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說明】本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杰作。歷史的時、空不可分,故寫歷史必記及地理。此志,首先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并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各勝古跡,道里交通,等等;并總記了西漢平帝時郡、國、縣、道、侯國的總數,全國的幅員,土地面積,定墾田、不可墾地、可墾不可墾地,民戶、人口總數等;再就是參考了《史記·貨殖列傳》寫各地風俗特產的內容,匯總了劉向“略言其地分”、朱贛“條其風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對歷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經濟和風俗特點區分地域,寫了各個地域的范圍、歷史、地理、民生、風俗和特點,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況。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對后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志重點在“風俗”,意在說明地理與政治的關系,提示為政者注意各地風俗,從地理實際出發以施其政。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1),方制萬里(2),畫野分

  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3),《書》云:“協和萬國(4)”此之謂也。堯遭洪水,懷山襄陵(5),天下分絕,為十二州(6),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7),列五服(8),任土作貢(9)。

  (1)旁:廣也;橫也。(2)方:始也。(3)《易稱》等句:引文見《易·比卦》象辭。(4)“協和萬國”見《尚書·虞書·堯典》。(5)洪水,懷山襄陵:大水泛濫,包山而駕陵。懷:包也。襄:駕也。(6)十二州:《書·禹貢》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九州外,還有并、幽、營三州。(師古說)(7)九州:即《書·禹貢》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九州。(8)五服:古代王畿外圍,由近而遠,每五百里為一服,即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9)任土作貢: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貢賦之差。

  曰(1):禹敷土(2),隨山刊木(3),奠高山大川(4)。

  (1)曰:自此以下,皆《尚書·禹貢》文。(2)敷:分也;布也。敷土:言劃分為九州。(3)隨山:循行諸山。刊木:斫木。言斫木通道。或解作立木為標記。(4)奠:定也。奠高山大川:定高山大川為各州的疆域之意。

  冀州既載(1),壺口治梁及岐(2)。既修太原(3);至于岳陽(4)。覃懷底績(5),至于衡章(橫漳)(6)。厥土惟白壤(7)。厥賦上上錯(8),厥田中中(9)。恒、衛既從(10),大陸既作(11)。鳥夷皮服(13)。夾右碣右(13),入于河。

  (1)冀州:其名因古冀國而來。冀是春秋國名,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有冀亭,即古冀國(顧頡剛說。見《禹貢注》載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下同),其范圍約當今山西全省、河北的西、北境,以及河南的北部、遼寧的西部。既:已也。載:始也。(2)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吉縣西南、陜西宜川縣東南。黃河至壺口山,河身緊縮,懸崖直瀉,落差十五公尺,形似壺,故名。梁:梁山。岐:岐山。因治河言及梁、岐二山,當是壺口以下黃河所經過之山。(3)修:治也。太原:古太原實在河東,兼帶汾、洮,南障大澤,相當于今山西聞喜縣一帶(顧頡剛說)。(4)岳陽:指霍山(在今山西霍縣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岳:太岳,即霍山。(5)罩懷:地名。舊說在今河南武陟、沁陽、溫縣一帶。地當太行山南,黃河北岸。底績:《史記·夏本紀》作“致功”,意同。(6)橫漳:漳水東流入黃河,故稱橫漳。(7)厥:解為其。白壤:白色柔軟的土地。(8)賦:人民向國家繳納的稅。上上:第一等。錯:錯雜,在第一等與第二等之間的意思。(9)中中:第五等。此就土壤肥瘠的等差而言。(10)恒、衛:二水名。恒水出恒山,東入滹水。衛水在靈壽,東入滹池。胡渭《禹貢錐指》根據《水經注》,證明河北曲陽以下的滱水(今唐河)即恒水,靈壽以下的滹沱即衛水。(顧頡剛說)既從:言從黃河入海。(11)大陸:澤名。在今河北任縣東北,與巨鹿、隆堯二縣接界。后淤為平原。既作:可以耕作。(12)鳥夷:泛指東方邊遠的一種民族,以狩獵為主,搏取鳥獸,食其肉而衣其皮。(13)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

  泲(濟)、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導)(2),雷夏既澤(3),雍、沮會同(4),桑土既蠶(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墳(7),草繇木條(8)。厥田中下(9),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10)。厥貢漆絲(11),厥棐(篚)織文(12)。浮于泲(濟)、漯,通于河(13)。

  (1)濟:濟水,古四瀆之一。濟水流至古菏澤,今山東定陶縣;又東北至巨野澤,今巨野縣境;又東北至壽張安山湖納汶水,入海處今名小清河。此是濟水故道,也是《禹貢》兗州與豫、徐、青三州分界處。河:黃河。蓋黃河自河南延津縣北,東至浚縣大伾山西折而北,逕安陽縣界,又東北經河北廣平、新河、深縣、武強、河間、文安、靜海等縣境,又東至天津入海。此為黃河故道,也是《禹貢》兗州與冀州的分界線。(顧頡剛說)(2)九河:指黃河下游地區的分流。“九”,指多數。據《爾雅·釋水》,九河,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等河。導:治也。(3)雷夏:澤名。在今山東菏澤一帶。(4)雍、沮會同:謂雍水、沮水俱流入雷夏澤。(5)桑土既蠶:此承上兩句言,水患之后,可種桑養蠶。(6)降丘宅土:言人民由高地相率定居于平地。丘,高地。宅,定居。(7)墳:肥沃之土。(8)繇:草盛貌。條:長也。(9)中下:第六等。(10)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意謂兗州墾辟不易,賦低,歲歲如一,到了第十三年才與它州賦法相同。(11)漆絲:兗州古時產漆,絲更是特產。(12)篚(fěi):盛物的竹器。織文:有文采的絲品。 (13) 浮:船行之意。漯:水名。古黃河的支流。古漯水自宿肯口(今浚縣西南,已堙)東北流,至今山東濱縣、利律人海。《禹貢》兗州貢道是由漯達河自宿胥口始,由濟達漯則在茌平(顧頡剛說)。

  海、岱惟青州(1)。夷既略(2),惟(濰)、甾(淄)其道(3)。厥土白墳,海瀕廣潟(4)。田上下(5),賦中上(6)。貢鹽、(7),海物惟錯(8),岱畎絲、枲、鉛、松、怪石(9),萊夷作牧(10),厥棐(篚)絲(11)。浮于汶,達于泲(濟)(12)。

  (1)海:指今渤海,古稱東海。岱:泰山。又稱岱宗、東岳。青州:《禹貢》九州中處于東方,五行說東方色青,故名青州。東臨渤海,南與徐州以泰山為界,西北的濟水與充州分界。(2)夷:地名。在今山東蓬萊一帶濱海區。略:治理之意。(3)濰、淄:二水名。今濰水、淄水。其道:謂復其故道。(4)潟(xì):鹽堿地。(5)上下:第三等。(6)中上:第四等。(7)鹽:海鹽。:夏布之類。苧麻的織品。(8)海物:海產魚類。錯;多種之意。(9)岱畎(quǎn):泰山的谷,即泰山附近的丘陵地帶,盛產絲、枲(大麻)、鉛、松、怪石(特殊的山石)。(10)萊:國名。甲骨文作“來”,殷時即有其國,春秋時為齊所滅。萊夷:指萊人。其地在今山東半島。作牧:耕種,畜牧。(11)(yǎn):木名。即山桑,又稱柞樹、櫟樹。葉可養蠶。絲:即柞蠶絲,可制綢料。(12)汶:水名。古時汶水人濟水。元、明時代遏汶入泗,古道遂堙。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2),蒙、羽其藝(3)。大野既豬(潴)(4),東原底平(5)。厥土赤植墳(6),草木漸包(苞)(7)。田上中(8),賦中中(9)。貢土五色(10),羽畎夏狄(11),嶧陽孤桐(12),泗瀕浮磬(13),淮夷珠暨魚(14),厥棐(篚)玄纖縞(15)。浮于淮、泗,達于河(16)。

