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漢書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漢書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漢書新注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說明】本志與《史記·天官書》一脈相承。兩者都是分經星、五緯(五星)、二曜(日、月)、異星、望氣、候歲、總論等七個部分,只是《天文志》有所修補和調整,如調整五星次序及二曜位置。《天官書》的五星次序是歲星、熒惑、填星、太白、辰星;《天文志》則將太白和辰星調到填星之前。《天官書》說“月行中道”,以月為主。《天文志》說“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以日為主,有了進步。《天官書》記異星在二曜之后;《天文志》記異星則提到五星之后、二曜之前。《天文志》的序言和總論部分,都強調了天人感應論,“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是全篇主旨,為當時的天文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這比《天官書》還顯得嚴重些。本卷非班固手筆,而是其妹班昭和馬續的續作。

  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1),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2),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3)。其伏見(現)蚤(早)晚(4),邪正存亡(5),虛實闊狹(6),及五星所行(7),合散犯守(8),陵歷斗食(9),彗孛飛流(10),日月薄食 (11),暈適背穴(12),抱珥虹霓(13),迅雷風襖(14),怪云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影)之象形,鄉(響)之應聲。是以明君睹之而寤(悟),飭身正事(15),思其咎謝(16),則禍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1)天文在圖籍:謂天文學圖書。(2)經星:即恒星。常宿:常見的列星。中外官:王先謙曰:《開元占經》引有石氏中官、石氏外官、甘氏中官、甘氏外官、巫咸中外宮,志中官外,以東、西、南、北四官為外官也。”(3)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王先謙曰:“州國,謂星所分十二州、諸侯國;官,如三公藩臣;宮,如紫宮、關道;物類。如槍棓、矛盾、龜魚、雞狗之屬,皆是。”古人迷信,常把天象與人事聯系起來,以為有密切相關。(4)伏現:隱沒、出現。伏現早晚:指五里而言。(5)邪正存亡:孟康曰:“日月五星下道為邪。存,謂列宿不虧也,亡,謂恒星不現。”(6)虛實:泛指星宿情況。闊狹:指星際間距離的度數。(7)五星:歲星(木星)、熒惑(火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8)合:謂同舍。散:謂不相從。犯守:古人觀測天象時的術語。甲星光芒觸及乙星,曰犯。甲星停留在乙星所在的位置,曰守。(9)陵:突掩為陵。歷:經過;運行。斗:謂兩星相撞。食:星月相陵,虧蝕謂食。通“蝕”。(10)營(huì)李(bèi):即彗星。環繞太陽運行或行經太陽附近的云霧狀天體。接近太陽時,彗星結構分為彗頭和彗尾。彗頭又分為彗核、彗發和彗云三部分。彗尾形如掃帚,故彗星又俗稱為“掃帚星。”飛流:謂彗星,拖著光尾飛馳。(11)日月薄食:日月相掩食。(12)暈:日月周圍的光圈。適:通“謫”。云氣變化。昔:謂日月兩旁外向之氣。穴:多作“鐍(juě)”,謂日兩旁之氣形如玉鐍(孟康說)。或謂有氣刺日為鐍(如淳說)。(13)抱:謂氣在外如半環向日。珥:謂日月兩旁內向之氣。虹:雨后天空出現的弧形的七色光帶。虹出現時,其外側常同時出現霓(ní)。霓的色彩比虹淡些。(14)襖:地面的反常變異現象。通“妖”。(15)飭(chì):謹慎。(16)思其咎謝:謂認識過錯與謝罪。

  中宮天極星(1),其一明者,泰(太)一之常居也(2),旁三星三公(3),或曰子屬(4)。后句(勾)四星(5),未大星正妃(6),余三星后宮之囑也。環之匡衛十二星(7),藩臣,皆曰紫宮(8)。

  (1)中宮:“宮”乃“官”之誤。后文的“東宮”、“南宮”、“西宮”、“北宮”之“宮”亦為“官”之誤。(王念孫說)古人把北極星所在的天區視為天之正中,故將北極星當作中官。天極星:即北極星,也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志》云:“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今言北極星,即“小熊星。星”,中名“勾陳一”,距北天極最近的亮星。(2)太一:天帝的別號。太一常居中宮,是人間帝玉居宮廷的套用。(3)旁三星:指北極星旁的三顆星。三星三公:謂三星象征著人間的三公(周代之太師、太傅、太保,漢代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二公)。這三星是太子、庶子、后。絕不是紫微垣或太微垣的三公(陳遵媯說)。(4)子屬:謂太子、庶子之屬。(5)后勾四星:指勾陳四明星,今屬小熊座。(6)末大星:指四星中之末大者。正妃:正妻。(7)環:周圍。匡衛:輔助,守衛。十二星指西藩的右樞、少尉、上輔、少輔、少衛、上丞,東藩的左樞、上宰、少宰、上粥、少弼、少衛。西藩的上衛,東藩的上衛、少丞,因是五、六等小星,故不計在內。(8)紫宮:即“紫微垣”、“紫微宮”之簡稱。星官名,也是天區名。我國古代三垣中之中垣。位于北斗七星東北。按唐代王希明《步天歌》,主要由15顆星組成,分東西兩區,以北極星為中樞,成屏藩之形狀,猶如兩弓合抱成垣。紫微宮為皇宮之意。

  前列直(值)斗口三星(1),隨北湍銳(2),若見(現)若不見(現),曰陰德(3),或曰天一(4)。紫宮左三星曰天槍(5),右四星曰天棓(6)。后十七星絕漢抵營室(7),曰閣道(8)。

  (1)值:當也。斗口:謂北斗星之口。(2)隨:通“隋”、“墜”。下垂。湍:通“端”。前端。銳:尖銳。(3)陰德:星官名。共二星。在北斗斗口附近,皆五、六等星。(4)天一:亦作“天乙”,屬紫微垣。即天龍座之星。(5)左:當帝星過子午圈時,居北極之上,則天槍三星在帝星之左,天格五星在其右。天槍:星官名。又名“天鎖”共三星。(6)四星:《史記》作“五星”。天棓:星官名。桔:通“棒”。(7)十七星:“十七”疑為“六”之誤(齊召南說)。《天官書》為“六星”。絕:直渡曰絕。漢:天漢,即銀河。抵:至也。營室:星官名。古時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室宿和壁宿。后來專指室宿。(8)閣道:星官名。共六顆星。屬奎宿。通過銀河而達紫微垣,猶飛閣之道。

  北斗七星(1),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2)。杓攜龍角(3),衡殷南斗(4),魁枕參首(5)。用昏建者杓(6);杓,自華以西南(7)。夜半建者衡(8);衡,殷中州河、濟之間(9)。平旦建者魁(10),魁,海岱以東北也 (11)。向之氣_斗為帝車(12),運于中央(13),臨制四海(14)。分陰陽(15),建四時(16),均五行(17),移節度(18),定諸紀(19),皆系于斗(20)。

