(2)四年:《武紀》、《朝鮮傳》并作“三年”。(3)高句麗:故城在今遼寧新賓縣西南三十余里。(4)遼山:在今遼寧清源縣東北。(5)遼水:今渾河。(6)南蘇水:今蘇子河。(7)上殷臺:故城在今吉林通化市。(8)西蓋馬:在今朝鮮慈江道渭原南。(9)馬訾水:今鴨綠江。(10)西安平:故城在今遼寧丹東市東北。(11)過郡二:玄菟、遼東。
樂浪郡(1),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縣二十五:朝鮮(2),講邯(3),浿水(4),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5),帶水西至帶方入海(6)。粘蟬(7),遂成(8),增地(9),莽曰增土。帶方(10),駟望(11),海冥(12),莽曰海桓。列口(13),長岑(14),屯有(15),昭明(16),南部都尉治。鏤方(17),提奚(18),渾彌(19),吞列(20),分黎山,列水所出(21),西至粘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22),不而(23),東部都尉治。蠶臺(24),華麗(25),邪頭昧(26),前莫(27),夫租(28)。
(1)樂浪郡:轄境當于今朝鮮三陟、洪川、汶山、江華島等以北,狼林山脈與清川江以南地區。郡治朝鮮。(2)朝鮮:故城在今朝鮮平壤市南郊。(3)講(nán)邯:在今朝鮮平壤市西北。(4)浿水:故城在今朝鮮咸鏡南道長津湖附近。(5)含資: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北道瑞興。(6)帶水:今載寧江。(7)粘蟬:故城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南浦西北。(8)遂成:故城在今朗鮮平壤市西。(8)增地:在今朝鮮平安南道新州附近。(10)帶方:故城在今朝鮮黃海北道三江城東。(11)駟望:在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大同江東。(12)海冥:在今朝鮮黃海南道海州附近。(13)列口: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南道般栗。 (14)長岑:在今朝鮮黃海南道長淵北。(15)屯有:故城在今朝鮮黃海北道黃州。(16)昭明: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南道信川。(17)鏤方:在今朝鮮平安南道陽德兩。(18)提奚:當作“提翼”。陳直曰:“《世界考古學大系》第七冊、九五,有‘提翼長印’封泥,知今《地理志》作‘提奚’,為傳寫之誤字。”在今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附近。(19)渾彌: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區東南。(20)吞列: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孟山城北。(21)列水:今大同江。(22)東暆:故城即今朝鮮江原道江陵。(23)不而:故城即今朝鮮北江原道安邊。(24)蠶臺:在今朝鮮南江原道束草南。(25)華麗:在今朝鮮咸鏡南道永興北。(28)邪頭昧:“昧”乃“瞇”之誤。陳直曰:“《書道》卷三、二三四頁,有‘邪頭瞇宰印’封泥,《志》文作‘昧’,蓋傳寫之誤。”在今朝鮮北江原道高城西北,(27)前莫:即今朝鮮北江原道高城。(28)夫租:《翰苑法》引作“夭祖”。故城即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
南海郡(1),秦置(2)。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3)。縣六:番禺(4),尉佗都。有鹽官。博羅(5),中宿(6),有洭浦官(7)。龍川(8),四會(9),揭陽(10)。莽曰南海亭。
(1)南海郡:轄境相當今廣東省大部(中、東部),及福建省詔安、東山、云霄、漳浦等縣。郡治番禹。(2)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置。(3)圃羞官:主管園圃備作佳肴的蔬菜之官。(4)番(pān)禹:故城在今廣東廣州市。(5)博羅:故城即今廣東博羅縣治。(6)中宿:故城在今廣東清遠縣西北六十里。(7)洭浦官:主管洭浦關(在今英德縣西南四十里)之官。(8)龍川:故城在今廣東龍川縣西約二十里。(9)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具治。(10)揭陽:故城在今廣東揭陽縣西北。縣因處揭嶺之陽而得名。
郁林郡(1),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2),安廣(3),阿林(4),廣郁(5),郁水首受夜郎豚水(6),東至四會入海(7),過郡四(8),行四千三十里。中留(9),桂林(10),潭中(11),莽曰中潭。臨塵(12),朱涯水入領方(13)。又有斤南水(14)。又有侵離水(15),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16),周水首受無斂(17),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18),歡水首受牂柯東界(19),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20),斤南水入郁。又有水(21)。都尉治。雍雞(22)。有關。
(1)郁林郡:轄境相當今廣西大部(中:西部),貴州從江、榕江二縣,及越南高平地區。郡治布山。(2)布山: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十余里。(3)安廣:故城在今廣西橫山縣西北。(4)阿林: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東南約四十里。(5)廣郁:在今廣西凌云縣東。(6)郁水:今右江。(7)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縣治。(8)過郡四:牂柯、郁林、蒼梧、南海。(9)中留:故城在今廣西武宣縣南。(10)桂林:故城在今廣西象州縣南。(11)潭中:故城在今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臨塵:故城即今廣西崇左縣治。(13)朱涯水:今水口河。(14)斤南水:今左江。“南”,或作“員”。(15)侵離水:今明江。(16)定周:故城即今廣西宣山縣治。(17)周水:今龍江。無斂:即毋斂,牂柯郡之縣名,故城在今貴州獨山縣北。(18)增食:在今廣西隆安縣東。(19)歡水:今黑水河。(20)領方:故城在今廣西賓陽縣西南郊。(21)水:今清水江。(22)雍雞:在今廣西龍州縣。
