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jīng)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dāng)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漢書新注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漢書新注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漢書新注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說明】本卷是當(dāng)時公家藏書的分類目錄,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獻(xiàn)目錄。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漢文化學(xué)術(sh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國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自周代以來,官修私著,書籍繁多,內(nèi)容宏富,故需校理群書,以為目錄。劉向校書,著有《別錄》,劉散繼承父業(yè),又著《七略》。《七略》分輯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等七個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備篇籍”。本志名曰“藝文”,所謂“藝”,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者為六藝;所謂“文”,指文學(xué)百家之說而言。其內(nèi)容,在簡短的序言之后,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等六部分,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種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總序,對先秦、秦漢學(xué)術(shù)思想的源流和演變,都作了簡明的敘述。可以想見,班氏對《七略》做了些刪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劉氏觀點及摻以自己學(xué)術(shù)見解而成之。其辨章學(xué)術(shù)、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滅。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1),七十子喪而大義乖(2)。故《春秋》分為五(3),《詩》分為四(4),《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從衡(縱橫),真?zhèn)畏譅帲T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5)。漢興,改秦之?dāng)。笫掌瑥V開獻(xiàn)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6),禮壞樂崩,圣上唱然而稱曰:“朕甚閔(憫)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7),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8)。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9)。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11),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12),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13)。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14)。會向卒,哀帝復(fù)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欲卒父業(yè)(15)。歆于是總?cè)簳嗥洹镀呗浴罚视小遁嬄浴?16),有《六藝略》(17),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達(dá)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數(shù)。大義:指諸經(jīng)之義。(3)《春秋》分為五:謂《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鄒氏》、《夾氏》。(4)《詩》分為四:謂《毛氏》(毛亨)、《齊》(齊人轅固)、《魯》(魯人申培)、《韓》(燕人韓嬰)。(5)黔首:勞動人民。(6) 簡脫:編簡之繩斷,則簡脫落。(7)寫書之官:指抄書者。(8)秘府:宮中藏書處。(9)謁者:官名。屬郎中令。(10)光祿大夫:官名。掌顧問應(yīng)對。劉向:字子政。《楚元王傳》附其傳。(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衛(wèi)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時星歷。數(shù)術(shù):占卜之書。(13)侍醫(yī):少府太醫(yī)令之屬官。方技:醫(yī)藥之書。(14)錄:劉向的《書錄》,附于原書的,謂之《敘錄》;匯于一書者,則為《別錄》,已佚。(15)侍中:加官。奉車都尉:官名。掌御乘輿車。歆:劉歆,字子駿。劉向之子。《楚元王傳》附其傳。(16)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略:概要。(17)《六藝》:《六經(jīng)》。

  《易經(jīng)》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傳周氏》二篇(3)。字王孫也(4)。《服氏》二篇(5)。《楊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蔡公》二篇。衛(wèi)人,事周王孫(8)。《韓氏》二篇。名嬰(9)。《王氏》二篇。名同(10)。《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12)。《淮南道訓(xùn)》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13)。《古雜》八十篇,《雜災(zāi)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14)。《孟氏京房》十一篇,《災(zāi)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1)《易經(jīng)》: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傳,已亡。(3)《易傳周氏》:書己亡。(4)字王孫也:此為班氏原注,無“師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書已亡。服氏:齊人,號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楊氏》:書已亡。(7)楊何:漢武帝時五經(jīng)博士之一,宮至中大夫。(8)《蔡公》:書已亡。蔡公:其人無考。(9)《韓氏》:書已亡。姚振宗云:《韓詩外傳》問有引《易》文者,亦《韓氏易》也。(10)《王氏》:書已亡。 王同:字子中,東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書已亡。《儒林傳》云: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今小章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傳”二字為文。 (12)《古五子》:書已亡。《初學(xué)記》文部引劉向《別錄》曰:所校讎中《易》傳《古五子篇》,除復(fù)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號曰《五子》。所謂“古”,是指用篆文字的書,以區(qū)別于用隸字寫的今文書。(13)《淮南道訓(xùn)》:書已亡。(14)《神輸》:顏師古引劉向《別錄》曰:《神輸》者,王道失則災(zāi)害生,得則四海輸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書殘,《四庫全書》著錄《京氏易傳》三卷,入子部數(shù)術(shù)類。京房:字君明,頓丘人,曾為魏郡太守。所謂《孟氏京房》、《災(zāi)異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學(xué)。五鹿充宗:其為《梁丘易》。段嘉:《儒林傳》作“殷嘉”。東海人,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書已亡。章句:對經(jīng)師教授經(jīng)書分章、斷句、釋義之稱。(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計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此為《易》書之統(tǒng)計。《漢志》每書之后皆計之。

  《易》曰:“宓戲(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7)。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xué)官(8),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9)。劉向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丘經(jīng)(10),或脫去“無咎”、“悔亡”(11),唯費氏經(jīng)與古文同(12)。

  (1)《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下》。所謂伏羲氏畫卦,乃言《易》之創(chuàng)始。(2)物:萬物,萬事。(3)效:猶“見”。(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上下篇。《經(jīng)》文有《卦辭》、《爻辭》。(5)十篇:此言《傳》文,實有七種十篇,除《象辭》上下篇、《象辭》上下篇、《系辭》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還有《說卦》、《雜卦》各一篇。此十篇稱《十翼》。(6)更:經(jīng)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書,而《易》為籃卜之事,傳者不絕:秦始皇焚書,命令“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燒。(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xué)官:王先謙曰: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易》惟楊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見《儒林傳贊》。(9)費:費直,字長翁,東萊人。高:高相,沛人。兩人同時,未立于學(xué)官。(10)中:指秘府。(11)“無咎”、“悔亡”:皆經(jīng)文。(12)此段為《易》學(xué)之小序。《漢志》每種書后皆有之。