  (1)北斗七星:亦稱“杓星”、“犁星”、“斧頭星”。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七星是大熊座最為顯著的亮星。中名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前四星列成方形,叫“斗魁(亦稱“璇璣”);后三星成斗柄形,叫“斗杓”(亦稱“玉衡”)。七星距離北天極不遠,容易辨認,常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其它星座的標志;斗魁中天樞(a)和天璇(b)兩星為指極星。我國古代還根據斗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2)“旋、璣、玉衡以齊七政”:見《尚書·堯典》。旋(通“璇”)璣玉衡:歷來有兩說。一說是天文儀器;一說是天象“北斗七星”。天文儀器說者中也有不同觀點。以齊七政:觀北斗七星的方位,可以知四時,定節氣,從北斗的轉移,可以齊日月五星和定年月日時諸紀。(3)杓:即斗杓。攜:連也。龍角:即角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一宿。(4)衡:指北斗之中央。殷:正當。南斗;即斗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包括六顆星。今屬人馬座。(5)魁枕參首:謂魁枕于參宿之首。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七宿。包括七顆星,今屬于獵戶座。(6)用:以;于。昏:黃昏。建:北斗星的個柄所指曰建。我國古代以斗建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古人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按順時計方向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正東為卯,正南為午,正西為西等。夏正十一月(冬至所在之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故歷法十一月建子。杓:指北斗的第七星。(7)華:西岳華山。杓為北斗第七星,主杓,斗之尾。孟康口:“尾為陰,又其用昏,昏陰,位在西方,故主西南。”(8)夜半:指子時。衡:指北斗的第五星。(9)中州:古時指豫州(因其處于九州之中央)。河:黃河。濟:濟水。(10)平旦:指寅時。魁:北斗的第一星。(11)海:東海。岱:泰山之別名。孟康曰:“魁,斗之首;首,陽也,又其用在明,陰與明,德在東方,故主東北方。”(12)帝:謂天帝。(13)運:運轉。中央:謂天之中央。(14)臨制:居高臨下地統制。四海:謂四方。(15)陰陽:謂晝夜。(16)四時:春、夏、秋、冬四季。(17)均:調節。五行:渭金、木、水、火、土。(18)移:改變。節度:二十四節氣的度數。(19)諸紀:謂歲時、歷數等等。(20)系:歸屬,依據。

  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1):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祿,六曰司災(2)。在魁中(3),貴人之牢(4)。魁下六星兩兩而比者(5),曰三能(6)。三能色齊(7),君臣和;不齊,為乖戾。柄輔星(8),明近,輔臣親強(9);斥小,疏弱(10)。

  (1)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謂文昌宮(星官名,屬紫微垣)的六顆星列成筐形,戴于斗魁。(2)五曰司祿,六曰司災:《天官書》作“……五曰司中,六曰司祿。《索隱》引《元命包》云:“上將建成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災咎,司中主佐理。”(3)魁:斗魁。“在魁中”之上疑有缺文“天理四星”。(4)貴人之牢:謂主貴人牢,為執法官。(5)比(bì):并列。動詞。(6)三能(tái):星官名。即三臺。上臺起文昌,中臺對軒轅,下臺抵太微,三臺各二星,相距不及半度(7)。色齊:指亮度正常。(8)柄:斗柄。輔星:星名。在北斗第六星(開陽)旁。六等星。(9)明近,輔臣親強:言輔星明亮而接近于北斗,則輔臣親近而強大。(10)斥小,疏弱:言輔星遠于北斗而弱小,則輔臣疏遠而弱小。斥:遠也。

  構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1);一外為盾,天鋒(2)。有句(勾)圜(園)十五星(3),屬杓(4),曰賤人之牢。牢中星實則囚多(5),虛則開出(6)。

  (1)內:謂近。予:天矛星。又名招搖星。在斗杓搖光南約十度。(2)外:謂遠。盾:天盾星,又名天鋒星,即梗河星。在斗杓搖光南約二十度。(3)勾園十五星:勾,指七公星,包括七顆星;園,指貫索星,包括九顆星,其中一星常隱而不現,故古人以為十五星。(4)屬:連也。(5)實:充滿。(6)虛:空也。開出:釋放。

  天一、槍、棓(棒)、矛、盾動搖,角大,兵起(1)。

  (1)角:芒角。兵:戰爭。王先謙曰:“此數星,或動搖,或有芒角及大,皆兵起之象。《占經》引《黃帝占》云:天一星,地道也,欲其小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天一星大而盛,水旱不調,五谷不成,天下大擾,人民流亡去其鄉。”

  東宮蒼龍(1),房、心(2)。心為明堂(3),大星天王(4),前后星子屬(5)。不欲直(6);直,王失計(7)。房為天府(8),曰天駟。其陰(9),右驂(10)。旁有兩星曰衿(11)。衿北一星曰(轄)(12)。東北曲十二星曰旗(13)。旗中四星曰天市(14)。天市中星眾者實(15),其中虛則耗(16)。房南眾星曰騎官(17)。

  (1)東宮:當作“東官”。說見前。東官包含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在十二次為壽星、大火、析木。蒼龍:我國天文學中“四象”之一。四象即我國古代用來表示天空東、西、南、北四大組星象的四組動物。它將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個地平方位、四種顏色、四組動物形象相配,即東方蒼龍,青色;北方玄武(亦稱“龜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鳥(亦稱“朱雀”),紅色。這是以古代春分前后黃昏時的天象為依據,這時朱鳥七宿正在南中夭,其東面為蒼龍七宿,北面(北方地平線以下)為玄武七宿,西面是白虎七宿。(2)房、心: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宿。心,意謂蒼龍的心臟。房宿包括四顆星,心宿包括三顆星,今皆屬天蝎座。房、心二宿居東官正中,是七宿的總綱,是代表東方的主星。(3)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處。(4)天王:原稱周王為天王,后來泛指帝王。廷:朝廷。(5)子屬:謂太子、庶子。(6)直:指心宿三星排列為直線。心宿三星,中央大星,前星在其西南,后星在其東北,不是一條直線,稍有彎曲。(7)失計:失策。(8)天府:房宿四星在心宿西面,古人以心為明堂,而其旁為天府。(9)陰:北邊。(10)右驂(cān):《史記志疑》以為當作“左、右驂”。左驂、右驂,都是星名。今星圖,房北無右驂,但房北左右各有四星,稱東咸、西咸,應即左驂、右驂。(11)衿:通“鈴”。當作“鉤鈴”。星官名。屬房宿,為房宿的輔官,共兩星。(12):晉灼說“古‘轄,字”。陳遵媯作“牽”、此星后稱鍵閉。(13)旗:天旗。星官名。即指天市垣東藩的宋、南海、燕、東海、吳越、齊南星和西藩的韓、楚、梁、蜀、周、河中六星。(14)旗中四星:似指天市垣的宗正一、_斛二、帝座、候。(陳遵媯說)《天官書》于此下有“中六星曰市樓”六字,此處奪文。(15)實:謂歲實,豐收。(16)虛:謂歲虛、歉收。陳遵媯曰:“市樓六星,正在天漢中,微星密集,肉眼觀之,似隱似現,故有虛實之稱。”(17)騎官:星官名。共二十七顆星。在房、氏二宿之南。

  左角(1),理(2);右角,將。大角者(3),天王帝坐(座)廷(4)。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勾)之(5),曰攝提(6)。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7)。亢為宗廟(8),主疾(9)。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10)。氏為天根(11),主疫。尾為九子(12),曰君臣;斥絕,不和(13)。箕為敖(傲)客(14),后妃之府,曰口舌(15)。火犯守角(16),則有戰。房、心(17),王者惡之。(18)。

