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漢書新注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經曰:“羞用五事(1)。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2)。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3)。恭作肅(4),從作艾(乂)(5),明作哲(6),聰作謀(7),作圣(8)。休徵(9):曰肅,時雨若(10);艾(乂),時陽若(11);哲,時奧(燠)若(12);謀,時寒若(13);圣,時風若(14)咎徵(15):曰狂,恒雨若(16);僭,恒陽若(17);舒,恒奧(燠)若(18);急,恒寒若(19);需,恒風若(20)。”
(1)羞:“敬”之訛(錢大昕、江聲說)。五事:指古人修身的貌、言、視、聽、思五件事。(2)思:思慮。王先謙曰:正文“思”下當有“心”字。(3):當作“容”錢大昕、王念孫說)。寬容。(4)恭作肅:謂君貌恭則臣禮肅。(5)從作乂:謂君言從則臣職治。乂:治也。(6)明作哲:謂君視明則臣昭哲。(7)聰作謀:謂君聽聰則臣進謀。(8)容作圣:謂君思容則臣賢智。(9)休徵:善行之驗。(10)肅,時雨若:謂居上而敬,則雨順之。若:順從。(11)乂,時陽若;謂君政治,則陽順之。(12)哲,時奧若:謂君明哲,則冷暖以時應而順之哲:明也燠:溫也。時:凡言時者謂行得其道,則冷暖寒暑風雨以時應而順之。(13)謀,時寒若:謂君深謀,則寒暑以時應而順之。(14)圣,時風若:謂君賢智,則風雨以時應而順之。(15)咎徵:惡行之驗。(16)狂,恒雨若:謂君狂,則風雨失調,長久為災。恒:凡言恒者,謂所行失道,則風雨寒暑失調,而長久為災。(17)僭,恒陽若:謂君僭(差失),則陰陽失調,而長久為災。 (18)舒,恒奧若:謂君舒(遲緩),則冷暖失調,而長久為災。(19)急,恒寒若:謂君急(急躁),則寒暑失調,而長久為災。(20)霿,恒風若:謂君霿(愚蒙),則風雨失調,而長久為災。霿(mèng,又讀méng):晦也。引申為愚蒙。
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1),厥罰恒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2),時則有龜孽(3),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疴(4),時則有青眚青祥(5)。唯金沴木(6)。”
(1)厥:猶“其”。(2)時則:言或有或無,或前或后。(3)孽(niè):妖孽。(4)疴(é,又讀kē):病。(5)眚(shěng):眼睛生翳。祥:吉兇的預兆。(6)沴(lì):相害,相克。
說曰:凡草物之類謂之妖(1),妖猶夭胎,言尚微(2)。蟲豸之類謂之孽(3)。孽則牙孽矣(4)。及六畜,謂之禍,言其著也(5)。及人,謂之疴。疴,病貌,言浸深也。甚則異物生,謂之眚:自外來,謂之祥。祥猶禎也。氣相傷,謂之沴。沴猶臨蒞,不和意也。每一事云“時則”以絕之,言非必俱至,或有或亡,或在前或在后也。
(1)草物:王先謙曰,官本作“草木”。(2)微:小;細。(3)蟲豸(zhì):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如蝗蚓之類)。(4)牙:幼小。(5)著:顯著。
孝武時,夏侯始昌通《五經》(1),善推《五行傳》(2),以傳族子夏侯勝,下及許商,皆以教所賢弟子。其傳與劉向同,唯劉歆傳獨異(3)。貌之不恭,是謂不肅。肅,敬也。內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己,體貌不恭,怠慢驕蹇,則不能敬萬事,失在狂易(4),故其咎狂也。上嫚下暴,則陰氣勝,故其罰常雨也。水傷百谷,衣食不足,則奸軌(宄)并作,故其極惡也。一曰,民多被刑,或形貌丑惡,亦是也。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5)。故有服妖。水類動,故有龜孽。于《易》,巽為雞(6),雞有冠距文武之貌(7)。不為威儀,貌氣毀,故有雞禍。一曰,水歲雞多死及為怪,亦是也。上失威儀,則下有強臣害君上者,故有下體生于上之疴。木色青,故有青眚青祥。凡貌傷者病木氣,木氣病則金沴之,沖氣相通也。于《易》,震在東方,為春為木也;兌在西方,為秋為金也;離在南方,為夏為火也;坎在北方,為冬為水也。春與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氣易以相變,故貌傷則致秋陰常雨,言傷則致春陽常旱也。至于冬夏,日夜相反,寒暑殊絕,水火之氣不得相并,故視傷常奧(燠),聽傷常寒者,其氣然也。逆之,其極曰惡:順之,其福曰攸好德(8)。劉歆貌傳曰有鱗蟲之孽,羊禍,鼻疴。說以為于天文東方辰為龍星,故為鱗蟲;于《易》兌為羊,木為金所病,故致羊禍,與常雨同應。此說非是(9)。春與秋,氣陰陽相敵,木病金盛,故能相并,唯此一事耳。禍與妖疴祥眚同類,不得獨異。
(1)夏侯始昌、夏侯勝: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2)《五行傳》:《洪范五行傳》。(3)劉向、劉歆:本書卷三十六有其傳。(4)狂易:謂狂而易其常性。(5)剽(piào)輕:剽悍輕捷。(6)巽:《易》卦名。下文震、兌、離、坎等皆《易》卦名。(7)距:雄雞跖后面突出象腳趾的部分。(8)逆、順:指施政。政順則致福,政不順則致妖。攸:所也。攸好德:謂所好者德。(9)此說非是:指出劉歆所說不妥。齊召南曰:“案班書十《志》,半取衷于劉歆,惟五行志時糾劉歆之失。”
史記成公十六年(1),公會諸侯于周,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2),告公曰:“晉將有亂”。魯侯曰:“敢問天道也?抑人故也?(3)”對曰:“吾非瞽史(4),焉知天道(5)?吾見晉君之容,殆必禍者也。夫君子目以定體,足以從之(6),是以觀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處誼,足以步目(7)。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夫合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觀存亡。故國將無咎,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8),則可以知德矣。視遠,曰絕其誼;足高,曰棄其德;言爽(9),曰反其信;聽淫(10),曰離其名。夫目以處誼,足以踐德(11),口以庇信(12),耳以聽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喪有咎(13);既喪,則國從之(14)。晉侯爽(喪)二(15),吾是以云。”后二年,晉人殺厲公。凡此屬,皆貌不恭之咎云。
(1)史記:說者不一。有以為指司馬遷所撰《史記》;有以為非是,而是泛稱史籍。師古曰:“此《志》凡稱史記者,皆謂司馬遷所撰也。”齊召南曰:“按,單襄公見晉厲公一段,《史記·晉世家》不載,此《國語》文也。《國語》本于各國之史記,故以史記稱之。顏以司馬遷所撰為解,非也。”錢大聽補充齊氏之說,曰:“班《志》所云史記,非專指太史公書矣。古者列國之史,俱稱史記。……史遷著書,未嘗以史記名之,即孟堅亦未嘗以史記目太史公書,小顏考之未詳爾。”沈欽韓也主是說,近人施之勉則不同意此論,曰:“《志》所引史記,凡十七條”。其中十二條,“皆見于遷書”;惟五條“不見耳。”“齊、錢、孫三氏,皆以《志》所引史記為《國語》,而非遷書。然季桓子穿井獲士缶,《魯語》作其中有羊,此作若羊;隼集陳廷,楛矢貫之石努,《魯語》在陳惠公時,此在陳湣公時,皆與《孔子世家》合,而不與《國語》同,此明是引遷書,非《國語》文也。則謂孟堅未嘗以史記目太史公書,非其實矣。”陳直則曰:“齊召南謂史記指《國語》,駁顏注是也。司馬遷之《史記》,在班固時尚稱《太史公書》,至桓錄時始改稱《史記》,說詳拙著《太史公書名考》。”愚以為,班《志》所稱“史記”,是泛稱班氏以前的史書,而非專指《國語》,也非專指司馬遷書。可參考班彪《前史略論》(見《后漢書·班彪傳》)。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單襄公:周卿士單子朝。晉厲公:名州蒲。景公之子。(3)抑:抑或;還是。人故:人事。(4)瞽史:官名。瞽,樂官;史,太史,掌陰陽記事。(5)焉:哪。(6)目以定體,足以從之:師古曰:“體定則目安,足之進退皆無違也。”(7)目以處誼,足以步目:師古曰:“視瞻得其宜,行步中其節也。”(8)謫:責也。(9)爽:差;失。(10)淫:邪也。(11)踐:履也。(12)庇:遮蓋,掩護。(13)偏喪有咎:謂喪其一,則有咎。(14)既喪,則國從之:謂盡喪,則國亦亡。既:盡也。(15)爽:假為“喪”。喪二:即上文“偏喪”、“既喪”。(楊樹達說)