  《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1)。《經(jīng)》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jīng)》三十二卷。《傳》四十一篇(3)。《歐陽章句》三十一卷(4)。《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6)。《歐陽說義》二篇(7)。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8)。許商《五行傳記》一篇(9)。《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10)。《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11)。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劉向《稽疑》一篇(13)。(1)《尚書》:上古的文獻(xiàn)匯編,包括典、漠、訓(xùn)、誥、誓、命六種體裁。有《今文尚書》、《古文尚書》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四部從刊》本,是以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雜以《今文尚書》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偽孔安國的《尚書傳》。(2)《經(jīng)》二十九卷:書已亡。此是今文。(3)《傳》四十一篇:此伏生《尚書大傳》。已殘。《四庫全書》錄《尚書·大傳》四卷,補(bǔ)遺一卷。(4)《歐陽章句》:書已亡。楊樹達(dá)引莊述祖云:歐陽《經(jīng)》三十二卷,《章句》僅三十一卷,其一卷無章句,蓋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書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勝,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書已亡。故:同“詁”。(7)《歐陽說義》:書已亡。(8)《五行傳記》書已亡。《五行傳記》即《洪范五行傳論》。(9)許商:漢長安人,字長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書》:書已殘。今《四庫全書》著錄十卷,入別史類。(11)《議奏》:書已亡。漢宣帝時于石渠閣大集儒生討論經(jīng)旨異同,帝為稱別臨決。參與討論者,有林尊、歐陽地余、周堪、張山柑、假倉等。(12)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陳國慶曰:“王氏《補(bǔ)注》本《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經(jīng)》二十九卷、《傳》四十一篇為一行,即作一家計算,則適符九家之?dāng)?shù)。大小夏侯《經(jīng)》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歐陽《經(jīng)》作三十二卷,合計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顏師古曰:“此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與此同。”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1)。”故《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撰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書禁學(xué),濟(jì)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xué)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魯共(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磐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事(5),未列于學(xué)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6),《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jǐn)?shù)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yīng)爾雅(7),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論衡·正說篇》以為景帝時。(4)得多十六篇:此謂考見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蠱事:詳見《武五子傳·戾太子傳》。(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經(jīng)。(7)爾雅:近正之意。(8)古今語:古語為方言,今語指漢語。

  《詩經(jīng)》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1)。《魯故》二十五卷(2)。《魯說》二十八卷(3)。《齊后氏故》二十卷(4)。《齊孫氏故》二十七卷(5)。《齊后氏傳》三十九卷(6)。《齊孫氏傳》二十八卷(7)。《齊雜記》十八卷(8)。《韓故》三十六卷(9)。《韓內(nèi)傳》四卷(10)。《韓外傳》六卷(11)。《韓說》四十一卷(12)。《毛詩》二十九卷(13)。《毛詩故訓(xùn)傳》三十卷(14)。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1)《詩經(jīng)》二十八卷,齊、魯、韓三家:書已亡。齊:轅固生。魯:申培公。韓:韓嬰。(2)《魯故》:書已亡。《魯故》,申公作。所謂“故”,通其指義也。它皆類比(顏師古說)。(3)《魯說》:書已亡。王先謙據(jù)《儒林傳》云:《魯詩》有《韋》(韋賢)、《張》(張長安)、《唐》(唐長賓)、《褚》(褚少孫)之學(xué)。此《魯說》,弟子所傳。(4)《齊后氏故》:書已亡。后氏:后蒼,字近君,轅固生再傳弟子。所謂“后氏故”蓋后蒼子弟所推說。(5)《齊孫氏傳》:書已亡。(6)《齊后氏傳》:書已亡。(7)《齊孫氏故》書已亡。(8)《齊雜記》:書已亡。(9)《韓故》:書已亡。王先謙曰:此韓嬰自力本經(jīng)訓(xùn)故,以別于《內(nèi)外傳》者,故《志》首列之。(10)《韓內(nèi)傳》:書已亡。(11)《韓外傳》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韓說》:書已亡。此書為韓氏徒眾所傳。(13)《毛詩》:今存。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七云:《毛詩》經(jīng)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則為二十九卷。(14)《毛詩故訓(xùn)傳》:今存。作者為毛亨(參《四庫提要》)。毛氏傳詩多古文,其釋實兼詁、訓(xùn)、傳三體,故名其書《故訓(xùn)傳》。(15)六家:指魯、齊、韓、后氏、孫氏、毛氏。今計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1)。”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純?nèi)≈茉姡喜梢螅氯◆敚踩傥迤馇囟撸云渲S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xùn)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2),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3),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xué)官。又有毛公之學(xué),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xiàn)王好之,未得立(4)。

  (1)《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虞書·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書,非專指魯《春秋》。(3)與:如也。(4)毛公之學(xué)……未得立:漢代有兩個毛公,作《訓(xùn)故傳》者為毛亨,為河間獻(xiàn)王博士者為毛萇。

  《禮古經(jīng)》五十六卷,《經(jīng)》十七篇。后氏、戴氏(1)。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學(xué)者所記也(2)。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學(xué)者(4)。

  《曲臺后倉》九篇(5)。

  《中庸說》二篇(6)。

  《明堂陰陽說》五篇(7)。

  《周官經(jīng)》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8)。

  《周官傳》四篇(9)。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禪議對》十九篇。武帝時也(12)。