  (1)海:指黃海。岱:泰山。淮:水名。古四瀆之一。源于河南桐柏山,東流入黃海。徐州:北與青州以泰山分界,南以淮水與揚州分界。(2)沂:水名。源于今山東沂水縣,南流至下邳入泗水,再入淮水。自元代修成運河,沂水入運河,不再入泗水。×:治也。(3)蒙、羽:二山名。蒙山,一名蒙陰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羽山,在今山東郯城縣東北。藝:種也。謂蒙、羽一帶可以耕種。(4)大野:澤名。在今山東巨野縣北。早已涸為平地。潴:水停聚。謂大野蓄水成澤。(5)東原:地名。在濟水之東,今山東泰安以西一帶。厎(zhǐ):致也。厎平:謂水患已平。指治濟水而言。(6)埴(zhí):細密的黃粘土。赤埴墳:棕色土壤。(7)漸苞:謂不斷地叢生。(8)上中:第二等。(9)中中:第五等。(10)五色:青、赤、白、黑、黃。土五色,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 (11)羽畎:羽山之谷。狄:即山雉。其羽毛以飾車服旌旄。夏狄:有三解,一說為大雉;一說為江、淮地區的白鷂雉;一說為染成五色的雉羽。(12)嶧:山名。在今山東鄒縣南。桐:落葉喬木。桐為古人制作琴瑟的原料。(13)泗:水名。泗水,源于山東泗水縣東陪尾山,四源并發,故名。南流入淮。磬(qìng):古樂器。以玉、石或金屬材料制作,形狀為矩。浮磬:大概是指一種可以制磬的玉石。(14)淮夷:淮水流域的一種民族。(bīn)珠:即蚌珠。珍珠。,是蚌的別名。暨:及也。 (15)玄:黑色。纖:細紋的綢帛。縞:絹。(16)河:《說文》及《水經注》均作“菏”。顧頡剛曰:“古時淮通泗,泗通菏,菏通濟,由濟通漯以入于河,徐州的貢道就是這樣,‘達于河’的‘河’字,作‘菏’是。”

  淮、海惟揚州(1)。彭蠡即豬(潴)(2),陽鳥攸居(3)。三江既入(4),震澤底定(5)。筿簜既敷,(6),草夭木喬(7)。厥土涂泥(8)。田下下(9),賦下上錯(10)。貢金三品(11),瑤、瑻、筿簜(12),齒、革、羽毛(13),鳥夷卉服(14),厥棐(篚)織貝(15),厥包桔、柚(16),錫貢(17)。均江海,通于淮、泗(18)。

  (1)淮:淮水為揚州的北界。海:揚州東界為海。其西界荊州,《禹貢》未說明分界處。(2)彭蠡:澤名。舊說即今鄱陽湖。據《禹貢》導水說“漢水東匯澤為彭蠡,又東為北江”,則彭蠡當在長江之北。(3)陽鳥:鴻雁之屬。雁為候鳥,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攸:《史記·夏本紀》作“所”。此謂彭蠡是雁所居之處。(4)三江:此為歷來爭論不休的懸案。舊說可分四類:一是以為鄱陽湖下流分歧為北、中、南三道入海的長江三支流;二是長江的上流、中流、下流;三是指長江為北江,吳淞江為中江,錢塘江為南江;四是以長江之中江入太湖,更分三道入海,指吳淞江、東江、婁江為三江。顧頡剛說:“以上四種解說都很勉強,其實是江、湖分歧雜鍺的意思,并不必確指其地。”(5)震澤:太湖,又名具區,笠澤。(6)筿(xiǎo):小竹。簜(dàng):大竹。敷:分布。謂各種竹子叢生。(7)夭:茂盛貌。喬:高也。(8)涂泥:濕潤的土地。(9)下下:第九等。(10)下上:第七等。錯:謂雜出諸品。(11)金:古時指銅。金三品:謂三色的銅。 (12)瑤、瑻(kūn):皆美玉名。 (13)齒:象牙之類。革:皮革。羽毛:鳥的羽毛。 (14)鳥夷:《書·禹貢》作“島夷”。其地各說不一。有說為日本,有說為沖繩島,有說為舟山群島。難以確指,大概是近海之島。卉服:南方島民草織之服,為蓑(suō)衣之類。(15)織貝:織成貝文的錦。(16)包:包裹;包裝。(17)錫貢:待命而貢,謂不是常貢之物。(18)均:《書·禹貢》作“沿”。沿,順水而行。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這是《禹貢》揚州的貢道。

  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潛既道(4),云夢土作×(5)。厥土涂泥。田下中(6),賦上下(7)。貢羽旄、齒、革,金三品(8),杶、干、栝、柏(9),厲(礪)、砥、砮、丹(10),惟菌簵、楛(11),三國厎貢厥名(12),包匭菁茅(13),厥棐(篚)玄璣組(14),九江納錫大龜(15)。浮于江、沱、潛、漢(16),逾于洛(17),至于南河(16)。

  (1)荊: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衡:衡山。一名岣嶁山,即南岳。在今湖南衡山縣北。衡陽,謂衡山之陽。荊州:北以荊山與梁州、豫州分界,南界不明。《禹貢》衡山所在,歷來有爭議。(2)江:指今四川的嘉陵江。漢:漢水,一名漾水。朝宗:朝見。古時諸侯見天子,春見稱朝,夏見稱宗。此處以海比天子,江、漢比諸侯,謂江、漢二水合流以后歸于大海。(3)九江:諸說紛壇。《禹貢》九江,大致即今湖北廣濟、黃梅及安徽宿松、望江諸縣境的江水。孔殷:言眾水所會,其流甚盛。(4)沱、潛:水名。沱,指江水的別流;潛,指漢水的別流。荊江之沱,指令渠江諸水,如渠水、巴水、巖水等。既道:謂水已治理,沱、潛入江得循故道。(5)云夢土:《尚書·禹貢》作“云上夢”。當以“云夢”二字相連。夢:澤也。云夢;即云澤。顧頡剛說:“蓋最先的云夢,是在今湖北安陸縣東南接云夢縣界,云夢縣的得名當因云夢所在。作×:《史記·夏本紀》作“為治”。×,治也。(6)下中:第八等。顧頡剛:“土與揚州同,田高揚州一等,是因為地勢比揚州稍高的原因。(7)上下:第三等。顧頡剛說:“賦比揚州高三等,是因為開發得早。”(8)金三品:指青、白、赤三色的銅。(9)杶(chūn):椿樹。干:《書·禹貢》作“”。,柘木。木質堅勁,可作車轅。栝(guā):檜樹。(10)勵:磨刀石。砥:精細的磨刀石。砮:可作矢鏃的努石。丹:朱砂。(11)菌(jùn)、簵(lù):皆竹名。可制竹箭。楛(hù):木名。荊類。可作箭桿、器物。(12)三國:不知其何名。厎貢厥名:意謂只將貢物開列名單,不必真的貢獻實物。(13)包:包裹。匭:匣。菁茅:供祭祀用的一種茅草。 (14)玄:赤黑色。(xūn):淺紅色。璣:珍珠之類。組:頭飾。(15)大龜:_神龜。或稱元龜。古時用龜以卜。(16)此謂江、沱、潛、漢四水,可以往復逕通。(17)逾:越也。水道不通,故越過陸地才至洛水。(18)南河:指河南洛陽、鞏縣一帶的黃河。即由洛入河之處。

  荊、河惟豫州(1)。伊;洛、瀍、澗既入于河(2),滎、波(潘)既獵(潴)(3),道(導)菏澤(4),被盟豬(5)。厥土惟壤(6),下土墳壚(7)。田中上(8),賦錯上中(9)。貢漆、枲、、紵(10),棐(篚)纖纊(11),錫貢磬錯(12)。浮于洛,入于河(13)。