蒼梧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2)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縣十:廣信(3),莽曰廣信亭。謝沐(4),有關(5),高要(6),有鹽官。封陽(7),臨賀(8),莽曰大賀。端溪(9),馮乘(10),富川(11),荔蒲(12),有荔平關。猛陵。(13)龍山(14),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15)。莽曰猛陸。
(1)蒼梧郡:轄境約當今廣東肇慶地區、廣西梧州地區,及湖南江華、江永等縣。郡治廣信。(2)離水關:在今廣西蒼梧縣。(3)廣信: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4)謝沐:故城在今湖南江永縣西南。(5)關:謝沐關。在故謝沐城西南。(6)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封陽: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東北信都鎮附近。(8)臨賀:故城在今廣西賀縣東南。(9)端溪:放城即今廣東德慶縣治。(10)馮乘:故城在今湖南江華縣西南。(11)富川:故城即今廣西鐘山縣治。(12)荔蒲:故城在今廣西荔浦縣西南十余里。(13)猛陵:故城在今廣西藤縣東北南安鎮北。(14)龍山:在今廣西金秀縣南。 (15)布山:郁林郡之縣名。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
交趾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2),有羞官(3)。安定(4),茍屚(5),麋泠(6),都尉治。曲(7),北帶(8),稽徐(9),西于(10),龍編(11),朱(12)。
(1)交趾郡: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郡治羸戢。(2)羸: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郊。(3)羞官:主管佳肴美味之官。(4)安定:故城即今越南興安城。(5)茍屚: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約五十里。“屚”,與:漏”同。(6)麋泠: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五十余里,在故茍屚城北。(7)曲易:故城即今越南海陽城。(8)北帶:在今越南河內市東,故曲易城西北。(9)稽徐: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南,今興安北。(10)西于: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故羸戢城西北。(11)龍編: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北北江鎮附近。(12)朱(yuān):故城在今越南河內市東南,紅河西。
合浦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2),高涼(3),合浦(4),有關。莽曰桓亭。臨允(5),牢水北入高要入郁(6),過郡三(7),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8)。都尉治。
(1)合浦郡:轄境約當今廣西欽州地區及玉林地區一部分,廣東湛江地區及新興、恩平等縣。郡治合浦。(2)徐聞:故城在廣東徐聞縣南十余里。(3)高涼:故城在今廣東陽春縣東南約四十里。(4)合浦:故城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約百里。(5)臨允:故城在今廣東新興縣南約五十里。(6)牢水:今新興江。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過郡三:過合浦、蒼梧。“三”當作“二”。(8)朱盧:地點無考。
九真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縣七:胥浦(2),莽曰歡成。居風(3),都龐(4),余發(5),咸歡(6),無切(7),都尉治。無編(8)。莽曰九真亭。
(1)九真郡:轄境在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2)胥浦:故城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十余里。(3)居風:在故胥浦城北約十里。(4)都龐:在今越南寧平西南。(5)余發:在今越南寧平東南。(6)咸歡:故城在今越南演州西。(7)無切:當作“無功”。在今越南寧平境。(8)無編:故城在今越南靖嘉境。
日南郡(1),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朱吾(2),比景(3),盧容(4),西卷(5),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6)。
(1)日南郡:轄境在今越南中南部。郡治西卷。(2)朱吾: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南約三十里。(3)比景: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西北約六十里。(4)盧容:故城即今越南順化城。(5)西卷:故城在今越南廣治西北十余里。(6)象林:故城在今越南會安南三十余里。
趙國(1),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復為邯鄲郡,五年復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縣四(2):邯鄲(3),堵山(4),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牟徙此。易陽(5),柏人(6),莽曰壽仁。襄國(7)。故邢國。西山(8),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9)。又有蓼水、瀉水,皆東至朝平入湡(10)。