  《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13)。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1)《禮古經(jīng)》、《經(jīng)》:其書有存有亡。陳國慶曰:“《禮經(jīng)》即《儀禮》。初名《士禮》。蓋古人進(jìn)退揖讓之節(jié),婚喪宴飲之道。十七篇,在漢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劉向《別錄》本,即鄭玄所注本,亦即現(xiàn)今通行本。”其作者,有二說,古文學(xué)派以為是周公,今文學(xué)派以為是孔子。還有所謂《古文逸禮》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記》:書已殘。《記》,即《禮記》。錢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傳而言也。《小戴記》四十九篇,《曲禮》、《檀弓》、《雜記》皆以簡策重多,分為上下,實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協(xié)百三十一篇之?dāng)?shù)。”陳國慶曰:“《大戴記》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盡皆戴德之舊,多系后人雜取諸書,彌缺補(bǔ)遺。其勢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小戴》四十九篇,本《志》無專錄,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蓋皆孔門七十二子后學(xué)所記者。清《四庫全書》著錄《禮記正義》四十九篇六十三卷。”(3)《明堂陰陽》:書已亡。(4)《王史氏》:書已亡。顏師古引劉向《別錄》云,六國時人。(5)《曲臺后倉》:書已亡。當(dāng)作《曲臺后倉記》。顏師古引如淳曰:“行禮射于曲臺,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6)《中庸說》:書已亡。此非今存《戴記》中之《中庸》(顧實說)。 (7)《明堂陰陽說》:書已亡。(8)《周官經(jīng)》:書存。師古曰:“即今之《周官禮》也;亡其《冬宮》,以《考工記》充之。”唐賈公彥《周禮義疏》云:“以設(shè)位言之,謂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謂之《周禮》。”此書的來源與作者,諸說不一。(9)《周官傳》:書已亡。(10)《軍禮司馬法》:書殘。清《四庫全書》著錄《司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禪群祀》:書已亡。 (12)《封禪議對》:書已亡。漢武帝時設(shè)封禪之事,諸儒對者五十余人(見《兒寬傳》)。(13)《漢封禪群祀》:書已亡。 (14)《議奏》:書已亡。(15)凡《禮》十三家等句:陳國慶曰:“今計《司馬法》一家為新入者,如未計在內(nèi),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鍺(1)。”而帝王質(zhì)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2),事為之制,故曰“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3)。”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4)。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xué)官。《禮古經(jīng)》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5),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6)。

  (1)《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序卦》之辭。錯:置也。(2)曲:猶事也。(3)“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劉光漢《古書疑義舉例補(bǔ)》曰:“古籍以三字形容眾多之詞。其數(shù)之最繁者則擬以三百之?dāng)?shù),以見其多。其數(shù)之尤繁者,則擬以三千之?dāng)?shù),以見其尤多。‘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猶言數(shù)百數(shù)千耳。不必以三為限,亦不必定以《周禮》、《儀禮》沽之也。”(4)《土禮》十七篇:陳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號墓中,出現(xiàn)漢代竹木簡所寫儀禮,包含三部分,甲本是儀禮士相見之禮等七篇,乙本是喪服傳一篇,丙本是喪服經(jīng)。甘肅省博物館定為是漢代今文經(jīng),疑為慶普所傳之本。”(5)淹中:里名。(6)愈:勝也。

  《樂記》二十三篇(1)。

  《王禹記》二十四篇(2)。

  《雅歌詩》四篇(3)。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5)。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7)。

  (1)《樂記》:書殘。顧實《漢志講疏》曰:《小戴記》有《樂記篇》。孔潁達(dá)曰,“此于《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十一篇入《禮記》,在劉向前也。至劉向為《別錄》時更載所入《樂記》十一篇,又載余十二篇,總為二十三篇也。”惜此十二篇不入《戴記》而竟亡也。”郭沫若《公孫尼子及其音樂理論》曰,《樂記》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孫尼子》”。(2)《王禹記》:書已亡。(3)《雅歌詩》:書已亡。(4)《雅琴趙氏》:書已亡。(5)雅琴師氏:書已亡。(6)《雅琴龍氏》:書已亡。師古引劉向《別錄》云:“亦魏相所奏也。與趙定俱召見待詔,后拜為侍郎。”(7)凡《樂》六家等句:所計家數(shù)、篇數(shù)不誤。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1)。”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3)。”二者相與并行(4)。周衰俱壞,樂尤微吵(妙),以音律為節(jié),又為鄭衛(wèi)所亂故無遺法(5)。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6),世在樂官,頗能紀(jì)其鏗鏘鼓舞(7),而不能言其義(8)。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9),獻(xiàn)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xiàn)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xiàn)八佾之舞(10),與制氏不相遠(yuǎn)。其內(nèi)史丞王定傳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shù)言其義,獻(xiàn)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1)《易》曰等句:引文為《易·豫卦》象辭。殷:盛也。(2)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通典》云:黃帝作《咸池》。少吳作《大淵》,顓頊作《六莖》,帝舍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湯作《大濩》。紂棄先祖之樂,作淫聲。周武王作《王武》,周公作《勺》。又有《房中之樂》,歌以后妃之德。(3)孔子曰等句:《孝經(jīng)·廣要道章》載孔子之言。(4)二者相與井行:謂樂與禮相輔而行。(5)鄭、衛(wèi):鄭衛(wèi)之音,乃俗樂。遺法:指雅樂之遺法。(6)制氏:魯人,善樂事(服虔說)。(7)紀(jì):識也。(8)義:義理。(9)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此說不足據(jù)。按《史記》,魏文侯逝世至漢文帝元年已二百余年,豈有漢文帝得魏文侯之樂人竇公事,康有為《新學(xué)偽經(jīng)考》已辯之。(10)八佾之舞:大型舞,八人為列,共八列,八八六十四人。(11)內(nèi)史丞:官名。屬內(nèi)史。(12)浸:逐漸。微:隱也。