  (1)角:角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兩顆星,今屬室女座。(2)理:法官。(3)大角:星名。即“牧夫座a星”。全天第四位亮星,北天第一亮星,天空最亮的紅巨星。(4)天王:即帝。廷:朝廷。大角在紫宮帝墾之南,心大星天王之北,太微五帝座之東,天市帝座之西,故稱天王帝廷。(5)鼎足:比喻三方鼎立。勾:彎曲。(6)攝提:星官名。屬亢宿,共六星,左攝提三星(在大角東南),右攝提三星(在大角西南)。(7)攝提格:攝提星隨著斗柄指向寅位乃一年之始。格、始也。(8)亢:亢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四星,今屬室女座。宗廟:《天官書》作“疏廟”,是也。疏廟,外朝。(9)主:掌管。疾:疾疫。(10)南門:星官名。屬角宿,共兩星。(11)氐:氐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墾,今屬天秤座。氏宿四星在亢東房西,跨黃道南北,叫做天根。(12)尾:尾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九星,今屬天蝎座。九子:指尾之九星。尾宿九星彎曲如尾狀,在心宿的東南,是為后妃嬪妾之屬。(13)斥絕,不利:謂星象相距遠絕,則君臣不和。(14)箕:箕宿。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七宿,共四星,形狀如箕,在尾宿之東。今屬人馬座。傲客:撥弄是非之人。(15)口舌:口角;爭吵。(16)火:火星。又名熒惑。(17)“房,心”上省略了主謂語“火犯守”。(18)惡(wù):厭惡。

  南宮朱鳥(1),權、衡(2)。衡、太微,三光之廷(3)。筐衛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4);中,端門(5);左右,掖門(6)。掖門內六星,諸侯(7)。其內五星,五帝坐(座)(8)。后聚十五星,曰哀烏郎位(9);旁一大星,將位也(10)。月、五星順入(11),軌道(12),司(伺)其出(13),所守(14),天子所誅也(15)。其逆入(10),若不軌道(17),以所犯名之(18);中坐(座)(19),成形(20),皆群下不從謀也(21)。金、火尤甚(22)。廷藩西有隨星四(23),名曰少微(24),士大夫。權,軒轅,黃龍體(25)。前大星,女主象(26);旁小星,御者后宮屬(27)。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28)。

  (1)南宮:當作“南官”。代表南官的是朱鳥,包含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鳥嗉囊,翼為鳥羽,其次即鶉首、鶉火、鶉尾。鶉即朱鳥,和長蛇座幾相一致。(2)權、衡:皆星官名。權,又稱軒轅,共十七星。衡,又稱太微,共十星。(3)衡、太微:衡是井列于權東的大星座,是天帝的南宮,乃三光(日、月、五星)入朝的宮廷。其中央有五帝座,其前后左右有大臣、大將、執法官、諸侯、藩臣等座。因權、衡眾星居南官七宿之中央,故太微為指示南方的主星。(4)藩臣:藩臣十二星,是指太微西垣的兩上相、西次相、西上將、西次將四星,東垣的東上相、東次相、東上將、東次將四星,及在其南的左執法、右執法四星。(5)端門:正門。(天之門名)(6)掖門:旁門。(天之門名)(7)諸侯:星官名。“六”疑作“五”。其五星在太微西北垣內。(8)玉帝座:星官名。五星居太微的中座。王先謙曰:“《晉志》:黃帝座在大微中,含樞紐之神也。四帝星夾皇帝座:東方蒼帝,靈威仰之神;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北方黑帝,葉光紀之神。”(9)曰哀烏:“曰”字當在“哀烏”下(王念孫說)。哀烏:眾星相聚之貌。郎位:星官名。(10)將位:星名。即位十五星在五諸侯的后面,都是五、六等小星,所渭將位大星也只是一顆五等星。(11)五星:指五大行星。順入:謂從西入太微廷。(12)軌道:循常行之道。(13)伺:觀察。出:謂從太微廷經過五帝座而東行。(14)所守:謂被月或五星所占位置的星辰之所象征的官員。(15)誅:責也。(16)其逆入:謂從東入太微廷。(17)若:或者,選擇連詞。不軌道:不循常行之道。(18)以:根據。所犯:指被月或五星侵犯了的星辰之所象征的官員。名:通“命”。給定罪名。(19)中座:犯帝座。“中座”之上省略了主謂語。(20)成形:謂禍福之形已現。(21)群下不從謀:《天官書》無“不”字,是也。群下從謀:謂群下相從而謀犯上作亂。(22)金、火尤甚:由于金星、火星最近地球,人們看到的順逆留守現象更為顯著,故曰“金、火尤甚”,這是古人實際觀測的經驗之談。(23)廷藩:指作為太微廷藩臣之各星官。隨:隨下之意。四:《天官書》作“五”,誤。(24)少(shào)微:星官名。在太微西,共四星。(25)黃龍體:謂狀似黃龍。(26)女主:謂皇后。象:象征。軒轅十四為其主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為女主象。(27)御者:指后宮侍女。(28)占:預測吉兇。

  東井為水事(1)。火入之,一星居其左右,天子且以火為敗(2)。東井西曲星曰戉(鉞)(3);北,北河(4);南,南河(5);兩河、天闕間為關梁(6)。輿鬼(7),鬼詞事(8);中白者為質(9)。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10)。故德成衡(11),觀成潢(12),傷成戉(鉞)(13),禍成井(14),誅成質(15)。

  (1)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八星,今屬雙子座。為水事:井宿八星,列為“井”字形,據井之意義,占為水事。(2)火入之等句:沈欽韓曰:“此三句,《史記》所無,蓋本下文晉灼解福禍成井語而錯入之。”火:火星。(3)鉞(yuè):星名。在井宿之西,其北為北河三星。其南為南河三星。(4)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5)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6)兩河:指北河星、南河星。天闕:星官名。共兩星。關梁:兩河、天闕間是日、月、五星的通道,故稱關梁。(7)輿鬼:即鬼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四星,今屬巨蟹座。在北河東南軒轅之西。(8)鬼:“為”字之誤(王先謙說)。祠事:祭祀之事。(9)質:星名。在鬼宿四星之中。又稱“積尸”或“積尸氣”。即著名的蜂窠星團。(10)火守南北河等句:謂火星侵占南河、北河星的位置,則戰爭爆發,五谷歉收。(11)德成衡:謂帝王德政先從衡星上顯示征兆。衡能平物。(12)觀成潢:“潢”當是“權”之誤。謂帝王游觀從權星上顯示征兆。權為秤錘。 (13)傷成戉:謂帝上缺德先從鉞星顯示征兆。鉞為武器與刑具。(14)禍成井:謂帝王有禍先從井宿顯示征兆。井宿主水事。(15)誅成質:謂帝王行誅先從質星上顯示征兆。質,通“锧”,為殺人所用的砧板。

  柳為鳥喙(1),主木草。七星(2),頸(3),為員宮(4),主急事(5)。張(6),嗉(7),為廚,主筋客(8)。翼為羽翩(9),主遠客。

  (1)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八星,今屬長蛇座。柳宿八星在黃道南,赤道北。喙:“啄”之誤(王念孫說)。(2)七星: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四宿。共七星,在柳宿東南,今屬長蛇座。(3)頸:朱鳥頸。星宿七星形如北斗而微小,相當于朱鳥之頸。(4)員宮:《天官書》作“員官”。王先謙以為作“員官”為是,或以為作“員宮”為是。員官:喉嚨。(5)主急事:物在喉嚨難以久留,故占主急事。(6)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共六星,在星宿東,翼宿西,今屬長蛇座。(7)嗉(sù):嗉翼。(8)觴(shāng):盛酒的杯。觴客:以酒食待客。(9)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二十二星,在張宿之東,太微之南,今分屬巨爵座與長蛇座。羽翩(hé):鳥的翅膀。

  軫為車(1),主風。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2),星星不欲明(3);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4),兵大起。軫南眾星曰天庫(5),庫有五車(6)。車星角(7),若益眾,及不具(8),亡(無)處車馬(9)。