  (1)荊:荊山。豫州以荊山為南界。河:黃河。豫州北界濱河。豫州,居九州之中。(2)伊、洛、瀍、澗:四水名。皆衣今河南省境。伊、瀍、澗入洛,洛水入河,故總言入于河。(3)潘:溢也。滎潘:即滎澤。在今河南滎陽縣境。(4)菏澤:濟水所匯,菏水所出。在今山東定陶東。(5)盟豬:《書·禹貢》作“孟諸”。二者相通,一也。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接虞城縣界。被盟豬,意謂菏澤之水往往溢出,流于盟豬。(6)壤土:適宜耕種的松柔的土地。(7)壚(lú):黑色堅硬的土壤。(8)中上:第四等。(9)錯上中:賦第二等,又錯出第一等。(10)枲(xǐ):不結子的大麻。紵(zhù):苧麻。(11)纖:細綢。纊:細綿。(12)錫貢:不常貢,待命而后納貢。磬錯:礪石的一種,可以治玉磬(樂器)。(13)洛:此指洛水流域諸水,浮于諸水,入于河,豫州西部中部貢道始通。

  華陽、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藝(2),沱、潛既道(導)(3),蔡、蒙旅平(4),和夷厎績(5)。厥土青黎(6)。田下上(7),賦下中三錯(8)。貢厎、鐵、銀、鏤、砮、磬(9),熊、羆、狐、貍、織皮(10)。西頃因桓是來(11),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12)。

  (1)華:華山。在今陜西華陰縣南。為雍、豫、梁三州的分界點,華山南(華陽)為梁州,華山北(華陰)為雍州,華山東為豫州。華陽:華山之陽(南)。黑水:眾說不一。多說是麗水,即今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其實在今陜西城面縣北。顧頡剛說:“今陜西城固縣北有黑水,即《禹貢》梁州的黑水。《禹貢》是說自華山南西迄黑水,其南則為梁州,……西界無可考,南限于長江。”又說:“其實梁州乃戰國時秦人語,梁是橋梁的意思。”(2)岷:岷山。甘肅天水市南的嶓冢山實為岷山。嶓:嶓冢山。在今陜西寧強縣北九十里。(顧頡剛說)藝:耕種。(3)沱、潛:出于嘉陵江水的皆名沱,指渠水、巖水、巴水等。出于漢水的皆名潛。(4)蔡、蒙:二山名。蔡山不知在何處。蒙山在今四川雅安、名山、蘆山三縣界。旅:道也。旅平:謂道已平治。(5)和夷:在今武當山一帶。(6)青黎:紫色而肥沃。(7)下上:第七等。(8)下中:賦第八等。三錯:雜出第七、第八、第九三等。(9)璆:美玉。鏤:剛鐵。(10)織皮:經過加工的毛織物及毛皮。 (11)西頃:山名。在今甘肅碌曲縣西甘肅與青海分界處。桓:舊說即桓水。(12)潛:水名。漢水所出,即今湑水、褒水等。沔:水名。一名沮水。源于陜西略陽縣,東南流至沔縣西南入漢水。渭水:水名。源于今甘肅渭源縣,東流經關中,入于河。亂:絕河而渡曰亂。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涇屬渭汭(3)。漆、沮既從(4),酆水攸同(5)。荊、岐既旅(6),終南、惇物(7),至于鳥鼠(8)。原隰厎績(9),至于豬野(10)。三危既宅(11),三苗丕敘(12)。厥土黃壤(13)。田上上(14),賦中下(15)貢球、琳、瑯玗(16)。浮于積石(17),至于龍門西河(18),會于渭汭(19)。織皮昆侖、析支、渠叟,西戎即敘(20)。

  (1)黑水:在今陜西城固縣北。雍州南以黑水及秦嶺與梁州分界。西河:指黃河自內蒙古托克托折而南流,至陜西華陰東折的一段。雍州東以黃河與冀州分界。(2)弱水:在甘肅羌谷水下游,即今張掖河,北流入居延澤。(3)涇、渭:二水名。今陜西省境內二大水。涇屬渭汭:涇水入渭水的地方。(4)漆、沮:二水名。漆水,源于今陜西銅川市東北大神山,西南流合于沮水。沮水,源于今陜西黃陵縣西北子午嶺,東南流合于漆水名石川河,東流富平縣南交口鎮入渭。(5)酆水:一作“豐水”。源于終南山,北流經西安西入渭。攸:所也。謂豐水與漆水、沮水同人于渭。(6)荊、岐:二山名。荊山(北條荊山),在今陜西朝邑縣西南。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旅:道也。(7)終南:山名。今秦嶺的一部分。惇物:山名。即太一山,在今陜西眉縣東南。(8)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西南。(9)原隰:高地與低地。(10)豬野:澤名。在今甘肅民勤縣東北長城外,今名魚海子,又名白亭海。即古休屠澤。或說豬野非獨指一澤,而泛稱雍州北邊諸池澤。(11)三危:山名。在隴西,具體地點不明。宅:安定之意。(12)三苗:與三危山有一定的關系,不會在湖南、江西等地。丕:乃也。敘:順也。(13)黃壤:黃色土。(14)上上:第一等。(15)中下:第六等。(16)球:美玉。琳:玉。青碧色,與今翡翠同。瑯玗:玉之類。(17)積石:山名。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此稱小積石山。(18)龍門:山名。在今陜西韓城縣東北。(19)渭汭:指渭水以北,陜西華陰縣以東,朝邑西南渭水入河處。(20)織皮:此承上文”熊羆、狐、貍”而言。蔡沈曰:“昆侖、析支、渠搜三國,皆貢皮毛,故以織皮冠之。皆西方戎落,故以西戎總之。即,就也。雍州水上既平,而敘功及于西戎,故附于末。”昆侖:指昆侖山系。最先是指令陜西東部“昆夷”之地。析支:西羌的別種,在今甘肅臨桃以西及青海西寧市西北大積石山一帶。渠搜:或說山名,或說國名,地點不明。敘:順服。

  道(導)汧及岐(1),至于荊山(2),逾于河;壺口、雷首(3),至于大(太)岳(4);厎柱、析城(5),至于王屋(6):太行、恒山(7),至于碣石(8),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9);熊耳、外方、桐柏(10),至于倍尾(11)。道(導)嶓冢(12),至于荊山(13);內方(14),至于大別(15);岷山之陽(16),至于衡山(17),過九江(18),至于敷淺原(19)。

  (1)汧:山名。《書·禹貢》作“岍”。在今陜西隴縣南。漢時稱吳山。 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2)荊山:在今陜西朝邑縣西南。(3)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吉縣西南。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4)太岳:即岳山。主峰在今山西霍縣東南。(5)厎柱:山名。即三門山。今稱三門峽。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陽城縣西南,黃河北岸。(6)王屋:山名。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北一百里。一名天壇山。(7)太行:山名。在今河北、山西界上,延槀千余里。恒山:主峰在山西渾源縣南。(8)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南。(9)西傾:山名。在今甘肅碌曲縣西青海與甘肅界上。朱圉:山名。在今甘肅谷縣西南。鳥鼠: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西。太華:山名。今稱華山。在陜西華陰縣南。又名西岳。(10)熊耳:山名。在今河南盧氏縣南。外方:山名。即嵩山,又名嵩高,或稱中岳。在今河南登封縣北。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在河南、湖北界上。(11)陪尾:山名。在今山東泗水縣東。(12)嶓冢:山名。在今陜西寧強縣東北。此山為漢水所出。 (13)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此山為漢水所經。(14)內方:山名。*_即章山。在今湖北鐘祥縣西南。一名馬良山,又名馬仙山。或疑古之內方山,即今武昌的大洪山。 (15)大別:山名。在今安徽霍丘縣西南八十里,接河南固始縣界。但此山非漢水所經。有說在今湖北應山縣東南黃安縣界。 (16)岷山:此指甘肅天水南的嶓冢山。(17)衡山:在今河南召縣南,即《山海經·中山經》所說的衡山。 (18)九江:在大江以北,今湖北、黃梅一帶。(19)敷淺原,在今安徽霍丘縣南。所謂敷淺原,殆指大別山脈邐迤就盡原阜未平而言。顧頡剛曰:“以上是導山,凡四重:第一重自嶓山至碣石十二山,在黃河的北岸;第二重自西傾至陪尾共八山,在黃河南岸;第三重自嶓冢至大別共四山,在漢水流域;第四重自岷至敷淺原共三山,在長江北岸。導山是為了治水,……是導水的準備工作。果然是這樣,那么《禹貢》作者詳于河而略于江,詳于冀而略于梁,所以黃河北岸的山勢首尾明確,長江北岸就馬虎得多了,并且他的地理知識還沒有越過江南。”