《左氏傳》桓公十三年(1),楚屈瑕伐羅(2),斗伯比送之(3),還謂其馭曰(4):莫囂必敗(5),舉止(趾)高,心不固矣。”遽見楚子以告(6)。楚子使賴人追之(7),弗及。莫囂行,遂無次(8),且不設備。及羅,羅人軍之(9),大敗。莫囂縊死。
(1)桓公十三年:前699年。 (2)楚、羅:皆春秋時國名。屈瑕:即莫囂。(3)斗伯比:楚大夫。(4)馭:同“御”。駕車者。(5)莫囂:楚官名。或作“莫敖”。(6)遽:速也。楚子:謂楚王。(7)賴:春秋時國名。(8)無次:不為次列。即軍容不正。(9)軍:擊也。
釐公十一年(1),周使內史過賜晉惠公命(2),受玉,情(3)。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后乎!王賜之命,而情于受瑞(4),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干也(5);敬,禮之輿也(6)。不敬則札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7),何以長世!”二十一年(8),晉惠公卒,子懷公立,晉人殺之,更立文公(9)。
(1)釐公十一年:前649年。 (2)周:周王。內史:官名。過:人名。晉惠公:名夷吾。賜命:一種寵命,表示倚界之深。(3)情:意謂不敬其事。(4)瑞:玉之通稱。(5)禮,國之干:謂禮乃立國之本干。(6)敬,禮之輿:謂敬猶禮之車輿。(7)昏:亂也。(8)(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9)(晉)文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成公十三年(1),晉侯使郤锜乞師干魯(2),將事不敬(3)。孟獻子曰(4):“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干也(5);敬,身之基也(6)。邯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7),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情棄君命也,不亡何為!”十七年(8),郤氏亡。
(1)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2)郤锜:晉大夫駒伯。乞師:向外求援。(3)將事不敬:行事不嚴肅。(4)孟獻子:即仲孫蔑。(5)干:本干。(6)基:根基。(7)先君之嗣卿:郤克為晉景公上卿,郤克之子郤锜又為晉景公之子厲公之卿,故云“嗣卿”。(8)(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成公十三年,諸侯朝王(1),遂從劉康公伐秦(2)。成肅公受脤于社(3),不敬。劉子曰(4):“吾聞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5),所謂命也(6)。是以有禮義動作威儀之則(7),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8),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惇篤(9)。敬在養神(10),篤在守業(11)。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2)。祀有執膰(13),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14),今成子情,棄其命矣,其不反(返)乎!”五月,成肅公卒。
(1)王:周王。(2)劉康公:即王季子。周大夫。秦:春秋時國名。(3)成肅公:即成子。周大夫。脤(shèn):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4)劉子:即劉康公。(5)中:謂中和之氣。(6)命:謂生命。(7)禮義動作:《左傳》作“動作禮儀”。(8)養以之福:意謂保持禮義動作威儀之則,以至幸福。(9)惇篤:惇厚篤實。(10)養神:供奉鬼神。(11)守業:各安本分。(12)祀:祭祀。戎:兵事。(13)膰:祭祀宗廟之肉。(14)神之大節:意謂與鬼神交際之大節。
成公十四年(1),衛定公享苦成叔(2),寧惠子相(3)。苦成叔敖(傲),寧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為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匪儌匪傲,萬福來求(4)。’今夫子傲,取禍之道也。”后三年(5),苦成家亡。
(1)成公十四年:前577年。(2)衛定公:名臧。享:宴會。苦成叔:晉大夫郤。(3)寧惠子:衛大夫寧殖。相:贊相其禮。(4)《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小雅·桑扈》。兕(sì):雌的犀牛。兕觥(gōng):古代用犀牛角制的飲酒器。觩(piú):獸角彎曲貌。旨酒:美酒。思:語氣同。柔:謂酒味不烈。彼:通“匪”,非也。交:借為“姣”,侮慢之意。來:猶“乃”。求:讀為“逑”,聚也。(5)后三年:成公十七年。
襄公七年(1),衛孫文子聘于魯(2),君登亦登(3)。叔孫穆子相(4),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后衛君(5)。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過(6);吾子其少安(7)!”孫子亡(無)辭(8),亦亡悛容(9)。穆子曰:“孫子必亡。為臣而君(10),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十四年(11),孫子逐其君而外叛(12)。
(1)襄公七年:前566年。(2)孫文子:衛大夫孫林父。(3)登:登階。按禮登階時臣后君一級。(4)叔孫穆子:叔孫豹。(5)寡君未嘗后衛君:意謂魯君與衛君登階同行,地位相等。寡君:指魯君。(6)寡君未知所過:此為外交辭令。意謂寡君不知自己有何過失,而被你輕視。(7)安:徐也。此欲其稍緩一步。(8)無辭:無言解釋。(9)悛:改悔。(10)為臣而君:謂為臣而象是國君。(11)(襄公)十四年:前559年。(12)逐其君:謂衛獻公出奔齊。外叛:以戚(孫氏采邑)叛之。
襄公二十八年(1),蔡景侯歸自晉(2),入于鄭(3)。鄭伯享之,不敬(4)。子產曰(5):蔡君其不免乎(6)!日其過此也(7),君使子展往勞于東門(8),而敖(傲)。吾曰:‘猶將更之(9)。’今還,受享而惰,乃其心也(10)。君小國,事大國(11),而惰敖(傲)以為己心,將得死乎(12)?君若不免(15),必由其子。淫而不父(14),如是者必有子禍。”三十年(15),為世子般所殺(16)。
(1)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2)蔡景侯:名固。文侯之子。(3)入于鄭:由晉回蔡,須經過鄭國之境。(4)不敬:謂蔡侯不敬。(5)子產:鄭國之臣。(6)不免:謂不免于禍。(7)日:謂往日。過此:指蔡侯往晉時經過鄭國。(8)子展:鄭大夫公孫舍之。勞:慰勞。(9)更:改也。(10)心:謂思想依然如故。(11)君小國,事大國:謂身為小國(蔡)之君,而事于大國(鄭大于蔡)。(12)將得死乎:謂不得善終。(13)不免:謂不免于被殺。(14)淫而不父:與其子妻通奸,非父所應為,故曰“不父”。(15)(襄公)三十年:前543年。(16)般:音bān。
襄公三十一年(1),公薨。季武子將立公子裯(2),穆叔曰(3):“是人也,居喪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4),是謂不度(5)。不度之人,鮮不為患(6),若果立,必為季氏憂。”武子弗聽,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7),衰衽如故衰(8)。是為昭公。立二十五年,聽讒攻季氏。兵敗,出奔,死于外(9)。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2)公子裯(chóu):魯襄公之子,齊歸所生。(3)穆叔:公孫穆子。(4)慼:憂也。父母死曰在慼。嘉容:容色喜悅。(5)不度:猶言不孝。(6)鮮:少也。(7)衰:同“缞”,喪服。(8)襖:衣襟。三次所換的新衣襟若未換的舊衣襟,可見嬉戲而使衣臟。(9)死于外:死于乾侯。