  《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1),《經(jīng)》十一卷。公羊、毅梁二家(2)。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3)。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4)。

  《毅梁傳》十一卷。榖梁子,魯人(5)。

  《鄒氏傳》十一卷(6)。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7)。

  《左氏微》二篇(8)。

  《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也(9)。

  《張氏微》十篇(10)。

  《虞氏微傳》二篇。趙相虞卿(11)。

  《公羊外傳》五十篇(12)。

  《榖梁外傳》二十篇(13)。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14)。

  《榖梁章句》三十三篇(15)。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16)。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17)。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18)。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19)。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20)。

  《新國語》五十四篇。劉向分《國語》(21)。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22)。

  《戰(zhàn)國策》三十二篇。記春秋后(23)。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24)。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25)。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26)。

   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27)。

  《太古以來年紀(jì)》二篇(28)。

  《漢著記》百九十卷(29)。

  《漢大年紀(jì)》五篇(30)。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31)。省《太史公》四篇(32)。

  (1)《春秋古經(jīng)》:今存。《春秋古經(jīng)》:指孔子整理的《春秋》,即《古文本春秋經(jīng)》,《左氏傳》所據(jù)之本。(2)《經(jīng)》,公羊、榖梁二家:今存。《左傳》十二篇,十二公各一篇。《公羊》、《榖梁》二家合閔公于莊公,故十一卷。陳直曰:“清代學(xué)者說三傳,皆言在晉以前,經(jīng)與傳分。以余考之,有分有連。經(jīng)與傳分者,熹平石經(jīng)、正始石經(jīng)是也。經(jīng)與傳連者,元和公羊隸磚是也。此磚1925年,西安西南鄉(xiāng)出土,第一行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第一句是春秋經(jīng),以下皆公羊傳文(見拙著《關(guān)中秦漢陶錄續(xù)錄》),可見分連并無定式。”(3)《左氏傳》:今存。《左傳》與《春秋古經(jīng)》之配合,始于晉杜預(yù)。《左傳》的作者為誰,歷來頗有爭議。(4)《公羊傳》:今存。《公羊傳》的作者為誰,古來也有爭議。(5)《榖梁傳》:今存。榖梁子:其名有喜、嘉、赤、寘、俶諸名,各說不一。(6)《鄒氏傳》:書已亡。錢大昭《漢書辨疑》:“王吉能力《騶氏春秋》,即此也。鄒、騶古字通。”(7)書早亡。有錄無書:有錄,《七略》著其名;無書,班固作志時已亡。(8)《左氏微》:書已亡。微:謂《春秋》之支別(沈欽韓說)。(9)《鐸氏微》:書已亡。《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云:鐸椒為楚威王太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10)《張氏微》:書已亡。作者疑是張蒼(沈欽韓說)。(11)《虞氏微傳》:書已亡。周壽昌引劉向《別錄》云:虞卿作《抄樶》九卷以授荀卿,是虞氏亦專為左氏學(xué)。(12)《公羊外傳》:書已亡。(13)《榖梁外傳》:書已亡。(14)《公羊章句》:書已亡。(15)《榖梁章句》:書已亡。(16)《公羊雜記》:書已亡。(17)《公羊顏氏記》:書已亡。漢顏安樂(字公孫)所說(沈欽韓說)。《摹平石經(jīng)·公羊碑》有《顏氏說》。(18)《公羊董仲舒治獄》:書已亡。《后漢書·應(yīng)劭傳》云:故膠西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shù)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jīng)對,言之詳矣。(19)《議奏》:書已亡。(20)《國語》:今存。作者為誰,說者不一。(21)《新國語》:書已亡。(22)《世本》:書已亡。清代以來有多種輯本。近有《世本八種》出版。(23)《戰(zhàn)國策》:今存。有高誘、姚宏注本。《四庫簡目》云:“舊本題漢高誘注。今考其書實宋姚宏因誘注殘本而補(bǔ)之。其中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為高誘原注,余皆宏所補(bǔ)注也。”(24)《奏事》:書已亡。《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有秦始皇、二世巡行天下于名山刻石之文,多為李斯手筆。(25)《楚漢春秋》:書亡于南宋。(26)《太史公》:今存。《太史公》,又稱《太史公記》、《太史公書》。東漢以來稱《史記》。司馬遷著。一百三十篇,缺十篇,張晏曰:“遷沒之后,亡《景紀(jì)》、《武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bǔ)闕。”(27)馮商所續(xù)《太史公》:書已亡。馮商:字子高,陽陵人。(28)《太史公以來年紀(jì)》:書已亡。(29)《漢著記》:書已亡。其書或謂如《起居注》(顏師古說),或曰未必屬于《起居注》(金毓黻《中國史學(xué)史》)。(30)《漢大年紀(jì)》:書已亡。(31)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顧實《漢志講疏》云:《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篇,本為一行。合計二十九家。其公、谷二家經(jīng)各十一卷,合得九百一篇,凡多六家,少四十七篇。(32)省:謂劉氏本有而班氏省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1)。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yè),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徽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2)。”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jù)行事,仍人道(3),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shù),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dāng)世君臣,有威權(quán)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4),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未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榖梁》立于學(xué)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1)式:“戒”之誤。王念孫《讀書雜志》五:“式”本作“戒”,字之誤也。言行之是者可以為法,非者可以為戒,故曰慎言行,昭法戒。(2)(仲尼)稱曰等句:引文見《論語·八佾篇》。微:成也。獻(xiàn):賢也。(3)仍:因也。(4)事實:即本事。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1)。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2)。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3)。

  《齊說》二十九篇(4)。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5)。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6)。