  道(導)弱水(1),至于合藜(2),余波入于流沙(3)。道(導)黑水(4),至于三危(5),入于南海(6)。道(導)河積石(7),至于龍門(8),南至于華陰(9),東至于厎柱(10),又東至于盟津(11),東過洛汭(12),至于大伾(13),北過降水(14),至于大陸(15),又北播為九河(16),同為逆河,入于海(17)。嶓冢道(導)漾(18),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19),過三澨(20),至于大別(21),南入千江,東匯澤為彭蠡(22),東為北江(23),入于海。岷山道(導)江(24),東別為沱(25),又東至于醴(26),過九江(27),至于東陵(28),東迤北會于匯(29),東為中江(30),入于海。導沇水(31),東流為泲(濟),入于河,軼(溢)為滎(32),東出于陶丘北(33),又東至于菏(34),又東北會于汶(35),又東北入于海(36)。道(導)淮自桐柏(37),東會干泗、沂(38)、東入于海。道(導)渭自鳥鼠同穴(39),東會于酆(40),又東至于涇(41),又東過漆、沮(42),入于河。道(導)洛自熊耳(43),東北會干澗、瀍(44),文東會于伊(45),又東北入于河(46)。

  (1)弱水:漢時稱羌谷水。即今甘肅張掖河,源于祁連山,北流入居延海。(2)合藜:山名。又名窮石山。在今甘肅山丹、張掖、高臺、酒泉四縣的北面,與東面的龍首山合稱北山,蓋與祁連之稱的南山相對,弱水從山南麓繞東流過。(3)流沙:澤名。即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海。或說最先所說的流沙,只是傳說,未必確有所指。(4)黑水:此為假定的水。(顧頡剛說)(5)三危:山名。在今甘肅渭源縣境。(6)南海:此為假定的海。(顧頡剛說)(7)積石:山名。即小積石山。(8)龍門:山名。在今陜西韓城東北,黃河西岸。(9)華陰:指華山以北,今陜西華陰縣一帶。(10)厎柱:山名。即三門峽。(11)孟津:一作盟津,在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12)洛汭:洛水入河處。(13)大伾:山名。即九曲山,在今河南鞏縣汜水鎮西北一里,去洛口四十里。(14) 降水:或稱絳水。流經山西屯留、長冶、襄垣、黎城、平順,河南林縣、安陽,河北涉縣、武安、成安、肥鄉、永年、曲周等縣,入于河。(15)大陸:澤名。在今河北任縣東北,與巨鹿、隆堯二縣接界。(16)播:分布。九河:即“九河既道”的九河。(17)同為逆河,入于海:同迎受黃河,入之于海。“逆河”未必專指一水。(18)嶓冢:即“岷、岷即藝”的嶓冢山,在今陜西寧強縣大安驛西二十里。漾:漾水。漢水上游的名稱。水出今寧強縣嶓冢山。(19)滄浪:水名。指漢水自湖北均縣滄浪洲至襄陽一段水道。(20)三澨(shì):地名。在淯水入漢水處,今湖北襄陽境。或說即三參水,源出湖北京山縣潼泉山仙女洞,東流至漢川縣,入漢水。 (21)大別:山名。當在今湖北應山縣東南,紅安縣界。(22)彭蠡:即“鼓蠡既潴”的彭蠡澤。應在江北,不是鄱陽湖。(23)北江:即指長江。(24)岷山:即“岷嶓既藝”的嶓冢山。(25)沱:凡江水所出之水皆可謂沱。與“沱、潛既導”的沱同。(26)醴:《書·禹貢》作“澧”。澧水,在今河南南召縣,為涢水的支流。涢水入漢水,再入江。(27)九江:即“九江孔殷”的九江。(28)東陵:似在今湖北廣濟東北及黃梅縣境。(29) 匯:回也。言水回旋蓄潴為澤。指安徽宿松縣以東長江北岸一帶的湖泊。(30)中江:眾說紛紜。疑是指長江下游的主流。(31)沇水:濟水的別名。(32)滎:滎澤。在今河南滎陽縣南。(33)陶丘:地名。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南。 (34)菏:菏澤。即“導菏澤,被孟潴”的菏澤。(35)汶:水名。即“浮于汶,達于濟”的汶水。(36)海:即黃海。今山東東平縣安山鎮以東章丘以西的大清河,鄒平迤東至海的小清河,就是古濟水的故道。(37)桐柏:即“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的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縣西北,豫鄂界上。(38)泗、沂:即泗水、沂水。沂水入泗,泗水入淮。(39)鳥鼠同穴:山名。簡稱鳥鼠山。即“終南惇物,至于鳥鼠”的鳥鼠山。 (40)酆:《尚書·禹貢》作“灃”。灃水,即“灃水攸同”的灃水。(41)涇:即“涇屬渭汭”的涇水。(42)漆、沮:即“漆、沮既從”的漆水、沮水。 (43)洛:洛水,在河南省境。熊耳:山名。在今陜西洛南縣北,與河南盧氏縣的熊耳山一脈。 (44)澗、瀍:即“伊、洛、澗、瀍,既入于河”的澗水、瀍水。(45)伊:伊水。洛水從洛陽市南又東至偃師縣,伊水自西來注,即“又東會于伊”。(46)又東北入于河:洛水會伊水后,東經鞏縣故城南,又東北流經至洛口入河。顧頡剛說:“以上導水,從導弱水起至洛水止,共分九節,九條主要的河流。第一條弱水,即今甘肅丹山縣的張掖河,西流經丹山縣合黎山后,余波入于流沙。第二條黑水,經三危山入于南海。黑水是古人假想的水,南海也是假想的海。弱水還在半知的狀態,黑水就完全出于傳說了,可見《禹貢》時代對于西北邊遠地區是不清楚的。第三條黃河,《禹貢》不知道黃河的發源地,乃從積石山開始,東至陜西的龍門、厎柱山,及河南的孟律、大伾,北過降水,到今河北巨鹿縣古大陸澤,乃分為九河,分途流入渤海。第四條漾水,出今陜西寧強縣嶓冢山,流到南鄭叫漢水,至今湖北均縣叫滄浪水,到大別山入長江,江、漢同流入海。第五條江水,即今嘉陵江,出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嶓冢山,漢、晉人稱為西漢水,西南流,又東流入陜西境,又東入四川境叫嘉陵江,又南流折東南流,至重慶市與長江合,東流出四川入湖北境,至漢陽會漢水,又會損水的支流澧水,又東南流入安徽境,過九江折東北流,北岸諸水來會,又東北流經江蘇入黃海。第六條沇水,即濟水,出今山西王屋山,東流經河南溫縣入黃河,《禹貢》時的濟水是到河南滎陽縣境溢出為滎澤,又東經山東定陶、菏澤,北會汶水,東入渤海。第七條淮水,出今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安徽、江蘇境,會同泗、沂兩水人黃海。第八條渭水,出今甘肅渭源縣西鳥鼠同穴山,東流入陜西境,會合澧、涇、漆、沮等水,又東流至華陰縣入黃河。第九條洛水,出今陜西洛南縣北冢嶺山,東北流入河南境,會澗、瀍、伊三水至洛口入黃河。……由于治理和掌管都歸功于大禹一人,也就是專制政權形成的一大原故。我們今天雖然不信《禹貢》是大禹治水真實的記錄,至少可以看出在戰國末期一種統一的灌溉水利的要求已經存在,從而形成儒家的政治、經濟的理想。”