襄公三十一年,衛北宮文子見楚令尹圍之儀(1),言于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它志(2);雖獲其志,弗能終也。”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3),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4)。”
(1)北宮文子:名佗,衛大夫。令尹:楚官名。相當于丞相。圍:即公子圍,楚恭王之子,時為令尹。儀:儀表。(2)它志:意謂有為君之心。(3)《詩》等句:引詩見《詩經·大雅·抑》。謂君敬慎其威儀,乃臣民所效法。則:法也。(4)不可以終:言公子圍雖篡得國,不能終有之。圍以弒君篡國終于取敗于乾谿。
昭公十一年夏(1),周單子會子戚(2),視下言徐(3)。晉叔向曰(4):“單子其死乎!朝有著定(5),會有表(6),衣有袪(7),帶有結(8)。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9),所以昭事序也(10);視不過結袪之中,所以道容貌也(11)。言以命之,容貌以明之,失則有闕。今單子為王官伯(12),而命事于會,視不登帶,言不過步,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13)。不道不恭(14),不昭不從(15),無守氣矣(16)。”十二月,單成公卒。
(1)昭公十一年3前531年。(2)單子:周大夫單成公。戚:衛地。(3)視下:視不登帶。言徐:不聞于表著。(4)叔向:晉大夫羊舌肸。(5)著定:謂朝位既定。門屏之間曰“著”。各級官員在朝廷都有一定的位置,都在門內屏外。吳恂曰:“尋傳文咸以三字成句,不當發端獨異,況著字其義已足,豈容反綴它字?愚疑定字,殆為傍注寧字之誤而闌入本文者。”(6)會:會諸侯。表:位次之標幟。(7)袪(guì):古代衣領交叉,其交叉處稱袪。(8)結:紳帶之結。帶系于腰間。(9)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會或朝之時,發言必使在座者都能聽到。(10)昭:明也。事序:猶言事理。(11)道:說法不一。師古曰:“道,讀曰‘導’”。楊伯峻引《廣雅·釋詁》“道,治也。”(12)伯:長也。(13)貌不道容:貌、容二字,有時同義,有時區別。此處,貌指外相,容指威儀。(14)不道:猶言不嚴肅。不恭:貌不正。貌正曰恭。(15)不昭:言語不明晳。不從:言不正。言正曰從。(16)守氣:謂保守身體之氣。無守氣:言其將死。
昭公二十一年三月(1),葬蔡平公,蔡太子朱失位(2),位在卑。魯大夫送葬者歸告昭子(3)。昭子嘆曰:“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終。《詩》曰:‘不解(懈)于位,民之攸塈(4)。’今始即位而適卑(5),身將從之。”十月,蔡侯朱出奔楚。
(1)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2)失位:謂不在其應處之位。(3)昭子:魯叔孫婼。(4)《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大雅·假樂》。謂在上者能不懈,則其臣下恃以安息。攸:所也。塈(xì):休息;安息。(5)適:往也。
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翟泉(1),將以城成周(2)。魏子蒞政(3),衛彪傒曰(4):“將建天子(5),而易位以令,非誼(義)也。大事奸誼(義)(6),必有大咎。晉不失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獻子屬役于韓簡子(7),而田(畋)于大陸(8),焚焉而死。
(1)魏舒:晉卿魏獻子。翟泉:水名。(2)成周: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3)蒞政:謂代天子大夫為政,以臨其事。(4)彪傒:衛大夫。(5)建天子:謂立天子之居。(6)奸:犯也。(7)魏獻子屬役于韓簡子:魏獻子以城成周之役委之于韓簡子。韓簡子:音卿韓不信。(8)畋:打獵。
定公十五年(1),邾隱公朝于魯(2),執玉高(3),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觀焉(4),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戎,于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5),心已亡矣。嘉事不體(6),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7)。驕近亂,替近疾(8)。君為主,其先亡乎(9)!”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 (2)邾:春秋時小國。邾隱公:邾子益。(3)玉:謂朝者之贄,珪、壁之類。(4)子貢:孔子弟子端木賜。(5)不度:不合法度。(6)嘉事:朝禮。體:即禮。禮、體,古通。(7)替:廢情。(8)近疾:意謂有病兆。(9)亡:死亡。是年五月,魯定公薨。哀公七年秋,魯伐邾,以邾子益歸。以上言貌不恭。庶徵之恒雨,劉歆以為《春秋》大雨也,劉向以為大水。
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1)。大雨,雨水也;震,雷也。劉歆以為三月癸酉,于歷數春分后一日(2),始震電之時也,當雨,而不當大雨。大雨,常雨之罰也。于始震電八日之間而大雨雪,常寒之罰也。劉向以為周三月,今正月也(3),當雨水,雪雜雨,雷電未可以發也。既已發也(4),則雪不當復降。皆失節,故謂之異。于《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5),言萬物隨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歸妹(6),言雷復歸。入地則孕毓(育)根核(7),保藏蟄蟲,避盛陰之害;出地則養長華實,發揚隱伏,宣盛陽之德。入能除害,出能興利,人君之象也。是時,隱以弟桓幼(8),代而攝立。公子翚見隱居位已久,勸之遂立(9)。隱既不許,翚懼而易其辭(10),遂與桓共殺隱。天見其將然,故正月大雨水而雷電,是陽不閉陰,出涉危難而害萬物。天戒若曰,為君夫時,賊弟佞臣將作亂矣。后八日大雨雪,陰見間隙而勝陽,篡殺之禍將成也。公不寤(悟),后二年而殺。
(1)隱公九年:前714年。癸酉:十日。庚辰:十七日。雨(yù)雪:下雪。雨為動詞。(2)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3)周:周代。今:漢代。周歷建子,農歷十一月為歲首。漢太初歷建寅,農歷正月為歲首。故周三月乃漢正月。(4)也:與“矣”同義。也、矣二字,古通用。(5)《豫》:《坤》下《震》上。(6)《歸妹》:《兌》下《震》上。(7)毓:與“育”同。核:同“荄”,草根。(8)隱:魯隱公。桓:魯桓公。(9)公子暈(huī):魯大夫羽父。勸殺桓公,己求為太宰。(10)易其辭:反謂桓公云隱欲殺之。昭帝始元元年七月(1),大水雨,自七月至十且。成帝建始三年秋(2),大雨三十余日;四年九月(3),大雨十余日(4)。(1)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2)建始三年:即公元前30年。(3)(建始)四年:前29年。(4)以上言恒雨。
《左氏傳》愍公二年(1),晉獻公使太子申生帥(率)師(2),公衣之偏衣(3),佩之金玦(4)。狐突嘆曰(5):“時(6),事之征也(7);衣,身之章也(8);佩,衷之旗也(9)。故敬其事,則命以始(10);服其身,則衣之純(11);用其衷,則佩之度(12)。今命以時卒,其事也(13);衣以尨服(14),遠其躬也(15);佩以金玦,棄其衷也(16)。服以遠之,時以之,龍涼冬殺(17),金寒玦離(18),胡可恃也(19)!”梁余子養曰(20):“帥(率)師者,受命于廟(21),受脤于社(22),有常服矣(23)。弗獲而龍(24),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25):“尨奇無常(26),金玦不復(27),君有心矣(28)。”后四年,申生以讒自殺。近服妖也。