  《魯王駿說》二十篇(7)。

  《燕傳說》三卷(8)。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9)。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10)。

  《孔子三朝》七篇(11)。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12)。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13)。

  (1)《論語》古二十一篇:書已亡。王應(yīng)麟《漢志考證》:何晏序云: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xùn)解而世不傳。馬國翰有《古論語》輯佚六卷。(2)《齊》:書已亡。《問王》:“《問玉》”之誤(顧實《漢志講疏》)。(3)《魯》:《魯論》。漢以后稱《論語》。今存。《傳》:解釋《論語》者。已亡。《論語》在漢代有三種:《古論》、《齊論》、《魯論》。《魯論》二十篇,為現(xiàn)行《論語》所據(jù)之本。原作者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經(jīng)漢人張禹、鄭玄兩次改訂。(4)《齊說》:書已亡。漢代傳此學(xué)者,惟王吉(字子陽)名家。(5)《魯夏侯說》:書已亡。撰者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官為太子太傅。(6)《魯安昌侯說》:書已亡。張禹所撰。(7)《魯王駿說》:書已亡。王駿:王吉之子。(8)《燕傳說》:書已亡。(9)《議奏》:書已亡。參與石渠論議之《論語》家有韋玄成、蕭望之、梁丘臨等。(10)《孔子家語》:書已亡。非后世所傳之《家語》。(11)《孔子三朝》:書已亡。沈欽韓曰:今《大戴記》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周兵》、《少閑》七篇。三朝:言孔子三次朝見魯哀公。(12)《孔子徒人圖法》:書已亡。 (13)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今計十二家,二百三十篇,多一篇。

  《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dāng)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集)而論撰,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1)。傳《魯論語》者(2),常山都尉龔?qiáng)^、長信少府夏侯勝、承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3),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1)王吉:字子陽。時稱王陽。貢禹:字少翁。本書卷七十二有兩人傳。膠東:王國名。庸生:名譚。(2)《魯論語》:漢時只稱《魯論》,多“語”字。(3)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韋賢:字長懦,魯國鄒人。《漢書》有其傳。魯:王國名。扶卿:孔安國之弟子(見《論衡·正說篇》)。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本書有其傳。張禹,字子久,河內(nèi)軹人。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

  《孝經(jīng)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1)

  《孝經(jīng)》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2)。

  《長孫氏說》二篇(3)。

  《江氏說》一篇(4)。

  《翼氏說》一篇(5)。

  《后氏說》一篇(6)。

  《雜傳》四篇(7)。

  《安昌侯說》一篇(8)。

  《五經(jīng)雜議》十八篇。石渠論(9)。

  《爾雅》三卷二十篇(10)。

  《小爾雅》一篇(11),《古今字》一卷(12)。

  《弟子職》一篇(13)。

  《說》三篇(14)。

  凡《孝經(jīng)》十一家;五十九篇(15)。

  (1)《孝經(jīng)古孔氏》:書已亡。(2)《孝經(jīng)》:書今存。作者大概是七十子之徒。 陳國慶曰:《孝經(jīng)》的版本,計有四種:一、古文本,出孔子宅中者,已亡。二、隋代后得古文本,《隋志》言之,已亡。三、清代后得日本古文本,偽作,今尚存,即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所刻者。四、今文本,漢初顏貞所獻(xiàn),凡十八章,今存,即《十三經(jīng)注疏》所據(jù)之本。(3)《長孫氏說》:書已亡。(4)《江氏說》:書已亡。(5)《翼氏說》:書已亡。翼氏:翼奉,后倉之弟子。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6)《后氏說》:書已亡。(7)《雜傳》書已亡。(8)《安昌侯說》:書已亡。安昌侯:張禹。(9)《五經(jīng)雜議》:書已亡。王先謙曰:此經(jīng)總論也。《爾雅》、《小爾雅》、《諸經(jīng)通訓(xùn)》、《古今字》、《經(jīng)字異同》,皆附焉。(10)《爾雅》:書今存。二十篇:今為十九篇。清《四庫全書》經(jīng)部小學(xué)類錄《爾雅注疏》十一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1)《小爾雅》:今存。孔氏壁中文(沈欽韓說)。《唐志》有《李軌解》一卷。李善《文選注》引《小爾雅》皆作《小雅》。(12)《古今字》:書已亡。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內(nèi)篇三:案《爾雅》,訓(xùn)詁類也,主于義理。《古今字》,篆隸類也,主于形體。其二書不當(dāng)入《孝經(jīng)》。(13)《弟子職》:今存。此書是言古代小學(xué)生守則。今為《管子》第四十九篇。(14)《說》:已亡。此《弟子職說》(王先謙說)。(15)凡《孝經(jīng)》十一家,五十九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說》三篇,本不分行,為十一家;今皆另提行,則為十三家。今計五十六篇,少三篇。

  《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1)。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jīng)》(2)。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jīng)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3)”,“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1)孔子為曾子陳孝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曾參,孔子弟子。“孔以為能通孝道,故受之業(yè),作《孝經(jīng)》。”王應(yīng)鱗不信此說,曰:“當(dāng)是曾子弟子所為書”。(2)《孝經(jīng)調(diào)師古引桓譚《新論》,古《孝經(jīng)》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余字。(3)續(xù):嗣續(xù)。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1)。

  《八體六技》(2)。

  《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xì)v》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xué)》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3)。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4)。

  《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5)。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6)。