  九州攸同(1),四奧既宅(2),九山刊旅(3),九川滌原(4),九澤既陂(5),四海會同(6)。六府孔修(7),庶士交正(8),厎慎財賦(9),咸則三壤(10),成賦中國(11)。錫土姓(12):“祗臺德先(13),不距(拒)朕行(14)。”

  (1)九州攸同:謂九州都已平治。攸:皆也。同:平也。(2)奧:通墺。宅:安定之意。(3)九:指多數。刊:治水用的表幟。旅:治理之意。(4)滌:疏通之意。原:水源。(5)肢:肢池。意謂蓄水而無決溢。(6)會同:通達之意。以上六句為《禹貢》導山導水的總結。(7)六府:謂掌管稅收的六職。孔:大也。修:治也。(8)庶:《史記·夏本紀》作“眾”。庶、眾意義相同。庶士交正:意謂九州都以土壤的美惡而規定各地賦稅的高低。(9)底:《史記·夏本紀》作“致”,奉詣之意。 (10)咸:皆也。則:法則。三壤:土壤分三品九等。意謂賦稅也按土壤分為三品九等。(11)中國:對“四夷”而言,即指九州。九賦中國:謂賦稅只限于九州。以上五句就賦稅而言。(12)錫:賜也。土:土地。姓:姓氏。古時姓、氏有別,后來合而為一。(13)祗:敬也。臺(yí):我。德先:惟德為先。(14)拒:抗拒。朕:我也。行:指政教設施。

  五百里甸服(1),百里賦內(納)總(2),二百里內(納)汭(3),三百里內(納)戛(秸)服(4),四百里粟(5),五百里米(6)。五百里侯服(7):百里采(8),二百里男國(9),三百里諸侯(10)。五百里綏服(11):三百里揆文教(12),二百里奮武衛(13)。五百里要服(14):三百里夷(15),二百里蔡(16)。五百里荒服(17):三百里蠻(18),二百里流(19)。東漸于海(20),西被于流沙(21),朔、南暨(22),聲教訖于四海(23)。

  (1)甸服:儒家相傳大禹規定了甸、侯、綏、要、荒五服,即將京畿外土地分為五等,每等四方各五百里。京畿外五百里為甸服。甸,與“田”同,主為王者治田。(2)賦:言賦稅標準。納:繳納于上。總:束禾之意。賦納總:意謂甸服近處人民將谷穗及禾桿繳納于官府。(3)铚:本是短鐮。此處指以铚收割的禾穗。(4)秸服:輸送谷子。(5)粟:糲米。即粗米。(6)米:精米。(7)侯服:在甸服外,也是四方五百里。侯:諸侯。或說為斥候。(8)采:指擔任王事的官。(9)男:任也。男國:掌其國而向王納貢。(10)諸侯:男、侯,皆古代的爵位。但諸侯國大于男國。(11)綏:安也。安撫之意。綏服:也要向王進貢。(12)揆:掌管之意。揆文教:謂設置掌管文教的官。(13)奮:振奮。奮武衛:謂振奮武力,以藩衛京畿。(14)要:通“徼”。要服:邊服之意。(5)夷:易也。意謂改變風俗。(16)蔡:殺也。意謂減殺其賦。(17)荒:荒遠。 (18)蠻:與“緡”通。緡,被也。意謂被覆王化。(19)流:流動。謂遷徙而貢納不常。《禹貢》五服,出于后人想象,并不是實有的古制。(20)漸:浸潤。海:東海,今名渤海。(21)被:被覆之意。流沙:古人假想的地名。(22)朔:北方。南:南方。暨:及也。朔南暨:謂北方及南方。(23)聲教:謂天子的聲威與教化。四海:四方之意。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1)。

  (1)禹錫玄圭,告厥成功:上帝賜禹玄圭,慶告他大功告成。錫:賜也。玄:帶赤的黑色。圭:上圓下方的瑞玉。以上為《禹貢》的總結。按:有關《禹貢》的注釋,主要參考顧頡剛《禹貢全文注釋》(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后受禪于虞,為夏后氏。殷因于夏,亡(無)所變改。

  周既克殷,監(鑒)于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1),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2)。故《周官》有職方氏(3),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國。

  (1)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省徐州以人青州,并梁州以合雍州。(2)分冀州之地以為幽、并:將冀州分為幽、并二州。(3)職:主管之意。職方氏:主管四方之官。

  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1),藪曰具區(2),川曰三江(3),浸曰五湖(4);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5),谷宜稻。

  (1)會稽:在今浙江紹興東南。(2)藪(sǒu):大潭。具區:今太湖。(3)川:水之通流曰川。(4)浸:引水灌溉曰浸。三江、五湖:眾說不一。其實是江、海雜錯眾多之意。(5)畜:畜牧;飼養。

  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1),藪曰云夢(2),川曰江、漢(3),浸曰潁、湛(4);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與揚州同。

  (1)衡:衡山,在今湖南衡陽西。(2)云夢:澤名。在今洪湖、洞庭湖一帶。(3)江、漢:江水、漢水。(4)潁、湛:二水名。潁水,在今河南省境,東南流,至安徽壽縣西入淮。湛水,汝水之支流,在今安徽南陽地區。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1),藪曰圃田(2),川曰滎、洛(3),浸曰波、溠(4);其利林、漆、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5),其谷宜五種(6)。

  (1)華:華山,在今陜西華陰縣南。(2)圃田:澤名。在今鄭州東北,至于中牟縣。(3)滎:滎澤。在今河南滎陽縣境。洛:洛水。在河南省境,經洛陽南,入河。(4)波:疑通“播”,溢也。非水名。溠:溠水,亦名扶恭河,在湖北隨縣西北。(5)六畜:謂馬、牛、羊、豕、犬、雞。擾:馴養之意。(6)五谷:黍、稷、菽、麥、稻。

  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1),藪曰孟諸(2),川曰淮、泗(3),浸曰沂、沐(4);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狗,谷宜稻、麥。

  (1)沂:沂山,在今山東沂源縣東。(2)孟諸: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河南與山東交界處。(3)淮、泗:即淮水、泗水。(4)沂、沐:二水名。沂水、沐水,源于山東沂山東西,南流至江蘇邳縣南,入泗水。

  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1),藪曰泰(大)野(2),其川曰河、泗(濟)(3),浸曰盧、濰(4);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谷宜四種(5)。

  (1)岱:泰山。(2)大野:澤名。在今山東巨野縣北。(3)河、濟:黃河、濟水。(4)盧、濰:二水名。盧水,在今山東諸城東,北流入濰水。濰水,在山東諸城西,北流入萊州灣。(5)四谷:黍、稷、稻、麥。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1),藪曰弦蒲(2),川曰涇、汭(3),其浸曰渭、洛(4);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谷宜黍、稷。

  (1)岳:岳山,即吳山,又名岍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南。(2)弦蒲:澤名。在今陜西隴縣西北。(3)涇:涇水。源于六盤山,東南流,至陜西涇陽東南,與渭水合流。汭:汭水,在今甘肅東北部,在甘肅涇川縣北入涇水。(4)渭、洛:二水名。渭水,乃關中主要河流。洛水,自陜西白干山西部,東南流,至大荔縣東南,入渭水。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1),藪曰奚養(2),川曰河、泲(濟)(3),浸曰菑、時(4);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5),谷宜三種(6)。