  (1)軫(zhěn):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七宿,共四星,在翼宿東,今屬烏鴉座。軫象車,車行速則生風,故占主風。(2)長沙:星名。(3)星星:微明。(4)若:如果;假如。五星:謂水、火、木、金、土五星。(5)天庫:星官名。共六星。《天官書》“天庫”下有“樓”字。樓:天樓。星官名。共四星。(6)五車:星官名。指庫樓內外的五柱。今分屬御夫座和金牛座。(7)角:芒角。(8)不具:分散五處而不整齊,如車馬散處,故稱“不具”。(9)無處車馬:謂占當無以安排車馬。

  西宮咸池(1),曰天五潢(2)。五潢,五帝車舍(3)。火入,旱(4);金,兵(5);水,水(6)。中有三柱;(7)柱不具(8),兵起。

  (1)西宮:“宮”當作“官”。咸池:星官名。西官咸池含有奎、婁、胃、昂、畢、參、觜七宿。在十二次為降婁、實沈、大梁。或以白虎象西官,這是對東方蒼龍、南方朱鳥而言,然由于白虎的主要部分為參,觜相當于虎首,參觜居西官邊隅,不在正位,《志》是以正位代表五官座位,故西官用咸池而不用參觜。(2)此句疑有缺文。(3)五潢,五帝車舍:咸池為天五潢,五潢為五帝車舍,即今之五車,咸池三小星,天潢五小星,均在五車中,故以咸池為西方正位。上文以庫樓內外的五柱為五車,故此以五車為五潢,以示區別。(4)火入,旱:謂火星入五潢,而致旱災,(5)金,兵:謂金星入五潢,而致兵災。(6)水,水:謂水星(又名辰星)入五潢,而致水災。(7)中有三柱:五潢中有三柱九星。(8)柱不具:三柱九星分布于三處而不整齊,故曰“柱不具”。

  奎曰封稀(1),為溝瀆。婁為聚眾(2)。胃為天倉(3)。其南眾星曰廥()積(4)。

  (1)奎:一稱天豕,又名封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一宿,共十六星,今分屬于仙女座和雙魚座。(2)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二宿,共三星,今屬于白羊座。(3)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共三星,今屬于白羊座。(4)積:星官名。胃南為芻藁眾星,芻藁積為,故稱積。

  昴曰旄頭(1),胡星也(2),為白衣會(3)。畢曰罕車(4),為邊兵,主弋獵(5)。其大星旁小星為附耳(6)。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7)。昂、華間為天街(8)。其陰,陰國(9);陽,陽國(10)。

  (1)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四宿。有較亮的星七顆。它為一著名的星團,稱為“昂星團”,俗稱“七姊妹星團”。今屬于金牛座。(2)胡星:象征胡人之星。胡,古時對我國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稱。或謂胡星言星之奇異不常。(3)白衣會:說法下一。有說白衣謂喪服。有說形容望之如白氣之狀。(4)畢:畢宿。又名天濁、罕車。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五宿。共八星,今屬于金牛座。畢宿八星位于五車西南,其狀如叉,畢星象旗,插在車上,故稱罕車。(5)弋(yì):以繩系箭而射。(6)大星:即畢宿五(金牛座a星),是紅色一等星。附耳:星名。五等小星。(7)讒亂:以讒言擾亂是非。(8)天街:昴在黃道北,畢在黃道南,其間正是日月五星的要道,故稱天街。(9)其陰,陰國:天街(星官名)二星,在北者為陰國,象征河山以北之國。(10)陽,陽國:天街二星中南邊一星為陽國,象征河山以甫之國。王先謙引《正義》:“天街二星,在昂、畢間,主國界也。街甫為華夏之國,街北為夷狄之國。”

  參為白虎(1)。三星直者(2),是為衡石(3)。下有三星,銳(4),曰罰(5),為斬艾(刈)事(6)。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7),曰觜觿(8),為虎首,主葆旅事(9),其南有四星,曰天廁(10)。天廁下一星,曰天矢。矢黃則吉;青,白、黑、兇(11)。其西有句(勾)曲九星,三處羅列:一曰天旗(12),二曰天苑(13),三曰九斿(14)。其東有大星白狼,狼角變色(15),多盜賊。下有四星曰弧(16),直(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17)。老人見(現),治安;不見(現),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18)。

  (1)參(shen):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七宿。共七星。相當于今獵戶座。(2)三星:謂參之三小星。(3)衡石:古代對衡器的通稱。衡,秤。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4)銳:上小下大謂銳(形也)。(5)罰:星名。或作“伐”。(6)刈(yì):割;殺。(7)隅置:謂排列于角落。(8)觜觿(zīxī):即觜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三星(位在參兩房的上面),今屬于獵戶座。(9)藻旅:說法不一。有說采摘野生植物。有說保守軍旅。(10)天廁:星官名。共四星。位在參宿的南方。(11)天矢:星名。矢,通“屎”。這是變星,所謂黃、青、白、黑之色變,足證古人觀測之精細。(12)天旗:星官名。(13)天苑:星官名。屬昂宿,共十六星。如環狀。(14)九斿:星官名。亦作“九游”。共九星。在玉井西。(15)狼:天狼。星名。即大犬座a星。主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其色青白,光強眩目,似有芒角,故稱“狼角”,其由地平線初升時,常現出似虹的各色,故稱“變色”。(16)弧:即弧矢。又名“天弓”。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八星為弓形,外一星象矢。(17)南極老人:星名。又名壽星。天空次亮的恒星。今屬于船底座。(18)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秋分日在亢,寅時老人星正南中,故稱“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北宮玄武(1),虛、危(2)。危為蓋屋(3);虛為哭泣之事。其南有眾星,曰羽林天軍(4)。軍西為壘(5),或曰戊(鉞)(6)。旁一大星,北落(7)。北落若微亡(8),軍星動角益稀(9),及五星犯北落(10),入軍,軍起(11)。火、金、水尤甚(12)。火入(13),軍憂;水,水患;木、上,軍吉(14)。危東六星,兩兩而比,曰司寇(15)。

  (1)北宮:“宮”當作“官”。玄武:四象之一。由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組成。占人把它們聯想為龜和蛇,色黑,故名。在夏歷春分前后的黃昏觀察天象時,玄武七宿正在北方(地平線以下),故亦稱北方七宿。(2)虛: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四宿。共二星,今分屬寶瓶座和小馬座。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五宿,共二星,今分屬寶瓶座和飛馬座。由于虛、危居北官的中央,故為北方的正位。(3)危為蓋屋:危宿三星在赤道南北,上一墾高,旁二星下垂,形似蓋屋。(4)羽林天軍:星官名。共四十五星,皆為五等以下小星。(5)壘:即后世所謂壘壁陣。王先謙曰:“《宋志》:壘壁陣,一作壘壁陣(一作壘壁),十二星,在羽林北羽林之垣,壘主天軍。”今分屬摩羯座、寶瓶座、雙魚座。(6)戊:即后世所謂鐵鉞,和羽林軍相近。(7)北落:星名。是羽林軍南的南天一等大星。(8)北落若微亡:北落星近地干線時受蒙氣影響,好似隱而不現。(9)星動角益稀:謂眾小星動搖芒角,星光不齊,顯得稀小。(10)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北落為月道所必經,故五星都犯之。(11)入軍,軍起:羽林軍占黃道南一度到十六度,故五星都能犯之。(12)火、金、水尤甚:謂火星、金星、水星入,尤為嚴重。(13)火入:《天官書》無“入”字。張文虎曰:“上言入軍,此‘入’字贅,當即‘金’字之誤。”(14)木、土,軍吉:謂木星、土星入北落,軍則吉。(15)危東六星:當指司命、司祿、司危各二星。故“東”當改為“西”,“司寇”乃“司命”之誤。