  《訓(xùn)纂》一篇。揚(yáng)雄作(7)。

  《別字》十三篇(8)。

  《蒼頡傳》一篇(9)。

  揚(yáng)雄《蒼頡訓(xùn)纂》一篇(10)。

  杜林《蒼頡訓(xùn)纂》一篇(11)。

  杜林《蒼頡故》一篇(12)。

  凡小學(xué)十家,四十五篇。入揚(yáng)雄、杜林二家三篇(13)。

  (1)《書籀》:書已亡。史籀(zhòu):太史籀書之意。非人名,所謂“周宣王太史”,乃誤解。籀:讀也。(參考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2)《八體六技》:書已亡。 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六技: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書、蟲書。(3)《蒼頡》:書已亡。清以來有多種輯本。(4)《凡將》:書亡于宋。(5)《急就》:書今存。《急就》,或稱《急就章》。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晁公武說)。陳國慶曰:“今《四部叢刊》據(jù)涉園藏明抄本影印凡三十二章,正文一千一十六字,未分章,有復(fù)字。”(6)《元尚》:書已亡。(7)《訓(xùn)纂》:已亡。(8)《別字》:今存。錢大昕曰:“即揚(yáng)雄撰《方言》十三卷也。本名《軒史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或稱《別字》,或稱《方言》,皆省文也。”清《四庫全書》將《方言》十三卷著錄于經(jīng)部小學(xué)類。顧炎武曰:別字,今之謂之白字,乃別音之字轉(zhuǎn)。姚振宗同意顧氏之說,而否定錢氏以為即是方言之說。(9)《蒼頡傳》:書已亡。清以來有多種輯本。(10)揚(yáng)雄《蒼頜訓(xùn)纂》:書已亡。王先謙曰:此合《蒼頡》、《訓(xùn)纂》為一。(11)杜林《蒼頡訓(xùn)纂》:書已亡。杜林:東漢初人。姚振宗曰:班氏修志時,其人已早卒,書已行世,因并附入,非通例也。(12)《蒼頡故》:已亡。故:訓(xùn)詁。(13)凡小學(xué)十家,四十五篇:除后入揚(yáng)雄、杜林二家不計,正合十家。如以《八體六技》為八篇(錢大昭《漢書辨疑》引李賡藝說),又不計后入的三篇,正合四十五篇。

  《易》曰:“上古結(jié)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1)。”“夬,揚(yáng)于王庭(2),”言其宣揚(yáng)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xué),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3),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4)。漢興,蕭何草律(5),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xué)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6),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7)。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8)!”蓋傷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xué)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xì)v》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xué)》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fù)頗異,所謂秦篆者也(9)。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10)。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xì)v》、《博學(xué)》三篇(11),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12),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fù)字(13)。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14)。《凡將》則頗有出矣(15)。至元始中(16),征天下通小學(xué)者以百數(shù),各令記字于庭中。揚(yáng)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xùn)纂篇》,順續(xù)《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fù)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fù)續(xù)揚(yáng)雄作十三章(17),凡一百二章(18),無復(fù)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19),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xùn)故,并列焉。

  (1)《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下》。夬:《易》之夬卦。夬(guài):決也;訣也。(2)“夬,揚(yáng)于王庭”:引文為《易·夬卦》之辭。(3)保氏:地官之屬。(4)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顏師古曰:“象形,謂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謂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象意,即會意也,謂比類臺義,以見指,武、信是也。象聲,即形聲,謂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zhuǎn)注,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文字之義,總歸六書,故曰立字之本也。”(5)草:創(chuàng)造之。(6)六體:疑誤。此與上文云“八體六技”,顯然矛盾。吳恂曰:“愚謂‘字或不正,輒舉劾’下,當(dāng)有脫文,似宜增:《八體》者: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云云。然后下接《六技》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云云。如是較合,此緣《八體》者以下文盡闕,后人故改上文《八體》之八為六,并更下之《六技》為《六體》也。”陳直曰:“西漢時另盛行一種龜蛇書體。余所見者,有‘與天毋極’瓦,毋字作龜蛇體。有‘西鄉(xiāng)’印,有‘西神’瓦筒題字,西字皆作龜蛇(以上均拓本)。……類于后代之美術(shù)書體。”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吳仁杰《兩漢書刊誤補(bǔ)遺》曰,太史課試,善史書者以補(bǔ)史書令史,而分隸尚書及御史也。”(7)人用其私:言各任私意而為字。(8)孔子曰等句:引文為《論語·衛(wèi)靈公篇》載孔子語。史:即《史籀》、大篆諸書。文:即字。(9)秦篆:即小篆。(10)隸書等句:許慎《說文敘》曰:秦“官獄職務(wù)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11)里閣書師:間里中教授字書的先生。(12)凡五十五章:計有三千三百字。(13)復(fù):重復(fù)。(14)《蒼頡》中:在《蒼頡》二千三百字之中。(15)出:言多出于《蒼頡》之字。(16)元始:漢平帝年號,共五年(公元1��5)。(17)臣:班固自稱。(18)一百二章:如仍以每章六十字計,則為六千一百二十字。(19)張敞:字子高。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1)。

  (1)凡六藝一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陳國慶曰:“今計一百十七家,三千零八十二篇,多十四家,少四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xùn)也;《書》以廣聽,知之術(shù)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1)”,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于五學(xué)(2),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3)。古之學(xué)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jīng)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蓄)德多,三十而五經(jīng)立也(4)。后世經(jīng)傳既已乖離,博學(xué)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5),而務(wù)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6)。后進(jìn)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xí),毀所不見(7),終以自蔽。此學(xué)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8)。