  (1)醫無閭:山名。即今遼寧阜新市東南的醫巫閭山。(2)奚養:澤名,在今山東萊陽縣東北。(3)河、濟:黃河、濟水。(4)菑、時:二水名。菑水,即淄水,源于山東萊蕪北,東北流,經臨淄北流,與時水會合,東入萊州灣。時水,自山東臨淄西,東北流,與菑水會合,東入菜州灣。(5)四畜:馬、牛、羊、豕。(6)三谷:黍、稷、稻。

  河內曰冀州(1):其山曰霍(2),藪曰揚紆(3),川曰漳(4),浸曰汾、潞(5);其利松、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1)河內:地名。約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地方。(2)霍:霍山,又名太岳。在今山西霍具東南。(3)揚紆澤:地點不明。(4)漳水:源于山西省東部,東南流,至河北省境,已湮。(5)汾、潞:二水名。汾水,今山西省境內大河,于河津縣南入黃河。潞水,源于今山西長子縣西,曲折東北流,于今豫、冀交界處入漳水。

  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山(1),藪曰昭余祁(2),川曰虖池、嘔夷(3),浸曰淶、易(4);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5),谷宜五種。

  (1)恒山:在今五臺山東晉、冀交界處,主峰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2)昭余祁:澤名。在今山西平遙縣西。(3)虖池:即今滹沱河。嘔夷:水名。或稱滱水。源出山西渾源縣東南槍鋒嶺,東南流入河北省為唐河。(4)淶、易:二水名。淶水,即今拒馬河。源出河北淶源縣淶山,流至容城注入白溝河。易水,源于今河北易縣。(5)五畜:馬、牛、羊、犬、豕。

  而保章氏掌天文(1),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兇。

  (1)保章氏:掌天文之官。

  周爵五等(1),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吳、黃帝之后,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霸)迭興(2),總其盟會。陵夷至于戰國,天下分而為七(3),合從(縱)連衡(橫),經數十年。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圣之苗裔,靡有子遺者矣。

  (1)周爵五等:所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乃后人附會,周代爵位并非如此。(2)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3)七:七國,謂齊、楚、燕、趙、韓、魏、秦。

  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1),北置朔方之州(2),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1)交趾:漢十三刺史部(州)之一。轄境約當今兩廣及越南部分地區。(2)朔方:漢十三刺史部(州)之一。以河套為中心,轄境約當今內蒙古中部、陜北、寧夏大部及甘肅東北部等地區。

  京兆尹(1),故秦內史(2),高帝元年屬塞國(3),二年更為渭南郡(4),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5),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6),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7),高帝五年置(8)。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9)。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10)。王莽曰常安。新豐(11),驪山在南(12),故驪戎國(13)。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14)。船司空(15),莽曰船利。藍田(16),山出美玉(17),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18)。華陰(19),故陰晉(20),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21),蒿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22),有祠,豫州山。集靈宮(23),武帝起。莽曰華壇也。鄭(24),周宣王弟鄭桓公邑(25)。有鐵官(26)。湖(27),有周天子祠二所(28)。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29)。下邦(30),南陵(31),文帝七年置(32)。沂水出藍田谷(33),北至霸陵人霸水。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示)子孫。奉明(34),宣帝置也(35)。霸陵(36),故主陽(37),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38)。杜陵(39)。故社伯國(40),宣帝更名(41)。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42)。莽曰饒安也。

  (1)京兆尹:政區名,官名。它與左馮翊、右扶風為京畿三個政區名,合稱三輔,其長官同名。京兆尹轄長安及迄東秦嶺以北、渭水以南諸縣。治所在長安。(2)故秦內史:意謂漢京兆尹為秦內史的一部分。《志》在各郡國下都敘沿革,追溯至秦代。(3)塞國:秦亡后,項羽所立十八王國之一。(4)二年: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漢書·異姓諸侯王表》,當作“元年”。施之勉以為“二年”不誤。(5)右內史:內史分為左右,初在景帝二年(見《史記·景帝本紀》、《漢書·百官公卿表》),此《志》作“建元六年”。估計起初只分轄區,未分府署,至建元六年始分署理事(譚其驤說)。(6)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志》所載各郡國戶口據此年版籍;這是我國見于文獻的最早戶口統計數字。(7)長安: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城西北。(8)高帝五年置:此處未記高帝七年都長安。(9)六年成:據《漢書·惠帝紀》,惠帝五年成。(10)戶八萬八百云云:《志》記縣戶口 的很少,僅十個,還不完整;漢縣戶口數以長安為最多。(11)新豐: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十四里。(12)驪山:在今臨潼縣南二里。此《志》所載山名共有一百七十五個。(13)故:凡元始以前皆可稱“故”。驪戎:春秋時戎狄之一。(14)置:謂置縣。高祖十年才更名。(15)船司空:在今陜西華陰縣東北五十里。此本是主船之官,后改建為縣。(16)藍田:故城在今陜西藍田西三十里。(17)山:藍田山,在今縣東三十里。(18)置:指造虎候山祠而言。陳直曰:“藍田有鼎湖延壽宮,志未注。遺址現在藍田焦岱鎮。”(19)華陰:故城在今陜西華陰東南五里。(20)故陰晉:戰國時魏地。(21)五年:據《史記·秦本紀》與《六國年表》,在“六年”。(22)太華山:即華山。在縣南十里。(23)集靈宮:故址在華山下今王到村。(24)鄭:故城在今陜西華具西北三里。(25)鄭,鄭桓公邑:以鄭為縣始于春秋時秦武公十一年,見《史記·秦本紀》。《漢志》不提,可見它不重視縣的始建年代。譚其驤曰:“以秦縣而言,估計總數當不下八九百個,但為《漢志》所提到的不滿十個。”(26)鐵官:武帝置鹽鐵官于產鹽鐵的郡縣,以收鹽鐵之利。《志》所載鹽官共三十五,鐵官共四十八。(27)湖:故城在今靈寶縣西南。 (28)周天子祠:按周厲王名胡,此縣“故名胡”,可能置祠以祀周厲王。(29)更名湖:古有胡國,相傳東周初被鄭武公所滅。縣南有地名鼎湖,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故武帝更名湖。(30)下邦(guī):故城在今陜西渭南縣東北二十余里。(31)南陵: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在此,因在文帝陵(霸陵)之甫,故名甫陵。漢代的陵及附屬的園、寢、廟規模很大,元帝以前每陵皆置縣,役使縣民供奉園陵,稱“陵縣”或“陵邑”。又屢徙官僚富豪于陵縣。陵縣不屬郡國而屬于太常;至元帝時才以各陵縣分屬三輔,是后起陵不再置縣與徙民。見于《漢志》者有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薄太后南陵、趙婕妤云陵等九個陵縣;其中有五陵在渭北(長陵、陽陵、安陵、茂陵、平陵)。(32)文帝七年置:《史記·景帝本紀》“二年,置南陵縣”,與《志》異。(33)沂水:“浐水”之誤。參考《水經·浐水注》所引《志》文。《志》敘水道,一般首尾源流較詳。《志》載水道和陂、澤、湖、池共三百六十一,無名山水不計。(34)奉明:故城在今西安城北八里。 (35)宣帝置:宣帝父史皇孫墓地稱“奉明園”,元康元年立為縣。史皇孫因是宣帝父,其墓稱園不稱陵,然置縣如陵縣例。高帝父太上皇葬于櫟陽縣北原,分櫟陽置萬年縣,與此同例。(36)霸陵: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北三十五里。(37)芷陽:戰國舊縣。文帝九年起陵灞上,改名霸陵。縣跨灞水兩岸,陵在水西,縣城在水東。(38)水章:改水名以章霸功之意。(39)杜陵: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南二十里少陵原上。 (40)杜伯:西周宣王時杜國的君主,入朝為右將軍。(41)宣帝更名:原名壯縣(春秋時秦武公十一年始置),漢宣帝元康元年置陵杜東原上,更杜縣名杜陵。(42)右將軍社主:即杜伯。