(1)愍公:《左傳》作“閔公”。愍公二年:前660年。(2)帥師:率師以代東山臯落氏。東山臯落氏,赤狄別種。(3)偏衣:左右異色之衣。太子申生穿的偏衣,半同公之服色。(4)金塊:青銅玫。玦,古代佩身之物,形為半環。(5)狐突:晉大夫伯行,狐偃之父。時為太子申生御戎。(6)時:指舉行之時間。(7)徽:證也。意謂冬季舉兵伐人,心存殺意(冬為肅殺之時)。(8)衣,身之章也:古時服色,表明各人身份貴賤。章:明也。(9)佩,衷之旗也:佩表明中心之旗幟。佩以表德。衷:猶言中心。(10)命以始:謂當賞之于春夏。(11)衣之純:純色(一種顏色)之服。古時戎服,尤貴一色,故曰均服。(12)用之衷,則佩之度:其人中心為用,必佩合乎禮度之物,古人以佩玉為常度。(13)時卒:十二月為四時之卒。悶:閉也。悶其事:謂使其事不得通達。(14)尨(máng):雜色之服,指偏衣。(15)躬:親身。(16)佩以金玦,棄之衷也:意謂不宜佩金玦而佩之,則是棄其中心。(17)涼:說法不一。師古曰:“涼,薄也。尨色不能純,故曰薄也。”楊伯峻曰:“涼,《說文》引作,亦雜色之義。此以涼訓尨。”殺:肅殺。冬日肅殺,故以殺釋。(18)金寒玦離:古人以為全之德寒,故此以寒釋金。古人以玦表訣綸與離別,故此以離釋玦。 (19)胡:何也。(20)梁余子養:晉大夫。時為下軍御。 (21)廟:宗廟。(22)脤:祭社之肉。祭畢,以社肉公賜諸人,謂之“受脤”。(23)常服:軍之常服為韋弁(以淺赤色之柔韋為弁)。(24)尨:指偏衣。 (25)罕夷:晉大夫,時為下軍卿。(26)奇無常:奇怪而非常。(27)玦不復:決絕而不復。(28)有心:謂有害太子之心。
《左氏傳》曰,鄭子臧好聚鷸冠(1),鄭文公惡之,使盜殺之(2)。劉向以為近服妖者也。一曰,非獨為子臧之身,亦文公之戒也。初,文公不禮晉文(3),又犯天子命而伐滑(4),不尊尊敬上。其后晉文伐鄭,幾亡國(5)。
(1)子臧:鄭文公之子。鷸(yù):鳥名。鷸冠:用鷸毛制成的帽子。(2)使盜殺之:時鄭子臧已出奔宋,鄭文公使盜殺之于陳、宋之間。(3)晉文:晉文公重耳。重耳為公子出奔時,欲之楚,過鄭,鄭待之不禮。(4)犯天子命而伐滑:《左傳》僖公二十年:“滑人叛鄭,而服于衛。夏,鄭公子士、泄堵寇率師入滑。”又,僖公二十四年:“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卒師伐猾。(周)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滑:春秋時國名。(5)晉文伐鄭,幾亡國: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鄭幾乎亡國。
昭帝時,昌邑王賀遣中大夫之長安(1),多治仄(側)注冠(2),以賜大臣,又以冠奴。劉向以為近服妖也。時王賀狂悖,聞天子不豫(3),犬獵馳騁如故,與騶奴宰人游居娛戲(4),驕嫚不敬。冠者尊服,奴者賤人,賀無故好作非常之冠,暴尊象也。以冠奴者,當自至尊墜至賤也(5)。其后帝崩,無子,漢大臣征賀為嗣。即位,狂亂無道,縛戮諫者夏侯勝等。于是大臣白皇太后,廢賀為庶人。賀為王時,又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6),此服妖,亦犬禍也。賀以問郎中令龔遂(7),遂曰:“此天戒,言在仄(側)者盡冠狗也(8)。去之則存,不去則亡矣。”賀既廢數年,宣帝封之為列侯,復有罪,死不得置后,又犬禍無尾之效也。京房《易傳》曰(9):“行不順,厥咎人奴冠,天下亂,辟無適(嫡)(10),妾子拜(11)。”又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門。”
(1)昌邑王賀:本書卷六十三附其傳。(2)側注冠:冠名。側注,言形側立而下注。蔡邕云、高九寸,鐵為卷。(3)不豫:謂有疾。(4)騶(zōu)奴:掌管車馬的仆隸。宰人:伙夫。(5)墜:墮也。(6)方山冠:以五采縐紗所制之冠,樂舞人所服。(7)龔遂:字少卿。本書卷八十九有傳。(8)在仄者盡冠狗:謂昌邑王侍側之人皆著冠之狗。(9)京房:字君明。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10)辟(bì):國君。(11)拜:謂傳位。妾子傳位,國無嫡子之故。
成帝鴻嘉、永始之間(1),好為微行出游,選從期門郎有材力者(2),及私奴客,多至十余,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幘(3),帶持刀劍。或乘小車,御者在茵上(4),或皆騎,出入市里郊野,遠至旁縣。時,大臣車騎將軍王音及劉向等數以切諫。谷永曰(5):“《易》稱‘得臣無家’(6),言王者臣天下,無私家也。今陛下棄萬乘之至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稱,好匹夫之卑字(7):崇聚票輕無誼(義)之人(8),以為私客;置私田于民間,畜私奴車馬于北宮;數去南面之尊(9),離深宮之固,挺身獨與小人晨夜相隨(10),烏集醉飽吏民之家(11),亂服共坐,混肴(淆)亡(無)別(12),閔勉遯樂(13),晝夜在路。典門戶奉宿衛之臣執干戈守空宮,公卿百寮不知陛下所在,積數年矣。昔虢公為無道(14),有神降曰‘賜爾士田’,言將以庶人受土田也(15)。諸侯夢得土田,為失國祥(16),而況王者畜私田財物,為庶人之事乎!”
(1)鴻嘉、永始:皆漢成帝年號。(2)從:侍從。期門郎:官名。漢武帝建元三年置,主管出入護衛。(3)袒幘(zé):古代一種空頂的頭巾。(4)御者:駕車者。茵(yīn):墊子。(5)谷永:字子云。本書卷八十五有其傳。(6)“得臣無家”:引文為《易·損卦》上九爻辭。(7)卑字:成帝微行,變易姓名,曾稱張放家人。(8)票(piāo)輕:疾速輕浮。(9)南面之尊:天子之尊。天子坐北朝南,受臣朝拜。(10)挺身:引身。(11)烏集:乍合乍離,如烏之集。(12)混淆:混雜。(13)閔勉:同“黽勉”。言不息。遯:猶“逸”。遯樂:言逸樂。(14)貌公:春秋時貌國之君。(15)神賜貌公土田事,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16)祥:吉兇的預兆。(17)以上言服妖。
《左氏傳》曰,周景王時大夫賓起見雄雞自斷其尾(1)。劉向以為近雞禍也。是時,王有愛子子鼌(2),王與賓起陰謀欲立之。田于北山,將因兵眾殺適(嫡)子之黨,未及而崩。三子爭國(3),王室大亂。其后,賓起誅死(4),子鼌奔楚而敗(5)。京房《易傳》曰:“有始無終,厥妖雄雞自嚙斷其尾。”
(1)周景王:名貴,在位二十五年(前544��前520)。賓起:即賓孟。(2)子鼌:周景王之庶長子。(3)三子:謂子鼌、子猛、敬王丐。(4)賓起被殺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5)子鼌奔楚:時在魯昭公二十六年。于魯定公五年被殺。
宣帝黃龍元年(1),未央殿輅軡中雌雞化為雄(2),毛衣變化而不嗚,不將(3),無距(4)。元帝初元中(5),丞相府史家雌雞伏子(6),漸化為雄,冠距鳴將(7)。永光中(8),有獻雄雞生角者。京房《易傳》曰:“雞知時,知時者當死。”房以為己知時,恐當之。劉向以為房失雞占(9)。雞者小畜,主司(伺)時,起居人(10),小臣執事為政之象也。言小臣將秉君威,以害正事,猶石顯也(11)。竟寧元年(12),石顯伏辜,此其效也。一曰,石顯何足以當此?昔武王伐殷,至于牧野,誓師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3)。’今殷王紂惟婦言用。”繇(由)是論之,黃龍、初元、永光雞變,乃國家之占(14),妃后象也。孝元王皇后以甘露二年生男(15),立為太子。妃,王禁女也。黃龍元年,宣帝崩,太子立,是為元帝。王妃將為皇后,故是歲未央殿中雌雞為雄,明其占在正宮也。不鳴不將無距,貴始萌而尊未成也。至元帝初元元年(16),將立王皇后,先以為婕妤(17)。三月癸卯制書曰(18):“其封睫妤父丞相少史王禁為陽平侯(19),位特進(20)。”丙午(21),立王婕妤為皇后。明年正月,立皇后子為太子。故應是,丞相府史家雌雞為雄,其占即丞相少史之女也。伏子者,明已有子也。冠距鳴將者,尊已成也。永光二年(22),陽平頃侯禁薨,子鳳嗣侯(23),為侍中衛尉(24)。元帝崩,皇太子立,是為成帝。尊皇后為皇太后,以后弟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上委政,無所與(預)(25)。王氏之權自鳳起,故于鳳始受爵位時,雄雞有角,明視(示)作威顓(專)君害上危國者,從此人始也。其后群弟世權,以至于莽,遂篡天下。即位五年,王太后乃崩,此其效也。京房《易傳》曰:“賢者居明夷之世(26),知時而傷(27),或(惑)眾在位,厥妖雞生角。雞生角,時主獨。又曰:“婦人顓(專)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故房以為已亦在占中矣(28)。