  (1)故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言若無陰陽變化之《易》道,則乾坤幾乎滅息。(2)五學(xué):謂學(xué)者學(xué)《樂》、《禮》、《詩》、《書》、《春秋》。(3)猶五行之更用事:姚明輝《漢志注解》曰:五常之于五行,仁為木,義為金,禮為火,智為水,信為土。五學(xué)既為五行之道,則其遞相教,亦如五行之更用事也。(4)三十而五經(jīng)立:錢大昭曰:三年而通一藝,故孔子十五志學(xué),三十而立。(5)多聞闕疑之義:《論語·為政篇》載孔子“多聞疑缺,慎言其余,則寡尤”之語,故《志》引之。(6)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言其煩瑣。(7)此言已所習(xí)者則保守之,未嘗見者則妄毀之。(8)此段為一略之總論。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1)。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2)。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3)。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后(4)。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5)。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6)。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7)。

  《魏文侯》六篇(8)。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9)。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10)。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11)。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12)。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后(13)。

  《內(nèi)業(yè)》十五篇。不知作書者(14)。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15)。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16)。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17)。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xiàn)王所述也(18)。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19)。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20)。

  《寧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21)。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22)。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23)。

  《李氏春秋》二篇(24)。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25)。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26)。

  《俟子》一篇(27)。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28)。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29)。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30)。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31)。

  《高祖?zhèn)鳌肥8咦媾c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32)。

  《陸賈》二十三篇(33)。

  《劉敬》三篇(34)。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35)。

  《賈山》八篇(36)。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37)。

  《賈誼》五十八篇(38)。

  河間獻(xiàn)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39)。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40)。

  《兒寬》九篇(41)。

  《公孫弘》十篇(42)。

  《終軍》八篇(43)。

  《吾丘壽王》六篇(44)。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45)。

  《莊助》四篇(46)。

  《臣彭》四篇(47)。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shù)言事(48)。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49)。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50)。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51)。

  揚(yáng)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52)。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yáng)雄一家,三十八篇(53)。

  (1)《晏子》:書今存。《晏子》,《隋志》稱《晏子春秋》。清《四庫全書》著錄《晏子春秋》八卷,入史部傳記類。撰者必非晏嬰,因書中有述晏嬰遺事。《列傳》:指《史記·管晏列傳》。(2)《子思》:書已殘。清《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著錄《子思子》一卷。(3)《曾子》:書已殘。清《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著錄有《曾子》一卷。(4)《漆雕子》:書已亡。啟:即開,因避漢景帝諱而改。“后”乃衍文(郭床若說,見《儒家八派的批判》)。(5)《宓子》:書已亡。宓:與“伏”同。(6)《景子》:書已亡。(7)《世子》:書已亡。(8)《魏文侯》:書已亡。(9)《李克》:書已亡。(10)《公孫尼子》:書已亡。(11)《孟子》:書今存。今存內(nèi)篇七篇。外書四篇已佚。《列傳》:指《史記·孟子列傳》。(12)《孫卿子》:書今存。孫卿子,即茍況。三十三篇:王應(yīng)麟《考證》“當(dāng)作三十二篇”。(13)《羋子》:書已亡。“吁子”之誤(王念孫說)。(14)《內(nèi)業(yè)》:書已亡。(15)《周史六弢》:書已亡。師古以為即《六韜》。梁啟超《諸子略考釋》指出師古說錯誤,又說“六”乃“大”之誤,《古今人表》有“周史大”,為“弢”之誤。(16)(17)(18)(19)(20)(21)(22)(23)(24)(25)(26)書皆亡。(27)《俟子》:書已亡。師古引李奇曰:或作《侔子》。(28)(29)(30)(31)(32)書皆亡。(33)《陸賈》:書己殘。陳國慶曰:此書今名《新語》,凡十二篇,為二卷。陸賈:《漢書》有其傳。(34)《劉敬》:書已亡。劉敬:本性婁,漢高帝賜姓劉氏。本書有其傳。陳國慶曰:“本傳載敬說高帝都秦,與冒頓和親,徙民實關(guān)中,凡三事,或即此三篇。(35)《孝文傳》:書已亡。(36)《賈山》:書已亡。(37)《太常蓼侯孔臧》:書已亡。此書疑即《孔叢子》(參考章太炎《國故》)。(38)《賈誼》:今存。《賈誼》,《新唐志》始稱《賈誼新書》,自后即稱《新書》。今存五十六篇,缺二篇。(39)河間獻(xiàn)王《對上下三雍宮》:書已亡。河間獻(xiàn)王:劉德,景帝之子。《景十三王傳》有其傳。(40)《董仲舒》:書已殘。梁啟超《諸子略考釋》:“疑今本《繁露》八十三篇,即在此百二十三篇中也。”(41)(42)(43)(44)(45)(46)(47)書皆已亡。(48)《鉤盾冗從李步昌》:書已亡。據(jù)《百官表》,少府有鈞盾令丞,冗從為散員。(49)《儒家言》:書已亡。(50)《鹽鐵論》:今存。桓寬:字次公,汝南人。漢昭帝時參與論鹽鐵事。(51)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存而不全。陳國慶曰:“《新序》今存十卷,《說苑》存二十卷,《世說》今佚,《列女傳》存八卷,《頌圖》或百或無,《隋志》入史部雜史類,清《四庫全書》著錄入子部儒家類。”(52)揚(yáng)雄所序三十八篇:《法言》、《太玄》,今存。《樂》已亡。《箴》謂官箴。姚明輝《漢志注解》云,“今案《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古文苑》諸書所載,有《州箴》十二首,《官箴》十六首”。(53)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今不計揚(yáng)雄,凡五十二家,八百四十六篇。《志》統(tǒng)計不準(zhǔn)確。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1),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2),憲章文武(3),宗師仲尼(4),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5)。孔子曰:“如有所譽(yù),其有所試(6)。”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yè),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僻)者又隨時抑揚(yáng),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7)。后進(jìn)循之,是以《五經(jīng)》乖析,儒學(xué)浸衰,此辟(僻)儒之患。