  左馮翊(1),故秦內史(2),高帝元年屬塞國(3),二年更名河上郡(4),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5),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6)。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縣二十四:高陵(7),左輔都尉治(8)。莽曰千春。櫟陽(9),秦獻公自雍徙(10)。莽曰師亭。翟道(11),莽曰渙。池陽(12),惠帝四年置。戵嶭山在北(13)。夏陽(14),故少梁(15),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貢》梁山在西北(16),龍門山在北(17),有鐵官。莽曰冀亭。衙(18),莽曰達昌。粟邑(19),莽曰粟城。谷口(20),九嵏山在西(21)。有天齊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蓮勺(22),鄜(23),莽曰修令。頻陽(24),秦厲公置。臨晉(25),故大荔,秦獲之,更名。有河水祠。芮鄉(26),故芮國。莽曰監晉。重泉(27),莽曰調泉。郃陽(28),祋祤(29),景帝二年置。武城(30),莽曰桓城。沈陽(31),莽曰制昌。懷德(32),《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33)。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歡。徵(34),莽曰汜愛。云陵(35),昭帝置也。萬年(36),高帝置。莽曰異赤。長陵(37),高帝置(38)。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長平。陽陵(39),故弋陽,景帝更名(40)。莽曰渭陽。云陽(41)。有休屠、金人及徑路神祠三所(42),越巫祠三所(43)。

  (1)左馮翊(píng yi):三輔之一。轄長安以東、渭水北岸諸縣。治所在長安。(2)故秦內史:意謂左馮翊在秦內史的轄境內。(3)塞國:楚霸王所立十八王國之一。(4)二年:有說當作“元年”。其實不誤(施之勉說)。(5)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內史分為左右,始于景帝二年,此《志》作“建元六年”,估計起初只分轄區,未分府署,至建元六年始分署理事。(6)左馮翊:王莽分左馮翊曰前輝光,后又分其郡為二,曰翊尉、光尉。(7)高陵:故城在今陜西高陵縣西南一里。秦時舊縣。(8)左輔都尉:據《百官表》,武帝元鼎元年置三輔都尉。(9)櫟(yuè)陽: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七十里。(10)秦獻公自雍徙:下奪一“此”字。奏獻公城櫟陽,徙此。項羽分封的十八王之一雍王司馬欣都此。漢初也曾都此。(11)翟(dí)道:在今陜西黃陵縣西北。縣有蠻夷曰“道”。(12)池陽:在今陜西徑陽縣西北二里。(13)戵嶭(jiěniè)山:在今陜西涇陽縣北。(14)夏陽:故城在今陜西韓城縣西南。夏陽有扶荔宮,《志》未注。扶荔宮遺址在今陜西韓城縣芝川鎮司馬遷祠附近。(15)故少梁:古梁國,春秋時秦滅之,為少梁邑。(16)梁山:在今陜西韓城縣西北、黃龍縣東。(17)龍門山:在今陜西韓城縣東北,黃河西岸。 (18)衙:故城在今陜西白水縣東北六十里彭衙堡。(19)粟邑:故城在今陜西白水縣西北。(20)谷口:故城在今陜西禮泉縣東北七十里。 (21)九嵏(zōng)山:在今陜西禮泉縣北。(22)蓮勺:故城在今陜西渭南縣東北七十里來化鎮。(23)鄜(fū):故城在今陜西洛川縣東南七十里。(24)頻陽:故城在今陜西富平縣東北五十里。(25)臨晉:故城在今陜西大荔縣東,黃河岸西。(26)芮鄉:在臨晉東南,渭水北岸。(27)重泉:故城在今陜西蒲城縣東南五十里重泉里。(28)郃(hé)陽:故城在今陜西合陽縣東南四十里洽陽里。(29)祋栩(duìxǔ):故城在今陜西耀縣。一作“祋栩”。(30)武城:故城在今陜西華縣東北十七里。 (31)沈陽:故城在今陜西華縣東北十五里。(32)懷德:故城在今陜西大荔縣東南,渭水北岸。(33)強梁原:在渭北,洛水入渭處。(34)徵:“澂”之誤(陳直說)。故城在今陜西澄城縣西南二十五里。(35)云陵:故城在今陜西淳化縣東南。漢昭帝母趙婕好死葬云陽,昭帝即位起云陵,割云陽以為縣。(36)萬年: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七十里。高帝父太上皋葬于櫟陽縣北原,分櫟陽置萬年縣。(37)長陵:故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城西北有望夷宮。(38)高帝置:長陵為高帝陵,十二年置縣。(39)陽陵:故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涇渭二水之間。陽陵為景帝陵。(40)景帝更名:《吏記·景紀》四年后九月更名。《漢書·景帝紀》五年正月更名。 (41)云陽:故城在今陜西淳化縣西北。故秦縣。(42)休屠(xiǔchǔ);匈奴休屠王。金人:祭天金人。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之祠,見《效祀志》。 (43):有說“”之訛。:“禳”之假借。參考《郊祭志》。

  右扶風(1),故秦內史(2),高帝元年屬雍國(3),二年更為中地郡(4)。九年罷(5),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6)。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萬六千七十。縣二十一:渭城(7),故咸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蘭池宮(8),莽曰京城。槐里(9),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廢丘(10)。高祖三年更名。有黃山宮(11),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12),古國(13)。有扈谷亭(14)。扈,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潏水(15),皆北過上林苑入渭。有陽宮(16),秦文王起。盩厔(17),有長揚宮(18),有射熊館,秦昭王起。靈軹渠(19),武帝穿也,(20),周后稷所封(21)。郁夷(22),《詩》“周道郁夷”。有汧水祠(23)。莽曰郁平。美陽(24),《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有高泉宮(25),秦宣太后起也。郿(26),成國渠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蒙籠渠(27)。右輔都尉治。雍(28),秦惠公都之(29)。有五畤,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30)。泉宮,孝公起。祈年宮,惠公起(31)。械陽宮,昭王起。有鐵官。漆(32),水在縣西(33)。有鐵官。莽曰漆治。栒邑(34),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隃麋(35),有黃帝子祠一莽曰扶亭。陳倉(36),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育冢祠。有羽陽宮(37),秦武王起也,杜陽(38),杜水南入渭(39)。《詩》曰“自杜”,莽曰通杜。汧(40),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41)。雍州山。北有蒲谷鄉弦中谷,雍州弦蒲藪(42)。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43),東入涇,《詩》芮,雍州川也。好畤(44),垝山在東(45)。有梁山宮(46),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42),有黃帝子、周文武祠。虢宮,秦宣太后起也。安陵(48),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49),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平陵(50),昭帝置。莽曰廣利。武功(51),太一山(52),古文以為終南。垂山(53),古文以為敦物。皆在縣東。斜水出衙領山北(54),至郿入渭。褒水亦出衙領,至南鄭入沔。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55)。