  營室為清廟(1),曰離宮、閣道(2)。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梁(3)。王梁策馬(4),車騎滿野(5)。旁有八星,絕漢(6),曰天橫(7)。天橫旁,江星(8)。江星動,以入涉水(9)。

  (1)營室:即室宿。北方七宿之第六宿。共二星,即飛馬座a、b兩星。清廟:帝王諸侯祭祖之祠廟。室宿二星與壁宿二星形成大方形,似清廟外形。(2)離宮:星官名。共六星,靠近室宿一。閣道:星官名,在營室之北。(3)王梁:星名。《天官書》作“王良”。王良,原是春秋時晉國一個善于馭馬者之名。(4)策:鞭策。又是星名(在王良、閣道間)。(5)車騎滿野:王良、策星附近小星密布,故占為“車騎滿野”。(6)旁有八星,絕漢:天潢八星與江星一星,后世合稱天津九星,其第四星在天漢分道處,故稱“絕漢”。(7)天橫:星名。《天官書》作“天潢”。(8)江星:星官名。又名天江。共四星。(9)以:衍字。《天官書》無。人:星官名。共四星。人星近江,又離天漢不遠,故占為涉水。

  杵、臼四星(1),在危南(2)。匏瓜(3),有青黑星守之(4),魚鹽貴。

  (1)杵:星官名。共三星,在人星旁。臼:星官名。共四星,在杵星下。(2)危南:實在危北,而非危南。(3)匏瓜:星官名。共五星。在天津南、女宿北,河鼓東、虛宿西。(4)青黑星:指客星。

  南斗為廟(1),其北建星(2)。建星者,旗也。牽牛為犧牲(3),其北河鼓(4)。河鼓大星(5),上將;左(6),左將;右(7),右將。婺女(8),其北織女(9)。織女,天女孫也(10)。

  (1)南斗:即斗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首宿。共六星(在箕東),今屬于人馬座。廟:謂朝堂。(2)建星:星官名。共六星。在斗北,都在黃道附近。黃道貫穿斗建之間,據推算公元前1224年,冬至點在此位置。(3)牽牛: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六星(在斗東、女西),今屬于摩羯座。犧牲:古代供祭祀用之牲。(4)河鼓:星官名。共三星,今屬于天鷹座。在牽牛墾北面。(5)河鼓大星:即河鼓三星最大之星。(6)左:河鼓大星之南一星。(7)右:河鼓大星之北一星。(8)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共四星(在虛西、牛東),今屬于寶瓶座。(9)織女,星官名。共三星,一大二小,今屬于天琴座。它在牽牛西北,與河鼓隔著銀河相對。(10)天女孫:“孫”疑作“名”。《索隱》徐廣曰:“孫,一作名。”案:本志言二十八宿,缺了北方七宿的壁宿,疑北官部分有脫文。

  歲星曰東方春木(1),于人五常仁也(2),五事貌也(3)。仁虧貌失,逆春令,傷木氣,罰見(現)歲星(4)。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超舍而前為贏(5),退舍為縮(6)。贏,其國有兵不復(7);縮;其國有憂,其將死(8),國傾敗。所去,失地;所之,得地。一曰,當居不居,國亡;所之,國昌;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國兇,不可舉事用兵。安靜中度,吉。出入不當其次,必有天襖見其舍也。

  (1)歲星:木星。太陽系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九大行星中亮度僅次于金星,通常比火星、天狼星還亮。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公轉周期為11.86年,自轉在太陽系中為最快者。有光環。有稠密的大氣,大氣中的云有色彩。東方春木:據五行說,古人將五行與四季、四方配合,故有東方春木,南方夏火,西方秋金,北方冬水,中央季夏土之說。(2)五常:仁、義、禮、智、信。(3)五事:貌、言、視、聽、思。(4)仁方貌失……罰見歲星:王先謙曰:《占經》引《洪范五行傳》曰:歲星去,于五常為仁,恩德孝慈;于五事為貌,威儀舉動,仁虧貌失,逆春令,則歲星為災。”(5)超舍而前為贏:謂運行超前(即出現早)為贏。贏:謂進。(6)退舍為縮:謂運行落后(即出現晚)為縮。縮:謂退。(7)不復:謂敗散不還。(8)將:將領;將帥。

  歲星贏而東南(1),《石氏》“見彗星”(2),《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類星,未類彗,長二丈”(3)。贏東北,《石氏》“見覺星”(4),《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棓,本類星,未銳,長四尺”。縮西南(5),《石氏》“見欃云,如牛”(6),《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槍,左右銳,長數丈”。縮西北,《石氏》“見槍云,如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欃,本類星,末銳,長數丈”。《石氏》“槍、欃、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余殃不盡,為旱、兇、饑、暴疾”(7)。至日行一尺(8),出二十余日乃入,《甘氏》“其國兇,不可舉事用兵”。出而易,“所當之國,是受其殃”。又曰“襖星,不出三年(9),其下有軍,及失地,若國君喪”。

  (1)歲星贏而東南:孟康曰:“五星東行,天西轉。歲星晨見東方,行疾則不見,不見則變為妖星。”(2)《石氏》:即《石氏星經》。戰國時代魏人石申著,原名《天文》,共八卷,西漢以后被尊為《石氏星經》。原書已怯,但有不少材料為唐朝《開元占經》所輯錄。(3)《甘氏》:天文學著作。戰國時代齊人甘德作。原名《天文星占》,己怯。(4)覺星:即天棓(棒)。(5)縮西南:孟康曰:“歲星當伏西方,行遲早沒,變為妖星也。”(6)欃(chán)云:彗星現象。(7)兇:此字衍(王先謙說)。暴疾:謂疫。(8)日行一尺:言其遲。(9)三年:宋祁曰:“‘三年’當作‘五年’。”

   熒惑曰南方夏火(1),禮也(2),視也(3)。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現)熒惑(4)。逆行一舍二舍為不祥(5),居之三月國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國半亡地,九月地太半亡(6)。因與俱出入(7),國絕祀(8)。熒惑為亂為賊,為疾為喪,為饑為兵,所居之宿國受殃。殃還(旋)至者(9),雖大當小;居之久殃乃至者,當小反大(10)。已去復還居之,若居之而角者(11),若動者(12),繞環之,及乍前乍后,乍左乍右,殃愈甚。一曰,熒惑出則有大兵,入則兵散。周還(旋)止息,乃為其死喪(13)。寇亂在其野者亡地,以戰不勝。東行疾則兵聚于東方,西行疾則兵聚于西方;其南為丈夫喪(14),北為女子喪。熒惑,天子理也(15),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1)熒惑:即火星。太陽系九天行星之一。星火紅色。由于它熒熒如火,位置和亮度又常有變化,令人迷惑,故占稱其為熒惑。公轉周期約687天,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3秒,有大氣,水汽數量很少。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形狀如黃色的云。火墾表面有環形的山,火山和峽谷。(2)禮:謂于人五常為禮。(3)視:渭于人五事力視。(4)禮虧視失……罰見熒惑: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曰:熒惑于五常為禮,辨上下之節;于五事為視,明察善惡之事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則熒惑為旱災,為火,為疾,為亂,為死喪,為賊,為妖,言天怪也。”(5)逆行:謂由東向西行。五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的,跟黃道斜交。觀測者在地球上視之、會產生視差。通常視之由西向東運行,謂“順行”;有時視之山東向西運行,謂“逆行”。有時視之好像停留,乃謂“留守”。因為窺測者視之“逆行”、“留守”的時間短,以為變異現象,便當作不祥的災禍的預兆。(6)太半:大半。亡:亡地。(7)因與俱出入:謂至九月后,因止不去,時隱時沒。(8)絕祀;斷絕祭禮。謂亡國。(9)還:通“旋”。疾也。(10)居之久殃乃至等句:意謂徵驗利在早日兌現。(11)角:芒角。(12)動:動搖。(13)其:此字疑衍。(14)丈夫:男子。(15)理:理官,執法之官。