(1)黃龍元年:前49年。(2)輅軡:廄名。(3)將:謂率領其群。(4)距:雄雞爪后突出象腳趾的部分。(5)初元:漢元帝年號,共五年(前48��前44)。(6)丞相府史:丞相府小吏。伏子:孵卵,(7)冠距鳴將:謂有冠、有距、打鳴、率領其群。(8)永光:漢元帝年號,共五年(前43��前39)。(9)占:預兆;預測。(10)(雞)主伺時,起居人:謂雞候時而鳴,以為人起居之節。伺:候也。(11)石顯:本書《佞幸傳》有其傳。(12)竟寧元年:前33年。(13)古人有言等句:引文為《尚書·周書·牧誓》之辭。牝雞:雌雞。晨:晨鳴。索:盡也。(14)國家之占:謂有關國家大事的預兆。(15)孝元王皇后:王政君。本書有《元后傳》。甘露二年:前52年。(16)初元元年:前48年。(17)婕妤:宮中女官。位視上卿,秩比列侯。(18)癸卯:七日。制書:皇帝命令。(19)丞相少史:丞相屬下小吏,秩三百石,見《漢舊儀》。(20)特進:官名。授予有特殊地位的列侯。 (21)丙午:十日。(22)水光二年:前42年。(23)鳳:王鳳。本書《元后傳》書其事。(24)侍中:加官。衛尉:官名。漢時九卿之一。掌管宮門警衛,主南軍。(25)上委政,無所與:謂成帝委政于王鳳,而不加干預。(26)夷:傷也。明夷:謂傷其明。(27)知時:謂知天時。(28)以上言雞禍。
成公七年(1)“正月,鼷鼠食郊牛角(2):改卜牛(3),又食其角。”劉向以為近青祥,亦牛禍也,不敬而傋霿之所致也(4)。昔周公制禮樂,成周道,故成王命魯郊祀天地,以尊周公。至成公時,三家始顓(專)政(5),魯將從此衰。天愍周公之德(6),痛其將有敗亡之禍,故于郊祭而見戒云。鼠,小蟲,性盜竊,鼷又其小者也。牛,大畜,祭天尊物也。角,兵象,在上,君威也。小小鼷鼠,食至尊之牛角,象季氏乃陪臣盜竊之人,將執國命以傷君威而害周公之祀也。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天重語之也。成公怠慢昏亂,遂君臣更執于晉(7)。至于襄公,晉為漠梁之會(8),天下大夫皆奪君政(9)。其后三家逐昭公,卒死于外,幾絕周公之祀。董仲舒以為鼷鼠食郊牛,皆養牲不謹也(10)。京房《易傳》曰:“祭天不慎,厥妖鼷鼠嚙郊牛角。”
(1)成公七年:前584年。(2)鼷(xī,舊讀xí):鼠類最小的一種。食:咬也。郊牛:備郊祭之牛。(3)改卜牛:改用它牛卜其吉兇。(4)傋(gòu)霿:愚昧。(5)三家:春秋時魯大夫孟(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6)愍:哀憐。(7)君臣更執于晉:魯君臣一再被晉所執。成公十年秋,被晉扣留,至十一年三月才得歸。十六年秋,成公被晉所扣。九月,季孫行父被執,十二月才歸。(8)晉為溴梁之會:襄公十六年,晉平公會諸侯于溴(jú)梁。溴梁:溴水的大堤,在今河南西北部。(9)天下大夫皆奪君政:溴梁之會,諸侯在場,而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等盟。這是侵君權行為。(10)牲:供祭祀之畜。
定公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1)。”劉向以為定公知季氏逐昭公,罪惡如彼,親用孔子為夾谷之會(2),齊人俫(來)歸鄆、灌、龜陰之田(3),圣德如此,反用季桓子(4),淫于女樂,而退孔子,無道甚矣。《詩》曰:“人而亡(無)儀,不死何為(5)!”是歲五月,定公薨,牛死之應也。京房《易傳》曰:“子不子(6),鼠食其郊牛。”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2)夾谷:春秋時齊地。(3)齊人來歸鄆、、龜陰之田:先是季氏之臣陽貨以鄆、、龜陰之田奔齊,至此會,齊乃以田還魯。鄆、:二邑名。龜陰:龜山之陰。(4)季桓子:季平子之子季孫斯。(5)《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鄘風·相鼠》。儀:禮儀。(6)子不子:子不象為子。謂無為子之道。
哀公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1)。劉向以為天意汲汲于用圣人(2),逐三家,故復見(現)戒也。哀公年少,不親見昭公之事,故見(現)敗亡之異。已而哀不寤(悟),身奔于粵(越)(3),此其效也。
(1)哀公元年:前494年。(2)圣人:指孔子。(3)身奔于越:哀公二十七年,欲借越國之力以除三桓,結果自奔于越。
昭帝元鳳元年九月(1),燕有黃鼠銜其尾舞王宮端門中(2),王往視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3),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近黃祥,時燕剌王旦謀反將死之象也。其月,發覺伏辜。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4),厥妖鼠舞門。”
(1)元鳳元年:前80年。(2)燕:春秋時國名。端門:宮的正門。(3)脯:干肉;干果。祠:祭祀。(4)不原情:不得其本情。
成帝建始四年九月(1),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蒿、柏葉,上民家柏及榆樹上為巢(2),桐柏尤多(3)。巢中無子,皆有干鼠矢數十(4)。時議臣以為恐有水災。鼠,盜竊小蟲,夜出晝匿;今晝去穴而登木,象賤人將居顯貴之位也。桐柏,衛思后園所在也(5)。其后,趙皇后自微賤登至尊(6),與衛后同類。趙后終無子而為害。明年,有鳶焚集,殺子之異也。天象仍見(現)(7),甚可畏也。一曰,皆王莽竊位之象云。京房《易傳》曰:“臣私祿罔辟(8),厥妖鼠巢(9)。”
(1)建始四年:前29年。(2)家:墳墓。(3)桐柏:本亭名。衛思后葬于此。(4)矢:通“屎”。(5)衛思后:孝武衛皇后,即衛子夫。本書《外戚傳》有傳。(6)趙皇后:趙飛燕。本書《外戚傳》有傳。(7)仍:頻也。(8)罔:欺騙。辟:君也。(9)以上言青祥。
文公十三年(1),“大室屋壞”(2)。近金診木,木動也。先是,冬,釐公薨,十六月乃作主(3)。后六月,又吉禘于太廟而致釐公(4),《春秋》譏之。經曰:“大事于太廟,躋釐公。”《左氏》說曰:太廟,周公之廟,饗有禮義者也;祀,國之大事也。惡其亂國之大事于太廟,故言大事也。臍,登也,登釐公于愍公上,逆祀也。釐雖愍之庶兄,嘗為愍臣,臣子一例,不得在愍上。又未三年而吉禘,前后亂賢父圣祖之大禮,內為貌不恭而狂,外為言不從而僭。故是歲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后年,若是者三,而太室屋壞矣。前堂曰太廟,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屋尊高者也,象魯自是陵夷,將墮周公之祀也(5)。《榖梁》、《公羊經》曰(6),世室,魯公伯禽之廟也。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大事者,祫祭也(7)。臍釐公者,先禰后祖也(8)。
(1)文公十三年:前614年。(2)大室:大廟(周公廟)當中之室。楊伯峻曰:“大室之制為二層,屋上有屋,古謂之重屋。砒言‘屋壞’,意謂其上之屋壞,非全壞也。”(3)主:廟主。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薨,至文公二年二月乃作主,其間有一閏,故十六月。(4)禘(dì):祭也。至:謂升其主于廟。(5)墮:毀也。(6)經:當作“傳”。(7)祫(xiá)祭:古時天子諸侯宗廟祭禮之一。集合遠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廟大合祭。(8)禰(nǐ):父(已死)在宗廟立主之稱。
景帝三年十二月(1),吳二城門自傾(2),大船自覆。劉向以為近金沴木,木動也。先是,吳王濞以太子死于漢(3),稱疾不朝,陰與楚王戊謀為逆亂。城猶國也,其一門名曰楚門,一門曰魚門。吳地以船為家,以魚為食。天戒若曰,與楚所謀,傾國覆家。吳王不瞎(悟),正月,與楚俱起兵,身死國亡。京房《易傳》曰:“上下咸悖,厥妖城門壞。”