  (1)右扶風:轄長安以西、渭水南北諸縣。治所在長安。(2)故秦內史:意謂原秦內史之一部分。(3)雍國:項羽分封十八王國之一,章邯為雍王。(4)二年:有說當作“元年”。其實不誤(施之勉說)。(5)九年罷:錢大昭曰,《百官表》高帝十年,有中地守宣義,疑非九年罷。按,“九年罷”為是。“中地守”上脫一“故”字。(6)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主爵都尉,掌列侯,不治民,豈能更名為右扶風,蓋省其員,另為右扶風(全祖望說)。王莽分其郡曰后丞烈,后又分其郡二,曰扶尉,列尉。(7)渭城:故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 (8)蘭池宮:秦始皇微行,逢盜于蘭池,大概即在其處。(9)槐里:故城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南十里。(10)犬丘……廢丘:吳卓信曰:《世本》懿王二年自鎬徙都犬丘,《紀年》懿王十五年自宗周遷于槐里。是周時已有槐里之名。周既自鎬遷此,豈有天子所都仍名犬丘之理,蓋已更名槐里矣。據《周勃》《樊噲傳》,漢初有廢丘,又有槐里,或其后置縣,乃統渭之槐里耳。(11)黃山宮:故址在今陜西興平縣西南三十里馬嵬坡。 (12)鄠:故城在今陜西戶縣北。(13)古國:當為“古扈國”。戶、扈、鄠三字為一疏。(14)亭:其上當有“甘”字(王念孫說)。(15)潏水:當作“澇水”。(16)(bèi)陽宮:在今陜西戶縣西南三十余里。 (17)盩厔(zhōuzhì):故城在今陜西周至縣東三十里終南鎮。(18)長楊宮:長楊、五柞二宮相去八里,此處脫“五柞宮”。(19)靈軹渠:在縣北。又名蒙蘢渠。(20)(tái):故城在今陜西武功縣西三十里。有車宮,《志》文未注(陳直說)。(21)后稷所封:本有邰氏之地,秦置縣。東漢初廢。(22)郁夷:故城在今陜西寶雞縣西。東漢時省并于郿縣。(23)汧水祠:在今陜西寶雞縣東。(24)美陽:故城在今陜西武功縣西北。 (25)高泉宮:《長安志》言,在美陽城中。(26)郿:故城在今陜西眉縣東。(27)蒙籠渠:即靈軹渠。“籠”,當作“蘢”。(28)雍: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南。 (29)秦惠公:“惠”,“德”之訛。《封禪書》云:“秦德公既立,卜居雍”。《郊祀志》同。(30)三百三所:王先謙曰,“《郊祀志》,雍有百余廟;又云,舊祠二百三所。此‘三百’,疑二百之誤。” (31)祈年宮:“祈”,或作“蘄”。《黃圖》:“蘄年宮,穆公所造。”與《志》異。或穆公起,惠公更修。(32)漆:故城在今陜西彬縣。秦邑。有豳亭。(33)水:指漆水。此水入涇。 (34)栒邑:故城在今陜西旬邑縣東北。(35)栒麋:縣因有隃麋澤而得名。故城在今陜西千陽縣東。(36)陳倉:故城在今陜西寶雞市東二十里。(37)羽陽宮:遺址在今陜西寶雞市東關外火車站對岸。“羽陽”,疑“雨暘”二字之假借。(陳直說)(38)杜陽:故城在今陜西麟游縣西北。(39)杜水:源于古杜陽縣之杜山,東南流,于今周至縣入渭。(40)汧(qiān):故城在今陜西隴縣南。秦邑。(41)古文:指《禹貢》。《志》稱“古文”者十一。(42)弦蒲藪:在今陜西隴縣西北。 (43)芮水:在今甘肅華亭縣境。東流,至今涇川城入涇。 (44)好畤:故城在陜西乾縣東十里好畤村。秦邑。(45)垝山:在今陜西乾縣東北。(46)粱山:在乾縣西北五里。(47)虢:故城在今陜西寶雞縣西。本西虢,秦武公滅之。(48)安陵:為惠帝陵,因置縣。故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49)茂陵:武帝陵,建元二年置縣。本陜西槐里縣之茂鄉。故址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北。(50)平陵:昭帝陵,因置縣。故址在陜西咸陽西北十五里。 (51)武功:故城在今陜西眉縣東南四十里。(52)太一山:在今陜西眉縣南。今稱太白山。(53)垂:“岳”之誤。岳山,在今眉縣西南,太白山之西。(54)衙嶺山:在岳山西。(55)莽曰新光:王莽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其后王莽改國號為新,故曰新光。

  弘農郡(1),武帝元鼎四年置(2)。莽曰右隊(3)。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鐵官(4),在黽池。縣十一:弘農(5),故秦函谷關。衙山領下谷(6),燭水所出,北入河。盧氏(7),熊耳山在東。伊水出(8),東北入洛,過郡一(9),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10),南至順陽入沔(11)。又有洱水,東南至魯陽(12),亦入沔(13)。皆過郡二(14),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陜(15),故貌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16),東虢在滎陽(17),西虢在雍州(18)。莽曰黃眉。宜陽(19),在黽池有鐵官也(20)。黽池(21),高帝八年復黽池中鄉民(22)。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榖水出榖陽谷(23),東北至榖城入洛(24)。莽曰陜亭。丹水(25),水出上洛冢嶺山(26),東至析入鈞(27)。密陽鄉(28),故商密也。新安(29),《禹貢》澗水在東,南入洛。商(30),秦相衛鞅邑也。析(31),黃水出黃谷(32),鞠水出析谷(33),俱東至酈入湍水。莽曰君亭。陸渾(34),春秋遷陸渾戎于此(35)。有關(36)。上洛(37)。《禹貢》洛水出冢嶺山,東北至鞏入河(38),過郡二(39),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嶺山(40),東南至錫入沔(41),過郡三(42),行五百七十里。熊耳獲輿山在東北。

  (1)弘農:義取宏大農桑為名。轄境在今陜西、河南兩省之間,約當今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丹三水流域。郡治弘農。(2)故屬京兆尹,武帝元鼎三年冬徙函爺關于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設郡約在此時。(3)右隊:《王莽傳》,以弘農、河東、滎陽、河內、潁川、南陽為六隊。(4)有鐵官:吳卓信曰:《寰宇通志》河南府鞏、宜陽、登封、新安、嵩五縣出鐵。(5)弘農:故城在今河南靈寶縣北。武帝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于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陳直曰:“弘農有弘農宮,《志》文未注。”(6)衙:“衡”之誤。衙山領:當作“衡嶺”(段玉裁說)。在今靈寶縣南。(7)盧氏:故城即今河南盧氏縣。(8)“出”上當有“所”字(王念孫說)。(9)過郡:王先謙曰,“《志》敘水道,無‘過郡一’者,本郡則不可言過也。‘一’是‘二’之缺訛。郡二:弘農、河南。(10)育水:即均水。(11)順陽:故城在今湖北均縣。(12)魯陽:故城在今河南魯山縣。(13)(洱水)入沔:洱水的源流不明。(14)皆過郡二:過弘農、南陽。《志》未敘洛水過盧氏縣。(15)陜:故城在今河南陜縣。黃河南岸。(16)大陽:故城在今山西平陸西,黃河北岸。(17)滎陽:故城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18)雍州:“州”字衍(王念孫說)。雍,縣名。故城在今陜西鳳翔南。(19)宜陽:故城在今河南宜陽西五十里。洛水過此縣。戰國時韓地。(20)在邑池有鐵官也:齊召南曰:此七字乃郡戶口下自注,誤衍于此。王先謙曰:“在”疑“有”之誤,宜陽也有黽池。(21)黽池:故城在今河南澠池縣西。(22)復黽池中鄉民:王先謙曰:“案《志》云‘復黽池中鄉民’,則中鄉原屬黽池可知,而黽池舊為縣更可知。宜陽下引《洛水注》云,‘蠡城西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邑池縣治’,此舊治也。中鄉城,景帝時改治也。”(23)榖陽谷:在今邑池縣西。(24)榖城:故城在洛陽西北。(25)丹水:故城在今河南浙川縣西南。(26)水:丹水。上洛:故城在今陜西商縣。冢嶺山:在今陜西商縣西北、古代峣關以北。(27)鈞:鉤水。即均水。(28)密陽鄉:在古丹水縣東南。(29)新安:故城在今河南澠他縣東搭泥鎮。 (30)商:故城在今陜西商縣東南八十五里。(31)析:故城在今河南西峽縣。(32)黃谷:在今河南西峽縣東南。(33)析谷:在今河南西峽縣東北。(34)陸渾:故城在今河南嵩縣東北。(35)遷陸渾戎: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36)關:陸渾關。在今河南宜陽縣東南。(37)上洛:故城在今陜西商縣。(38)鞏:縣名。故城在今河南鞏縣西南。(39)過郡二:指弘農、河南。(40)秦嶺山:在今陜西商縣西南

網友關注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