  (1)司徙:《周禮·地官司徒》言司徒掌邦教,佐國王。(2)祖:始也。述:修也。(3)憲:法也。章:明也。(4)宗:尊也。(5)于道最為高:此對儒家極力推崇。(6)孔子曰等句:《論語》載孔子之言。意謂對人稱譽(yù),當(dāng)試以事,觀其實效。(7)惑者既失精微等句:顧實《漢志講疏》:惑者為誰,章句鄙儒,如秦延君是也。僻者為誰,曲學(xué)阿世,如公孫弘是也。二者皆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1)。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shù)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2)。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3)。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4)。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5)。

  《老子鄰氏經(jīng)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xué)(6)。

  《老子傅氏經(jīng)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xué)(7)。

  《老子徐氏經(jīng)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8)。

  劉向《說老子》四篇(9)。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10)。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11)。

  《關(guān)尹子》九篇。名喜,為關(guān)吏,老子過關(guān),喜去吏而從之(12)。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13)。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14)。

  《老成子》十八篇(15)。

  《長盧子》九篇。楚人(16)。

  《王狄子》一篇(17)。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于稱之(18)。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19)。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20)。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21)。

  《宮孫子》二篇(22)。

  《鶍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鶍為冠(23)。

  《周訓(xùn)》十四篇(24)。

  《黃帝四經(jīng)》四篇(25)。

  《黃帝銘》六篇(26)。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27)。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28)。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29)。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30)。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31)。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于齊王(32)。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33)。

  《臣君子》二篇。蜀人(34)。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35)。

  《楚子》三篇(36)。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37)。

  右道三十六家,九百九十三篇(38)。

  (1)(2)(3)(4)書皆已亡。(5)《管子》八十六篇:殘。原本八十六篇,至梁隋時亡十篇,宋時又亡《五言》一篇(嚴(yán)可均說)。作者不是管仲,是雜家的匯集。(6)《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今存二卷,八十一章。《鄰氏傳》今亡。(7)(8)(9)書皆已亡。(10)《文子》:今存,凡二卷十二篇。(11)《蜎子》:書已亡。(12)《關(guān)尹子》:書已亡。關(guān):關(guān)令,官名。姓尹,名喜。(13)《莊子》:今存內(nèi)篇七,外篇三十三。清《四庫全書》著錄《莊子注》十卷(晉郭象撰)。(14)《列子》:今存。清《四庫全書》著錄《列子》八卷。(15)(16)(17)(18)(19)(20)(21)(22)書皆已亡。(23)《鶍冠子》:今存三卷,凡十九篇。顯然有問題。(24)(25)書皆已亡。(26)《黃帝銘》六篇:今存二篇。顧實《漢志講疏》:黃帝《金人銘》,見于《荀子》、《太公金匱》、《說苑》:黃帝《巾兒銘》,見于《路史》。(27)(28)(29)(30)書皆已亡。(31)《捷子》:書已亡。捷子:戰(zhàn)國時人。《古今人表》列于尸子之后,鄒衍之前。《史記·孟荀列傳》作“接子”,接、捷古字通。“武帝時說”四字衍。(32)(33)書皆已亡。(34)《臣君子》:書已亡。君子:”君平”之誤。《臣君平》,謂嚴(yán)君平之《道德指歸論》(陳直引陳輔卿說)。此“二篇”,或為《道德指歸論》十一篇中之一部分(陳直說)。清《四庫全書》著錄有《道德指歸論》六卷,入子部道家類。(35)(36)(37)書皆已亡。(38)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今計三十七家,八百零一篇(已計入《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言》、《兵》的篇數(shù),乃《太公》篇數(shù)的分析,不能再計之),少一百九十二篇。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1),合于堯之克攘(讓),《易》之嗛嗛(謙謙)(2),一謙而四益(3),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4),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1)君人:當(dāng)作“人君”(王念孫說)。(2)謙謙:謙遜貌。(3)四益:謂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陳國慶說)(4)放:蕩也。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1)。

  《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傳鄒爽《始終》書(2)。

  《公孫發(fā)》二十二篇。六國時(3)。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4)。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5)。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6)。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7)。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8)。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9)。

  《容成子》十四篇(10)。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11)。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12)。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13)。

  《馮促》十三篇。鄭人(14)。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15)。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16)。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17)。

  《衛(wèi)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18)。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19)。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20)。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21)。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

  (1)《宋司星子韋》:書已亡。(2)《公梼生終始》:書已亡。傳鄒奭始終書:當(dāng)作“傳黃帝終始書”(姚振宗說)。(3)(4)(5)書皆已亡。(6)《乘丘子》:書已亡。乘丘:當(dāng)作“桑丘”(沈欽韓說)。(7)(8)(9)(10)(11)書皆已亡。(12)《鄒奭子》:書已亡。雕龍奭:顧實《漢志講疏》:《七略》云,鄒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騶奭修衍之文,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13)(14)書皆已亡。(15)《將鉅子》:書已亡。將巨子:疑為“將具子彰”之誤。施之勉曰:應(yīng)助《風(fēng)俗通·姓氏篇》,將具氏,齊大公子將具之后,見《國語》。《漢藝文志》,六國時,將具子彰著書五篇。姚振宗曰,按,應(yīng)仲遠(yuǎn)所見《漢志》,則為將具子彰。今本作巨,似寫誤,又脫彰字。(16)(17)書皆已亡。(18)《衛(wèi)侯官》:書已亡。衛(wèi)侯:當(dāng)作“衛(wèi)候”。錢大昭曰:侯,當(dāng)作候。衛(wèi)尉屬官有諸屯衛(wèi)候司馬二十二官。佚真姓名,故但書其官。(

網(wǎng)友關(guān)注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