(1)景帝三年:前154年。 (2)吳:王國名。(3)吳王濞:本書卷三十五有其傳。
宣帝時,大司馬霍禹所居第門自壞(1)。時禹內不順、外不敬,見戒不改,卒受滅亡之誅。
(1)霍禹:霍光之子。本書《霍光傳》附其傳。第:大住宅。
哀帝時,大司馬董賢第門自壞(1)。時賢以私愛居大位,賞賜無度,驕嫚不敬,大失臣道,見戒不改。后賢夫妻自殺,家徙合浦(2)。
(1)董賢:本書《佞幸傳》有其傳。(2)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以上言金診。
傳曰:“言之不從,是謂不艾(乂)(1),厥咎僭,厥罰恒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2),時則有犬禍,時則有口舌之疴,時則有白告白祥。惟木診金。”
(1)乂:治也。(2)介蟲:帶甲殼的蟲。
“言之不從”,從,順也。“是謂不乂”,乂,治也。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選者乎(1)!”《詩》云:“如蜩如螗,如沸如羹(2)。”言上號令不順民心,虛嘩憒亂,則不能治海內,失在過差,故其咎僭。僭。差也。刑罰妄加,群陰不附,則陽氣勝,故其罰常陽也。旱傷百谷,則有寇難,上下俱優,故其極憂也。君炕陽而暴虐(3),臣畏刑而柑(鉗)口(4),則怨謗之氣發于歌謠,故有詩妖。介蟲孽者,謂小蟲有甲飛揚之類,陽氣所生也。于《春秋》為螽,今謂之蝗,皆其類也。于《易》,兌為口(5),犬以吠守,而不可信,言氣毀故有犬禍。一曰,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亦是也。及人,則多病口喉咳者,故有口舌疴。金色白,故有白告白祥。凡言傷者,病金氣。金氣病,則木沴之。其極憂者,順之,其福曰康寧。劉歆言傳曰時有毛蟲之孽。說以為于天文西方參為虎星(6),故為毛蟲。
(1)孔子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2)《詩》云等句:引待見《詩經·大雅·蕩》。蜩(tiáo):蟬也。螗:蟬的一種。羹:湯也。此二句比喻王朝內部紛擾不寧。(3)炕陽:枯涸之意,謂無惠澤于下。(4)柑(qián)口:使口銜木(不能言)。(5)兌:《易》卦名。(6)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史記周單襄公與晉郤锜、郤、郤至、齊國佐語(1),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三郤其當之乎!夫郤氏,晉之寵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懼矣。高位實疾顛(2),厚味實臘毒(3)。今邯伯之語犯(4),叔迂(5),季伐(6)。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有是寵也,而蓋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雖齊國子亦將與(預)焉(7)。立于yín亂之國,而好盡言以招人過(8),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盡言,齊其有季?”十七年(9),晉殺三郤。十八年(10),齊殺國佐。凡此屬,皆言不從之咎云。
(1)郤锜:駒伯。郤:苦成叔。郤至:昭子,即溫季。國佐:齊大夫國武子。(2)高位實疾顛:言位高者必速顛仆。疾:速也。顛:仆也。(3)厚味實臘毒:言味厚者為毒極。臘:報也。(4)郤伯:駒伯。犯:侵也。(5)叔:苦成叔。迂:夸誕。 (6)季:溫季。代:矜尚。(7)國子:國佐。預:參頂。(8)盡言:猶報言。招(qiáo):揭示。(9)十七年:魯成公十七年(前574)。 (10)十八年:魯成公十八年(前573)。
晉穆侯以條之役生太子(1),名之曰仇(2);其弟以千畝之戰生(3),名之曰成師(4)。師服曰(5):“異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誼(義)(6),誼(義)以出禮(7)禮以體政(8),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9)。嘉耦(偶)曰妃(10),怨耦(偶)曰仇(11),古之命也(12)。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13),兄其替乎(14)!”及仇嗣立,是為文侯。文侯卒,子昭侯立,封成師于曲沃(15),號桓叔。后晉人殺昭侯而納桓叔(16),不克(17)。復立昭侯子孝侯,桓叔子嚴伯殺之。晉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嚴伯子武公復殺哀侯及其弟,滅之,而代有晉國(18)。
(1)晉穆侯:晉值侯之孫。條:條戎。伐條之役。王師敗逃,晉師必敗。(2)仇:與敵戰時而生,故名取仇忿之義。(3)其弟:太子之弟,即桓叔。千畝:地名。于畝之役,晉勝。(4)成師:意取能成其師眾。(5)師服:晉大夫。(6)名以制義:名必合義。(7)義以出禮:禮由義出。(8)禮以體政:意謂禮為政治之本。體:本體;根本。(9)易:違反之義。(10)嘉偶:美好的姻緣。妃:通“配”。 (11)怨偶:孽緣。(12)命:名也。(13)兆亂:謂為禍亂之預兆。(14)替:衰微。師服之言,見《左傳》桓公二年。(15)曲沃:春秋時晉地。 (16)桓叔:桓,謚也;叔,字也。 (17)不克:不遂。 (18)(武公殺哀侯)而代有晉國:事在魯桓公三年(前709)。
宣公六年(1),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2),欲為卿。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3)。”間一歲(4),鄭人殺之。
(1)宣公六年:前603年。(2)曼滿、伯廖:皆晉大夫。(3)“無德而貪”等句:意謂無德而貪,不過三年,必然滅亡。《易傳·豐卦》上六爻辭云: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闐無其人,三歲不覿,兇。”(4)間:間隔。
襄公二十九年(1),齊高子容與宋司徒見晉知伯(2),汝齊相禮(3)。賓出,汝齊語知伯曰:“二子皆將不免!子容專(4),司徒侈(5),皆亡家之主也。專則速及(6),侈將以其力敝(7),專則人實敝之,將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1)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2)高子容:齊大夫高止。宋司徒:華定。知伯:晉大夫荀盈。(3)汝齊:晉大夫司馬侯。相札:司儀。(4)專:謂自以為是。(5)侈:奢侈。(6)及:謂及于禍。(7)侈將以其力敝:侈將以其力而致敝。敝:《左傳》作“斃”。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1),魯穆叔會晉歸(2),告孟孝伯曰(3):“趙孟將死矣(4)!其語偷(5),不似民主(6);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7),弗能久矣。若趙孟死,為政者其韓子乎(8)?吾子盍與季孫言之(9)?可以樹善(10),君子也(11)。”孝伯曰:“民生幾何(12),誰能毋偷!朝不及夕,將焉用樹(13)!”穆叔告人曰:“孟孫將死矣!吾語諸趙孟之偷也,而又甚焉。”九月,孟孝伯卒。
(1)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2)穆叔:即叔孫穆子。(3)孟孝伯:魯大夫仲孫揭。(4)趙孟:晉卿趙文子,名武。(5)其語偷:謂所言毫無遠慮。偷:茍且偷安之意。(6)民主:民人之主。(7)諄諄: 嘮叨貌。(8)韓子:趙起,即韓宣子。(9)盍(hé):何不。季孫:季武子,名宿。(10)可以樹善:謂可以早與韓起結好。(11)君子:指韓起。(12)民生:猶人生。(13)樹:樹善。