  太白曰西方秋金(1),義也(2),言也(3)。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現)太白(4)。日方南太白居其南,日方北太白居其北,為贏,侯王不寧,用兵進吉退兇。日方南大自居其北,日方北太白居其南,為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兇。當出不出,當入不入,為失舍,不有破軍,必有死王之墓,有亡國。一曰,天下匽(偃)兵,野有兵者,所當之國大兇。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匽(偃)兵,兵在外,入。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天下起兵,有至破國(5)。未當出而出,未當入而入,天下舉兵,所當之國亡。當期而出,其國昌。出東為東方(6),入為北方;出西為西方,入為南方。所居久,其國利(7);易(8)其鄉兇。入七日復出,將軍戰死。入十日復出,相死之。入又復出,人君惡之。已出三日而夏微入,三日乃復盛出,是為耍而伏(9),其下國有軍,其眾敗將北。(10)。已入三日,又復微出,三日乃復盛入,其下國有優,帥(率)師雖眾,敵食其糧,用其兵,虜其帥。出西方,失其行,夷狄敗;出東方,失其行,中國敗。一曰,出蚤(早)為月食,晚為天祆及彗星,將發于亡(無)道之國。

  (1)太白:即金星。又稱“啟明”、“長庚”。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除日、月外,是天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最亮的星。它是地內行星,故有時為昏星,有時為晨星,常能看到。有較密的大氣層。半徑為地球的95%,約為6050公里。公轉周期約為225天。其自轉為逆向,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獨有的現象。自轉周期約為243±1天。其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65度以上,基本上無地區、季節和晝夜的區別。(2)義:謂于人五常為義。(3)言:謂于人五事為言。(4)義虧言失……罰見太白: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曰:太白于五常為義,舉動得宜;于五事為言,號令民從。義虧言失,逆秋令,則太白為變動、為兵、為災。”(5)至:《天官書》無“至”字,《占經》引《石氏》同。(6)出東為東方:謂太白出現于東方,占驗即在東方。以下三句類推。(7)國:疑作“鄉”。《天官書》作“鄉”。地方;處所。(8)易:疾過。(9);耎(ruǎn):軟弱。(10)北:疑”死”之誤(王先謙說)。《占經》引《石氏》作“其將死”。

  太白出而留桑榆間(1),病其下國(2)。上而疾(3),未盡期日過參(三)天(4),病其對國(5)。太白經天(6),天下革(7),民更王(8),是為亂紀,人民流亡。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

  (1)太白出而留桑榆間:太白于傍晚出現,正常現象是在視平線上,而出現于桑榆之頂,乃是早現。(2)病:損害。(3)上而疾:升的快速。(4)參(三)天:三分之一的天空。此戌西之間(晉灼說)。(5)對國:相對之國。(6)經天:說法不一。有說經過天空。有說過午為經天。有說晝見午上為經天。(7)革:謂革政。即改朝換代。(8)更:改換。

  太白,兵象也。出而高,用兵深吉淺兇(1);埤(卑)(2),淺吉深兇。行疾,用兵疾吉遲兇(3);行遲,用兵遲吉疾兇。角,敢戰吉,不敢戰兇;擊角所指吉,逆之兇(4)。進退左右,用兵進退左右吉,靜兇。圜(圓)以靜,用兵靜吉躁兇(5),出則兵出,入則兵入。象太白吉,反之兇(6)。赤角,戰(7)。

  (1)深:周密深入。淺:輕率冒進。(2)埤(pí):低下。通“卑”(3)疾:疾行。遲:慢行。(4)角,敢戰吉等句: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太白赤角,用兵敢戰,吉;不敢戰,兇。順角所指擊之,吉;逆之,兇。”(5)躁:急躁;不靜。(6)象太白吉,反之兇:《天官書》無此七字。(7)戰:《天官書》作“有戰”。

  太白者,猶軍也,而熒惑,憂也。故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舒(1)。出太白之陰,有分軍(2);出其陽,有偏將之戰。當其行(3),太白還之(4),破軍殺將。

  (1)舒:“郤”之誤(王先謙說)。(2)分軍:分大軍。(3)其:指熒惑。(4)還:“遝”(同逮)”之誤。逮,及也。

  辰星(1),殺伐之氣,戰斗之象也。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夷狄敗,中國勝;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中國敗,夷狄勝。

  (1)辰星:水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大利;積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辰星不出,太白為客;辰星出,太白為主人。辰星與太白不相從,雖有軍不戰。辰星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辰星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為格(1),野雖有兵,不戰。辰星入太白中(2),五日乃出,及入而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辰星來抵(3),太白不去,將死。正其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4)。視其所指,以名破軍。辰星繞環太白,若斗,大戰,客勝,主人吏死。辰星過太白,間可椷(含)劍(5),小戰,客勝;居太白前旬三日,軍罷(6);出太白左,小戰;歷太白右(7),數萬人戰,主人吏死(8);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9)。

  (1)格:阻隔。(2)辰星入太白中:謂辰星被太白所遮掩。(3)抵:靠近。《天官書》“抵”下有二個“太白”。(4)正其上出,……客亡地:幾句,跟上文似乎重復,疑是衍文。(5)間(jiàn):中間。椷(hān):通“含”。容納。(6)旬三日:王先謙曰:《天官書》無“旬三日”三字。《占經》引《石氏》與此同;有‘出太白后,兵起’六字”。(7)歷:“摩”之誤。王念孫曰:“《說文》:‘歷,過也。’言過太白右,則與下文‘出太白右’無異。‘歷’當為‘摩’字之誤也。摩,謂相切摩西而過也。《天官書》正作“摩太白右”,《占經》、《五星占》引《石氏》同。(8)主人吏:主軍之將校。(9)約戰:預先挑戰。

  凡太白所出所直(值)之辰,其國為得位,得位者戰勝。所直(值)之辰順其色而角者勝,其色害者敗(1)。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右肩,青比參左肩,黑比奎大星(2)。色勝位(3),行勝色(4),行得盡勝之(5)。

  (1)害:妨礙。(2)太白白比狼等句:王先謙曰:“《晉志》: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順時應節,色變有類,凡青皆比參左,赤比心大量,黃比參右肩,白比狼,黑比奎大星,不失本色,而應其四時者吉,色害其行兇。故下文‘行勝色’也。五星色比同,不獨太白。”(3)色勝位:有色勝得位。(4)行勝色:謂太白得度,勝有色。(5)行得盡勝之:意謂行重于色,行得則勝于色得。

  辰星曰北方冬水(1),知(智)也(2),聽也(3)。知(智)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現)辰星(4)。出蚤(早)為月食,晚為彗星及天妖。一時不出(5),其時不和(6);四時不出,天下大饑。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當出不出,是謂擊卒(7),兵大起。與它星遇而斗(8),天下大亂。出于房、心間,地動。

  (1)辰星:即水星。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與太陽的角距最大不超過28°。由于它常在太陽附近移動,故平時難于觀測到。公轉周期88天;自轉周期為58.65天,為公轉周期的2/3。水星有凌日現象,體積小于地球,本身不發光,只反射太陽的光。表面很像月亮,有極稀薄的大氣,晝夜溫度相差很大。水星有磁場。(2)智:謂于人五常為智。(3)聽:謂于人五事為聽。(4)知虧聽失…罰見辰星:王先謙曰:“《古經·辰星占》引《五行傳》曰:辰星于五常為智,亂權貪道(有誤),于五事為聽,不惑是非,智虧聽失,逆冬令,則辰星為變怪,為水災,為四時不和。”(5)時:謂季節。(6)不和:謂晴雨寒暑不調和。(7)擊卒:伏擊之士兵。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辰星當出而不出,謂之擊卒,伏而待兵大起,豪杰發。”(8)它星:有說指彗孛之類,有說指五星。