(1)趙國:轄境約當今河北省邯鄲、邢臺等地區一部分。治邯鄲。(2)縣四:秦時領縣六,見《靳歙傳》。(3)邯鄲: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4)堵山:在今邯鄲市西。(5)易陽:故城在今河北水年縣東南約六十里。(6)柏人: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西。(7)襄國:故城在今河北邢臺市南郊百泉村。(8)西山:今太行山一部分。(9)任:縣名。故城在今河北任縣東。浸:即“漳”。(10)朝平:縣名。故城在今河北南和縣東北,任縣東南。湡水:今沙柯。
廣平國(1),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干國,宣帝五鳳二年復故(2)。莽曰富昌。屬冀州。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縣十六(3):廣平(4),張(5),朝平(6),南和(7),列葭水東入。列人(8),莽曰列治。斥章(9),任(10),曲周(11),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12),曲梁(13),侯國。莽曰直梁。廣鄉(14),平利(15),平鄉(16),陽臺(17),侯國。廣年(18),莽曰富昌。城鄉(19)。
(1)廣平國:轄境約當今河北邯鄲、邢臺等地區一部分。治廣平。(2)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于國云云:故屬巨鹿郡,景帝中六年分置廣平郡,武帝置平干國,宣帝五風二年復故。哀帝建平三年更置廣平國。(3)縣十六:見《王子侯表》者,有襄嚵、邯平、成陵、祚陽四縣,無考。(4)廣平: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北。(5)張:故城在今河北邢臺市東北。(6)朝平:故城在今河北南和縣東北,任縣東南。(7)南和:故城即今河北南和縣治。(8)列人:故城在今河北肥鄉縣東北。(9)斥章:故城在今河北曲周具南。(10)任:故城在今河北任縣東。(11)曲周: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12)南曲:故城在故曲周城東,今河北丘縣北。(13)曲梁: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東北永年鎮。平干頃王子敬侯,宣帝封。(14)廣鄉:故城在今河北任縣西。(15) 平利:地點無考。(16)平鄉:故城在今河北平鄉縣西南。(17)陽臺:地點無考。平干頃王子田國,宣帝封。《表》作“陽城”。(18)廣年:故城在今河北永年縣東。(19)城鄉:地點無考。
真定國(1),武帝元鼎四年置(2)。屬冀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六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四:真定(3),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稿城(4),莽曰稿實。肥累(5),故肥子國。綿曼(6)。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入河。莽曰綿延。
(1)真定國:轄境相當今河北石家莊地區一部分。治真定。(2)中山憲王子平國。《表》作“元鼎三年”。故屬常山郡。(3)真定:故城在今河北正定縣南。(4)稿城:故城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南。(5)肥累:故城在今河北藁城縣東。(6)綿曼:故城在今河北獲鹿縣北。
中山國(1),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2)。莽曰常山。屬冀州。
網友關注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哈·曼丁的故事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三根綠枝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十三章 救助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烏木馬的故事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老漢倫克朗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駝背的故事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麥穗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上帝的食物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墳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精品推薦
- 臨夏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
- 澳門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3/28℃
- 木壘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氣溫:17/9℃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溫泉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策勒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高雄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6℃
- 臺中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