昭公元年(1),周使劉定公勞晉趙孟(2),因曰:”子并冕以臨諸侯(3),益亦遠績禹功(4),而大庇民乎?”對曰:“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5),朝不謀夕,何其長也(6)?”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謂老將知(智)而毫及之者(7),其趙孟之謂乎!為晉正卿以主諸侯,而濟于隸人,朝不謀夕,棄神人矣。神怒民畔(叛),何以能久?趙孟不復年矣(8)!”是歲,秦景公弟后子奔晉(9),趙孟問:“秦君何如?”對曰:“無道。”趙孟曰:“亡乎(10)?”對曰:“何為(11)?�世無道,國未艾(乄)也(12)。國于天地,有與立焉(13),不數世淫,弗能敝也(14)。”趙孟曰:“夭乎(15)?”對曰:“有焉。”趙孟曰:“其幾何(16)?”對曰:“鍼聞國無道而年谷和孰(熟),天贊之也(17),鮮不五稔(18)。”趙孟視蔭(19),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20)?”后子出而告人曰:“趙孟將死矣!主民(21),玩歲而惕日(22),其與(歟)幾何(23)?”冬,趙孟卒。昭五年(24),秦景公卒。
(1)昭公元年:前541年。 (2)周:周景王。劉定公:周卿,食邑于劉,名夏。勞:慰勞。是時趙孟與諸侯會于貌。(3)弁冕:古時卿大夫之禮帽。(4)績:繼也。(5)儕:等輩。(6)朝不謀夕,何其長也:意謂早尚不能為夕謀,何能念及長遠庇民。(7)老將智:年老將益智。耄:八十曰耄。趙孟此時年未滿五十,而似八十之老人。(8)不復年:謂不復見谷熟。年,與“稔”義同。(9)后子:即公子鍼。秦桓公子。(10)亡乎:國將滅亡嗎? (11)何為:為何滅亡。(12)刈:絕也。(13)國于天地,有與立焉:謂立國于天地,必有參與輔助者。(14)不數世淫,不能撇也:謂若非幾代yín亂,不能垮臺。(15)夭:謂短命。(16)幾何:幾時。(17)贊:佐助。(18)鮮:少也。五稔:猶五年。(19)蔭:日影。(20)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謂己已年老不能等待五年。(21)主民:主持民人之事。 (22)玩歲而惕(kài)日:謂混日子而曠廢時日。(23)其 歟幾何:“其幾何歟”之變句。(24)昭五年:昭公五年(前537)。
昭公元年,楚公子圍會盟(1),設服離衛(2)。魯叔孫穆子曰(3):“楚公子美矣君哉(4)!”伯州犁曰(5):“此行也,辭而假之寡君(6)。”鄭行人子羽曰(7):“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憂子哲之欲背誕也。”子羽曰:“假而不反(返)(8),子其無憂乎(9)?”齊國子曰(10):“吾代二子閔(憫)矣(11)。”陳公子招曰(12):“不憂何成?二子樂矣(13)!”衛齊子曰(14):“茍或知之,雖憂不害(15)。”退會,子羽告人曰:“齊、衛、陳大夫其不免乎!國子代人憂,子招樂憂,齊子雖憂弗害。夫弗及而憂(16),與可憂而樂;與憂而弗害(17),皆取憂之道也。《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18)。’三大夫兆憂矣(19),能無至乎(20)!言以知物(20),其是之謂矣。”
(1)公子圍:楚恭王之子。時為楚令尹,與齊、宋、衛、陳、蔡、鄭會于虢。(2)設服:設君之服。離衛:陳列衛兵。(3)叔孫穆子:叔孫豹。(4)楚公子美矣君哉:謂公子圍的服飾設施已似君主。(5)伯州犁:楚太宰。(6)假之寡君:謂楚王假以此禮。此為公子圍文過。(7)行人:官名。子羽:公子揮之字。(8)反:同“返”,歸還。(9)其:猶豈。(10)國子:齊大夫國弱。(11)二子:指王子圍、伯州犁。圍以是年篡位,不能令終,州犁亦尋為圍所雜,故言可憫。(12)招:陳公子,陳哀公弟。 (13)不憂何成,二子樂矣:謂憂而能成事,今二子不憂而樂,其事難成。 (14)齊子:衛大夫齊惡。(15)茍或知之,雖憂不害:此言先知為備,雖有憂難,無所損害。(16)弗及而憂:代人憂,不及己。(17)與憂而弗害:雖憂何害。(18)《太誓》曰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太誓》。(19)兆憂:謂開憂兆。(20)能:字上疑當有“憂”。(21)言以知物:意謂察其言,以知其禍福。
昭公十五年(1),晉籍談如周葬穆后(2),既除喪而燕(宴)(3),王
曰:“諸侯皆有以填(鎮)撫王室(4),晉獨無有,何也?”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5),故能薦彝器(3)。晉居深山,戎翟之與鄰,拜戎不暇(7),其何以獻器?”王曰:“叔氏其忘諸乎(8)!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9),其反亡(無)分乎(10)?昔而高祖司晉之典籍(11),以為大正(12),故曰籍氏。女(汝),司典之后也(13),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賓出(14),王曰:“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15)。”籍談歸,以語叔向(16)。叔向曰:“王其不終乎!吾聞所樂必卒焉(17)。今王樂憂,若卒以憂,不可謂終(18),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19),于是乎以喪賓燕(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三年之喪,雖貴遂服(20),禮也。王雖弗遂,燕(宴)樂已早(21)。禮,王之大經也(22);一動而失二禮(23),無大經矣。言以考典(26),典以志經(25)。忘經而多言舉典(26),將安用之!”
(1)昭公十五年:前527年。(2)籍談:晉大夫。如:往也。穆后:周景王之后溢穆。(3)除喪:除去喪禮之服。(4)鎮撫王室:謂貢獻器物。(5)明器:有二義。一謂明德之分器。一謂殉葬之器物。吳恂疑“明”或“盟”之壞文。(6)薦:獻也。彝器:古代宗廟常用的禮器的總名,如鐘、鼎、樽之類。(7)拜:服也。(8)叔氏:解說不一。師古曰:“叔;籍談字。”一曰“叔父之使,故謂之叔氏”。楊伯峻曰:“景王稱荀躒為伯氏,稱籍談為叔氏,自以二人皆姬姓之后,而伯、叔之稱,不論因其位之尊卑,抑年之大小。”(9)楊伯峻曰:“周王于諸侯,同姓者,無論行輩,俱稱伯父或叔父。于晉侯稱叔父者,或以唐叔而稱‘叔,欽?”(10)其:豈也。(11)而:汝。高祖:遠祖。《左傳》“高祖孫伯黡”。(12)大正:《左傳》作“大政”。(13)司典:指孫伯黡。(14)賓:指荀踩、籍談等。(15)典:典藉,典故。祖:祖業。(16)叔向:晉羊舌肸之字。(17)所樂必卒:志所樂者,必以其事終。(16)終:善終;壽終。(19)三年之喪二:指太子壽卒、穆后死。(20)遂:竟也。遂服:謂如禮服喪。(21)己:太也,甚也。 (22)經:謂常法。(23)失二經:指不遂服,又即宴樂。(24)考:成也。典:謂典則。(25)志:記也。經:即禮。(26)忘經:即失二禮。舉典;數舉典籍。
哀公十六年(1),孔丘卒,公誄之曰(2):“旻天不吊(3),不愁遺一老(4),俾屏予一人(5)。”子貢曰:“君其不歿于魯乎?夫子之言曰(6):‘禮失則昏(7),名失則愆(8)。’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弗能用,死而誅之,非禮也;稱‘予一人’,非名也(9)。君兩失之(10)。’二十七年(11),公孫(遜)于邾,遂死于越(12)。
(1)哀公十六年:前479年。(2)誄(lěi):猶今之致悼辭。(3)旻(min)天:上天。吊:通“叔”,善也。(4)愁(yìn):愿;寧。不愁:猶言寧不,何不。(5)俾:使也。屏:蔽也。(6)夫子:謂孔子。(7)昏:惑也。(8)愆:過也。(9)予一人:乃天子自稱,非諸侯之號,故云“非名”。(10)兩失:失禮、失名。(11)(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12)越:春秋時越國。以上言不從。
庶徵之恒陽,劉向以為《春秋》大旱也。其夏旱雩祀(1),謂之大零。不傷二谷,謂之不雨。京房《易傳》曰:“欲德(得)不用茲謂張(脹)(2),厥災荒,荒,旱也,其旱陰云不雨,變而赤,因而除。師出過時茲謂廣(曠)(3),其旱不生。上下皆蔽茲謂隔,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上緣求妃茲謂僭(4),其旱三月大溫亡(無)云。居高臺府,茲謂犯陰侵陽,其旱萬物根死,數有火災。庶位逾節茲謂僭,其旱澤物枯,為火所傷。”
(1)雩(yú)祀: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2)欲得不用茲為脹:意謂人君貪欲多得財貨而不能用,猶人貪食不能化而患脹病。(3)廣:通“曠”,謂怨曠。(4)上緣求妃:謂求偶攀緣在己上者。妃:配偶。