  填(鎮)星曰中央季夏土(1),信也(2),思心也(3)。仁義禮智以信為主,貌言視聽以心為正,故四星皆失,填(鎮)星乃為之動(4)。填(鎮)星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之,若已去而復還居之,國得土,不(否)(5),乃得女子。當居不居,既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國失土,不(否),乃失女,不(否),有土事若女之憂(6)。居宿久,國福厚;易(7),福薄,當居不居,為失填(鎮),其下國可伐;得者,不可伐。其贏,為王不寧;縮,有軍不復(8)。一曰,既已居之又東西去之,其國兇,不可舉事用兵。失次而上一舍三舍(9),有王命不成(10),不(否),乃大水;失次而下二舍,有后戚,其歲不復,不(否),乃天裂若地動。

  (1)填(鎮)星:即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木星同屬巨行星。體積為地球的740倍,質量為地球的95倍。在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繞太陽公轉一周約29.5年,自轉速度很快。有大氣,有磁場和輻射帶,并有美麗的光環。季夏:夏季之末月。(2)信:謂于人五常為信。(3)思心:謂于人五事為思心。(4)四星皆失,填星乃為之動:王先謙曰:“《占經》引《五行傳》云:鎮星于五常為信,言行不二,于五事為思心,寬容受諫,若五常、五事皆失,鎮星為變動,為土工,為女主,為山崩,為地動。”(5)不:通“否”。不然。(6)不,乃得女子等句:王先謙曰:“‘不’即‘否’字。‘不,乃得女子’,不得上,乃得女子也。反是,不失土,必失女。又不然,則有土事,及女之憂。”(7)易:猶輕速。(8)復:還也。(9)失次而上,一舍三舍:謂贏。(10)不成:不奉行;不貫徹執行。

  凡五星,歲與填(鎮)合則為內亂,與辰合則為變謀而更事(1),與熒惑合則為饑,為旱,與太白合則為白衣之會,為水。太白在南,歲在北,名曰扎牡(2),年谷大孰(熟)。太白在北,歲在南,年或有或亡(無)(3)。熒惑與太白合則為喪,不可舉事用兵;與填(鎮)合則為憂,主孽卿(4);與辰合則為北軍(5),用兵舉事大敗。填(鎮)與辰合則將有覆軍下師(6);與太白合則為疾,為內兵(7)。辰與太白合則為變謀,為兵憂。凡歲、熒惑、填(鎮)、太白四星與辰斗,皆為戰,兵不在外,皆為內亂。一曰,火與水合為淬(8),與金合為鑠(9),不可舉事用兵。土與金合國亡地,與木合則國饑,與水合為雍沮(10),不可舉事用兵。木與金合斗(11);國有內亂。同舍為合,相陵(凌)為斗(12)。二星相近者其殃大,二星相遠者殃無傷也(13),從七寸以內必之(14)。

  (1)與辰合:謂歲星與辰星會合。下類推。更事:改變工作。(2)牝牡:雌雄;陰陽。晉灼曰:“歲,陽也,太白,陰也,故曰牝牡。”(3)年:年谷:年成。(4)主:關系;注重。孽卿:庶子為臣者。(5)北:敗軍為北。(6)覆師:覆滅之軍;全軍覆滅。《天官書》無“下師”二字,疑衍。(7)內兵:內部戰亂。(8)淬(cuì):火入水曰淬。(9)釬(shuò):熔也。(10)雍沮:濕潤之意。或“雍”通“壅”,壅沮:謂水阻塞而不流。(11)合斗:相合以至于牛。(12)凌:侵犯;遮掩。(13)殃無傷:疑作“殃小無傷”。王先謙曰:“《占經》引《海中占》作‘其殃小無傷’。”(14)七寸以內:指觀測者所見兩星距離。必之:謂必然有禍。

  凡月食五星(1),其國皆亡(2):歲以饑(3),熒惑以亂,填(鎮)以殺,太白強國以戰,辰以女亂(4)。月食大角,王者惡之。

  (1)月食星:月掩星,星滅,為月蝕星(孟康說)。(2)其國:謂其分野之國。(3)歲以饑:此承接上句,省略了主謂結構“月食”。下幾句類推。(4)女亂:指由后妃引起的變亂。

  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1):從歲以義(2),從熒惑以禮,從填(鎮)以重(3),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三星若合,是謂驚立(位)絕行(4),其國外內有兵與喪,民人乏饑,改立王公。四星若合,是謂大湯(蕩)(5),其國兵、喪并起,君子憂(6),小人流(7)。五星若合,是謂易行(8):有德受慶,改立王者,掩(奄)有四方(9),子孫蕃昌;亡(無)德受罰,離其國家,滅其宗廟,百姓離去,被滿四方(10)。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也。

  (1)王:稱王。作動詞用。(2)從歲:謂五星從歲,下幾句類推。(3)重:厚重。謂厚重之德。(4)驚:有兵、喪,故驚。立:古“位”字。絕:改換王公,故曰絕。(5)蕩:蕩滌。(6)君子:古代指統治階級。(7)小人:古時指民眾。(8)易行:改變行為。(9)奄:包括。(10)被滿:遍布。

  凡五星色(1):皆圓(環)(2),白為喪為旱,赤中不平為兵,青為憂為水,黑為疾為多死,黃吉;皆角(3),赤犯我城(4),黃地之爭,白哭泣之聲,青有兵憂,黑水。五星同色,天下匽(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谷蕃昌。

  (1)色:顏色。(2)圓:通“環”。環繞。(3)角:芒角。(4)我城:我國。

  凡五星,歲,緩則不行,急則過分(1),逆則占(2)。熒惑,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違道則占。填(鎮),緩則不建(3),急則過舍,逆則占。太白,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逆則占。辰,緩則不出,急則不入,非時則占。五星不失行,則年谷豐昌。

  (1)緩、急:謂政治的寬猛。下幾句類同。王先謙曰:“緩急,以政治言。《占經》引《荊州占》云:‘君治急,歲星行疾;緩,則行遲’。即其義也。”(2)逆則占:謂五星逆行乃用占。(3)建:“逮”之誤,逮,及也。(楊樹達說)

  凡以宿星通下之變者,維星散(1),句(勾)星信(伸)(2),則地動。有星守三淵(3),天下大水,地動,海魚出。紀星散者山崩(4),不(否),即有喪。龜、鱉星不居漢中(5),川有易者(6)。辰星入五車(7),大水。熒惑入積水(8),水,兵起;入積薪(9),旱,兵起;守之,亦然。極后有四星,名曰句(勾)星。斗杓后有三星,名曰維星。散者,不相從也。三淵,蓋五車之三柱也。天紀屬貫索(10)。積薪在北戍西北(11)。積水在北戍東北。

  (1)維星:《志》以斗杓后三星為維星。散:謂不相從。(2)勾星:或說紫微垣之鉤陳星,共六星。信:通“伸”。舒展。(3)三淵:星名。即三柱。(4)紀星:即天紀星。屬天市垣,共九星,今分屬于北冕座和武仙座。(5)龜、鱉星:皆星官名。王先謙曰:“《占經》引《石氏》云:龜五星,在尾南;鱉十四星,在南斗。”漢:銀河。(6)川有易:謂河水改道,或溢或竭。(7)五車:星官名。屬畢宿,共五星,今分屬于御夫座和金牛座。(8)積水:星官名。有二。一屬胃宿(一星)、今屬英仙座。一屬井宿,即御夫座65號星。(9)積薪:星官名。屬井宿,一星,即雙子座K星。(10)貫索:星宿名。屬天市垣,共九星。(11)北戍:即北河(星官名,屬井宿,共三星)。

