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細復習--魚,我所欲也
一、文章內容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文學常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三、語音
簞(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惡(wù)
四、通假字
1、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五、一詞多義
1、為
(1)今為(為了)
(2)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做)之
(3)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做、采用)也?
(4)鄉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六、重點詞語解釋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禍患,災難
4、一簞食,簞:竹筐
5、一豆羹豆:碗
6、蹴爾而與之蹴:用腳踐踏
7、萬鐘于我何加焉何加:好處
8、所惡有甚于死者惡:厭惡。
9、舍生而取義者也義:正義或仁義。
10、賢者能勿喪耳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不遺失。喪:遺失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13、故不為茍得也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14、妻妾之奉奉:侍奉。
15、呼爾而與之呼爾:沒禮貌的吆喝。與:給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窮乏:貧窮。
17、有是心也心:本性
七、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6、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8、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八、重點語句翻譯
1、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個關鍵詞沒落實就扣半分,扣完為止。比如“惡、患、甚、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的行為不也應該停止了嗎?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8、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別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九、課文內容理解
1、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一中心論點。
2、選出品讀有誤的一項(A)
A、本文以“魚”比喻為正義,以“熊掌”比喻為生命;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這種本性”,即“羞惡之心”;用原文句子說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D、“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3、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D)
A、這段文字運用了正反論證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B、第一段文字主要側重于講道理,第二段文字則側重于列舉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論點的作用。
3、歸納段意:第一部分(第1節):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
第2節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
第3節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鐘這是喪失人的本性。批評見利忘義)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義
6、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7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8、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舉生與死(義)對舉向與今比較等
9、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1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
十、開放性試題
1、我國歷史上,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最高道德標準來追
求。請根據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贊美的例子。(40字內)3分
*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為所動(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給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軍殺害前曾寫下絕筆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至仁。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祥所說的這些話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樣的人生觀?
*文天祥所說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成仁”,孟子說要“取義”,惟有行為完全符合“義”的要求,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我們研讀圣人賢士的著作,要從中學習什么東西,從今往后,我沒有什么可慚愧的。這表明他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人生觀,用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和節操。
3、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舍生取義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義”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5、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6、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國。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后英勇犧牲;
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7、列舉奉行“舍生取義”這一行為準則的事例,并簡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8、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9、作者在文中贊揚的是怎樣的人?
舍生取義的人(精神永存),批評的是怎樣的人:見利忘義的人(無生命價值)
10、《魚我所欲也》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為“義”的價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財來讓人茍且求生,更何況是出于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考試大伴你同行
11、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一句,列舉生活中的“一個賢者”并寫出他具有怎樣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2分)
*論據一: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都可。)
1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3分)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網友關注
- 《讀史方輿紀要》總敘
- 夢游天姥吟留別
- 記王忠肅公翱事
- 魏武將見匈奴使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歧路亡羊
- 新三字經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鈷鉧潭西小丘記
- 罰人豬肉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始得西山宴游記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養心莫善于寡欲
- 五代史伶官傳序
- 孫權喻呂蒙讀書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郁離子哭壞宅
-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 召公諫厲王弭謗
- 晉公子重耳之亡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齊桓公下拜受胙
-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 兩諍臣諫魏文帝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 葛周割愛賞功臣
- 石崇與王愷爭豪
- 觀于海者難為水
- 信陵君竊符救趙
- 過小孤山大孤山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范仲淹有志天下
- 祭歐陽文忠公文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 山坡羊·驪山懷古
-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峽江寺飛泉亭記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虞師晉師滅夏陽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 蘇秦以連橫說秦
- 送李愿歸盤谷序
- 戊午上高宗封事
- 揚州慢·淳熙丙辛日
- 千秋歲·謫處州日作
- 陳藩愿掃除天下
- 螳螂捕蟬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九牛壩觀抵戲記
- 王翦請求良田美宅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三人行賈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精品推薦
- 博樂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0℃
- 鹽池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8/16℃
- 射陽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8℃
- 茫崖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7/8℃
- 稷山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8℃
- 垣曲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6℃
- 涇源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4/9℃
- 囊謙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5℃
- 臨猗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級,氣溫:22/18℃
- 銀川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