釐公二十一年“夏,大旱”(1)。董仲舒、劉向以為齊桓既死(2),諸侯從楚,釐尤得楚心。楚來獻捷,釋宋之執(3)。外倚強楚,炕陽失眾,又作南門。勞民興役(4)。諸雩旱不雨。略皆同說。
(1)釐公二十一年:前640年。(2)齊桓:齊桓公。(3)釋宋之執:釋被執之宋公。(4)興作南門(本名稷門):事在釐公二十二年。
宣公七年“秋,大旱”(1)。是夏,宣與齊侯伐萊(2)。
(1)宣公七年:前603年。(2)萊:春秋時萊國。
襄公五年“秋,大雩”(1)。先是宋魚石奔楚(2),楚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3)。鄭畔(叛)于中國而附楚,襄與諸侯共圍彭城,城鄭虎牢以御楚(4)。是歲鄭伯使公子發來聘(5),使大夫會吳于善道(6)。外結二國,內得鄭聘,有炕陽動眾之應。
(1)襄公五年:前569年。(2)魚石:宋左師,公子目夷之曾孫。魚石奔楚,事在成公十五年。(3)楚伐宋,取彭城:此事在成公十八年。彭城:邑名。今江蘇徐州市。(4)虎牢:邑名。在今河南榮陽西北。(5)公子發:字子國,鄭穆公之子,子產之父。(6)大夫:謂仲孫蔑。善道:邑名。在今江蘇盱眙東北。
八年“九月,大雪”(1)。時作三軍,季氏盛(2)。
(1)(襄公)八年:前566年。(2)時作三軍,季氏盛:魯國本立上下二軍,皆屬于公,今季氏增立中軍,三卿各主一軍,故季氏權重勢盛。
二十八年“八月,大雩”(1)。先是,比年晉使荀吳、齊使慶封來聘(2),是夏邾子來朝。襄有炕陽自大之應。
(1)(襄公)八年:前546年。(2)比年:連年。荀吳:晉大夫,荀偃之子。慶封:齊大夫。
昭公三年“八月,大雩”(1)。劉歆以為昭公即位年十九矣,猶有童心,居喪不哀,炕陽失眾。
(1)昭公三年:前540年。
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莒牟夷以二邑來奔(2),莒怒伐魯,叔弓帥(率)師(3),距而敗之,昭得入晉。外和大國(4),內獲二邑,取勝鄰國,有炕陽動眾之應。
(1)(昭公)六年:前537年。(2)莒:春秋時莒國。牟夷:莒大夫。二邑:牟婁、防茲。(3)叔弓:魯大夫。(4)大國:指晉國。
十六年“九月、大雩”(1)。先是昭公母夫人歸氏薨(2),昭不戚(3),又大蒐于比蒲(4)。晉叔向曰:“魯有大喪而不廢蒐。國不恤喪,不忌君也;君亡戚容,不顧親也。殆其失國。”與三年同占。
(1)(昭公)十六年:前527年。(2)歸氏:胡國之女。歸姓,即齊歸。齊,謚也。(3)戚:憂傷,悲傷。(4)大蒐(sēu):聚眾打獵。比蒲:魯地名。
二十四年“八月,大雩”(1)。劉歆以為《左氏傳》二十三年邾師城翼(2),還經魯地(3),魯襲取邾師,獲其三大夫(4)。邾人訴于晉,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5),是春乃歸之: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9年。(2)翼:邾之邑。(3)經:經過。魯地:謂武城。(4)(邾)三大夫:謂徐婼、丘弱、茅地。(5)我:謂魯。行人:官名。叔孫婼:叔孫昭子。
二十五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1),旱甚也。劉歆以為時后氏與季氏有隙(2)。又季氏之族有淫妻為讒,使季平子與族人相惡,皆共譖平子(3)。子家駒諫曰(4):“讒人以君僥幸,不可。”昭公遂代季氏,為所敗,出奔齊。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8年。(2)后氏:郈昭伯。季氏:季平子。季氏、劶氏因雞斗而發生矛盾。(3)這三句,言季平子庶叔父公鳥之妻季姒與雍人檀私通,而譖季氏之族人季公亥、公恩展,平子殺思展,以故族人皆怨之。(4)子家駒:子家懿伯,莊公之玄孫,一名羈。
定公七年“九月,大雩”(1)。先是定公自將侵鄭,歸而城中城(2)。二大夫帥(率)師圍鄆(3)。
(1)定公七年:前504年。(2)中城:魯國之邑。(3)二大夫:謂季孫斯、仲孫何忌。鄆:邑名。在今山東沂水縣東北。
嚴公三十一年“冬,不雨”(1)。是歲,一年而三筑臺(2),奢侈不恤民。
(1)莊公三十一年:前664年。(2)一年而三筑臺:是年,春筑臺于郎,夏筑臺于薛,秋筑臺于秦。郎、薛、秦,皆魯地。
釐公二年“冬十月不雨”(1),三年“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先是者,嚴公夫人與公子慶父淫(2),而殺二君(3)。國人攻之,夫人遜于邾,慶父奔莒,釐公即位,南敗邾(4),東敗莒,獲其大夫(5)。有炕陽之應。
(1)釐公二年:前659年。(2)慶父:魯桓公之子,莊公弟。(3)二君:謂子般、閔公。(4)南敗邾:釐公元年,公敗邾師于偃。(5)東敗莒,獲其大夫:釐公元年公子友率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拏。
文公二年(1),“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即位,天子使叔服會葬(2),毛伯賜命(3)。又會晉侯于戚(4)。公子遂如齊納幣(5)。又與諸侯盟(6)。上得天子,外得諸侯,沛然自大(7)。躋釐公主。大夫始專事(3)。
(1)文公二年:前626年。(2)叔服:周內史,叔氏,服字。會葬:會葬僖公。(3)毛伯:周之卿士。時亦天子使之。賜命:賜以命圭為瑞信。(4)戚:衛之邑。(5)納幣:古代婚禮“六禮”之一,也稱“納徵”。男女兩方締婚之后,男家將婚禮送給女家。(6)又與諸侯盟:此謂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于垂隴(鄭地)。(7)沛然:氣盛貌。(8)大夫:指季孫行父。
十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公子遂會四國而救鄭(2)。楚使越椒來聘(3)。秦人歸禭(4)。有炕陽之應。
(1)(文公)十年:前618年。(2)先是公子遂會四國而救鄭:文公九年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宋、衛、許四國以救之。(3)楚使越椒來聘:此事在文公九年。越椒:楚大夫。(4)秦人歸禭:文公九年秦人來歸僖公及成風之禭。禭(suì):贈送死人的衣裳。成風:僖公之母;成,謚也。風姓也。
十三年(1),“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先是曹伯、杞伯、滕子來朝(2),郕伯來奔(3),秦伯使遂來聘(4),季孫行父城諸及鄆(5)。二年之間,五國趨之,內城
網友關注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老漢倫克朗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三根綠枝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十章 守衛城門的人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第二十一章 王衛二劉傅傳
- 麥穗的故事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駝背的故事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上帝的食物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墳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哈·曼丁的故事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烏木馬的故事
- 洗染匠和理發師的故事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十四章 飛猴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盧傳
精品推薦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大豐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柯坪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貴南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