  角、亢、氏,沇(兗)州(1)。房、心,豫州(2)。尾、箕,幽州(3)。斗,江、湖(4)。牽牛、婺女,揚州(5)。虛、危,青州(6)。營室、東壁,并州(7)。奎、婁、胃,徐州(8)。昂、畢,冀州(9)。觜觿、參,益州(10)。東井、輿鬼,雍州(11)。柳、七星、張,三河(12)。翼、軫、荊州(13)。

  (1)角、亢、氏,兗州:這節是談二十八宿與分野的對應關系。兗州:古州名。漢代兗州約當今山東省西南部。(2)豫州:古州名。漢代豫州約當今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北部。(3)幽州:古州名。漢代幽州約當今河北省北部、遼寧大部及朝鮮北部。(4)江、湖: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漢代 為九江、廬江、豫章、丹陽等地。(5)揚州:古州名。漢代揚州約當今安徽南部、江蘇省南部及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區。(6)青州:古州名。漢代青州約當今山東省北部。(7)并州:古州名。漢代并州約當今山西省大部及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8)徐州:古州名。漢代徐州約當今江蘇省北部及山東省東南部。(9)冀州:古州名。漢代冀州約當今河北省中南部及山東、河北部分地區。(10)益州:古州名。漢代益州約當今四川省東部、貴州省大部,及甘肅、陜西、湖北等部分地區。(11)雍州:古州名。漢代改名涼州,約當今甘肅、寧夏,及陜西省西部、青海東部。(12)三河:指河南、河東、河內三郡,約當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東南部。(13)荊州:古州名。漢代荊州,約當今湖北、湖南,及廣東、廣西、貴州等部分地區。

  甲乙,海外,日月不占(1)。丙丁,江、淮、海、岱(2)。戊己,中州河、濟(3)。庚辛,華山以西。壬癸,常山以北。一曰,甲齊,乙東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韓,庚秦,辛西夷,壬燕、趙,癸北夷。子周,丑翟,寅趙(4),卯鄭,辰邯鄲(5),已衛,午秦,未中山,申齊(6),西魯,戌吳、越:亥燕、代。

  (1)甲乙,海外,日月不占:此節言日時與各地占之關系。甲乙:謂日時。晉灼曰:“海外遠,甲乙日時,不以占之。”(2)丙丁,江、淮、海、岱:謂江、淮、海、岱(泰山),丙丁日時不占。下幾句類推。(3)中州:指令河南省境。河:黃河。濟:濟水。(4)寅趙:或作“寅楚”。王念孫曰:“邯鄲即趙也。“辰為邯鄲’,則寅非趙矣。隋蕭吉《五行大義》引此作‘寅楚’,是也。《天文訓》及《廣雅》作‘寅楚’。”王先謙曰:“《占經》作‘寅為趙’。注云:一云‘丑魏、翟、梁。’《荊州占》‘寅為楚’。”(5)辰邯鄲:或作“辰晉”。王先謙閂:“《天文訓》作‘辰晉’。《占經》引《石氏》亦作‘辰為晉’。”(6)申齊:或作“申晉”。王先謙曰:“《占經》注一云:‘申為晉、為魏’,《荊州占》‘申為晉’。”

  秦之疆(1),候太白,占狼、弧(2)。吳、楚之疆,侯熒惑,占鳥、衡(3)。燕、齊之疆,侯辰星,占虛、危。宋、鄭之疆,候歲星,占房、心。晉之疆,亦候辰星,占參、罰。及秦井吞三晉、燕、代(4),自河、山以南者中國(5)。中國于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鎮)星,占于街南(6),畢主之(7)。其西北則胡、貉、月氏放裘引弓之民(8),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9),昴主之(10)。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11),首在隴、蜀(12),尾沒于勃海蝎石(13)。是以秦、晉好用兵(14),復占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15)。

  (1)疆:國界;國土。(2)占狼、弧:狼、弧與太白,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3)鳥衡:星名。即柳星。柳星與熒惑,皆南方之星,故吳、楚占候。(4)三晉:戰國時韓、魏、趙三國。燕代:先秦時二國名。(5)河:黃河。山:華山。或指秦嶺山系。(6)街:天街星。街南:指華夏之國。(7)畢:星名。主國界;主陽。(8)貉、月氏:古時東北、西北方之族名。旃裘:即氈裘。皮毛所制的衣服。引弓之民:指以狩獵與畜牧業為生的民族。(9)街北:指夷狄之國。(10)昂主之:昂星主陰。(11)維:系統;脈絡。(12)隴:隴山。蜀:古國名。漢為蜀郡。(13)勃海:即今渤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14)秦晉好用兵:韋昭曰:“秦、晉西南維之北為陰,與胡、貉引弓之民同,故好用兵。”(15)大經:大致輪廓之意。

  凡五星,早出為贏(1),贏為客;晚出為縮(2),縮為主人。五星贏縮,必有天應見(現)杓(3)。

  (1)早出:指超舍而前的現象。(2)晚出:指退舍以下的現象。(3)杓:斗杓。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1)。歲星正月晨出東方,《石氏》曰名監德(2),在斗、牽牛。失次(3),杓(1),早水(5),晚旱(6)。《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歷》在營室、東壁。

  (1)太歲: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歲星(木星)相應。又稱歲陰或太陰。占代認為歲星十二年一周天(實為11.86年),因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的部分作為歲名。但歲星運行自西而東,與黃道十二支序次方向相反,又假設太歲作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而運行、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紀年。如太歲在寅叫攝提格,在卯叫單闊等。攝提格:萬物秉承陽氣興起。(2)監德:即正月間每晨現于東方的。歲星之特定名稱。下文“降入”、“青草”等名與此類似。(3)次:星次。即黃道十二次。(4)杓:謂應(占驗)見于杓。下類同。(5)早:歲早。指一年的前半段。(6)晚:歲晚,指一年的后半段。

  在卯曰單閥(1)。二月出(2),《石氏》曰名降入,在婺女、虛、危。《甘氏》在虛、危。失次,杓,有水災(3)。《太初》在奎、婁(4)。

  (1)在卯曰單閼(chán yān):謂大歲在卯曰單闊,省略主語。下類推。單閼,陰氣盡上之意。(2)二月出:謂歲星二月晨出東方,有所省略。下類推。(3)失次,杓,有水災:此六字當在“《甘氏》在虛、危”之上。(4)《太初》:《太初歷》。

  在辰曰執徐(1)。三月出,《石氏》曰名青章(彰)(2),在營室、東壁。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胃、昴。

  (1)執(蟄)徐:蟄伏的動物皆散舒而出之意。(2)章:通“彰”。

  在已曰大荒落(1)。四月出,《石氏》曰名路踵(2),在奎、婁。《甘氏》同。《太初》在參、罰。

  (1)大荒落:萬物勃興活躍之意。(2)路踵:《天官書》作“跰踵”。

  在午曰敦牂(1)。五月出,《石氏》曰名啟明(2),在胃、昂、畢。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東井、輿鬼。

  (1)敦牂:萬物皆盛壯之意。(2)啟明:《天官書》作“開明”。

  在未曰協洽(1)。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2),在觜觿、參。《甘氏》在參、罰。《太初》在注、張、七星。

  (1)協洽:萬物和合之意。(2)長烈:《

網友關注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